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7日 13:36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9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16 15:36:02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9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9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3篇

    一、教学内容:

    7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五、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20xx年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4、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4篇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通过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2、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特别快,我们比试比试?

    49 97 124 511 333 156

    生开火车对答案。

    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乘数,乘数,积。(板书)

    (二)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51 32 510 320

    生:一五得五,二三得六,5乘10等于50,3乘20等于6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510,10比1后面多了一个0,所以就在得数5的后面增加一个0。

    生:先不看那个0,算完后再加0。

    师:这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生:320 ,就是3乘2个10,等于6个10,是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生1:1加了个0

    生2:1扩大10倍

    师:哪种描述更准确?

    生:扩大10倍

    师:谁能总结一下规律?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

    生2:积扩大10倍

    师:积为什么会变?

    生:其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这些题目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9 123 117

    490 1230 1170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四九三十六,9扩大10倍,所以积也比36扩大10倍,是360。

    生:先不看末尾的0,算完后再在末尾添上0。

    师:下面这些题目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51 32

    5010 302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个10是500

    生2:30乘2个10,就是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就是600 师: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大约两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数相差10倍,第2个数相差10倍,积相差100倍。

    师:应该叫乘数,不是相差10倍,应该是扩大10倍。

    生1: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三)运用新知师: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类似的题当中去,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37 153 233

    3070 15030 23030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0,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四)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不看0,然后在末尾添上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7篇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8篇

    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
    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点评

    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符合课改新理念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进行学习,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但教师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

    二、学习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

    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

    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

    三、试一试

    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

    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

    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

    B同学:第2组第5座

    C同学:第4组第3个

    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习

    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

    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

    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师:今天,小明、小青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邮局领笑笑寄过来的书,他们非常开心。后来,他们又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他们先来到了书店。小明想买《动物世界》和《童话故事》这两本书,他带40元钱,够吗?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师:如果我将题目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这两道题还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不能。)

    师:那么,哪一道题能用估算来解决,而哪一道题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计算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师: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师:小明、小青和妈妈逛完书店,来到了超市准备采购一些食品。谁愿意当这家超市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呢?

    (学生独立完成第(1)~(3)小题,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活动三:小结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能力教学点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竖式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引导学生估算。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要付多少邮费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3)交流算法。

    A、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是14元4角.

    B、1.6元=16角,12.8元=128角,16+128=144角,

    C、用竖式:

    1.6

    +12.8

    14.4

    设计意图先自己思考,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交流,体现算法的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4)讨论。

    提问:用1.6+12.8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和整数加法一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让学生能掌握算法。

    2、尝试练习

    (1)2包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①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试做。

    ②汇报交流算法。

    (3)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和整数减法一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竖式算法,让学生掌握竖式算法。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上一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计算,选几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2、森林医生。

    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其订正在旁边。

    3、书本第3、4、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并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说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寄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1.6+12.8=14.4(元) (2)12.8-1.6=11.2(元) (3)15-14.4=0.6(元)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3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4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
    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
    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
    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6篇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除法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判断:被除数个位是0,商的个位一定是0。

    一、巩固练习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 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五、课后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2)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4)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

    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

    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年份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猜生日

    2、导入利用学生的生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观察、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师:大家一起看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主题图,播放课件第2张到第5张。)

    A、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B、谁也无法忘记2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赢了!”“北京赢了!”一刹那间,就如一个喜炮炸响了,撼人心魄的欢呼声淹没了天安门广场所有的一切。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呀?

    师:记住这些有意义的日子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3、认识年历卡

    师: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里有一张20xx的年历卡,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年历卡,然后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课件逐一出示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操作和板书)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1天)

    4月、6月、9月、11月(30天)

    二月(28天)365天

    小结:同学观察的很认真,回答的也非常完整。像这样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作“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作“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继续完善板书)

    大月:1、3、5、7、8、10、12月(31天)

    小月:4、6、9、11月(30天)

    5、对比今年的年历,让学生去发现大月和小月中的月份是否一样。

    6、探索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师: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又快又牢固的记住哪个月有多少天?

    生:老师,我们可以用拳头来记住。

    师:喔,这真是个好办法,请你到前面尝试数出各月。

    师:你真是了不起,告诉了大家一个这么好的办法,同学们要注意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师:我们跟着电脑博士再来记一遍。(播放课件第8张)

    师:谁能用儿歌的形式教给大家记住大月?

    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播放课件第9张,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一个这么好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牢固。

    师:记好了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听好了,游戏的方法是:老师来报月份,若是大月请男生起立,若是小月请女生起立,准备好了吗?下面开始:(教师所报月份依次如下:1月、4月、3月、6月、5月、9月、7月、10月、2月。)(适当提问为什么要起立?)

    强调:二月是个特殊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找出你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

    2、我会填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3、我是小法官

    (1)13个月就是一年零3个月。()

    (2)每年只有2、4、6、8、11月是小月()

    (3)今天是5月30日,明天就是儿童节了。()

    (4)4月12日是星期三,4月19日也是星期三。()

    四、制作月历

    老师搜集到了些月历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欣赏之后,那么制作月历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说。(知道上个月是星期几,要制作月份共有多少天?)

    课堂总结:

    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9篇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推荐访问:下册 教案 北师大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9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9篇) 北师大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