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07:45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7 19:06:03

    摘 要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是制约并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失效的关键原因,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形成不了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在内容、方式和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应将提高人文素质作为思政课的基本任务,回归培养完满人性、健康人格的教育本真目标,扎实稳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思政课有效性的突破口。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思政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在内容、方式和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把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的形式,内化为人的学识、修养、风度,形成人的品质。人文素质就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行为三方面。梅贻琦先生认为人文素质包含“知、情、志”三方面。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1)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强健活泼之体格。(4)优美和乐之感情。”今天来说就是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以及对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的价值、尊严等的理解和把握。归根到底,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培养人之为人的基础性素质和根本品质,构建合乎人性、和谐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培养良好思想品德,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可见,两者在知识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上是相辅相成、内在一致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人文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为政治思想的升华奠定基础。其次,两者都从人文精神角度思考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教育方式上都以人文本,顺应大学生身心特点,重视主体的体验感悟、强调价值认同与社会实践结合,达到知、情、意、行合一的境界。第三,思政课与人文素质教育都直接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康完满的人格,激扬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在人与自然、心灵、社会和谐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扎根现实,深切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人的现实需要和人格的完满发展,体现了其信仰的人文精神。总之,思政课与人文素质教育都立足于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问题、提高大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其核心都是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昔日的象牙塔,市场经济大潮、各种社会思潮轮番袭来,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早就被冲上沙滩搁浅了,他们在各种泥沙俱下的狭隘、庸俗、世俗的价值观的层层裹挟中难以自拔。他们沉醉于眼前、现实的物质幸福,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和精神追求,主动放弃了对真、善、美等高层次价值和信仰的追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文知识、文化底蕴欠缺。动漫、网游、网络小说盛行,经典书籍少人问津。流行、低俗、肤浅的快餐文化泛滥,个性的、高尚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历史反思和高雅的艺术修养缺乏。

    第二,对人生、生命认知残缺,价值迷茫、信仰缺失。如奉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学习上只关注实用性强、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忽略人文课程和对自我人格、品德的培养。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人伦情感,冷漠势利,强调“为我所用”,把与人交往当作丰富“人脉”的手段。这种利己、唯我的思想行为必然无法与人和睦相处,得不到信任与友谊等情感上的需要,往往导致各种交往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三,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低下。一些人将“当官发财”作为自己人生追求。信奉“及时行乐”,追求眼前利益、贪图暂时安逸、追求直接效果,忽视人生历练、积累,以及生命过程的成长,缺乏长远的眼光。一部分学生道德水平较低:不讲诚信,投机取巧,论文剽窃,考试作弊,简历注水, 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公共场所举止失范,行为粗俗: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酗酒等不一而足。

    人文素质缺失,有多重原因。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型之中,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工业时期的问题也影响到我们,所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问题并发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结构、地区协调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收入差距过大、阶层固化、诚信危机、道德失范等问题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后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大量涌入,共产主义“过时论”“渺茫论”, 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解构了原有价值体系。这些社会现象和观念冲击着大学校园,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主流信仰的边缘化。可想而知,在基本人文素质严重缺失情况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无力回天。

    3 高校思政课应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思政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来就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任务。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政治色彩浓厚,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脱离实际。传统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教学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帮助解决学生需要方面做得也很不够;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学生易产生逆反、拒斥心理。功利化导向使思政课把人作为工具,片面强调国家、社会需要,忽视人的自觉需要和全面完善。这样的教育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完满人性的全面关照,因而必然是无效的。现行思政课仍然存在形式化与空洞化的问题并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杨叔子院士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当前教育和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反映的正是物质高速发展时期文化和精神的贫困,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是转型期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国家、民族长久繁盛的不竭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润泽心灵,陶冶人性,滋养智慧,培养健康完满的人格,使人成其为人;较高的人文素质反映一个人宽广的知识视野、现代生活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自觉为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而奋斗,思政课的目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思政课着眼于人文素质培养是立足学生实际的现实考量。高校扩招,文理分科,使大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上自然出现了差距和差异。个人偏好和成长背景也导致个体之间人文素质差别较大。社会环境、校园氛围的影响更不可小视。尤其是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课普遍开设不足,一直处于边缘化甚至不断萎缩状态,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故此,思政课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思政课活力、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就是以人为中心,顺应人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科学的信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是一个包容开放的价值体系,既包含对顺应人性的基本的、合理的价值要求的肯定,更倡导对崇高价值信仰的追求,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我们应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坚持多样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对诸多价值观念整合和提炼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是我们的精神依托。对于人生信仰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共同信仰意味着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忘我奋斗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①教育必须承担起人生意义的导引、生活价值的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之重任。帮助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教育,信仰、文化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是否确立科学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制约着大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思政课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板着脸说教、内容和形式陈旧落后的的面貌,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培养完满人性的教育目标,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苦难;思考快乐与幸福的真谛,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把自己与人类命运紧紧相连。思政课教学应让学生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辨别真伪、区分高下,在深入的理论思考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选择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学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追求真善美,走出精神荒漠,拥抱生命的绿洲。

    €L鼙疚奈暇┕ひ荡笱Ы帐「咝K枷胝卫砺劭纬淌痉兜憬ㄉ枋缘阆钅孔酉钅砍晒

    注释

    ①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参考文献

    [1] 杨岚,张维真著.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周红梅.与时俱进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课创新[J].黑河学刊,2013(2).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素质教育 人文 思想 高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