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4月27日 15:23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学习成功要讲究学习方法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19 17:00:05

    有人说,学习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这句话不甚全面。学习首先要立志,要有理想和抱负作为强大动力,不但要勒奋刻苦,更要讲究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的成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并更好地完成任务,学习和研究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琢磨其间的道理。为什么出于同窗之下,尔后就会大不一样呢?气质、资历、条件、环境、努力等因素差不多,但有的硕果累累,有的就无所建树。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后,我发现,事业的成功,人才的成长,亦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里的成功者,常常在方法论上也有一套经验。得法者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一乘一除,就要相差十万八千里。

    纵观科学发展史,亦是如此。名家大师,不仅创新出其辉煌的知识体系,往往也能总结出对后世更为宝贵的治学之道。从外国的波尔、爱因斯坦到中国的孔子、韩愈以至现代的李四光、华罗庚,莫不如此。

    从上大学开始逐渐懂得这一点起,我就一直比较留意学习方法问题,不断地向历史上的名家大师,向老一辈科学家以及一切有一技之长的事业成功者学习,和朋友们经常切磋,自己逐渐总结、形成一套学习方法,常感对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得益非浅。

    从“学”字谈起

    造就任何事业,都是要先从一个学字开头的。学习能使我们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尽快地站,上巨人的肩膀,站得高,看得远,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学习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学好基础课程,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外语工具,才能走上真正的科学道路。

    我曾遇到不少颇为聪明的年青人,基本概念还没弄清楚,就急于求成,去攻什么世界难题,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发明永动机之类东西,想一鸣惊人。结果当然一事无成,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学习要善于读书。“教学从书本开始”,这是教育史一再证明了的认识世界的最捷便的道路。有人说,我已读了好多年书,难道还不会读书吗?未必。

    首先,你是否了解整个知识体系以及你所想学及将来想从事的那一门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首先要确立目标,将来想千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上了大学的好办些;自学的,尤其是业余自学的就很重要。确立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鹜远。没有目标盲目地学往往就难于坚持;目标太高,脱离了实际无法实现,又要挫伤信心。选择目标要结合国家的需要,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及本人的素质、特长、爱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慎重地考虑。可以多向智者询议或稍作尝试,但要尽早确定,不要人云亦云或一三变,确定后就坚持下去直到胜利。

    你会利用现代图书馆吗?要学会怎样借阅图书和报刊。现代科技资料出版很快,但大体可分为书期刊和特种资料三大类,书又分教科书、专著、工具书、普及书、丛书、会议录等等。不少人只借书看,很少看甚至不看各类期刊,而一个工作在前沿的科学工作者看得更多的恐怕是期刊(或称杂志),因为期刊一般反映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动向。现在特种资料也越来越多,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微缩胶卷、卡片、磁带、录象带、电影等等。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最好学会查专利文献,因为专利文献是前人发明的汇总。

    要学会怎样查索资料。现代科学技术文献几乎是浩瀚无际。每年全世界要发表500万篇左右的科技论文及资料,仅化学化工类一年就要发表四十多万篇。一个人一生全部用来读书也只能读及其中极小一部分。因此,从事现代科学技术工作,如何尽快地查阅到并掌握你所需用的资料,极为重要。这里就有一整套情报科学和图书馆学的检索方法问题。反之,你若不了解前人的贡献和现状,则难免就会重踩前人的脚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要更好地了解你所感兴趣课题的世界各国动向,就必须攻下外语关。有条件的甚至可多学一、二门外语。以化学化工文献资料为例,全世界发表的资料,59%是英文的,27%是俄文的,7%是德文的,3%是法文的,3%是日文的,还有好多其他语种,中文的连1%都达不到,如果不懂外文,你就只能借鉴这个人类共同的知识宝库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的资料。难免就要孤陋寡闻,闭目塞听,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却去发明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已发明过的东西。如上海某保温瓶厂费了几年功夫和很多人力物力,试验成功了以镁代银镀膜工艺,后来一查,原来美国一家公司早在1929年就已申请了这项发明专利。美国一家钢铁厂一位化学家完成了一项耗费五万美元的技术改革,后来一个图书馆员告诉他,图书馆有一份德国早年的资料,只需花五美元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读书要善于选书,对书也要区别对待。并非所有的书都需从头读到尾,书的价值大有高低。要学会精读和泛读。各个专业都有少量几本众皆推崇的经典名著或教科书。这些书应找来精读,反复读,仔细想,甚至做大量的习题、练习和实验以求牢固掌握融会贯通。大量的书则泛读浏览作一般了解就可。有的书可将其解体,取其写得精采的头、尾或若干章节,有的书则是放在案头、手边备查参考而已,如手册、辞典、工具书等。怎样选书可多留心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应多向老师和有专长的人请教。

    读书还须勤做笔记。在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对自己今后有用的资料。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要学会用各种方法做读书笔记,如索引、眉批、注解,做文摘卡或资料卡片,名言录,思想火花集,摘录和抄录等。初学者對特别精采的文章和段落,可千脆多抄录一些,抄一遍比读一遍印象就要深得多,二则也有利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与别人讨论甚至写作、讲课用。我研究化学键理论,曾费了数年的时间,系统地查阅了世界性的美国《化学文摘》,从1907年创刊起一直到最新七十多年的有关资料,做了二千张文摘卡片和抄录,摘录了三千多篇有关文献以及更多的索引。这样,我对该课题的来龙去脉,历史现状就有了比较细的了解,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就带来很大的方便。

    读书要敢于提出问题来研究。不要为书所拘,要有批判力。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把脑袋仅仅当成仓库,读死书,死读书。要逐渐对书读出自己的独立评价和见解。不少人书,是读的不少,可就是提不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虽然懂得不少,搞科研就不行。搞科研时读书常常是挑毛病。我先是学,慢慢就要指出,你这样讲不对,我可以证明或用实验推翻书本和文献中的结论,或你这样讲还不全面,还可这样那样地补充和发展。或从中得到启发,产生新思想和设计新的实验。这样往往就可以引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要逐渐形成读书观察思考——钻研——创新的过程。我在大学一年级上《无机化学》课时,学到离子极化一节,老师、教科书和我翻及的几乎所有参考书都说这是个定性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化学现象,但也遇到不少困难和矛盾。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把这个理论从定性发展为定量该有多好,后来我就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很多老科学家的指导和其他人合作下,终于建立了一种定量模型,解决了一些化学上的问题。

    学习要敢于创新

    学习的目的何在?很多人嘴上说说是清楚的,但实际做起来往往背道而驰。为学而学,浑浑沌沌,图个好分数,面子光采,将来混个好饭碗,如此等等。

    学生不要光为分数而学习,要把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看破分数,不做分数的奴隶。要做到这点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老师、亲友、同学之间以至社会上,如今还往往喜欢只用分数这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和智能。我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上都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在科学上和事业上成就卓越的人往往并不都是在学校得全优的人。有不少颇调皮捣蛋、头脑机灵、老师不一定喜欢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倒有了发明创造。创造力属于那些爱追根究底、独立思考的人。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因法文、植物学、动物学都不及格而第一次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后来上了大学,也为很多老师所不屑,有的老师劝他改行,说他根本不是学物理的料子,有的老师甚至刻薄地骂他“懒狗”。这些人有谁能想到,这个个性倔强的青年人,大学不留他而只能担任伯尔尼专利局小职员的爱因斯坦,在二十六岁就做出了震撼世界的发现和创造建立相对论,成为继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学习的目的应该在于创新。如果都是继承性的学习,人类文明和历史还能有什么前进呢?学到后来终究是要突破前人框架的,一切有抱负的中国青年都应有志于创新。

    创新要增强一些我们的自信心。要破除一些对科学伟人的迷信感。同样是食人间烟火食的人,何必有那么多神秘感呢?我上中学时,也常听人说,科学家的脑袋一定很特别,特别大,特别发达,结构可能也不一样,似乎他们是在云雾中的神仙一样,望尘莫及。后来长大了,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过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人的才能到底是怎样来的?天资的差别有没有?到底有多大?我研究了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的传记材料,走访了我国现代不少著名的老中青年科学家,才逐渐明白,任何人才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其事业的成功有内在因素、客观条件和奋斗经历。世上无天生之才,更无不经过努力的天生之才,天资上的差别可能有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我校有个少年班,都是全国挑选来的数理化尖子。分析每一个少年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的共同规律:聪明一些,是先天的内在因素;勤奋,是后天的内在因素,而环境的影响及帮助是很重要的外部原因。这些所谓的“神童”,其实没有一个不是非常勤奋才取得今天的优异成绩的。所以,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天才。前年,我参加了北京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会上云集了一千二百多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和专家,我观察了他们的脑袋,并不显得比一般人大或特别。可见迷信是很害人的,它会使我们无所作为。“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有个哲学家说得更好,伟人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们。站起来吧:难道天才出生时第一声啼哭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曲或是一句美妙的诗句?鲁迅先生也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学习。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是否从小就是一个数学脑袋呢?华先生出身于江苏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念书也并不十分好,邻居们讥笑他“罗呆子”。妈妈着了急,拖他到庙里向菩萨烧香祈求智慧,念中学也因经济困难没能念完,回家帮父亲操持生计,后来还生了一场大病残了腿,好心的街坊大婶大伯看着他蹒跚走过的背影,叹息地说:“华家孩子年纪轻轻就落了个残疾,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呵!”。他们有谁能想到,华罗庚下决心刻苦发愤自学,后来得到数学界老前辈熊庆来先生器重,推荐他进了清华大学当校工,他进而勤奋攻读,后又考取官费留英,到了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深造,最后才获得成功。我慢慢就变迷信为信心了,喜欢去研究别人是怎样会成功的?有那些成败得失之道?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常感对指导自己行动很有帮助。

    创新要注意选择目标和课题,一下子不要太大,久劳而无功,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顺应科学的潮流,努力走到前沿去,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眼前踩出远行的路。

    在大目标下,又要善于选课题,可以这样说,在科学研究中,最难的、最需要有见识的是能够选好合适的课题。人们常说,科学上如果能把问题提明确,有办法入手,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开题开好了,有了明确的意旨,创造性的思路,加上恰当而精确的方法技术或实验设计,仔细严谨的分析,就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成功。

    选题要多做调查研究,多看文献资料,多听智者的指点和劝告,不要一头钻进牛角尖,又固执一得之见不能自拔,也不要人云亦云一窝蜂去赶时髦,没有自己的主见而老改变方向或课题,結果把时间和精力分散开来而一事无成。

    要不断建立起够用于攻关的知识结构。把力量集中起来,把自己以及援军的时间和力量看成用兵一样,高密度地压于突破口。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又要善于随着形势、任务、条件的改变不断调节,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解决新的问题。要建立知识根据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又要注意不断有新的出击方向,以取得更多的地盘,要依托原有的特长去发展新的特长,否则,另起炉灶孤军深入就难于奏效。

    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总是比较注意博采百家之长,从各方面去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从而闯出自己的新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就是从不相千的事情中也常常能通过联想悟出对自己事业有益的道理。所谓“理不隔行”,道理就在于此。

    要善于求师。对老师的概念要突破传统框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历史。古人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凡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一个人只要诚恳虚心,好学而又善学,生活中是处处会有老师的。一个年青人在科学上事业上要有较快的长进,非要虚心地向老一辈学习不可,不要那么妄自尊大,自以为是,要多自以为非才能不断进步。我是68届大学毕业生,只上了二年多课程,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荒废多年,1973年才调入中国科技大学。从未教过书,要当大学教师当然有困难,基础也不够,经验更没有。我就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们登门拜访求教,学习讲课的艺术、板书的方法、备课的安排、经常留意去听讲得好的老师的课和学术报告,就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在科研方面,我也是如此,不但向校内老师请教,还利用开会、出差、探亲的机会,到全国各地去向一些有专长的科学家和老师求教,我之所以在科研上能做出一些成果,很多老科学家和同志都对我的帮助极大。我不但向他们学习丰富的知识,更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更为宝贵的治学方法,后者往往是课堂上书本上难学到而更为重要的东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就现代科学来说,十年可能夸大一些,但我确实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避免了自己走很多弯路。

    在科学上要思想敏捷,思路开阔,还要培养自己广泛的科学兴趣,扩大自己的科学视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呈现出不断分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已出现在更高的程度上走向综合的趋势。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我们的学习和科研都要自觉适应这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决不要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窄的专业范围内,稍不相关的知识就拒绝了解甚至不肯浏览一下。好奇心在科学上是颇为宝贵的,也往往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博览群书到今天仍是有其价值的。我国学生以至科学工作者目前的主要缺点仍然是太专而不博,这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华裔科学家归国一再呼吁的。结果专到一定程度也就专不下去。除了精读本专业的知识外,大可了解一些别的学科以至文史哲方面的进展和讨论,如读些《科学画报》、《科学美国人》(中译本叫《科学》)、《科学实验》、《自然》等科普刊物,科技报,各报的科学副刊、科普書籍,听科普报告、讲座,看科学幻想小说、科技电影等等。

    人的工作还有个效率问题,要劳逸结合。娱乐消遺固然损失了一些时间,但换来精力充沛,常常是工作效率的提高,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接近于零吗?因此,一个人要有些业余生活的爱好,文艺体育以及栽花集邮还是很有必要的。科学家也不全是整天死啃书本的,爱因斯坦就是个小提琴爱好者。居里夫人特别喜欢旅行、滑雪。普朗克的钢琴弹得很好。尤其在当前,注意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有些甚至是大跨度的联系,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产生很多边缘学科,常常会收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花有时就会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凡是在科学上有大成就的科学家,很多都有广泛的科学兴趣,能在几个领域里都取得优异成果。科学视野宽广的人更能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读一点科学史,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了解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突破过程,不但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加深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坚定我们的奋斗信心,对于我们确立方向,选择课题也会很有帮助,了解科学伟人的生平和贡献,从中获得启示,往往可以使我们青年人受用终生。收集一些大科学家的至理名言,这些智慧的闪光结晶,可以成为我们一生努力的路标和指南。

    读一点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作为一个学习自然科学或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应该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规律,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科学学,它讨论科学发展的各种规律,科学的历史规律,科学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素,教育和科学的关系,这些情况的了解也会使我们科学工作者和青年得到启发和鼓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得到学习的成功,把自己造就成祖国的栋梁之材。

    推荐访问:学习方法 要讲究 成功 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