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7日 10:53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8篇【精选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19 19:30:03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8篇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1篇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
    “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
    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2篇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
    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
    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
    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4篇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
    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第8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推荐访问:古诗 两首 教案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8篇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合集8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