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17日 06:42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热门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17 20:24:02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2.尝试修改习作。课前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热门8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热门8篇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

    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

    (课件出示事例一)

    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

    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

    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

    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欣赏同学们上课,作为主人你们想用什么行动来欢迎老师们的到来呢?(全班鼓掌欢迎)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老师感到真高兴!可是,老师此时的心情挺紧张的!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掌声)

    2、师:谢谢你们的掌声,有了你们的掌声,老师已经不紧张了。掌声不仅改变了老师刚才的心情,它还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多神奇的掌声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走进课文《掌声》(板题,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同学们在做游戏、唱歌跳舞、在操场上奔跑,跳绳、在尽情地说笑。

    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轻一点)

    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可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

    齐读→评价:多么自卑、忧郁的孩子啊

    5、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读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

    指名汇报。(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快乐

    6、我们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5自然段。感受英子的变化吧!

    三、感悟变化,领悟掌声内涵

    1、师:是呀,我们都希望英子开朗、自信。后来,英子真的改变了。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把描写英子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反馈: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此时的自卑、紧张的心情?(立刻)她想上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无奈之下,英子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1秒钟,2秒钟,3秒钟,她的脚刚抬起,又慌慌张张地收了回去,她紧张得全身都在发抖了。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评价:你把“一齐”读得比较重,“低了下去”读得轻,读得有感情。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助/自卑/害怕)

    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来?(犹豫)。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5、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6、师: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女孩,在全班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7、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下了很大的决心)

    (评价:理解的多深刻啊!)

    8、师:师: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

    (指名读)(评价:多么无助的英子啊)

    师: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生:困难。

    师:为什么?(因为……所以……拓展说话)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所以……生: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所以……困难。

    9、师: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啊!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痛苦与自卑。我们随着她艰难地挪动着残疾的双腿,一步、两步,一摇一晃,她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而就在这时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齐读)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忽然猛然)

    10、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师: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加油)板书:关心鼓励

    11、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生:英子,你真勇敢!

    生: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师: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X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2、师: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流下了泪水。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故事讲完了,——生接: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3、师: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么,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是什么呢?

    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英子的XXXXXXXX(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14、师: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

    (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
    拓展说话)

    15、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四、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英子变了。曾经坐在教室一角默默无语的她,现在——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曾经连走路都害怕让人看见的她,现在——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

    她成了一个(自信)的人;
    快乐、开朗、勇敢、不自卑、敢于面对生活

    4、从此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几年过去了,上了中学的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

    (1)你就是英子,你读吧。

    (2)谁还想读?

    (3)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5、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XXXXXXXXXX?(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

    五、拓展升华

    1、师:因为掌声,英子勇敢地开始了第一次演讲,因为掌声,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请大家想一想,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只是掌声吗?(生答:鼓励爱心)

    2、师:因为掌声里有同学们的鼓励,支持,赞美,这些都是大家对英子的一片——爱心啊。(板画)

    3、师: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呼唤吧!(齐读最后一段)

    4、交流: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
    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掌声?

    5、师: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书:爱)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这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句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

    (3)全体同学,请大声地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人。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鼓掌,(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在场所有老师,(鼓掌)。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

    29、掌声

    自卑忧郁自信快乐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交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多种形式,明白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咏物诗的特点,明确所咏之物和作者所抒之志的相关点。

    3、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4、积累俗语。

    教学重难点

    1、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用。

    2、体会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摘录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先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

    2、“凤头豹尾”是人们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也是大家作文时想要达到的一种高度。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
    好的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强劲有力,收束得当。刚才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这几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交流平台

    1、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文中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遇难的经过。开头两句话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藏戏》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段,不仅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突出特点,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对藏戏独特艺术魅力的无比惊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条理,便于大家的阅读。

    (3)《草原》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无比热爱,让读者未到草原也已深深被吸引,使读者一读为快。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照应开头,表明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5)《匆匆》的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6)《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作者用简笔勾画出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将作者第一次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最后落空的心情融入荒凉的景色中,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2、就自己收集的精彩开头和结尾进一步交流,仿照其中的一两种开头、结尾的写法写一写。

    三、总结拓展

    1、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式、情境导入式、欲扬先抑,波澜起伏等。

    2、结尾的方法:画龙点睛法、抒情议论法、含蓄暗示法、首尾呼应法等。

    四、词句段运用——古诗

    1、背古诗,说诗意,谈发现。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由本单元的三首诗背起,到王冕的《墨梅》、苏轼的《赠刘景文》,指名背诵,可以由重点句到全诗。

    (2)派代表说诗意。

    ①《竹石》:竹子紧紧地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竹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之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

    ②《墨梅》:我家的洗砚池边生长着一棵梅树,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它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

    ③《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秋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一定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3)重点研读画线的诗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赞美了竹子的刚毅坚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②《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③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借菊花和荷花这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小结:这几首诗和我们本单元所学的《马诗》《石灰吟》一样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作者通过所咏之物自况,借事物的形态特征抒写自己的情怀。在这类咏物诗中,诗人将物与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作者寄情于物,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五、语句段运用——外貌描写

    1、学生自主阅读文中的三个外貌描写片段,从这三段描写中获取了什么信息?(依次出示3个句子)

    (1)句子一:“仍旧”“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写出了李大钊在狱中受尽折磨,“平静”则写出他遭受酷刑后依然坚强,“慈祥”则写出了他对亲人的爱。去掉了这些外貌描写,则传递不出这诸多的信息。

    (2)句子二:“凶恶可怕”正面描写扁鼻子军官可憎、穷凶极恶的面目;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这个比喻句逼真地写出了敌人下手之重和心肠之狠毒。没有这些外貌描写,就会显得语言直白寡味,既无法生动写出敌人的丑态,也不能更好地激起读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3)句子三:“没有什么模样”的祥子却被老舍先生写得如此活灵活现,重点在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来描述:“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寥寥数语,精准而细致地将一个憨厚、朴实、勤劳的旧时代车夫形象立于读者眼前。去掉了外貌描写则达不到这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过渡:从上面几个例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相由心生”。一个人的仪容外表是受心灵因素的影响的,观其貌,大抵可以了解他的性情、当时的状态等等。通过学习,我们也明白了:在描写人的外貌时,不能以貌写貌,而要“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什么是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长相、穿着、身材、神态、姿态等)进行描写。外貌描写往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3、如何进行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合理安排好描写的顺序,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部;
    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例: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2)抓住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相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外貌、年龄、身份、职业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例: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嘴角右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

    (3)凸显人物性格和情感。透过人物的外貌要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例: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性格:害羞但天真、活泼)

    (4)巧用修辞。巧用准确的形容词和相关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来写人物,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更传神。

    例:从“时尚”发屋里走出来一个青年女子,她的卷发宛如一朵朵从木头上旋下来的刨花。

    4、课后,希望同学们试着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几种方法,进行外貌描写,用每个方法写一句话。

    六、日积月累

    1、过渡: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积累过一些俗语,有“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大家都知道这些语言大多来自民间,简练而形象化,揭示一定的道理,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或愿望。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组这样的句子吧。

    2、分小组诵读接龙,注意字音字义。

    3、说句意,熟读成诵。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
    而无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便地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
    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地得到好结果。用道家的话就是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虽然很苦,让人难以吞咽,但却能让病痊愈,而教人从善的话虽然让人听了有点不舒服,但却能帮助人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吹得它不能停息;
    子女想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离他们而去。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劝诫人们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等到要用的时候才觉得掌握得太少了,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不会明白其中的艰难。劝勉大家要勤学善行,知行合一。

    4、引用俗语说句子。

    5、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四

    凤头←→豹尾

    咏物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外貌描写目的是以形传神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看似不多,实则不少,表达和积累都值得认真对待。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既是大家读文章时要注意的重点,也是大家写好作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独分析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时,同学们都能有所感知,但在具体运用时,还是有局限,看来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非常有必要。这类问题同样表现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个板块,好在大家都乐于去积累,等到积累到一定的量,或许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能更好地随心表达了吧。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写8个生字,会正确拼读。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生字。

    2、学说简单的比喻句,会正确运用比喻。

    3、读通句子,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学说简单的比喻句

    教学难点

    学说简单的比喻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添改

    一、识字加油站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坐火车出游过吗?你认真看过火车票吗?它上面也教会我们很多字呢。(出示火车票图片)

    2、一起读一读。

    出示生字:昌、铺、调、硬、卧、限、乘

    3、指导学生写字。

    4、教师示范书写,书写笔顺。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注意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课件,读一读,讲一讲。

    爸爸的鞋子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

    师:这样的句子叫“打比方”,我们看到的事物和想到的事物要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外形、颜色、状态等。这两个句子中就是外形相似。

    2、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想得多,想得妙。出示课件。

    柳条像()()云朵像()()群山像()()椅子像()()

    路灯像()()爷爷的胡子像()()

    3、小组抢答竞赛。

    4、板书答案,鼓励表扬。

    5、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6、出示课件:

    1.八路军隐蔽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2.去还是不去?小明拿不定主意,感到很烦恼。

    3.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提问:你能说出加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教师示范解答:第一句中的“隐蔽”在句子中是讲小灰兔藏得深,不容易被找到。

    7.根据老师提示,说说“烦恼、流连忘返”的意思。

    一、识字加油站

    1、进入新课

    看火车票图片,认识车票上的字,看谁认的多。激起从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2、认读生字,试读,读准字音

    3、指导学生写字。

    4、看教师示范书写,书写笔顺,书空

    5、在田字格本中练习,注意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

    二、字词句运用

    1、看课件,读一读,讲一讲。

    明确什么是打比方。

    2、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想得多,想得妙。

    3、小组抢答竞赛。

    4、板书答案,鼓励表扬。

    5、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6、自由读课件出示的句子,边读边思考是什么意思。

    说说加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根据教师的解答,自由交流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7.根据老师提示,说说“烦恼、流连忘返”的意思。

    作业设计

    认读生字词,从生活中识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柳条像()()云朵像()()群山像()()椅子像()()路灯像()()爷爷的胡子像()()

    教学反思

    课题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2、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优美段落。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读中品词、品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2~6自然段,描写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景物特点。

    四、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齐读课题两遍。(出示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读。

    3、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地方。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爱)

    这是在总说西沙群岛。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海的宝岛西沙群岛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

    (三)自由朗读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2~6段共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几个地方?(点名回答)

    四人小组自由选择学习2~6自然段。要求是:每到一处你都见到了什么?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能读出他们的特点么?

    (四)汇报情况。

    1、海水。

    (1)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什么意思?

    (2)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此处播放海水图,让学生欣赏,体会。)

    你能读出海水的美么?(同桌读一读请人读)

    (3)你能找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原因?

    (投影海底结构简图)

    请人朗读,老师指导。全班读。

    2、海底。

    四人小组读,说一说海底介绍了几种景物?

    你可以读出它的特点么?

    懒洋洋、威武怎样读出来?请人读一读。

    想读的站起来读,加上动作。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什么?

    还有那些词看出鱼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你可以读出鱼的多么?(大屏幕出示以海底图片为背景的文字)

    同桌读──请人读──全班读

    3、海滩。

    四人小组读,说一说海滩介绍了几种景物?

    贝壳和海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映象?(贝壳奇形怪状、数量多,海龟有趣)

    那些词可以看出来?拣不完、颜色不一、千奇百怪(演示贝壳、海龟图)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自读──指名读

    4、海岛。

    愿意读海岛的同学自己起来读。

    海岛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鸟的天下)

    从哪些词表现出是鸟的天下?

    主要抓住厚厚的、各种、遍地、堆积等词来理解。(播放海岛的画面)

    男孩,女孩比赛读。

    (五)朗读竞赛、作品展示。

    1、自由组合、自由选择2~6自然段来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汇报读书情况,全班推选一个小组为优秀奖,其他小组为激励奖。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图。并且介绍他的画。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抓住日夜守护、必将、更加来学习,体会战士们为保护祖国而付出的努力。

    (七)总结全文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反语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2、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了解不同的词语代表的是哪类人,掌握冒号的用法。

    4、积累关于咏物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会使用冒号,积累咏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出示课本语句,想想这种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所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师点拨:反语)如,“古怪”的本意是“怪异”,此处反话正说,称赞猫可爱。

    2、学生自由读“交流平台”,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好处。

    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主要分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两种。

    3、通过感受反语的好处,尝试使用反语表达感情。

    如:老师摸摸我的头,说道:“你这个‘粗心鬼’啊,下次注意要把题目看清楚。”

    二、识字加油站

    1、指名读、分组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杆——肝(肝脏)——秆(麦秆),把熟字“杆”的偏旁“木”换成“月”,就是“肝”,换成“禾”就是“秆”。)

    2、换偏旁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识记生字,你还知道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字理识字法等)

    3、师展示:转盘记忆法。以“由”为例,可以转化为油、轴、届、宙。

    三、词句段运用

    (一)三字俗语

    1、学生自由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说的是哪类人。

    千里马——有才干的人;
    老黄牛——老实肯干的人;
    百灵鸟——歌声清脆的人;

    领头羊——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小蜜蜂——勤快的人;
    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
    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人;
    铁公鸡——极其吝啬的人;
    应声虫——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
    哈巴狗——唯命是从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呢?试着说一说。

    替罪羊马大哈地头蛇孺子牛老狐狸笑面虎

    (二)冒号的用法

    1、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会用到冒号?

    2、师总结:提示语在前、写信、介绍人物等情境中会用到冒号。

    3、读例句,说说例句中的冒号属于哪种类型。

    例: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让你给它抓痒。

    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围绕着“温柔可亲”进行具体说明。

    4、分组读课本中的另外两个例句,进一步体会冒号的用法。

    5、仿写。(见达标检测第4题)

    6、小练笔:仿照例句中冒号的用法,写一写剩下的两个句子。

    (三)体会感叹词的用法

    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去掉加点字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从表示语气的“吧”“啊”“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小猫责怪中包含着的喜爱之情;
    去掉了就只含有责怪的意味了。

    2、表示语气的“啊”,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3、表示语气的“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要写的句段)请学生思考:怎样把这段字在本上写漂亮呢?(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字不要过大等)

    2、师总结:字距要比行距小;
    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3、运用所学书写方法,将课本中的选段工整地摘抄到本子上。

    4、评选“小小书法家”。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代诗人很喜欢为动物或植物写诗,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你知道哪些赞美动物或植物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罗隐的《蜂》。

    2、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

    (2)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3、小组讨论,理解古诗。

    (1)理解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2)理解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呢?

    (3)分析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后两句把它所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设问的手法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

    4、知识拓展:积累关于咏物的古诗。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赞美方法,从“交流平台”的利用反语表现出喜爱、赞美之情,到“日积月累”的咏物古诗,都在告诉学生怎样赞美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特意在讲解“交流平台”的时候,让学生使用反语,让他们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再用“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告诉他们赞美的方法多种多样,要灵活运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饶、优”等生字,读准“人参、瑰丽”等词语的读音,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发现第五段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过程与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规范书写田字格中的字,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同学介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景,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有外出旅游过吧?说说你们都去过哪?能简单介绍一下吗?(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这么美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你觉得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先请大家欣赏(西沙群岛的风景图片)。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版图。这是海南岛,在海南岛东南330公里的海域内,有一群岛屿,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想不想去畅游一番?我们的“西沙群岛一日游”活动现在开始,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

    “饶(ráo)”字是翘舌音,谁能把它读好?齐读课题。

    富饶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物产多,财富多。

    (二)检查预习。

    过渡:在通往西少群岛的路上,老师设立了3个关卡,看你是不是能通过。

    1、第一关,出示生字词

    深蓝杏黄交错披甲威武颜色懒洋洋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五光十色各种各样成群结队飘飘摇摇。

    2、第二关,朗读长句子。

    (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

    (2)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里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3)第三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鼓:左右两部分都紧靠竖中线。左边部分的上面两横稍斜且下横短。

    贵:写的应该扁一些,下边的贝写的要瘦长。

    (四)教师巡视,学生书写汉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介绍岛屿,地图上了解西沙群岛。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文中的词语说一说。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二)回忆旧知。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对易读错词语进行指导朗读。

    (瑰丽海参划过)

    (三)品读课文。

    这么多的美景要从哪看呢?设计一条旅游路线,我们先欣赏海面的景色,再去海底看看,最后去海岛上看看海鸟。

    1、海面:海水

    ⑴朗读文段,用文中的话说说海水的特点。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这样的海水你喜欢吗?喜欢就多读几遍。

    ⑵同学们平常见到的海水是什么颜色?蓝色。那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答案就在这段中一起去找一找。

    ⑶展示海底剖面图,加深理解。

    板书:海水。

    2、海底:生物

    (1)朗读文段看看都描写了哪些海底生物?

    带领学生看看海底的珊瑚,你觉得珊瑚美吗?能不能读出它的美?哪个词写了珊瑚的特点?(各种各样)

    (2)展示图片海参,朗读文段,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懒洋洋蠕动)

    瞧,这是什么?大龙虾。(展示图片)文段中的大龙虾有什么特点?谁能读出大龙虾的威武。

    在这几种海底生物中,你最喜欢谁呢?喜欢美丽珊瑚,喜欢懒洋洋的海参,喜欢威武的大龙虾。请同学们合作完整地读读这一段吧。

    (3)默读第4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鱼多,从哪看出来鱼多?

    (成群结队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4)在这段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子叫什么句?排比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是在西沙群岛的海底有4000多种的的鱼,作者为什么只抓住这四种鱼来写?既写出了鱼的多,又写出了鱼的美。

    (5)西沙群岛里真的是一半是谁一半是鱼吗?其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李白有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四)说话训练。

    同学在这里不但欣赏了五光十色的海水,还领略到了海底的物产丰富,真让我们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看看,老师这里的几幅图,选择一幅图,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五)升华课文。

    学完课文,你想对西沙群岛说一句祝福的话吗?齐读最后一段。

    (六)作业设计。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向家里人介绍西沙群岛。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8篇

    设计说明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
    二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本篇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引导学生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另外,在设计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和重点句子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第1自然段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5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写的,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短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边听边想: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导入:放录像,教师解说:“多么美丽的小岛,多么迷人的风光,你想去领略它的美吗?”(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理解“富饶”的含义,齐读课文题目)

    3、过渡: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和视频,真正给学生带来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体验,学生在歌曲和视频的引领下,仿佛置身于海边。学生课前对西沙群岛有了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阅。

    2、课件出示:富饶 优美 瑰丽无比 岩石 海参 大龙虾 威武 鸟粪 祖祖辈辈 建设

    3、学生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瑰丽”的“瑰”正确读音应是ɡuī,不要读成ɡuì。“富饶”的“饶”正确读音应是ráo,不要读成náo。)

    4、学生读出示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瑰丽无比、威武”的意思。)

    5、课件中的词语消失,出现会认字:饶 优 瑰 岩 虾 武 粪 辈 设

    6、说说自己预习生字时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识记生字“岩”和“虾”。

    “饶、优、设”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瑰、粪、辈”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7、学习多音字“参”,它有三个读音shēn、cēn和cān,用不同的读音组词语,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掌握好生字新词就会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所以,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掌握字、词、句,顺利完成从“以识字为重点”到“以阅读感悟为重点”的过渡。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对易混字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能概括全文意思的句子,提示学生:

    一般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或段落的开始。

    1、默读课文,回答: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其实,我们这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3、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段落,做上标记。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里的海水与平时见到的海水有什么不同,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海水图片,感受海水的美。引导学生读出海水的美。

    3、海水为什么这么美?(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4、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感悟文章的重点句子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初步培养抓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优”“淡”“浅”“错”,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2、提示书写要点:

    “错”:第三笔横和第九笔横都在横中线上。

    “淡”“浅”“优”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浅”“优”最后一笔点不要忘记写。

    3、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要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祖祖辈辈、山崖、蠕动、威武、懒洋洋、划过来、珊瑚、鸟粪。(指名读,齐读)

    2、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对西沙群岛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能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西沙群岛吗?(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培养学生温习旧知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圈画出来。(珊瑚、海参、大龙虾)

    2、珊瑚。

    (1)出示各种珊瑚的图片,感受它们的多姿多彩、鲜艳夺目,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美。

    (2)读句子,展开想象:珊瑚还会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说句子。(如:珊瑚有的像蘑菇,有的像树枝,真是千姿百态!)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些珊瑚的形状像什么。

    3、海参。

    (1)出示海参的图片。教师简介:海参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是有名的滋补品。一般体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三米左右。

    (2)文中说它是怎样移动的?(蠕动)“蠕动”给人怎样的感觉?(懒洋洋)

    (3)指导学生读出海参懒洋洋的感觉,感受它“懒洋洋”的动作特点。

    (4)“到处都是”说明了什么?(海参多)

    4、大龙虾。

    (1)出示大龙虾的图片,观察大龙虾的外形。

    (2)哪个词语体现了大龙虾的样子?(全身披甲)自由练读,读出大龙虾的威武。

    (3)海底的生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过渡:海底的物产还真是丰富,既有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你喜欢哪种动物?把描写这种动物的语句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1)引读: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数量最多的还要数——(学生接:鱼)。

    (2)(课件展示各种鱼,体会鱼的美。)指导朗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部分。

    (3)“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这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了吗?(没有,这只是举例说明)仅仅几种鱼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海底的美不胜收了,想想,还有各种形态的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如果你是它们中的一员,该有多快乐呀!学生自由练读后,美美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2、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老师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画。第一种:左边是水,右边是鱼。第二种:水中有鱼,数量繁多。总结: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鱼的数量多,这样写很有感染力。)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鱼很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3、教师点拨:作者让我们先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鱼,我们总体的感受是鱼多;
    接着分别介绍了四种美丽的鱼;
    最后讲“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让人感到这里的鱼确实很多。全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用到写作中。

    4、体会这里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熟读后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用我们学习前四个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西沙群岛的什么特点?

    2、理解“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1)课件展示西沙群岛上鸟的图片。

    (2)教师解说:西沙群岛天上飞的是鸟,树上停的是鸟,地上落的还是鸟。这里到处是鸟,这里是鸟的天下,鸟的天堂!

    (3)课文是怎样介绍“鸟的天下”的?

    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从而体会“总—分”

    的构段方式的特点。

    树多——鸟多——蛋多——粪多。(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四)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与第1自然段相似的句子,点明写作方法——首尾呼应。(课件出示: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对重点段和重点句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及阅读了解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与赞美,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生字“岩、虾、挺、鼓、数、厚、宝、贵”,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做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挺”右边是“廷”,不是“延”;
    “厚”外部是“厂”,不是“广”;
    “贵”最后一笔是点。)

    3、师着重指导生字“挺”“鼓”“数”“贵”的书写。

    “挺”:右边的“廷”要写得紧凑,“壬”的第一笔是撇。“廴”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部件。

    “鼓”:左右两部分都紧靠竖中线。左边部分的上面两横稍斜且下横要短。右边“支”的横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

    “数”:左边“米”最后一笔是点,“女”的撇折要缩短。右边反文的长撇与“女”的撇折底部要平齐,捺从短撇的下方开始运笔,要舒展。

    “贵”:上边要写得扁,第五笔横要写得伸展。下边的“贝”要写得瘦长,最后一笔是点。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师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6、投影反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积极性。通过做小老师提醒,参与写后评议等多种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识字中来。

    四、回顾全文,读写结合

    1、课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齐读题目——富饶的西沙群岛。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小练笔:(出示4幅图)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用几句话来写一写。可以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还可以从“颜色、样子、动作、神态”等方面说说图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4、布置观察任务:在身边找一处美景,进行实地观察,并用几句话记录观察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文的结构,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小练笔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第2~5自然段的内容。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让学生以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习作,这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语文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热门8篇 部编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热门8篇)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