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11:13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1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7 17:30:03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18篇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发布公告,2019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18篇,供大家参考。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18篇

    篇一: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发布公告,2019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49亿元。【世界均值】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全球教育开支占GDP比重均值为4.487%。【我国进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投入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要知道,我国这个比例,1999年只有1.9%,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位次排序】横向比较一下,我国2019年4.04%的数据,在世界排名第110位,和中国排名相近的有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注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国中,与其他国家差距仍然存在,但在不断缩小。足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加速弥补对教育投入的历史性欠账,努力办好教育这个重要的民生事业,让千家万户都满意。【前景期望】一是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把学校建得更漂亮,设备配得更先进。二是希望加大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三是希望今年年底前“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让中小学教师地位再提高一点。

    篇二: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详细见附件四)摘自凤凰网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教育投入居末位(图)2009年11月30日09:46中国教育报

      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3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优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1999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1999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到2007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3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

      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劣势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中,我国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990年为66.7%,2002年提高到90%,2006年达到97%。而高中毛入学率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是由于起点低,所以数值不高2006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5.5%(WEF数据)在53个国家中排在第50位。,,53个国家的平均值为96.8%,相当于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数值。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艰巨任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2006年5月,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1982年仅为5.3年,1990年提高到6.4年,2000年达到7.9年,2008年增加到8.5年。2006年,我国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1年。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53个国家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已达到14.9年,而中国仅为11年,在53个国家中排名第49位。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关链接】教育竞争力的内涵教育竞争力的内涵本研究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4个层面: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本研究建立了4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维度一: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文盲率、职工培训范围、职工培训的可获得性、学生学业成就和教育体系质量8项指

      标。维度二: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包括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4项指标。维度三: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两个指标。维度四:反映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这里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反映。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数据。4中国教育竞争力未来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在未来12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我们目前指标排名比较低的几个方面在未来将得到长足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要整体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我们还需要做出如下努力: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中国教育竞争力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们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20年提高到40%以上,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使20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使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的战略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知识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竞争力指标中非正规教育的。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在32位和31位,教育体系质量排名35位,均居于中下等水平。距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提高中国教育竞争力还需要加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尊重学习和尊重技能,由注重学历向注重资格转变。加强经费投入的强度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到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国的教育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附件二:中国社科院称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为美国的一半2009年09月09日10:13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记者俞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蔡昉是在二00九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该绿皮书由蔡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十年来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绿皮书指出,如果仅从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看,中国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相较之下,中国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蔡昉认为,教育私人支出的高比例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后果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绿皮书指,“上学贵”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社会上对教育的抱怨也更多地源于此。蔡昉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二0一五年前后将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因此,“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也即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他建议,要解决中国教育的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现有资源,让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138.shtml附件三:专家称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4%2009年09月09日10:36中国网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蔡昉教授是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以下为发言实录:蔡昉:大家早上好!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大家注意看封面写着。“第10集”,我们正好做了十年,200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是第一本,这次正好是第十本,我们的提要中写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十年谢社长说是树一个品牌。我们皮书的特点和其他皮书不一样,其他皮书是就某些特定领域年年回顾最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是一里地,每年新的发展虽然有令人惊喜的地方,但它只是小的增量。如果你每年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写增量,其实会给作者和读者增加审美疲劳,所以我们每年都换主题,它的大范围是人口与劳动,但是我们围绕着人口与劳动就业的领域,每年都要出一个特有的主题。今年的主题也是结合我国正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把其中的一些子课题、子报告体现在这本书中。

      它的内容:第一,我们还要对一些新情况,2008年、2009年具有特色的新情况做一些反映。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就业遭遇到了一些冲击,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就有专门的报告谈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首先尝试着把大学生就业的命题难点转化为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新命,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青年人包括了大学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其他各类学生,同时还有农民工,农民工也有80后、90后,这样我们应对的人群就广泛一些。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各国都有,但是在各国表现的主要还是青年就业难。因此青年就业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就业问题的共同课题。我们转化这个命题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两篇专门谈青年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因为国家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财政政策所体现的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一个就业友好型的方案,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尝试对这四万亿的投入形成不同的领域和投资结构,就业效果会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些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同时,我们在过去的几次绿皮书中都谈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但过去谈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好象过去我们如何利用了人口红利,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这次我们进一步做了研究,也专门形成了至少两篇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报告,就是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如何使用劳动力,利用人力资本,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成新的储蓄动机,保持储蓄源泉等等,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我们更多的围绕着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关系形成了若干个章节。大家知道,遇到经济危机时,历史上就有很多的经验。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个新政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是给予不同的评价。我们有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经验学习,但是他的新政中有很多是遭到经济学流派的批评。比如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工程,吸纳了就业,有人说这是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说造成了比较坏的后果。但是罗斯福在应对危机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发展教育中,特别是他的扩招,包括罗斯福之后,在30年代高中和大学的扩招,包括在战后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大学的扩招和职业学院的扩招,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使美国最后成为一个人力资本大国,而且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的地位。人们认为这都是在危机时候,作为应对措施解决了长期的建设任务。这个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的。因此,第一,这些经验使得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和世界发达经济还有差距,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第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这种差距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迈进,所以我们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教育优先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问题也给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分别讨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如何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公共投入的问题。教育深化问题,我们不提教育扩招,我们说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也带有一定扩招,它是说我们也许不是直接扩大高校的招生,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扩大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包括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探讨教育指标的使用等等。举一个例子。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

      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总的来说,每一个章节都尝试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要点。我们随后会请几位专家和作者代表谈一些观点,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本文来源:中国网)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219.shtml附件四:“教育投入占GDP的4%”16年来成空谈官员剖析原因2010年02月21日09:39中国青年报“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来自财政部、教育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综合多位研究者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结果认为,财政性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而且这一数字在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必须明确地体现出来。教育投入占GDP的4%提出16年,仍未达标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据了解,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也一度进入激烈化的状态,尤其是最近几年,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让王晋堂略感欣慰的是,目前北京朝阳区已经由政府买断区中小学校老师的结构工资,海淀区也将实行。

      目标未达到,教育欠债多家庭负担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对教育经费投入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前两天看到报纸上登的,西部有学校几百个学生站在操场上吃中饭。这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不光是教师工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我们的教育还有巨大的债务。”袁连生分析这个债务有几千亿,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上千亿,高中阶段不止1000亿,高校有的数据是4000多亿。这么大债务就是表明投入不足。我们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招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去。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袁连生总结:“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他认为,到2020年,如果我们经济到了人均GDP7000美元,高校毛入学率是40%左右,高中普及了,大概区间应该是4.5%~5%。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与加强监管同行为什么4%的目标提了十几年没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财政部教科文卫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此做了简单的解释,认为这个问题大背景还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因为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只有不到25%,而西方国家这个比重很高,超过50%。另外,我国从乡镇一直到中央有五级政府,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袁绪程在论坛上观点明确:“教育投入必须多元化,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严格限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先生对此持相同观点。“在北京有那么多农民工子女无公办校可上,在北京大学后面就有一个非常可怜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那些人受的是什么教育?上的是什么学?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基层政府是不是把公众利益作为政府的决策目标?”袁连生认为,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让这三级政府把更大的功夫用在教育上。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式应多鼓励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和支持,在捐赠、基金、学杂费等方面更加反映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二,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学校确定适度办学规模,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产和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控制数避免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就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第四,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和高水平大学经费的供,给。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865.shtml

    篇三: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省市县也基本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的供需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欧美国家与中国学前教育的投资情况比较研究

      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是面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收益率最大的一笔投资。本文从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及学前教育经费的分摊情况几方面,对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的差异,为中国目前学前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办普惠性幼儿园;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对幼儿园的投资。

      标签:学前教育投资;学前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分配

      一、欧美国家学前教育投资概况

      (一)学前教育经费来源

      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来源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现实和统计角度、实际主要投资主体、预算来源。从现实和统计角度划分可分为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教育投资、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社会团体捐赠、校办企业和勤工助学收入及其他来源。从实际主要投资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人(家庭)投資、社会教育投资及政府教育投资。从预算来源划分可分为预算外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

      由于学前教育在大多数国家属于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

      主要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欧洲大多数国家社会福利保障已经非常完善,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儿教育支出,家长只需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承担10%左右的费用。有的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为支持对象,如法国;有的国家以家庭为支持对象,如芬兰。在北美地区,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教育基本上是州和地方负责,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州内经费和联邦政府的福利基金。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有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州内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州税和特殊资金两种。

      西方国家大部分幼儿园是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在欧洲所占比例较小。公立幼儿园经费大部分来自财政,私立幼儿园经费由个人(家庭)社会捐助及政府补贴构成。西方大多数国家学前教育80%教育经费都由政府承担,私人只承担很少部分学前教育费用(如表1所示)。

      (二)欧美部分国家学前教育投入状况

      教育投资数量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映了教育投资的数量、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下面我们通过选取部分欧美国家数据来分析其学前教育投资情况。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国学前教育投资差异显著但所列国家中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预算比例平均已达到8.27%,其中丹麦、德国、法国、意大利该比例已经超过10%;奥地利、比利时、瑞典等国该比例在8%~10%之间。所列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平均达到0.52%。在这12国幼儿园就读学生中平均有12.82%的学生享受到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早在2004年就是用大量的实验证明:社会公共资金对幼儿的投资回报率是1:17.07,其中对公共事业的回报,1:12.9。由此可见,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

      二、中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情况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较低。我国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省级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值一直在增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至今没有达到。近几年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幼儿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小。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学前教育仅为1.2%~1.3%,且多年不增长,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也没有单项列支。

      在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方面,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公平性,而我国却与之相反。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分配有两特点:一、在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一般由区教育局负责分配;在地州,一般由县镇一级的教育主管单位负责分配,但这些教育经费只有公立幼儿园才能享受。二、对重点幼儿园进行重点资助,对办学条件及质量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进行补偿性投入,对普通幼儿园进行一般性投入。我们把这种分配机制称为“倾斜式”分配体制。这种“倾斜性”分配方式,最终造就我国一小部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和一大批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并存的局面。

      三、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经费的分担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家庭,但首当其冲是政府。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慷慨的学前教育投资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显得尤其吝啬。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从2009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万亿元,但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性比例只有1.2%~1.3%且多年不增长,这样的经费投入比例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学前教育收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为了维持正常运营,将其成本转嫁于学生家长,所以增加政府投入是建立合理经费分担机制的首要措施。

      2、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办普惠性幼儿园

      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非常注重引入“市场”的因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会注意借助市场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创办托幼机构,如美国和德国。但不同的是美、德等西方国家的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大多是非盈利性的慈善机构,德国的私立幼儿园有90%是非盈利性的。目前,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所需经费由举办者自行筹措。有人认为民办幼儿园可以是盈利的所以不该得到政府的资助,但是民办幼儿园也为社会学前教育做出了贡献,当前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6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该拿出部分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何使幼儿教育收费既能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既保护办园人的利益,又不能使幼儿园教育成为谋取暴利的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措施和政策亟待完善。3、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家长的分担成本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承担10%的学前教育费用,在美国家长也只需为孩子承担20%左右的学前教育费用。据资料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为其子女幼儿园一学期所支付的费用基本教育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92.48%,数据表明由家长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在整个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较大,远高于西方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事实上在很多城市现阶段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但这是以家长较高的经济负担为代价的。因此,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应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收费标准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成本分摊机制,努力降低家长的分担成本。

      (二)改变“倾斜性”学前教育经费分配体制,注重贫困儿童的学前教育

      西方國家学前教育资金分配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比较注重公平性。欧洲各国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较高,学前教育资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为支持点,还是以托幼机构为支持点,都十分注重对每一个儿童资助的公平性。对于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我们还需思考如何合理分配,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应改变过去那种“倾斜性”分配体制,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避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致力于保障适龄儿童教育的基本普及,在学前教育投入中满足生均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及教师工资。在不影响幼儿园基本教育质量前提下降低额外成本。

      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中也应优先考虑贫困儿童。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地区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援助,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其学前教育的权力。

      (三)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对幼儿园的投资

      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以法律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的投入是西方学前教育

      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规范法,法制化。在美国教育法案中明确提到对学前教育拨款的法案有:1990年通过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简称CCDBG)2000年颁布的《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LearningOpportunityAct)2002年通过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ChildLeftBehindAct,简称NCLB)及2005年提出的《儿童保育法案》(CaringforChildrenAct)。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育指导等方面展开的。有关学前教育投入方面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教育的根本大法——《教育法》中第七章专门规定了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问题(第53条至第66条),但却没有对学前教育投入的明确规定。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省、市、县也基本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的供需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军陈群.从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情况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34~39页

      [2]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52~69页

      [3]桂磊.关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的分配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4]余强.欧洲39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51~56页

      [5]沙莉庞丽娟.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9):3~8页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200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0~282页

      [7]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0.OECD,2016

    篇四: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韩永强

      【摘要】2005~2011年的数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投入水平低于普通教育。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等都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缩小与普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以此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Based on analysis of China Educ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tween 2005 and 2011,the results sho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invest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unreasonable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relatively low investment compared to general education. Meanwhile,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nnual expenditure per vocational student and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OECD countrie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further increase invest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improve the input mechanism, reduce the investment gap between gener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with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premise for ensu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4(000)028

      【总页数】7页(P48-54)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结构;国际比较

      【作者】韩永强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1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指一个时期内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全部经费总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职业教育重要性及其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质量,从长远看,它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至少要厘清三个关键维度,即规模、结构和发展。规模维度主要考察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生均经费水平。结构维度主要考察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构成及经费在各领域、各地区的分配状况。发展维度主要考察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水平。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结构与发展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以及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政策保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2005~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变化趋势①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201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2-2013)。,揭示一系列职业教育利好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总体规模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也相应增加。2005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939.3亿元。2011年,经费投入达到历史峰值的2889.3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多。2005~2011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2.1%,经费投入环比增速平均为20.7%。在职业教育总体经费投入中,中等职业教育平均占57.3%,高等职业教育平均占42.7%。从经费投入环比增长速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平均为22.7%,中等职业教育平均为19.4%,略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增长速度。通过与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明显,但也仅仅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当,与高等教育还有较明显的差距,见图1。从2005~2011年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在教育总经费中的平均占比来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平均分别占6.9%和5.2%,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平均分别占11.4%和25.3%。然而,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看,2005~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量平均占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5%,高职高专学生数量平均占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4.5%。显然,几近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其经费投入与发展规模严重失调。以教育经费投入最高的2011年为例,当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1638.5亿元,相当于同期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65.7%;当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1250.8亿元,仅相当于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22.2%。综上可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总量方面持续增长,但与同层次普通教育相比,

      经费投入显然相对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成本较高的一种教育类型,经费不足势必会影响其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二)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企业、学校等投入各级教育的经费总额,其是全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部分。统计显示,2005~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平均为70.5%。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教育获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对该级教育的重视程度。在2005~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构成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平均分别占3.2%和6.5%,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则分别占8.9%和17.2%。可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属性亟需引起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世界各国衡量其教育水平的基础指标之一。因此,考察各级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和结构的合理性。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从提出到2012年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基本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见表1。2011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分别为0.27%和0.14%,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123%和60%。但从横向比较看,中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中教育低0.11个百分点,而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比普通高等教育低0.57个百分点。2005~2011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只有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的74.4%和17.5%,上述比例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全社会只有为职业教育提供与普通教育公平发展的机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因此,

      未来还应进一步增加中职和高职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这不仅对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水平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由此成为衡量各级教育投入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2005~2011年两项指标变化趋势表明,全国职业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见图2。其中,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各为6148元和7594元,分别是2005年的3.1倍和2.8倍,年均环比增速分别为16.8%和20.5%;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各为2213元和3559元,分别是2005年的6.6倍和4.2倍,年均环比增速分别为28.4%和31%。然而,通过对2005~2011年各项数据的横向比较后发现,各级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依然普遍偏低。第一,就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比普通高中学校平均仅高出330元,而高职高专学校比普通本科学校平均低4150元,且近年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见图3。如这一差距已经由2010年的5310元扩大到2011年的8891元。第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也存在类似情况。统计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比普通高中学校平均仅高出256元,高职高专学校比普通本科学校平均低2384元。第三,从生均经费增长速度看,普通高中学校和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环比增速分别为19.3%和21.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9.2%和27.9%。相比之下,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增速低于普通高中学校,而高职高专学校仅略高于普通本科学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职业教育的生均培养成本要比普通教育高得多[2]。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年均成本是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的2倍左右[3]。而我国目前职教学生的生均经费水平却与此相距甚远。中职学生的生均经费仅与普通高中学生大致持平,高职学生的生均经费仅相当于普通本科学生的一半左右。(一)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构成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五大类。2005~2011年数据表明,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是其主要经费来源,两项合计占到职业教育总经费的九成多,且这种经费结构历年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这两类经费平均分别占其教育总经费的43.6%和47.8%;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则分别为67.1%和27.8%,见表2。这表明,国家仍然是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但从事业收入所占比例看,学生和家庭所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仍相对较高。其中,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明显大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家庭要比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庭承担更多的教育成本。同时,从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变化来看,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比由2005年的16.3%下降到2011年的1.1%,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比例则由2005年的5.2%下降到2011年的0.8%;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捐赠占比分别由2005年的0.34%下降到2011年的0.21%和0.15%。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上的微观变化虽然不会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未来要形成职业教育多元投入体系仍然任重道远。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性,就必须

      降低家庭分担职业教育成本的比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进一步加大国家投入外,还必须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分摊一部分职业教育成本,这也是全社会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此外,对2005~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横向比较表明,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占比最高,平均为67.1%。其次是普通高中教育为62.8%,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为50.6%和43.6%;在事业收入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占比最高,平均为47.8%。其次是普通高等教育为40%,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为32.4%和27.8%;在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方面,各类教育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高中阶段以上各级教育中,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最大,学生负担最小;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负担还需进一步减轻,从而促进中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结构在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构成中,地方政府投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从各地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来看,经费投入地区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较客观地揭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结构特征,本文选取2005~2011年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数据,采用SPSS分层聚类的Q型聚类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个案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平均组间链锁方法。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数据变量采取Z得分值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计算公式为yi=xi-xSx为个案x的样本均值,s为样本标准差。首先,对2005~2011年我国31个省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类成员聚类表,按照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总体水平,可以分为三种

      基本类型地区:高投入地区、中等投入地区和低投入地区。其中,高投入地区省份又可分为三个方阵。第一和第二方阵中各包括2个省份,第三方阵包括5个省份。中等投入地区省份构成第四方阵,低投入地区构成第五方阵。聚类结果及依此划分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地区方阵见表3。表4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比较明显。2005~2011年间,高投入地区省份每年平均投入职业教育经费总额为112亿元,中等投入地区省份年均为45.3亿元,而低投入地区省份年均仅为8.5亿元。累计投入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年均投入182.9亿元。投入最少的是西藏,年均投入为2.9亿元。可见,职业教育总体投入的地区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这与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各地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其发展规模有着直接关系。在剔除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因素的影响后,考察地区间生均经费的差异,可以较真实地反映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进一步揭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地区结构特征,选择2005~2011年间31个省份的生均教育经费作为基本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及依此划分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地区方阵见表4。对各省份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样本的分析表明,剔除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因素后,地区结构特征有了较大变化。其中,Ⅰ类地区中北京和上海的生均经费投入最高。2005~2011年,两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共经费支出年均分别为10636元和4340元;Ⅱ类地区年均分别为5387元和1597元;而生均经费投入相对较低的Ⅲ类地区年均仅为3228元和845元。Ⅲ类地区主要以中部和西部省份为主,尤其是中部六省全部位于Ⅲ类地区方阵中,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通过与OECD和欧盟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一)职业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数据表明,OECD国家在2000~2010年间教育经费投入速度要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各阶段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方面,学前教育投入占1/10,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投入占2/3,高等教育投入占1/4。各阶段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方面,2005~2010年的数据表明,OECD和欧盟主要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相对最高,其中OECD国家平均占比达到6.3%,较2005年提升了0.5个百分点。同时,半数OECD国家都超过了6%;欧盟主要国家平均占比达到5.9%,较2005年增长了0.4个百分点;G20集团有7个国家超过了7%[4]。从2005~2010年OECD国家各阶段教育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来看,学前教育占0.5%,小学和初中教育占2.5%,高中阶段教育占1.2%,中学后职业教育培训占0.1%,高等职业教育占0.2%,普通高等教育占1.3%,见图4。总体上看,OECD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1%。与OECD国家相比,2005~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约0.6%。其中,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26%和0.34%。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其平均水平,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OECD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其平均水平的不到一半。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总体较低有关。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逐步提高教育投入的同时,应重视提高各级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未来力争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二)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考察2008~2010年OECD和欧盟主要国家的数据后发现,在中等教育阶段,OECD国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平均每年分别为9131美元和8197美元,而欧盟国家这一数值分别为9542美元和8600美元,见图5。OECD国家和

      欧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比普通教育分别高出934美元和941美元。这表明,在中等教育阶段,发达国家投入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要普遍高于普通教育。在中学后职业教育培训领域,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的生均经费年均分别为4717美元和5920美元。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要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通过研究OECD和G20集团中的20个国家的数据发现,2008~2010年间,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年均为13039美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年均为7598美元,约为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58.3%。从同期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看,2008~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年均为9028元,比普通高中教育高出649元。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年均为13480元,为普通高等教育的55.4%。上述数据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尽管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均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从一国职业教育整体生均投入结构来看,基本上与OECD国家的生均经费结构是一致的。综合来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呈现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生均投入要略高于普通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生均投入仅为普通教育的不到60%,这可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短以及各国注重对高等教育领域R&D投入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从OECD国家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看,公共经费在所有国家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05~2010年,OECD国家教育经费有84%来自公共经费,16%来自家庭、企业等非公共领域。在欧盟主要国家这一比重平均为89.6%和10.4%,见图6。可见,发挥国家在各级教育领域投资的主体地位,是各国教育发展应遵循的共同规律。相比之下,2005~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来自非公共领域的经费比例平均分别为32.9%和56.4%。与OECD和欧盟国家同一阶段教育相比,我国未来还应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以突出国家在职业教育经费

      投入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性。第一,虽然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投入持续增长,但与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偏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偏低,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偏低。基于此,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切实保障职教学生的生均经费水平,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吻合。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结构还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应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减轻家庭在分摊职业教育成本方面的负担。要科学计算职业教育的生均培养成本,大力减轻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负担,逐步调低高职学生的学费标准。三是扩大企业等社会机构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力度,特别是扩大高等职业教育非公共领域经费来源渠道,从根本上推进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体系的发展。第三,从教育投资主体来看,各国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我国2005~201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平均仅9.4%来自中央一级,而OECD国家2008~2010年来自中央政府的公共经费平均占51.7%,欧盟主要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为55.3%。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结构,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引领作用,对于解决教育投入的地区不平衡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落后于普通教育以及地区投入不平衡等问题,应考虑建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法增加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机制,并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对经济相对落后和地方财政相

      对困难的地区,应以专项拨款等方式给予政策倾斜。第四,要从国际视野正视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问题。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如,我国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结构是比较趋同的,但实行双元制教育国家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则有所不同。又如,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中,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家庭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投入力度要大于普通教育,而国家对普通教育的投入则大于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这种多元投入体系,无疑对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李兴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J].教育研究,2012(2):49-51.[2]Tsang,M.C.TheCostofVocationalTrai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1997,18(1/2):63-89.[3]Hoeckel,Kathrin.CostsandBenefits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R].Paris:EDU/EDPC/CERI,2008(3):6.[4]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3:OECDIndicators[M].Paris:OECDPublishing,2013:184.

    篇五: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六: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46.62亿元。8.科学技术支出1512.02亿元。9.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10.公共安全支出1287.45亿元。1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69.99亿元。12.国防支出4829.85亿元。13.交通运输支出2178.71亿元,。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6.63亿元。15.国债付息支出1320.7亿元。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如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对中央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安排,也有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图: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新华社发接着说一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以及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年份财政收入GDP(亿元)200013395992152002189041203332004263961598782006393732108712008613173006702001163861096552003217151358232005316491830852007513042573062009668477

      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泰国(2000年)5.2%加拿大(2000年)7.1%埃及(1997年)3.1%韩国(1997年)5.1%印度(2000年)6.3%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3.8%印度:19.7%美国:21.5%日本:23.3%1、中国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上升为24%,世界第一,大约是日本的十倍。而这个十倍的前提是:中国的GDP不到日本的60%,而财政收入却是日本的1.2倍。60%,1.2倍,十倍,换算一下,同等条件是日本的20倍。2、中国2004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然后看一下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展望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第二句话,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第三句话,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总结。

      去年15个省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http://money.163.com/09/1122/04/5OMSLJJ500252G50.htmlhttp://tieba.baidu.com/f?kz=715722741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2/266068_71136.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0903/t20090319_124155.htm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3/gj090303.htm

    篇七: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

      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开发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在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中,财政政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八: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中美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1、中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中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总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格局加速了教育投入的增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00年要达到4%。但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了某些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提高,并进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

      总结: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不仅是数值上的直观差距,更加是占GDP权重比例上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从趋势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在日益增加,增长幅度明显。

      2、筹资渠道中国: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如表二所示,全国教育经费来源中,除财政拨款外,学杂费已经占较大比重,捐资集资和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和模式,使教育经费趋于分散,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计划,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财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发展。

      。

      总结:中国的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尚需完善。美国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

      联邦和市地政府为补充的三级投资体制趋于稳定成熟,各自承担的投资比例亦基本确定3、教育投入的阶段分布

      中国:1、高等教育投入多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例如,1996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投入金额分别为5956.7元、1007.88元、1088.05元、549.24元、302.54元,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几乎是小学的20倍。同时,高校民间资金的增长也高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增长。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职业高中所吸收的民间资金的比例分别为27.7%、32.9%,高于初中的25。0%和小学的24.5%,这说明多渠道筹资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1、基础教育投入多于高等教育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高等教育解决部分。以1991一92年度为例,当时估计国家用于各级教育的总投资是4250亿美元。在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中小学是2610亿,占61%;高等教育是1640亿,占39%。国家在经费投入比例上做此划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为体现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其经费自然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实行国家主义。二是中小学人数庞大,所需数额自然应该占有较大比例。_二是中小学为基础教育,缺乏自创能力。高校尽管国家投入较少.但它可以通过收费、自创等多种渠进去获得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可补偿国家少投的那一小部分,而且,通常可保证其经济条件高于中小学校。

      4、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投入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上,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经费的雏形,但仍然过分依赖于收取学费,政府资助不力,社会捐资不丰。而公立学校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美国:1、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多于私立学校

      在联邦、州和市地三方投资分配的总体比例上,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始终高于私立学校。以1991一1992学年度为例,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经费是3466亿美元,而对私立学校的投入只有784亿美元。在基础教育层次,公立学校是2月09亿,利几大学校是201亿。在高等教育层次,公认学校是1057亿,私立学校是583亿。

      2、联邦政府高教投资,私立多于公立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与州和市地政府很不相同,表现为用于私立院校的投资比例

      高于公立院校,多年来一直是私立大学独领风骚。

      二、当前中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明显地趋于恶化,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1)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根据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以前未突破17%,而1994年为16.1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过低,不仅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教育财政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在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中经费

      比重过高,而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数量的巨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差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篇九: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篇十: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后继续加大拨款研究

      刘玉成【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2012年我国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呼吁多年以后终于变为现实.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而言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应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我国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路径,能够实现教育经费投入步入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5(000)028【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教育经费GDP比例拨款策略【作者】刘玉成【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3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较小,难以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尽管我国很早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以上,但是这一目标一直到2012年才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已经给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带来了巨

      大的负面冲击。在整个社会对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以后,我国教育经费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也随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机制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正在不断地考验着政府建立民生社会的决心。尽管从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保持了一个较快增长的势头,但是从其占GDP的比例方面来看却一直徘徊在低位,不仅仅与发达国家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分析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缓慢的重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1经济发展阶段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经费的收入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尽管从经济的总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人均水平来看,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经济基础的落后决定了教育经费投入所占GDP的比例偏低。在现阶段我国依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导原则,有限的财政资源都被政府以优先用于发展经济,结果导致教育经费的投入就相对较少。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有超过五成都用在了经济建设领域,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与教育经费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速度与规模。1.2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乏力,尽管我国《教育法》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也做出了规定,要求教育经费应随着财政收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但是这种规定本身就有很大的笼统性,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从现有的法律规范来看,这些法律规范无论是在权威性方面,还是在层次性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不仅仅导致教育经费的支出缺少法律层面的硬性约束,同时还导致相关法律在具体的执行中效果会大打折扣。举例而言,很多地方政府在预算中虽然能够做到对教

      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但是在具体的预算实施中却会出现很大的差距。1.3财政体制不合理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分税体制,这种财税体制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收入方面失衡,中央政府占据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则收入有限,与此同时与收入有限相矛盾的是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支出,在现有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也就丧失了基础支撑。以县级政府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比较有限,但是其承担的教育责任却是非常重的,统计数据显示,县级政府承担了70%以上的教育经费支出,但是县级财政的收入却仅仅占到财政收入比例的30%左右,这大大制约了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1.4绩效考核不健全绩效考核引导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方向,对于教育经费考核内容的缺失使得教育经费增长的动力丧失。在现有的政府绩效考核中,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权重最高,而教育支出却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这导致政府在主观愿望层面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没有动力。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官员自然会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教育。结果导致再穷不能穷教育沦为了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到GDP的4%是我国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举措,而达到这一目标后继续提升其占GDP的比重则是确保我国在2020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途径。考虑到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在分析了制约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攀升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持续推进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2.1大力发展经济要想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必须要依靠增强经济实力来实现。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力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强有力增长:一是扩大内需,在外贸不畅以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刺激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强大的必然措施;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失衡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必须要持续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渐缓的背景下,国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撇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四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我国目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大力引导创新来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通过壮大经济实力来为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夯实基础是一个必然路径。2.2完善相关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相关法律规范,为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提供一个法律层面的保障是确保教育经费增长的现实选择。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是法律内容的细化,针对目前笼统性的法律内容进一步的细化,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举例而言《,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增长多少应明确规定,可以将增长速度规定为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或者经济增长速度,这样的一个明确性指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执行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应提升法律层次,部门的法律规章在强制性地约束教育经费增长方面的效力不足,通过提升法律层次可以弥补这一点。通过在法律内容以及法律层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可以让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能够做到有法可依。2.3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弊端渐显,已经不能够确保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的需要,鉴于此,必须要对现有的财税体制来进行改革完善。在具体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好事权以及财权的匹配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进一步提升其财政收入的能力,中央政府在给予地方政府事权的同时,应给予其相应的财权,这样才能够实现二者之

      间的匹配问题,从而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保障;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力度,通过完善转移支付的制度,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持力度。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在评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时,应坚持贫困优先的基本原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财政的转移支付,进而为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提供基础。总之,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可以大大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实现地方政府有财力去投入教育事业发展中去。2.4完善政府绩效考核目前以经济主导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应尽快得到改变,单纯的以经济为考核指标不仅仅不利于民生社会的建立,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经费支出的持续增长。毕竟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自己仕途的顺畅,必然会根据考核内容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削减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鉴于此,政府绩效考核应将教育经费的投入纳入其中,对于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行为不力的政府给予惩罚,这就能激发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当然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应照顾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的制定应切合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拔高这一标准,否则就会给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冲击。2.5建立公正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也是确保我国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不公平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的学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层面,这就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拨款应将公平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层面,未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乡村的教育、西部地区的教育应该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一个重点,实现教育经费的公平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的一个主要诱因。而为了确保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对于目前日益加剧的教育不公平应坚决

      加以遏制,国家应按照学生数量来进行教育经费的划拨,对于贫困生应加大帮扶支持力度。总之,4%是一个转折点,其意味着以往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4%的目标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即教育经费未来占GDP的比重超越4%达到更高的比例。当然教育经费的增长涉及到众多方面,需要在法律法规、财税体制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从而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性。与此同时,教育经费的增长应考虑到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经费的增长以不损害经济发展速度为前提,否则损害了经济发展,就会影响到教育经费增长的潜力。

      【相关文献】

      [1]马广志.教育经费达GDP4%重在扩大教育投入渠道[J].经济研究参考,2010(30).[2]涂艳国.关于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两个问题[J].教育与经济,2010(4).[3]张宝文.关于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篇十一: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对于社会力量办学意见中指出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

      教育行业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调研报告1、国际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据OECD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教育开支平均占GDP5.9%。据OECD/UNESCOWEI统计,全球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从1995年占GDP的4.3%增加到2015年占GDP的5.6%。2015年每个学生教育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全球平均为14.6%,高收入国家为19.6%,中低收入国家为11.3%目前,大多数WTO成员、国际机构和专家都已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教育服务的重要性。教育服务将继续与公共教育体系共同发展,教育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参与贸易的成员越来越多,贸易规模越来越大1、国内发展概况2015年,中国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85%提高到95%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比2004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31532所,比2004年增加125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了发展低谷,规模迅速上升,在校生达到1600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加到504.46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1%。(二)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1、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GDP中占比情况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9561.85亿元,比上年的16502.71亿元增长18.5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

      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14670.07亿元,比上年的12231.09亿元增长19.94%。近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015年2月2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大教育投入,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实际上4%这一指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作为目标,但是迟迟未能达到,而世界平均水平约7%,发达国家可达到9%。

      据统计,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6%,比上年的3.59%增加了0.07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2001年-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GDP中占比2、政策法规支持2002年底中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03年9月1日生效,随后又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实施细则加以细化。《民办教育促进法》肯定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国家对民办教育执行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并且指出办学者可以获取合理回报。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41号)》颁布,意见中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对于社会力量办学,意见表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

      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根据该意见,”各地还将“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5】36号),意见中指出“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社会力量办学,意见中指出“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同时,要依法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进一步提高民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2015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历时一年多编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根据这份规划纲要,未来十年中,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并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具体到2015年,其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支持各地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三)中国教育行业细分市场研究1、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站市场主体民办幼儿园一直是中国幼儿园建设发展的绝对主力。当前,中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55.3%升至2015年的64.6%,这一比例远高于同期国内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占比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中国幼儿园(含学前班)的数量为13.82万家,较2015年略有提高,增长率为

      3.35%,从2015年到2015年中国幼儿园的数量都处于十分缓慢的增长过程中。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00年幼儿园的数量却达到17.58万家,

      远高于2015年的水平。上世纪90年代后,公办、企业办幼儿园数量都逐步减少,特别是2001年,中国幼儿园总数较上年明显下滑,仅达到11.17万家,比上年下滑36.47%。尽管此后幼儿园数量缓慢回升,但目前仍然未能达到1996年的水平,适龄儿童的入托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根据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和一年将分别达到75%和95%,目前看来,三年学前教育暂时不会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因此政府单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以实现普及率目标,民办园在其扮演重要角色。2015年以来,新生人口数量呈现一定的反弹趋势。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1年-2004年期间,中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自2015年起人口出生数量又出现了反弹,呈现缓慢上涨的态势,根据人口出生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2015年-2012年的入园幼儿数

      量也将有所增加。2、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由于被作为“普惠服务”,这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以公办为主导的局面。3、专业培训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目前,教育培训业所获投资中涉及领域除了网络教育中的网络高等教育、中小学网络教育、网络语言培训,还有线下的语言培训机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IT职业培训、企业管理培训等。据统计,在教育行业获投资细分市场中,语言培训目前获投金额最高,融资总额为1.17亿美元,占教育培训市场融资总额的32.9%教辅培训,主要是指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既包括集体授课

      的形式,也包括一对一辅导的形式。据估计,目前中国中小学生接受各种形式课外辅导的比例达19%,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中小学生接受课外辅导的比例甚至可高达70%-80%。

      从职业技能的专业分类来看,目前比较受到欢迎的职业培训主要包括:外语类、金融类、IT类、动漫及平面设计

      类、建筑工程设计类、技工类、管理类等。公办学校教师参与课外辅导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不排除未来这种限制可能更加严格。目前课外辅导机构的.很多教师仍然在公办学校任职,并且公办学校的职称也是教师吸引学生的要素之一,一旦限制政策从严,难免发生教师资源大规模流失的问题。“减负”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甚至被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因此政策层面对教辅培训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两大课外辅》导培训机构上市,也曾经引起媒体对课外辅导市场发展热度的关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大学生与同龄的农民工平均收入处于同一水平,某些地区甚至民工平均收入更高一筹,这一数据从侧面表明,传统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提高职场其竞争力的需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参加了各类的职业培训,除了大四学生和毕业生外,就业的危机意识使得更多的大二大三学生也开始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而从职业培训最终达成的目的来看,由于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学员除了获得某项专业技能外,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或技能认证也是接受培训的主要目的。【教育行业调研报告】

    篇十二: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十三: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十四: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0年2013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0年—2013年)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已推至2010年。

      年份GDP(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990

      18,6673.04%

      567

      1991

      21,7812.86%

      62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26,9232.74%35,3332.51%48,1972.51%60,7932.41%71,1762.46%78,9732.49%84,4022.59%89,6772.79%99,2142.87%109,6553.19%120,3323.41%135,8223.28%159,8782.79%184,9372.81%216,3143.01%265,8103.22%314,0453.48%340,9023.59%397,9833.66%4715643.83%5193224.00%5688454.00%

      73888712101465175119662186250228473498410344554461519765118559109291223814566180612077322754

    篇十五: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4004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04%(即99万亿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全球数据可比较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在110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

      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

      【排名】通过横向比较,2019年中国数据为4.04%,排名世界110位,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与中国比较接近。

      世界上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国家是小国和北欧国家。【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也都尖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世界

      经济强国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仍有差距,但差f?巨正在缩小。可见,中国政府高

      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快弥补教育投资的历史积欠,努力办好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事业,使千家万户都能安居乐业。

      〔前景展望〕首先,我们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学校更漂亮,设备更先进。第二,我们希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希望到今年年底,"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篇十六: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七: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重中之重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教育经费的融资渠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标准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切实保证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支出拨款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公共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将达到4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建设节约型学校

      地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09财管(1)班曹海艳090300318

      摘要: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财政收支规模逐渐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收支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以有效的对财政支出做绩效评价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中国教育财政支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革,最终确立了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投入的格局。接着本文针对中国六大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用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分析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特点,同时采用中国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生均分配指标分析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地方政府,教育财政,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总纲,对于今后一系列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涵盖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大学制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办学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10项改革试点工作指南。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重中之重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教育经费的融资渠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标准,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切实保证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支出拨款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公共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将达到4%,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建设节约型学校。

      1.1、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

      本文将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

      个省、市)、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7个

      省、市)、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个省、区、

      市)、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区、市)及西北

      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厦、新疆5个省、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暂未列入统计范围。本文通过参考2010、2009、2008

      及200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关于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的统计数据,整理

      归纳如下表:

      表一

      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省(自治

      地区

      区,直辖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市)

      北京

      天津672034815828

      河北华北地区

      山西

      内蒙古786645950332

      总计

      辽宁

      吉林741472东北地区

      黑龙江

      912752

      总计

      上海

      江苏

      华东地区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879253

      山东

      总计

      河南

      湖北

      湖南

      华中地区广东

      广西

      海南242088278479403268556331744989

      总计

      重庆606598786380

      四川

      贵州933707西南地区

      云南

      西藏203794205964335699470800610441

      总计

      陕西993134

      甘肃674831874820

      青海203132西北地区

      宁夏195197

      243755246179

      348523473068

      488084540553

      618159635025

      新疆726517892786

      总计

      从表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差距悬殊,从整体上来讲,华东地区

      和华中地区支出规模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支出规模

      最小;

      二、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普遍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三、部分地区内部在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上也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同

      属西北地区的陕西和青海,2005年--2009年数据显示差额平均在159亿元左右。

      采用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反应支出规模的同时,还要结合相对

      量指标考察教育经费是否充裕。本文选取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相对量指标,参考2009、201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截取2008

      年、2009年面板数据,分析如下:

      表二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单位:万元

      地区

      省(自治区,生产总额比例

      2009年比例

      直辖市)2008

      华北地北京10488.030.03015812153.030.030089

      区

      天津6354.380.0222997521.850.02308

      河北16188.610.02328717235.480.02549

      山西6938.730.0338667358.310.037789

      内蒙古7761.800.0265929740.250.024997

      总计47731.550.0267454008.920.027776

      东北地辽宁13461.570.02275815212.490.022792

      区

      吉林6424.060.029277278.750.029811

      黑龙江8310.000.0308818587.000.031048

      总计28195.630.02663631078.240.026717

      华东地上海13698.150.02380315046.450.023059

      区

      江苏30312.610.0195534457.300.019753

      浙江21486.920.02112922990.350.022589

      安徽8874.170.03225710062.820.032177

      福建10823.110.02155512236.530.022682

      江西6480.330.0319217655.180.03291

      山东31072.060.01773333896.650.018099

      总计122747.350.02159136345.280.022103

      华中地河南18407.780.02412219480.460.027008

      区

      湖北11330.380.02508212961.100.02448

      湖南11156.640.02789913059.690.02738

      广东35696.460.01970339482.560.020343

      广西7171.580.035037759.160.038226

      海南1459.230.0381251654.210.045036

      总计85222.070.02405194397.180.025163

      西南地重庆5096.660.0301176530.010.02914

      区

      四川12506.250.02952814151.280.031901

      贵州3333.400.0689293912.680.065613

      云南5700.100.0424476169.750.04995

      西藏395.910.118916441.36

      0.138309

      总计27032.320.03853131205.080.040624

      西北地陕西6851.320.0386658169.800.038063

      区

      甘肃3176.110.0575943387.560.060916

      青海961.530.0507611081.270.05717

      宁夏1098.510.0492081353.310.046924

      新疆4203.410.0473934277.050.056148

      总计16290.880.04603218268.990.048322

      因表1中包含2008年、2009年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数据,所以在

      表2中未列出。表中比例栏数据是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原

      始数据计算得出,比例=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整体上六大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例全部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比例偏低,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

      本世纪末达到4%”目标相比尚有较大距离。同时,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比例较

      高的态势,例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例分别达到4.06%和4.83%,比例明显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综上所述,由绝

      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如

      下特点:

      一、区域间支出规模不均衡,差距较大。从支出总量上分析,华东地区和华

      中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支出规模最小;从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相对量指标来看,则呈现相反态势,华东,华中地区比例最低,2009年仅为2%左右,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比例最高。

      二、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全国范围上来看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增长,这种增长同时包括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总额以及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三、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与世界各国相比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WDI”(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平均比例达到4.07%,其中OECD的28个成员国平均水平是5.4%。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各地区内部支出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同属西北地区的陕西和青海,2005年-2008年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年差额平均在149亿元左右;再如,同属西南地区的西藏和重庆,就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而言,两者相差高达8.%左右。

      1.2、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结构所谓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教育经费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情况,一般指教育经费在普通小学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结构通常是衡量教育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是教育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情况,排除各级教育中人数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2009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数据进行搜集和统计,表如下:

      得到以下分析:(1)、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一、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357.92元,比上年的2757.53元增长21.7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178.08元,比上年的2617.59元增长21.41%。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48.72%)。

      二、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331.62元,比上年的3543.25元增长22.2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065.63元,比上年的3303.16元增长23.0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42.54%)。

      三、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757.60元,比上年的3208.84元增长17.1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35.55%)。

      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262.52元,比上年的3811.34元增长11.84%。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辽宁省(41.46%)。

      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542.30元,比上年的7577.71元增长12.7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30.35%)。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一、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743.70元,比上年的616.28元增长20.68%。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690.56元,比上年的581.88元增长18.68%。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江西省(77.86%)。

      二、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161.98元,比上年的936.38元增长24.09%。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121.12元,比

      上年的892.09元增长25.67%。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

      江西省(88.70%)。

      三、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831.59元,比上年的698.28

      元增长19.09%。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

      (114.46%)。

      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164.43元,比上年的

      911.71元增长27.72%。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

      北省(115.41%)。

      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802.49元,比上年的

      3235.89元增长17.51%。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

      州省(125.37%)。

      2、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分析的指标体系

      由于公共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教育支出既有可以用货币直接衡量的经济效

      益,还有更大的无法直接量化的社会效益。本文选取“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

      专科学生数”为指标

      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

      单位:人

      地区

      省(自治区,2008年

      直辖市)

      2009年

      增长的比例

      北京1560921598290.023941

      天津1110481188070.069871

      华北地区

      河北山西

      310592147305

      329224165407

      0.0599890.122888

      内蒙古97846

      1090770.114782

      总计

      8228838823440.072259

      辽宁239475237906-0.00655

      东北地区

      吉林黑龙江

      147628197909

      155915203361

      0.0561340.027548

      总计

      5850125971820.020803

      上海1433281434970.001179

      江苏4107054298250.046554

      浙江2453302525030.029238

      华东地区

      安徽福建

      253183179137

      267936187311

      0.058270.04563

      江西2321402389210.029211

      山东4655934690970.007526

      总计

      0.030929

      河南3968184299100.083393

      湖北3543353733330.053616

      湖南2920603144220.076566

      华中地区广东3844814358700.133658

      广西1579201689420.069795

      海南39735

      46392

      0.167535

      总计

      0.088301

      重庆1367471493320.092031

      四川301786299650-0.00708

      西南地区

      贵州云南

      85712110319

      95375127287

      0.1127380.153809

      西藏8520

      9020

      0.058685

      总计

      6430846806640.058437

      陕西264951264676-0.00104

      甘肃1050911094520.041497

      西北地区

      青海宁夏

      1376721746

      1260522402

      -0.08440.030166

      新疆65313

      67648

      0.035751

      总计

      4708684767830.012562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2009年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大致

      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社会绩效显著,随着教育经费支

      出的增加,高等教育在学者人数也逐步增加,整体社会文化素质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北京、天津、上海等几个经济发达地区“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指标量较大,而贵州、青海、等几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指标量较小,有些地区不仅没有是正相关,反而是负相关,比如,陕西,青海等,区域差距悬殊。

      整体而言,“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高等教育在学者人数/十万人”指标与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呈正比例关系,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越多,每十万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就越多,人力资本就越雄厚,社会文化素质就越高,财政支出的社会绩效越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对中国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距悬殊。分析得出,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普遍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相比,都明显偏低。

      第二,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目前,各地区地方政府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分配的特点是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得到的经费越多,即普通小学教育生均分得的经费最少,普通高等教育生均分得的经费最多。这明显有悖于应该将政府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社会收益率高的基础教育中去的基本规律。

      第三,是中国各地区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学者人数差距悬殊,社会绩效显著不同。北京、天津、上海等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学者人数(指标数)较多,而贵州、青海、云南等几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高等教育人数较少,2009年指标数最高的北京和最低的贵州相差64454人,区域差距悬殊。

      4、提高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一,加大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力度。尽管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普遍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相比,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偏低。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绝对量较高的华东地区相对量指标却偏低;而相对量较高的西北地区绝

      对量指标却偏低。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不足是影响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中国地方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若干问题都与投入不足有关,所以加大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力度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加大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力度的同时,我们应意识到,中国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资金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教育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都不高。因此在地方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应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积极制定教育财政资金流向和运作的管理措施,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强化公众的监督职能,完善切实有效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以期达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目的,确保地方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优化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层级结构目前,中国各地区地方政府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分配的特点是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得到的经费越多,即普通小学教育生均分得的经费最少,普通高等教育生均分得的经费最多,各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中的生均分配显著低于在高等教育中的生均分配,这明显有悖于应该将政府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社会收益率高的基础教育中去的基本规律,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是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结构性问题。高等教育占用的资源过多,在目前中国可支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从各级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社会效益来看,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应更倾向于基础教育,因此有必要控制地方政府投向高等教育的经费数量,优先保障基础教育的经费充足。建议制定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同时鉴于高等教育较强的私人效益,高等教育应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吸纳社会各界资本参与到高等教育发展中来,教育经费由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和教育基金共同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地方政府的教育资金缺口。三,协调区域均衡发展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都存在极大差距;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无论是经济绩效还是社会绩效,各地区间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可见,中国教育

      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已经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急需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整体来看,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东部地区显著优于西部地区,致使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区域差距明显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地方政府财力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就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区域间不均衡而言,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积极扩大西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增大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教育支出经济绩效,特别是宁夏这样教育基础薄弱而投资乘数很高的地区,中央、地方两级政府更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其经济高速发展。江苏、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教育基础系数较高,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配机制,利用教育投资乘数效应的拉动作用,吸引非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就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社会绩效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指标而言,在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应继续为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全面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而不懈努力。

      5、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总量节节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地方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也不断增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支出绩效存在明显问题,亟待研究和关注。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距悬殊;第二,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第三,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区域差距大。进而,笔者针对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力度;二是优化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层级结构;三是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1]奥野信宏.公共経済学[M].日本:岩波書店,2007.[2]J.M.布坎南.公共财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韩康.中国公共经济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编著.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组织教育要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8]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9]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支出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文部科学省.教育指標の国際比較(2009年版)[M].平成21年版.[11]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31]丛树海,周炜.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财贸经济,2007(3).[14]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吕炜.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92).[15]吕炜,王伟同.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财政研究,2007(8).[16]王爱民.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公共教育支出[J].金融与经济,2009(12).[17]王蓉.我国当前教育财政模式的特点[J].学习时报,2008(6).[18]王蓉,杨建芳.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8(4).

    篇十八: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P>  人力资源第一保持美国第一强国地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张振助博士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始终保持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其经济的起飞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

      美国、日本和韩国用短短30-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三次成功经济追赶的历史奇迹,也谱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案例。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全社会的投入,才能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赶超的目标。

      总结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育超前发展,短时间、大跨度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源阶梯;先数量后质量,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共同增长;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非义务教育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投入,扩大科技人才培养规模。

      教育和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

      ——美、日、韩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

      美国:人力资源第一,保持“美国第一”强国地位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张振助博士100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始终保持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

      其经济的起飞,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

      世界第一强国地位久盛不衰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为世界第一,但美国人均GDP自1830年以来一直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直到1913年终于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1]此后90年来,美国的经济、军事、人力资本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首位。

      据Maddison(2001)计算,1913年后,美国的GDP总量、人均GDP水平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GDP占世界总量1870年为8.9%、1913年为19.1%,1950年为27.3%,差不多每过40年就增长10个百分点。二战以后,虽然日本、韩国的经济迅速崛起,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但美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一直保持20%以上水平,1998年为21.9%,而同期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2]2000年,按平均购买力计算,美国GDP总量占世界29.6%。美国不到世界1/20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1/5以上的财富。

      美国人均GDP1913年突破5000美元,1950年为9000多美元,1970年突破1.6万美元,1992年突破2万美元,2000年达3.2万美元(PPP)(参见表1),远高于其他高收入国家1.7万到2.5万的发展水平。

      表1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国民收入(GNI)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人均GNI

      国别

      GNI/世界总额(%)

      人均GNI(PPP)(美元)

      美国

      29.64

      31910

      日本

      14.08

      25170

      德国

      6.84

      23510

      英国

      4.67

      22220

      法国

      4.64

      2302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1年。

      教育、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是美国经济持续强盛的不竭动力

      美国经济强盛不衰的主要动力来自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发达的教育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科技发展战略。

      ——美国最早普及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美国的经济起飞是在南北战争时期,从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1919年亚拉巴马州最后通过义务教育法,其间用了60多年时间,美国基本普及了6-8年义务教育,[3]为经济追赶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又基本普及了中等义务教育,这比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左右。1996年,美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2%、中等教育为97%,都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州不仅对接受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而且对幼儿园儿童和高中生,都免费供应教科书。1999年,美国初等、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4685.7万。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19世纪末美国创建了特有的二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又称作初级学院。这类学院到1920年发展到200所左右,到1940年已接近470所。[4]社区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青年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也使得美国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1941-1970)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50%的飞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大众化时间比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普及化时间早25年左右(参见表2)。普及化以后的20多年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1996年达到80.9%,居世界第二,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2%)高出18个百分点。[5]1999年,美国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为1268万,研究生和第一专业证书学生共211万,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表2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历程表

      5%左右(年)15%左右(年)

      50%左右(年)

      1996年水平

      美国

      1911

      1941

      1970

      80.9%

      英国

      1954

      1970

      1995

      52.3%

      韩国

      1966

      1980

      1995

      67.7%

      日本

      1947

      1790

      1990

      71.8%*

      法国

      1970

      1996

      51.0%

      加拿大

      1980

      87.3%

      澳大利亚

      德国

      19601960

      19701970

      19921996

      79.8%47.2%

      资料来源:1960年数据取自《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1970

      年、1975年、1980年、1985年的数据分别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统计年鉴》(1985年版和1995年版),1995年、1990年和19

      96年的数据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版和200

      0年版)。

      注:日本数据为2001年,包括开放大学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的学生。

      ——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世界第一。美国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17年,[6]居全球首位。另根据麦迪森计算,1913年以后,美国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是世界第一,1913年为7.86年、1950年为11.27年、1973年为14.58年、1992年为18.04年(初等教育当量年,初等教育权重为1,中等教育为1.4,高等教育为2)。[7]如果不加折算,根据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美国该项指标为12年,仍居世界首位。

      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占GDP的比例是2.16%。

      资料来源:人均GDP来源于麦迪森(1997),p134-144;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源于麦迪森(1997),P15、p48;中国的人口平

      均受教育年限数据为我们按照麦迪森的方法计算。

      上图是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人力资本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曲线的起点时间是1820年,终点是1992年,中间各点分别代表1870、1913、1950、1973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人均GDP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三条曲线的R2值都在0.9以上;(2)美国在经济起飞(1870年)之前,人力资本就超过英国在同等GDP条件下的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着人力资本超前发展的优势,这也

      是美国能长期保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重要原因;日本在经济起飞(1950年)之前,其人力资本积累都超过处于相同GDP时美国的水平,然而到人均GDP为12000美元左右后,日本的人力资本积累就不及同等GDP时美国的水平了,这也是日本能在短时期内缩小与美国的的差距,却又始终没有超越美国的重要原因。

      ——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高。据OECD统计,1999年,在美国25-64岁劳动力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者占90%,在所有OECD国家中最高,其中,大专以上占39%(参见表3)。

      表31999年部分OECD国家25-64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国别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大专以上

      美国

      10

      51

      39

      加拿大

      15

      28

      56

      澳大利亚

      37

      33

      60

      日本

      18

      49

      33

      新西兰

      22

      41

      36

      德国

      44

      27

      29

      英国

      13

      60

      28

      法国

      32

      43

      24

      韩国

      33

      42

      25

      挪威

      13

      57

      30

      资料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

      ——有一支人数多、水平高的科学研究队伍,科学技术成就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中,在世界492种主要技术革新项目中,美国占65%。[8]联合国人类开发署的研究表明,美国运用新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技术传播、从事科学研究能力、信息传播能力都居世界领先地位。2000年,美国的技术成就指数[9]为0.733,仅次于芬兰的0.744,位居世界第二;每千人因特网主机数量为295.2台,雄踞世界榜首;1998年每百万人获得专利数为289项,仅次于日本、韩国,居世界第三;每百万人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有4103人,居世界第四(参见表4)。

      表41990-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每百万人中R&D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

      国别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

      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挪威芬兰

      技术成就指数

      因特网主机数(每千人)2000年

      专利获得数(每百万人)

      1998年

      R&D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每百万人)

      1990-2000年

      0.733

      295.2

      289

      4103

      0.591

      77.4

      31

      3009

      0.589

      85.7

      75

      3320

      0.6980.6660.5870.5830.6060.5350.7030.5790.744

      36.58.545.224.828.219.167.3101.1102.3

      9947798235123.939.0271103187

      49602139218228732678268645074095

      资料来源:技术成就指数见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1,p.48;其

      他见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2,p.186

      ——公众科学素养较高。科学素养是指公众对科学术语和基本观点、探究过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团体的组织功能的理解。1995年,美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2%,远高于日本3%(1991年)、加拿大4%(1989)、欧盟国家5%(1992年)的发展水平。[10]

      ——长期以来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投入。1975年以来的多数年份,美国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7%以上(参见表5),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也长期保持在5%-6%左右的高比例,同时社会和私人部门的投入也不断增加,1995年私人对教育机构经费投入占GDP的1.7%,

      1998年为1.6%。1999年,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6468亿美元(参见表6)。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表5美国主要年份教育经费投入及占GDP的比例

      学年

      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百万美元,1999不变价)

      公共教育经费

      占GDP的比例(%)

      占

      GNP的比例(%)

      1975-76

      362363

      7.3

      6.8a

      1985-86

      419251

      6.4

      6.7a

      1995-96

      580301

      7.2

      5.0b

      1998-99

      641191

      7.1

      5.1c

      1999-2000

      646800

      7.0

      数据来源: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及占GDP的比例来自DigestofEducationStatistics2000,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01,P.34-35.

      a.UNESCOStatisticYearbook1989,P.4-11

      b.为机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OECDEducationataglance2001,P.80

      c.OECDEducationataglance2001,P.100

      表62000年高收入国家教育投入状况

      国别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

      美国

      6.43

      4.82

      加拿大澳大利

      亚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挪威OECD平均

      6.16

      5.46

      4.722.165.554.926.246.90

      5.75

      5.48

      4.34

      3.55*

      4.354.655.886.77

      4.64

      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

      ——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均居世界前列。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19802美元,居世界第一;中等教育生均经费7764美元,仅次于瑞士和奥地利;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为6043美元,仅次于丹麦、瑞士和奥地利。各级生均教育经费都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也高于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参见表7)。

      表7部分发达国家生均教育经费和人均教育经费(1998年)

      生均教育经费(美元PPP)

      初等中等

      中学后

      高等

      美国604377641980219802

      日本507558905890

      9871

      韩国28386544*

      6536

      德国35316209109249481

      人均教育经费

      美元

      美元PPP

      20352052

      14221188

      *

      1092

      14551305

      英国332952305230

      法国37526605*

      OECD平均

      39155625

      *

      96997226

      11711546

      *1436

      11720

      *

      *

      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pp.67

      *:数据不可得。

      ——注重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美国人认为,联邦、州和私人对兴办教育都责无旁贷,美国独立后流行一句谚语:“兴办教育事业是由人民首创、州政府尽责和联邦政府积极关怀的工作”。[11]美国的宪法规定实行地方分权制,主要由州负责设校兴学,并积极调动私人办学的积极性。1999-2000学年,美国大学1-4年级学生中,在公立高等学校就读的占77%,私立的占23%(仅限于可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统计);幼儿园-8年级在校生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占90%,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占10%;9-12年级学生中,公立学校占92%,私立学校占8%。[12]

      ——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投入。美国十分重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1990-2000年间,美国R&D支出占GNP比例为2.5%,在OECD国家中列第四位,人均R&D支出额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参见表8)。

      表81990-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R&D支出

      国别

      R&D支出占GNP比例(%)人均R&D支出额(美元)

      瑞典

      3.8

      日本

      2.8

      969.9

      韩国

      2.7

      174.2

      美国

      2.5

      842.5

      德

      2.3

      606.8

      国

      数据来源: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2年,p.186

      人均R&D支出额:中国人大与评价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

      展报告2001》,中国人大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314。

      日本:教育对日本现代化起了主要作用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张珏博士

      教育与日本经济的两次起飞

      日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里程最短、发展最快的国家。18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3%,但到1950年,达到了英国的46%,[13]至上世纪60年代末,超过了英国、德国,仅次于美国、苏联。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9642美元,超过了美国,[14]此后日本经济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总结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次飞跃都与高水平的教育发展有关。

      日本经济的第一次飞跃是在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日本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国首屈一指。1874-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2.1%,而美国为5.2%、德国为3.5%、英国为1.7%;1891-1900年,日本为14.3%,美国为3.5%;1901-1914年,日本6.3%,美国4.8%;1915-1919年,日本为37.0%,美国为3.2%。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15]日本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各级学校令,在制度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严整的学校体系,以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日本1900年开始实施4年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入学率从1899年的74%上升到1900年的81%,1907年达到97%,培养了大批具有初等文化的产业劳动者。

      日本第二次经济起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并在以后的40年内一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战败后,194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55美元,还不及1916年(1630美元)的水平,倒退了整整30年。但是仅仅用了10年时间,到1956年,日本便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人均GDP达到2949美元,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份1941年(2897美元)的水平。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9.3%,每10年翻一番,[16]70年代、8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3%、3.4%,

      20年又翻了一番,[16]与美国比较,日本人均GDP的比值也由1950年的19.6%提高到1992年的90.1%,成为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迅速发展的教育和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战后,日本迅速恢复学校教育秩序,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上采取了赶超战略,使国民受教育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1947年《基本教育法》规定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在1980年超过了90%,高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快,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1947年仅为5.8%,1970年上升到18.7%,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1970年到1980年间,日本的大学在校生人数由70万人发展到220万人,10年间增长了2倍,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7%,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日本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8年,[17]已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二战后,日本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几乎每隔20年提高一个学历层次。如果说20世纪中叶日本能够从战败的窘况中迅速恢复,并逐步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和较高的国民受教育水平,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无疑则是依托于其战后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日本是一个物质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早在19世纪中后叶,他们就从闭关锁国的教训和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的神话中,悟出了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寻求发展的道理。长期以来,日本的教育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20多年来,日本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处在6%以上水平,其中,有的年份高达6.8%。正是由于政府在立法、资金投入和改革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日本教育及其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达到世界发达水平,日本经济发展才能在不同时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并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发展大国。

      日本教育和人力资源超前发展的经验

      ——及时制定教育法规,集中体现国家发展教育的强烈意志。为了实现政府发展教育的目标,日本从明治时代起就注重利用立法来规范国家和民众的相应职责。为了实现小学义务教育,日本明治5年(1872年)颁布《学制》,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教育法规,如1886年颁布的《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诸学校通则》等。这些法规有力保障了日本早期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1882年,日本义务教育就学率超过50%,1905年超过90%,1920年(大正9年)超过了99%。与之对应,中等以上教育的入学率有了较大提高(见表9)。

      表9日本明治至大正年间适龄人口三级教育在学率变化情况

      年度义务教育就学率(%)中等教育在学率(%)高等教育在学率(%)

      1880

      41.06

      1.0

      0.3

      1885

      49.62

      0.8

      0.4

      1890

      48.93

      0.7

      0.4

      1895

      61.24

      1.1

      0.3

      1900

      81.48

      2.9

      0.5

      1905

      95.62

      4.3

      0.9

      1910

      98.14

      15.9

      1.0

      1915

      98.47

      19.9

      1.0

      1920

      99.03

      25.0

      1.0

      1925

      99.43

      32.3

      2.5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省.《日本の成长と教育》.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

      63.180棧保福保?/P>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已超过处于同等经济发展阶段的许多西欧国家。即使是在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1837年的儿童就学率也仅有20-25%。也就是说,明治早期的一系列教育法规,对于日本建立亚洲最早、最为完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推行6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儿童就学率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的西欧国家。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被迫进行以美国为模式的、全面的教育改革。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强调国家发展教育的意志,日本政府同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1947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1949年出台的《私立学校法》以及1955年前后出台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义务教育政治中立法规》、《临教审设置法》、《教科书法》、《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等》等。依照上述相关法规,日本在民主、法制的框架下开始执行“6、3、3、4”教育制度,并把快速发展的短期大学、技术学校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一同纳入到学校体系,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新的教育体制,为20世纪60年代经济跨越式发展、70年代之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基础。

      ——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振兴政策的重要环节,为教育发展赋予了明确的人力资源开发特征。1955年-1990年,日本政府制定310项国家经济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教育被作为重要的一环,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重要政策课题,置于重要地位。例如,1961年,日本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要在10年中实现国民经济年增长7.2%、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的目标。其中,人才预测和教育培养都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对应,文部省也制定了从1

      961年起,在7-9年之间每年增加招收1.6万名理工科大学生的配套计划。1963年,在《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的咨询报告中,

      经济审议会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为经济发展选拔、培养大批人才。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日本政府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制定了包括放宽私立学校设置条件、促进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等措施,使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仅1965年至1966年的一年间,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就分别增加了29所与44所。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2%增加到18.7%。同一期间,日本在亚洲率先完成了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移。随后,日本政府还开始提高对私立学校的经济资助力度、正式启动降低人才培养门槛的专修学校制度,并将专修学校中的专门课程规定为高等教育内容,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概念扩展为中等后教育,为以后日本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奠定了基础。

      ——改革教育结构,使之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快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上世纪60年代,正是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为此,日本增设了工业科高中,并于1962年建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1964年确认短期大学的法律地位;同时,根据经济发展,进行人才预测,调整高中和大学的招生人数,使理工科毕业生得以增加,1985-1995年间获理工科学士学位的学生占22%-24%。[18]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日本创建了筑波大学、技术科学大学和新型教育大学,大力发展了以专门课程为主的专修学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中学后教育的多样化。这些措施加快了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从而有效地配合了80年代初所确立的“技术立国”战略。[19]

      ——重视教育投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使教育经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把普及义务教育经费列为重点投资,为各级教育扩大供给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伴随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日本教育总经费一直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图2列出了1955年至1999年日本教育总经费、公共财政教育费支出的变化。从逐年增加的绝对数值变化情况看,1955年教育总经费为4373.5亿日元,1965年猛增到17881.99亿日元,10年之间增加4倍多,超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到1995年的40年时间里,教育经费绝对值增加68.8倍。1999年日本教育经费总值为303681.27亿日元,其中来自国家、地方和学校法人的比例分别为24.1%、54.7%和21.2%。

      资料来源: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统计要览[M].2002.200-201.

      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看,日本教育经费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详见图3)。除1970年左右因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使得此比例有所减小之外,其它时间段中,均保持在5%以上,1980年曾经达到6.8%。1998年日本教育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0%。

      资料来源:文部科学省.教育费总额·公财政支出教育费と行政费·国民总

      生产との关系.www.mext.go.jp,2002.

      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从义务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来看,1949年为71.2%,1950年为72.1%,1951年为69.9%,1952年为65.9%,此后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这得益于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有的主导地位,日本二战前顺利地实现了小学四年、六年制义务教育;同样得益于政府的教育投资主体地位,日本在战后国库极度空虚,包括粮食在内的生活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腾出有限的资金,在一片战争废墟上重建学校,把迅速恢复学校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看成是经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力保证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日本教育史上的所谓“青空教室”,指的就是在战后极端艰苦时期,日本仍然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的希望,并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实施教育兴国、技术立国战略。1963年,日本开始实行免费供应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使用教科书制度,供应对象是国立、公立及私立的义务教育学校在籍的全体学生。按照免费措施法规定,免费供应所选的一切教科书,由国家负担经费的全额。教科书免费供应的学生的范围后来逐年扩大。1969年起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从小学1年级至初中全体学生所用教科书免费供应,一些地方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费。

      ——官民并举振兴私学,健全法制公助私学,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日本的学校体系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主办形式。中小学教育以国立公立学校为主,2001年,小学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仅占0.9%,初中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占6%,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占29.3%;幼儿园以私立学校为主,2001年,私立幼儿园儿童数占79%;高等教育阶段也是私立学校占大多数,2001年,4年制大学为73%,短期大学为91%。[21]日本私立大学是在1920年后才发展起来的,当时国家正式认定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8所私立专门学校为私立大学。随后私立大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到1923年私立大学的学校数已占大学总数的51.6%,在校生占56.7%。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上世纪60年代家庭收入的增加,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通过新设私立大学、扩大办学规模等办法,使人们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1969年私立大学在校生占总数的比例,4年制大学为75%,短期大学为90%,[22]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现在。应该说私立大学是促进日本高等教育普及的主力军。

      在经费投入上,日本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私立高等教育资助份额。60年代之前,私立高校的经费支出中,来自国库和地方的补助部分比例较小。即使是在1970年,政府的补助金也仅为132.2亿日元,只占私立高校经费比例的7.2%。但随着1975年政府《私学振兴助成法》的颁布,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到1980年为止,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拨款比例一直持续增长。到1980年,政府对私立高校的经费比例上升到29.5%(见表10)。

      表10日本私立大学1970-1981年政府补助经费变化情况

      年度预算额(亿日元)比上年增长(%)占私立大校经常费的比重(%)

      1970

      123.2

      7.2

      1973

      433.8

      +44.1

      13.9

      1976

      1290.1

      +28.1

      23.2

      1979

      2355

      +19.2

      28.9

      1980

      2605

      +10.6

      29.5

      1981

      2835

      +8.8

      29.7

      资料来源:大泽胜.日本の大学教育[M].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

      981.138.

      私立学校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二战以后,高中教育、高等私立教育发展更快,对提高日本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提高日本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政府对私立学校加大拨款资助的比例,则进一步加快了日本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

      除依法对各级教育机构进行拨款之外,政府所属机构还对各类学校的学生进行多种资助和奖励。在许多国立大学中,享受学费全额、半额免交的研究生比例超过80%;为了帮助家庭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还常常拨专款予以资助。在日本的教育助学体系中,育英奖学金是在日本各层次学校、各类学生中覆盖面最大的国家助学机构。该机构设立于1943年,资助对象是那些学业优秀而家庭困难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帮助各类矢志向学的青少年完成学业。该奖学金由政府补贴,分有息和无息两种,有息奖学金的利息很低,仅为3%,而且返还时间可延长至20年。2002年,日本育英会对家庭出现困难的私立大学学生给予每月61000日元的奖学金贷款。在政府的奖学金之外,日本还设有种类繁多的其它奖学金项目。同时,日本政府还设有为高中以上在学学生安排勤工俭学的专门机构。有了这些途径及其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在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类学校中几乎找不到因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的例子。

      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日本家庭也对教育给予极大的投入。在一般家庭消费中,教育费用支出的比例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在日本夫妇及两个子女的两代人家庭支出中,教育相关费支出比例从1969年底的6%增加到1999年的13%,增加了2倍以上(图4)。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8年国民生活白皮书》。

      另外,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日本政府还对各类学生活动直接予以资助。如以往由民间举办的《学生科学奖》,2002年改由国家机构“科学技术振兴团”直接举办,并实现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增设了与IT相关的“应用奖”,二是大幅增加科学奖的奖金。最优秀的内阁总理“大臣奖”从过去的5万日元提升到50万日元,奖金额提高了10倍。

      ——厉行改革,为推进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近、现代教育体系诞生以来,依据时代发展需求及时地调整教育发展方向是日本实施教育发展超前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从实际效果看,不同时期由日本政府主导的三次教育改革,分别对其教育规模扩大及质量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明治早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中,日本就以新型学校代替绝大部分结构松散,以民间运作为主的私塾式教育机构——寺子屋。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新学制、教育投资和政府主导型义务教育运营等,迅速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的高入学率,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实现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二次教育改革始于二战结束,这次改革主要是对战前的日本教育体系进行大改造。在其过程中,日本从经济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大大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和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使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快速增加到1950年的9.1年(初等教育等量年)[23]以上。正是有战前良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战后快速提高的综合教育水平,日本才获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优势,才能够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经济,并在1960年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处在改革之中。应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1984年设立的“中央临教审”曾经围绕“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思路,为文部省推进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它对于充实日本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期间,日本从197

      3年至1992年用了20年时间,使15-64岁国民的受教育年限差不多又增加了3年(初等教育等量年)。[24]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学人数比例均处于较高的地位(见表11)。

      表11日本等几个发达国家教育水平指标比较

      义务教后中等教育每千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校生数(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日本

      94.0(2001)

      23.7(2001)

      49.3(2001)*

      美国

      88.6(1998)

      31.7(1998)

      27.2(1998)

      英国

      71.2(1999)

      21.2(1999)

      58.4(1999)

      法国

      87.7(1998)

      35.6(1998)

      43.0(1997)

      德国

      82.5(1998)

      22.01(1998)

      30.3(1998)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指标と国标比较(平成14年版)www.m

      ext.go.jp2002.

      注:不包括开放大学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学生在内,如果包括则为7

      1.8%。

      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非常注重教育体系内部的改革,如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多种选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能力等。正如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所述:要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勇敢的日本人;作为顶尖人才领导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本人;视野开阔、承上启下的日本人;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教养的日本人。[25]同时,日本还为激活办学资源采取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推进国立大学独立法人化、实施大学合并、启动政府每年资助1-5亿日元的“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等项目。

      可以看出,三次教育改革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超前改革教育和注重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在第一次改革中,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政府大力实施学校义务教育,并达到了亚洲最高的就学率水平;第二次改革则集中体现了日本依靠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复兴经济、赶超欧美以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国家意志,使整体教育水平达到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

      平;而在继续进行的第三次改革中,日本强调多元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在数量方面已经领先的基础上,注重进一步提高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期望通过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激发国民的创造性,依靠发展高新技术等来克服目前的经济发展颓势,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在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战略的引导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以往改革中一直没有被作为重点的日本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见图5)。这既标志着第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反映出日本已经开始注重培养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意图。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4年教育统计,www.mext.go.jp,2002

      ——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研究与开发投入。1994年日本开始从“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转变,改变过去“模仿与改良”的科技、经济发展模式。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7年启动《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针》,从立法的角度保障科技研究开发的良好环境,如改善设置、加强后勤保障、提高国内主干网络通讯速度、为研究人员配备助手、实施“万名博士后支援计划”等,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另一方面,日本还不断提高R&D投入比例。2000年8月,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在《关于平成13年度科技振兴调整费用意见》中提出:在21世纪初期,政府R&D投资占GDP的比率要超过欧、美主要国家,并实现倍增的目标。为此,计划期内需要总额17兆日元的科技研究开发的相关经费。目前,日本的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2.8%,这一比例雄踞亚洲之首,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瑞典。即使是在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中,日本也从不强行削减在建或新建科技项目的费用与投入。日本用于科技研究开发的费用逐年增

      加,其中的特别研究经费也大致占到经费总值的一半左右。在世界各国纷纷增加研究开发投资的趋势中,日本R&D支出的增长快于GDP增长,近年来一直走在其它发达国家前列(见表8,表13)。2001-2005年政府的科技研究开发预算经费是1310亿美元,排世界第二,2002年预算金额为22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最近,在同时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鼓舞下,日本政府准备对2002年科技预算增加2个百分点。从日本的科技投入增加情况可以看出,前不久提出的今后50年将培养30名诺贝尔获得奖者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经济基础,并不仅仅是鼓舞士气的口号

      日本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长年努力,已经改变了日本以往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外国技术的基本模式,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如2000年至2002年3年间,连续获得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和2002年物理奖,目前,日本获诺贝尔奖项总数已经超过10个;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日本每百万人获得专利994项(1998年),居世界第一;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960人,列世界第二位(参见表4)。

      表12日本科学技术费用的增长单位:亿日元

      19951996199719981999

      科学技术经费(E)=(C)+(D)24.99528.10530.02630.32231.552

      特别研究经费(D)

      12.90514.68415.21515.31915.620

      一般研究经费(C)=(A)+(B)12.09113.42014.81115.00315.932

      科技振兴费用(A)

      6.8447.5888.4938.9079.630

      其他研究费用(B)

      5.2475.8326.3186.0966.302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1年版科学技术白书》www.mext.go.jp,2002.

      表13日本R&D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

      日本美国欧盟

      1981年2.32.41.7

      1985年2.82.91.9

      1990年

      3.02.82.0

      1995年

      1998年

      2.8

      3.0

      2.62.8(1999)

      1.8

      1.8

      OECD平均

      2.0

      2.3

      2.4

      2.1

      2.2

      中国

      0.61.0(2000)

      资料来源:OECD.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Outlook,2000.226.及www.sts.org.cn,2002.

      韩国: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陆璟副研究员

      “教育先行”与经济崛起

      韩国于1945年光复之前既没有工业化基础,也没有教育文化发展基础,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尚不足20%;全国165所幼儿园中只有3所属于公立;小学就学率仅为64%。光复之后,韩国各届政府励精图治,坚持“教育先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韩国认为,人力是最宝贵、最富饶的资源,具有良好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开发最重要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努力,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使小学入学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超过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1980年的50%左右提高到1990年的90%;大学入学率从1975年的10%提高到1995年的50%,目前已经达到66%,都超过了英、法、德几个主要西欧国家的水平。1999年,韩国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0年。[26]在如此迅速发展的教育和快速提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支撑下,韩国经济迅速崛起。1962年韩国开始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62-1967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7%,1967-1971年平均每年增长10.5%,1972-1976年平均每年增长11%。根据Maddison(2001)的计算,1950年韩国人均GDP仅相当于西欧国家(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15%,1973年达到后者的23.3%,1993年上升到60.4%。[27]1995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823美元,[28]突破1万美元大关。1962-1995年中,韩国实现了年均经济超过8%的快速增长。1996年成功地加入OECD组织,经济实力一跃升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又一个依靠快速发展教育、实现经济追赶的新兴国家。

      韩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几大措施

      考察韩国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韩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高,并支撑其经济实现快速赶超,就在于韩国政府采取了加强教育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基本方针。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全社会教育投入。近10年来,韩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左右(其中政府各年投入分别为3.5%-4.2%),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教育经费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持续超过GNP的增长率。如此高的教育投入得益于韩国始终坚持政府和社会共同增加教育投入的原则,政府和私人投入各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2左右,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更是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这是韩国教育的鲜明特征之一。

      首先,韩国不断增加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195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而到了1969-1975年,每年平均约2.8%,[29]1984年韩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3.3%,达到日本5.7%的近2倍,创当年世界的最高记录(见表14)。1965年到2001年间,韩国中央政府的教育预算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上在20%以上,最高达24.0%(见表15)。

      表14韩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比较

      国别增长率(%)

      韩国10.4

      美国3.6

      英国1.4

      日本1.4

      法国德国2.00.4

      新加坡

      8.7

      泰国5.3

      资料来源: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1.

      表151965-2001年韩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占中央政府预算的比例

      年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比例(%)年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比例(%)

      1965

      16.2

      1996

      24.0

      1970

      17.6

      1997

      23.9

      1980

      18.9

      1998

      23.3

      1985

      19.9

      1999

      19.8

      1990

      22.3

      2000

      20.4

      1995

      22.8

      2001

      19.5

      资料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fKorea

      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

      2002.p.51

      在政府逐步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韩国还多次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大力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扩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韩进等大型企业财团都非常热心投资兴办教育。大宇企业集团除独资兴办职工培训院校之外,还设立了研究生院教育体制。大宇、三星企业集团用于企业内部人员培养的经费每年高达6000多万美元,人均投资相当于美国、西欧等大、中型企业的2倍。韩国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在缓解公共教育经费紧张、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民主和机会均等以及实现国家富强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整体教育成本分担中,韩国的私人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1998年,韩国公共和私人教育经费支出(机构经费)占GDP的7.03%,其中,政府的教育投入占57%,私人投入占43%,在OECD国家中私人投入比例是最高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社会和家庭承担了教育成本的绝大部分,1998年,韩国高等教育非政府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为83.3%。[30]政府、社会和国民家庭对于投入教育抱有极大的热情,在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教育经费每年只有11美元,此后平均每年递增17%左右,到2000年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7)。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强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为了加快教育普及,响应国家实现战后复苏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韩国政府大大放松了对各类学校自我发展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控制,特别是放任私立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1953年之后韩国大量兴办私立高中、私立大学,同时各类学校纷纷突破政府的招生计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学校数比重来看,1945年私立初中占20%,私立大学占53%;到1957年私立初中已占41%,私立高中为42%,私立大学已达71%。私学数量的急剧增加扩大了教育机会,但也带来了单纯追求营利和质量下降的问题。[31]此后,韩国政府采取统管与扶植支援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整顿私学的办学条件,加强对私学的管制。1963年韩国制定《私立学校法》,此后又制定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例如《私学机关财务、会计规则》(1969)、《私立学校教员年金法》(1973)、《学校法人的学校经营财产及准令》(1976)、《私学振兴财团(基金法)法》(1989)、《学校法人及私立学校教职人员规则》(1992)以及这些法律的实施令等十几项,这使得私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得到法律保障,并且使私学在财产、财务会计、教师工资等办学规则方面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也逐渐增加对私学的补贴,并区分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对私学进行税收减免,社会上也成立“振兴私学基金会”,保障私学的办学经费,促进私学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教育部每年逐步增加私立学校的津贴,主要是补充学校用于人员和运营经费上的不足;同时还通过贷款的形式资助学校扩充设备、资助教授的研究、学生奖学金以及教师退休金

      等。目前韩国各级教育私立学校比例如表16所示,韩国政府对各级私立学校补贴如表17所示。

      表162001年韩国国立、私立学校比例

      学校数比例(%)学校数比例(%)

      国立、公立私立国立、公立私立

      幼儿园

      50.1

      49.9

      22.5

      77.5

      小学

      98.6

      1.4

      98.7

      1.3

      初中

      75.4

      24.6

      78.2

      21.8

      高中

      53.4

      46.6

      46.2

      53.8

      大学

      17.1

      82.9

      27.5

      72.5

      其中初级学院

      9.4

      90.6

      3.9

      96.1

      大学本科院校

      23.4

      76.6

      37.2

      62.8

      数据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nKorean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2002,pp.8

      表171999年韩国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单位:十亿韩元)

      学校类别

      学费

      小学

      72.9

      初中149.5

      高中1014.2

      大学435.7

      津贴

      0.9533.4739.118.1

      中央转移支付

      其他

      总计

      15.8

      6.796.3

      18.0

      22.2723.1

      52.7

      84.01890

      109.6

      103.2666.6

      总计1672.31291.5

      196.1

      216.13376

      资料来源:EducationinKorea,1999-2000.M

      inistryofEducation,RepublicofKor

      ea.

      ——政府主导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二战后,韩国逐步开始构建民族教育体系,但受财力、政治理念的种种影响,韩国并没有把兴办各类教育统统纳入到政府的职责范围以内,而是在改造旧的教育体制的同时,通过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符合当时经济发展实际的《义务教育6年计划》,并把主要财力用于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上。

      朝鲜战争使韩国的基础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53年战争结束后,韩国政府重新集结力量重点解决成人识字和基础义务教育的落实问题。在政府《完成义务教育6年计划(1954-1959)》、《扫盲5年计划(1958)》政策指导下,韩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适龄儿童就学率由1953年的72%提高到1959年的96.4%,文盲率由1953年的26%迅速下降到1959年的4.1%。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制定了“教育立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战略,推行“巩固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注重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在韩国光复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共投资536.7亿韩元改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86.7万韩元用于向562万名小学生提供教科书,同时还在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上制定新的法规,促进中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在1968年试行了初中免试入学及高中平衡化政策等。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韩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政府文教经费预算的75%投入到初等义务教育上。1965年,初等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为75.1%。

      到1976年,韩国已完全普及6年制初等义务教育;1980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4.5%,小学、初中、高中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79.1%和63.3%。从1985年起,韩国开始在岛屿、偏僻地区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4年初中义务教育扩大到郡(县)、镇一级。(参见表18)

      表181965-2001年韩国各级教育升学率(%)

      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12001

      小学毕业升学率54.366.177.295.899.299.899.999.999.9

      初中毕业升学率69.170.174.784.590.795.798.599.599.5

      高中毕业升学率32.326.925.827.236.433.251.468.070.5

      资料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fKorea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2002.p.24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大量引进外国资金、设备和技术,不断扩大新的经济领域,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业。1962-1977年底,韩国一共引进技术881项,自1976年起,每年引进的技术超过100项以上。[32]随着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引进,韩国各大企业都竞相雇佣经济专家管理企业,聘用技术专家发展生产,可是当时经济管理与技术人才都十分短缺。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迅速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韩国开始采用各种措施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

      1945年韩国光复后仅有高等学校19所,其中只有汉城大学是综合性本科大学。为了发展高校,经过15年的改造,韩国将各类中专和高中改办成高等学校,到1960年韩国高校增加到85所。如表20所示,1945年之后高等学校数、在校生数一直增长很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私立大学在战后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各类高校纷纷突破政府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大学超额招生的热情非常高涨(见表19)。1960-2000年的40年间,高等学校数增加了13倍,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32倍,教师数增加了20倍(见表20)。199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7.7%,[33]远远超过了50%的普及化界限。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亚洲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韩国也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表19韩国1962-1968年之间四年制大学扩大招生情况

      年度

      19621963196619671968

      计划招生(人)6571079512102467111790129750

      实际招生(人)115505105238131354124029123659

      超员率(%)175.8132.4128.2110.995.3

      资料来源:马越彻.韩国近代大学の成立と展开.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5.

      表201945-2000韩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情况

      1945196019701980

      1990

      2000

      学校数(所)19

      85

      232

      357

      556

      1184

      学生数(人)781910104120143660149414908093363549

      教师数(人)1490380810435209004192079136

      资料来源:EducationinKorea2000-2001,

      MinistryofEducation,RepublicofKo

      rea,p.8

      韩国近年来特别重视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9年,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比例最高的是韩国(36.7%),其次是德国(33.5%)和芬兰(33.2%)。授予理工科硕士学位比例最高的也是韩国,占48%,其次是日本、瑞士和瑞典,为42%,理工科学位的增加使韩国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3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即韩国第一至第四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每次颁布经济计划国会都要颁布相应的职业教育法令,可见职业教育在韩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中,韩国就强调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1962年开始,韩国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次年韩国国会便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同年新设实业高等专门学校,目的在于培养中等技术人才。1967年韩国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同年,韩国国会通过了《科学教育振兴法》、《职业训练法》,并决定在文教部增设科学教育局。1971年又制定“新农村教育政策”,敦促学校为开发农村培养技术人才。1972年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次年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1974年又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的实施令》和《职业训练基本法》,规定职业学校、实业高中、实业专门学校和初级大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必须参加国家技术资格评定考试并参加相关的培训。1976年颁布《企业员工培训法案》,规定任何一个超过150名员工的公司企业,每年必须对其20%的员工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脱产技术培训。1977年开始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同年颁布《关于实施教育法令的命令》,为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保障对中东的劳务输出,加速培养机械、电力、电子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员。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些法令具体规范了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学校法人对于振兴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保障了实验实习设备和相关费用的及时投入。

      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也可以看出韩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韩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中包含人文高中(普通高中)、实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三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其中既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

      次。在初中毕业生中,升入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的比例一般各占50%。上世纪70年代,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51.02∶48.98(见表20)。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上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时受追求掌握系统知识思潮的影响,韩国职业教育曾一时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状态。90年代以来,为继续增加“低端人才”的数量,韩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降低收费、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手段鼓励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1990年通过的《高中教育正常化法案》提出,计划到1995年(后调整为1998年),把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50%。1990年-1995年间,职业高中增加了17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1994年上升为41%。1998年,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又恢复到1∶1。

      表211963-1983年韩国高中阶段结构的变化

      年度

      普通高中学

      校数(所)

      普通高中学生数(万人)

      职业高中学

      校数(所)

      职业高中学生数(万人)

      全体学生中职业高中的比例(%)

      1963

      364

      21.4

      296

      15.0

      41

      1965

      384

      25.4

      312

      17.2

      40

      1967

      413

      25.9

      368

      18.3

      41

      1970

      417

      29.4

      444

      23.6

      45

      1975

      673

      64.8

      479

      47.6

      42

      1978

      717

      84.0

      536

      61.5

      42

      1983

      855

      106.4

      639

      88.6

      45

      资料来源:韩国文教部.教育统计.1972.1975棧保梗福常?/P>

      在中级职业教育比重逐步恢复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也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中,专门大学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职业高中升入专门大学的比例1994年为19.1%、1996年为30%、1997年达51%。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发展经费,韩国除依法对各层次职业教育拨款资助之外,还十分重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职业教育。如在1994年,一次就贷款1.3亿美元,而且主要贷给职业高中及少数专门大学。为了体现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由政府负责还本息。可见,在政府政策、资金的保证下,目前韩国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前训练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推荐访问: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经费 各国 比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