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8日 14:33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4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5 10:36:01

    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4篇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  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4篇,供大家参考。

    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4篇

    篇一: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

      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

      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2.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

      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包括支出系统法,一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H-0模型,基于H-0、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3.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特区经济

      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1]。5.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亚太纵横

      单文婷等(2006)将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2000-2004年

      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GDP、人均GDP和距离等基本变量的基本引力模型,增加了华人人口、通用华语等变量,得到了扩展的引力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来预测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率[2]。

      6.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

      国际贸易问题

      陈汉林等(2007)分别基于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建立了两种相应的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且两种效应之间的差额逐年增长。

      三.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7.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周念利(2010)本文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与出口潜力进行识别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的关税等价进行估算。经验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和是否使用共同语言均会对中国双边服务出口产生显著影响。8,基于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决定因素分析企业经济

      肖文(2012)研究发现,引力模型适用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决定因素的解释,双边服务贸易额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而且,两国的经济规模差异越小,双边贸易量就越大。但是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并未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最后给出建议。四.引力模型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应用9.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世界经济

      程惠芳(2004)选取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3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把这些样本国的经济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变量纳入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越相似,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越大。10.国际直接投资与引力模型世界经济研究

      高国伟(2009)构建了包含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作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中也存在一个引力模型,即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量与两国之间的距离负

      相关,与两国的经济规模正相关。11.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世界经济

      蒋殿春(2011)基于美国跨国公司全球经营规模数据,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相对地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东道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和贸易成本等因素之后,美国对华投资仍显著低于模型的预测水平,但在制造业内,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却高于正常水平。12.要素禀赋、制度特征与FDI流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刘海平(2014)将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制度特征等因素引入投资引力模型,就二者与FDI流动的关系,诸因素交叉项与FDI流动的关系及东道国制度差异对FDI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双边贸易距离对FDI流动具有普遍性影响。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制度质量、历史经历及加入相关组织对FDI流入具有重要影响。五.引力模型在双边和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13.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钱学锋(2008)基于一个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的多边一般均衡贸易模型,采用了改进引力模型,考虑到了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运用该模型我们综合测度了1980~2006年中国与G-7各国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税等价的贸易成本都已经低于50%,14.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

      吕玉花(2009)基于1998~2007年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关于中国出口和进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与2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人均GDP、伙伴国GDP、伙伴国人均GDP、距离和APEC组织等因素对出口贸易额存在影响,而进口贸易额仍受经济规模等传统因素的影响。15.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世界经济

      罗来军(2014)一是对引力模型的重新推导,二是运用理论模型对双边国际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引入了方向性,设计了无方向性的总量贸易模型(贸易总额)和有方向性的流量贸易模型(出口丨进口)。经验检验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在交通技术相当发达和运输成本下降较多的今天,地理距离仍是国际贸易的显著影响因素;总体来看,文化因素的趋同促进了双边国际贸易;技术差距妨碍了双边国际贸易.

      六.引力模型在城市、城乡发展中的应用16.引力模型重构在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世界地理研究

      李江苏(2009)考虑了多项指标对引力模型中区域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引力模型中距离的内涵进行了深化,将其重构为一个货币和时间的组合概念,以昆明市城区和郊区作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新模型。SPSS分析17.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地理学报

      李山(2012)将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地“出游力”和两地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个基本解释变量类型,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计算出了中国大陆居民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均值约为300km。18.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中国农村经济

      刘红梅(2012)基于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引力模型,以1997~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城乡一体化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村人均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偏向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城市偏向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城乡之间的距离;城乡一体化的时间效应和时空滞后效应显著;

      部分文献细节篇名作者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地理学报李山王铮钟章奇2012研究对象及方法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基于威尔逊型的指数函数衰减模式,将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地“出游力”和两地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个基本解释变量类型,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并重点在参数估计和模型应用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21世纪初收入弹性系数可取0.64,而空间阻尼系数可取0.00322,且在空间阻尼影响下,中国大陆居民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均值约为300km。计算了中国大陆居民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均值约为300km创新点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一般有牛顿型(幂函数)和威尔逊型(指数函数)等两种基本形式,作者先批判了牛顿型的弊端,然后在威尔逊模型形式下,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

      Tjk=KAkPjCjexp(-βrjk)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提高四个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快基

      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pcGDPdifij,表

      研究特区经济吴思敏詹正华2006

      何影响区内贸易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引入新变量,结合旧概念林德定理,利用SPSS进行了线性回归。

      础交通设施建设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

      示自由贸易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这个变量的引入目的是为了检测“林德定理”,即当它为负且显著,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谷克鉴2001

      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2.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构造方法加以经济学解析和运用主流国际贸易模型实施理论验证,

      1960s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

      

      

    篇二: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陈英鹏201132020128

      一

      概念

      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i,m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在方程中,Xij是i城市向j城市的总出口;Yi与Yj分别为i城市与j城市的生产总值,Dij为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距离,K,e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

      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

      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

      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

      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后的公式中,我将用两点之间的出行时间作为影响两点作用力的基数。同时我注意到,原有的引力模型主要用来考察不同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其表现形式为两点之间作用力的大小,我认为该作用力的本质在于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存在一个类似万有引力势能场的引力势能场,两个城市或地区之间通过该场相互作用。借鉴万有引力场,我将该场定义为E=GQ/tα(2)

      E为整个城市对市内某点所具有的引力势能,G为引力系数,Q为系统的某种社会经济测度(如人口、GDP等),t为系统中心到该点的出行时间,α为引力衰减指数。我可以借助该引力场模型来考察城市发展的趋势,如果某地区位于相对于城市中心的高引力势能区,则该地区与城市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较大,该区域就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某一区域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城市中心位置的转移,改变城市引力场计算时的中心基准位置,影响引力场的形状和分布,进一步促成或抑制某些区域的发展。

      三

      我国对外贸易的引力模型与出口区位选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其中对外贸易的

      高速增长是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以及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研究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提出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与出口区位选择有三大部分。

      (1)贸易引力模型及其应用,主要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理论、贸易引力模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选取1992-2003年我国同151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组成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检验,并对出口区位进行选择,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论,为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我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和检验,在这一部分按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分七大区域建立了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引力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分析发现: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GDP之和对中国对外出口额的影响在各个区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的作用都很显著,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人口之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和中国贸易伙伴的国土面积对中国出口额的影响在各个区域中是很不一样的;(3)运用对外贸易引力系数和检验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模拟方法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区位选择,并将中国的151个贸易合作伙伴分了档次;最后,针对上述检验和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四

      结语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是用来分析和预测空间

      相互作用形式的数学方程,已被不断拓展,运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和人口迁移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同时,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献之中。

      参考文献:《基于引力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郭鹏徐瑞华《丁伯根原理》百度名片

      amyhon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贸易引力模型》百度百科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经济2001(2)

      谷克鉴[J].世界

      

      

    篇三: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引力模型:增加值贸易下的适用性研究

      杨奎;王学君【摘要】增加值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弊端,还原各国参与贸易的真实利得而广受关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样本国家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出口进行核算,利用新开发的中间产品贸易方程推导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研究表明: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而增大;2000年以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出口增加值率(VAX)逐渐降低,但在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在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一阶差分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可靠,是估计增加值出口的较理想模型.【期刊名称】《管理现代化》【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增加值贸易;增加值率;中间品贸易;引力模型【作者】杨奎;王学君【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7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逐渐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工序贸易”发生转变,各国承担不同的生产环节,商品生产中的增加值在每一环节上创造累加,极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与贸易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进出口海关统计贸易的方法无法真正体现一国参与贸易的获利程度,并存在中间品反复进出关境而导致的重复统计问题,从而造成贸易扭曲和对贸易分析的偏误以及对世界贸易格局的误判。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提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方法的弊端,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获利情况而逐渐广为各国所用。现有关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集中于核算方法及贸易统计研究方面。如:王直等[1]通过对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介绍,对中日双边贸易流从部门层面进行分解,并测算了全球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程。陈继勇等[2]通过对中国增加值进出口的核算发现:相较于海关统计贸易额,增加值进口、出口、总额平均下降29.8%、23.8%和26.5%。陈雯和李强[3]通过对中国增加值总出口与行业出口测算发现,传统海关统计方法不仅在总量上高估了中国的出口规模,对各行业出口也存在较大扭曲。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增加值统计方法的辨析和相应统计描述。由于缺乏有效地适用于增加值贸易分析的模型工具,使得对增加值贸易的分析停留在描述统计阶段。若能构建出类似于传统引力模型的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将会极大地推动增加值角度下对贸易格局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相较于增加值贸易数据,基于海关统计数据的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传统引力模型。如:谭晶荣等[4]运用引力模型在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测算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及潜力。王瑞和温怀德[5]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传统引力模型的应用为增加值贸易下新引力模型的开发提供

      了借鉴。首先,增加值贸易与海关贸易统计方法的差别是模型差异的根本原因。海关统计是把进出口一国关境的商品总值计入一国进出口,存在因中间产品反复进出关境导致的重复计算问题;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则有效解决中间产品问题,还原一国出口的实际规模。因此,中间产品是新引力模型理论推导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传统引力模型中对变量的选择与处理方法为新引力模型中推导实证方程提供了参考。二、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一)核算方法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核算主要基于WIOT,追踪一国生产在各环节上的价值增值部分,求得一国出口中由本国创造的增加值部分。本文使用的投入产出模型涵盖了1995—2011年41个国家和地区35个部门在中间品与最终品上的投入产出数据。横向表示每一国家各个部门的总产出被用于所有国家的中间品投入和最终品的消费。根据Koopman等[6]提出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将各层面的中间品贸易流,根据产地和最终吸收目的地进行分解,得到被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最终产品生产所吸收的各个部分,从而实现贸易中对中间品贸易流量的分解。将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统计为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以三国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为例,对增加值出口核算方法进行阐述,如表1所示。表1三国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产出投入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S国R国T国S国R国T国产出C1C2C1C2C1C2C3C4C3C4C3C4S国C1Zss11Zss12Zsr11Zsr12Zst11Zst12Yss13Yss14Ysr13Ysr14Yst13Yst14Xs1C2Zss21Zss22Zsr21Zsr22Zst21Zst22Yss23Yss24Ysr23Ysr24Yst23Yst24Xs2中间投入R国C1Zrs11Zrs12Zrr11Zrr12Zrt11Zrt12Yrs13Yrs14Yrr13Yrr14Yrt13Yrt14Xr1C2Zrs21Zes22Zrr21Zrr22Zrt21Zrt22Yrs23Yrs24Yrr23Yrr24Yrt23Yrt24Xr2T国C1Zts11Zts12Ztr11Ztr12Ztt11Ztt12Yts13Yts14Ytr13Ytr14Ytt13Ytt14Xt

      1C2Zts21Zts22Ztr21Ztr22Ztt21Ztt22Yts23Yts24Ytr23Ytr24Ytt23Ytt24Xt2增加值VAs1VAs2VAr1VAr2VAt1VAt2———总投入Xs1Xs2Xr1Xr2Xt1Xt2———其中,上标s、r、和t代表s国、r国与t国;由于WIOT表中对各国家中间使用部门与最终使用部门的分类不同,因此本例中将中间使用部门简化为1和2,最终使用部门简化为3和4表示S国部门1生产的产品被R国部门1用作中间投入品的部分表示S国部门1生产的产品被T国部门3用作最终使用品的部分,其余类推;分别代表S国部门1的总投入或总产出(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与S国部门1的增加值,其余类推。表1有横向平衡式:中间投入+最终使用=总产出,即:

      定义中间投入系数:A≡Z*(X)-1,例如:≡,则有

      整理得到需求拉动总产出公式:

      得经典的里昂惕夫逆矩阵:B=(IA)-1,A为投入系数矩阵。通过部门分解推导出:

      其中,Xsr是2×1总产出列向量,表示S国总产出中被R国吸收的部分;Ysr是2×1列向量,给出S国生产的最终产品被R国消费的部分;其余类推。定义增加值系数矩阵得到:

      其中VBY为6×3矩阵,即增加值出口矩阵,第一、二行给出S国1、2部门生产增加值被本国及R、T国所消耗的情况,由此可求得一国对其他国家分1、2部门的增加值出口,加总得到一国对各国的增加值出口。为估计各因素在不同行业上对增加

      值贸易影响的异质性,同时考察新引力模型在行业部门上的适用性,参照Johnson和Noguera[7]的研究,将增加值的出口细分到四类行业①WIOT中35个部门分4类行业:(1)农林牧渔业仅含本部门;(2)非制造工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3)制造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业、纺织业、皮革及制鞋业、木材加工业、纸浆智障印刷出版业、焦炭炼油及核材料业、化学材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品业、基本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设备及回收业;(4)服务业包括剩余17个部门。。同时将海关贸易②此处海关统计贸易额并非严格意义的海关贸易额,而是由WIOT结合构建的模型得到,结果与海关贸易额十分接近。统计为:S国1行业对R国出口:

      S国2行业对R国出口:

      S国对R总出口:

      从增加值贸易矩阵计算过程可以看到,中间使用部分与中间投入系数是核算过程中重要环节,从本质上区别于海关统计。(二)增加值贸易统计分析1.两种统计方式下贸易额比较图1列示了1995—2011年间中国增加值出口和海关统计出口数据。由图1可见:(1)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0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4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6.27%,但低于海关统计出口的年均增长率17.05%。(2)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对外贸易需求缩减,中国2009年的增加值出口减少0.014万亿美元,下降11.60%,低于海关统计出口下降率15.70%。(3)2001

      年入世后,中国增加值出口取得了更加快速的增长,2002—2011年年均增长20.40%,远高于1995—2001年的8.37%。但海关统计出口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高估程度在入世后进一步拉大,1995—2001年平均高估20.62%,2002—2011年平均高估35.66%。图1中国海关出口与增加值出口比较(单位:10亿美元)2.增加值率③增加值率(VAX):增加值贸易额与海关统计贸易额的比重。分析从世界整体角度看,图2显示出口增加值率在1995—2008年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下降程度越是明显,说明增加值贸易统计与海关贸易统计之间的差异在逐渐扩大,从而基于海关统计数据对贸易分析的偏误程度也进一步拉大。对于美国来说,增加值率的下降程度较小,这也是对全球贸易中美国处于优势主导地位的体现。就中国而言,增加值率在2001年入世后急剧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从总体趋势上看,增加值率反映了各国日益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格局的演化,同时不同国家的增加值率也显示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高低。图2各国出口VAX三、构建增加值贸易引力模型首先根据投入产出结构推导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获得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呈现了出口的贸易来源去向、双边贸易成本与贸易阻力的关系。然后引入经济规模、贸易成本与多边阻力项,获得增加值贸易下的引力模型。(一)理论模型假设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可以被使用于中间投入和最终消费。以表示j国总产出,和分别表示总产出中的国内增加值和中间产品组合,将代表性企业的生产

      函数设定为Cobb-Douglas函数形式:

      其中,表示j国中间产品投入在总产出价值中所占比重。是i国出口到j国的中间产品,通过常替代弹性加总为则中间产品组合可表示为:

      其中,βi是分配变量,体现了所有国家对i国产品的消费者偏好,ρ>1表示各类中间产品的替代弹性。每个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偏好也设定为常替代弹性形式。Fj表示j国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j国对i国最终产品的需求④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因此Fj涵盖了上述所有用途产品的集合。。则有:

      其中,σ>1是各种最终产品的替代弹性。由生产函数性质知代表性企业在国内增加值和中间产品上的投入比重分别是1-αj和αj。给定增加值Vj和产出Yj的价格Pvj与pj。考虑到不同目的地的贸易成本差异,定义:pij≡piτij,pij表示j国消费者购买来自i国产品的价格,τij≥1是i国出口到j国的贸易成本。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可解得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需求量:

      其中,j国总产出yj≡pjYj,xj和vj分别表示j国产出中中间产品价值和国内增加值,xij和fij分别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中间产品价值和最终产品价值。进而解得j国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值指数:

      同时j国产出价格可表示为:

      记i国对j国的总出口:eij≡xij+fij,则市场出清时有:

      定义世界总产出:,则j国总产出占世界比重为:θj=yj/yw。将式(14)与式(15)代入式(16)可解出βipi。为方便模型求解,假设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替代弹性相等,即σ=ρ,则:Pfj=Pxj≡Pj。在一般均衡条件下解得:

      其中,xij与fij分别是新引力模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方程,式(17)与式(18)将双边贸易流与贸易来源去向、经济规模、贸易成本和多边贸易阻力联系到一起,式(19)、(20)代表了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多变贸易阻力。与传统引力模型相比,该模型主要有两方面不同:一是增加了中间产品贸易方程,二是在最终产品贸易方程中加入了代表总产出中国内增加值比重的变量。(二)回归模型对式(17)两端取自然对数,加入时间变量与扰动项,得式(21):

      本文测算的增加值VATijt即为t期i国对j国的增加值出口,与上式中xijt含义相近,且与其成比例变化,因此可用上述方程回归而不改变回归估计结果。为寻求αjt的代理变量,做出如下假设:(1)j国产出中出口部分与产出比值为αjt;(2)j国产出中来自国外的中间产品投入与总的中间产品投入比值为bjt。由假设(2)得=ln(bjtαjt),其中是j国中间产品投入的国外比重。进而由假设(1)知ln(VSSjt)=ln),其中VSSjt为垂直专业化率,测度j国出口对国外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因此,可用VSSjt替代式(10)中的αjt。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双边贸易成本是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如下式:

      上式为贸易成本的自然对数形式,Distij表示i国和j国的距离,Borderij和RTAijt

      分别表示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在t年是否签订同一区域贸易协定(是取1,否取0)。其余解释变量的选取借鉴Baier和Bergstrand[8]的研究,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代替产出变量;用时间固定效应μt代替世界产出,同时控制其他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变量;另外引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DP)以控制要素禀赋与国家发展程度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由此,得到混合OLS回归模型1,但OLS模型存在同时性及数据误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因此Baier和Bergstrand[8]运用工具变量,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使用随时间变化的进出口国固定效应(μjt、μit),以控制进出口国家多边阻力,此外考虑到多边阻力理论常对进出口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估计约束,由此得到双向固定效应模型2及一阶差分模型3。造业、服务业的覆盖程度较小。人均GDP对增加值

      上述模型中,Δ表示一级差分运算,被解释变量中VATijt表示t年i国对j国的增加值出口,μij是双向固定效应,εijt是残差项。(三)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WIOT是由欧盟委员会资助且由多个机构共同合作开发包含39个国家⑤WIOT国家包括:欧盟成员27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爱尔兰、卢森堡、丹麦、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台湾、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等41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台湾与世界其他地区部分数据缺失,故删去此两部分,剩余39个样本国家。1995—2011年间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该数据库包含的样本国家(或地区)的GDP占全球GDP的85%以上,可以很好的反映全球的经济活动,有效样本

      ×19=25194个。各国间增加值贸易数据由核算得到,模型中VSS数据由增加值贸易数据计算得到,RTA数据来自WTO开发的RTA数据库,GDP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距离与是否接壤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表2混合OLS模型回归结果注:括号中为各回归系数稳健的标准误,***、**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表3、4同。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lnGDPit0.920***0.944***0.995***0.990***0.879(0.003)(0.005)(0.004)(0.003)(0.003)lnGDPjt0.856***0.843***0.841***0.894***0.849***(0.003)(0.004)(0.004)(0.003)(0.003)lnVSSjt0.635***0.558***0.424***0.653***0.613***(0.018)(0.020)(0.015)(0.021)(0.018)lnDistij-0.522***0.660***-0.530***-0.652***-0.483***(0.006)(0.010)(0.008)(0.008)(0.007)Borderij0.607***0.783***0.822***0.486***0.591***(0.020)(0.031)(0.029)(0.024)(0.020)RTAijt0.608***0.720***0.995***0.604***0.418***(0.0200)(0.036)(0.036)(0.024)(0.020)lnPGDPit0.037***0.452***0.261***0.069***-0.0570***(0.004)(0.014)(0.009)(0.004)(0.004)lnPGDPjt-0.096***-0.047***-0.054***-0.153***0.063***(0.004)(0.006)(0.005)(0.005)(0.004)Constant0.672***0.778***-1.048***0.683***-1.042***(0.064)(0.139)(0.101)(0.078)(0.065)Observations2519425194251942519325194R-squared0.9260.8090.8610.9030.917四、实证分析结合构建的引力模型,对所核算的增加值总出口与划分为四类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数据分别进行回归估计,以此分析新引力模型对增加值贸易数据的适用性。利用模型1回归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传统引力模型核心变量(如经济规模、距离

      与RTA等)的估计系数与显著性和已有文献高度一致,说明新构建的引力模型在增加值贸易下是适用的。VSS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一国垂直专业化的提高有利于该国的增加值出口。GDP水平也会提高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但出口国GDP对该国增加值出口的拉动作用显著大于进口国。距离是限制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因素,且对农林牧渔业的阻碍作用最大。RTA显著促进增加值出口,且对不同行业促进作用差异较大,对非制造工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农林牧渔业,说明当前的贸易协定主要涉及该两个部门,对制出口的影响不确定,这也与传统引力模型下的估计结果相同,但总体来看,出口国人均GDP会促进该国增加值出口,而进口国人均GDP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OLS模型可能存在变量间共线性问题(如GDP与人均GDP),从而导致对变量系数估计产生偏误。表3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lnVSSjt0.371***0.256***0.307***0.373***0.357(0.031)(0.030)(0.029)(0.030)(0.034)lnDistij-0.694***-0.786***0.608***-0.759***-0.697***(0.019)(0.031)(0.026)(0.021)(0.020)Borderij0.420***0.630***0.673***0.410***0.344***(0.089)(0.138)(0.135)(0.093)(0.090)RTAijt0.288***0.297***0.496***0.309***0.170*(0.079)(0.110)(0.098)(0.078)(0.088)lnPGDPit0.053***0.123***0.109***0.053***0.035***(0.010)(0.018)(0.013)(0.010)(0.009)lnPGDPjt0.052***-0.041***-0.062***-0.045***-0.053***(0.009)(0.011)(0.010)(0.009)(0.009)Constant10.020***7.996***7.023***9.486***9.063***(0.190)(0.290)(0.242)(0.202)(0.196)Observations2519425194251942519325194Numberofpairid14821482148214821482R-squared0.7090.5060.4810.6770.673通过对进出口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条件,得到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回

      归结果见表3与表4。从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回归系数均有所下降,且在1%水平上显著。总体拟合程度约达0.7,拟合程度较好,该模型是估计增加值贸易较为理想的模型。对于一阶差分模型,由于在变量差分时消掉了许多关键变量,如距离、RTA等,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大幅下降,不建议采用该模型。表4一阶差分模型回归结果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ΔlnVSSjt0.325***0.189***0.306***0.345***0.236(0.021)(0.022)(0.023)(0.024)(0.016)ΔRTAijt0.178**0.1600.291***0.225**0.397***(0.073)(0.125)(0.067)(0.088)(0.063)ΔlnPGDPit0.046***0.064***0.042***0.049***-0.034***(0.007)(0.007)(0.007)(0.007)(0.003)ΔlnPGDPjt-0.051***-0.055***-0.054***-0.049***0.025***(0.006)(0.007)(0.006)(0.006)(0.003)Constant-0.041***0.068***-0.031***-0.048***0.092***(0.002)(0.003)(0.002)(0.002)(0.002)Observations2371223712237122371023712R-squared0.0920.0300.0560.0790.055五、结论与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增加值贸易下引力模型的调适。具体而言,首先基于WIOT,对增加值贸易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然后从增加值出口额和出口增加值率角度,对计算结果进行描述分析;最后通过对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流向的理论方程推导,构建增加值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并进行回归估计。主要结论如下:(1)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能有效处理中间品反复进出关境问题,通过对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贸易流的分解,统计一国出口中由本国创造的增加值。鉴于中间产品贸易分解是增加值贸易统计中的重要环节,根本区别于海关贸易统计,因此适用于海关统计数据的传统引力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增加值贸易数据。(2)通过增加

      值出口测算发现,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越大;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出口的增加值率逐渐减少,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间双边出口增加值率趋于稳定。(3)通过对国际贸易中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贸易方程的推导,引入与贸易阻力相关的贸易成本方程,推导出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OLS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约束,可得到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通过比较,固定效应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双边增加值出口贸易。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修正当前的贸易统计方法,应借鉴增值贸易核算方法统计一国出口真实的获利程度;第二,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强化各国间经贸合作以加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价值链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获利能力。第三,已有基于海关数据对贸易格局的分析或多或少会存在对真实情况的偏误,因此应以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实证模型为基础,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重新考察当前的贸易格局。□[参考文献][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2]陈继勇,余罡,葛明.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中国对外贸易统计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6(05).[3]陈雯,李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J].财贸经济,2014(07).[4]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01).[5]王瑞,温怀德.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10).

      [6]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Value-AddedandDoubleCountinginGrossExport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14,104(02):459494.[7]JohnsonRC,NogueraG.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2,86(02):224-236.[8]BaierSL,BergstrandJH.BonusVetus,OLS:ASimpleMethodforApproximatingInternationalTrade-costEffectsUsingtheGravityEqu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9,77(01):77-85.

      

      

    篇四: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

      作者:邵桂兰,王振华,李晨来源:《河北渔业》2017年第8期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水产品出口额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自2010年起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变缓。为了弄清楚出口贸易效率与出口增速的关系,本文选取20012015年我国30个主要水产品出口贸易国的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结果表明:贸易双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人口规模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而贸易距离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较大的负效应;20012015年我国水产品平均出口贸易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贸易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因此,我国应促进水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绿色贸易通道,开发欧盟、俄罗斯和挪威等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潜力;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水产品出口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世界水产品出口额由1992年的418.2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9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6%。同期,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于2002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家。我国水产品出口额由1992年的15.59亿美元,占全球水产品出口市场的比例仅为3.73%,增加到2015年的195.73亿美元,占全球水产品出口规模的16.33%,同比增长12.61%。但是,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贸易摩擦问题不断增加,贸易阻力逐渐增强,2010年以来水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增速开始放缓。因此,关于降低水产品贸易阻力,提高出口贸易效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并进一步估计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潜力,旨在为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产业升级和贸易福利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于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多数学者采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测算双边潜力。Nilsson:l,较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研究中,实证分析欧盟经济体成员贸易潜力。马琳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估测了中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容量,实证研究水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胡求光等‘;,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潜力,发现国家GDP、运输成本与APEC贸易组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作用显著。赵雨霖等,基于此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出口流量,在此基础上估算了贸易潜力。耿献辉等,利用引力模型重点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认为其出口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渔业产能、进口国人口数量、贸易制度、不同消费需求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是,引力模型中假定无摩擦贸易代替贸易成本,这一假设太理想化,脱离了贸易的实际情况。引力模型估算的拟合值只是各种决定贸易因素的算术平均值,将这个拟合值作为贸易潜力并不合适。而且贸易阻力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计量模型借鉴随机前沿方法,非误差项的引入更加贴近贸易的现实问题,可以降低测算误差,弥补传统引力模型带来的若干不足。

      一些学者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中,估计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Armstrong[6]详细探讨了传统引力模型优缺点,指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有效地弥补其缺陷,用来测算贸易双方的进出口贸易效率,预测贸易阻力。施炳展等‘’,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持续增长的因素,将中国出口贸易的提升分解为贸易潜力、贸易效率、贸易投

      入,三者协同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贺书峰等‘‘,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比分析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北极航道是否通航下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北极航线通航对我国贸易规模促进效应,远大于传统航线的效应。Ravishankar等‘’,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东欧国家的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测算了贸易效率和最优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东西欧国家贸易一体化程度较高,贸易阻力对贸易影响并不大。李兵等‘10]选取我国20012011年的服务贸易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人均GDP、贸易距离是影响服务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服务贸易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综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效率及潜力的研究,但是鲜有文献利用此模型对我国水产品贸易潜力进行实证研究。故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和潜力进行测算,为制定中国水产品贸易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构建1.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Meeusen和vandenBroeck(1977)最早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用来估计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yit表示国家i在时间t的实际产出。yit是国家i在时间t的最优前沿产出。xit是t时期投入向量,p是待估技术参数向量。TEit代表技术效率,为实际产出与前沿产出的比值。wd表示随机误差项,代表非效率因素,两者相互独立。uit。通常非负,主要包括影响产出的各种因素。Battese和Coelli在1992年提出了时变衰减模型,解决了样本技术效率时间变化的问题,其假定。基于N值为o和不为o,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划分为时不变和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详见表1。

      基于传统实证模型可知,双边贸易规模可看作是贸易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运输成本和制度等变量的函数。在现有的条件下,贸易双方都希望较少的投入量,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量。其原理在本质上与生产效率相同,因此可以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双边国家贸易效率和最佳前沿水平。贸易效率表达式如下:

      TE表示贸易效率,是实际贸易额和最优贸易前沿(潜力)的比值,TE的取值范围为(o,1)。TE为1时,表示不存在贸易阻碍,进出口总额达到最大值,即等于贸易潜力。TE小于1时,存在贸易阻力,国家之间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推荐访问: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区别 引力 模型 随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