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1日 04:18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楹联翘楚张之洞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31 15:54:03

    人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状元,时任翰林院修撰。参加乡试之前,身为翰林院修撰的张之万,曾当面向张之洞传授考试诀窍。在张之万的点拨下,张之洞冥思苦想,最终写出了一篇题为《中庸即为德也,其至矣乎》的八股文章。这篇文章深深地征服了考官,后来被收录于《顺天闱墨》一书中,并作为学子的范文,在全国公开发行。然而,命运此后却掉个头来尽给他开一些黑色的玩笑,而且一开便是11年。张之洞中举后先是协助在贵州做知府的父亲处理军务,再是娶妻生子,其父死于任上后,张之洞又“丁忧”守孝三载,无暇顾及科举应试。直到23岁时才准备参加当年的例行会试,不料族兄张之万正是此次会试的钦点主考官。清朝科举考试规定“循例回避”,张之洞失去了应试资格。第二年开恩科会试,万不料钦点的主考官又是张之万,张之洞只能再度“循例回避”。

    对句探花

    同治二年(1863年),慈禧太后原本仍准备让张之万出任会试总裁,但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一则《张解元幼慧巧对》的趣闻,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文中这位15岁中举的“神童”张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其同辈族弟。这一问,慈禧才知道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张之洞已经失去了两次会试资格,至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鋆出任会试总裁。在之后的会试中,张之洞顺利得中第141名贡士。张之洞在复试中列一甲第一名,其殿试策论更是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阅卷大臣似乎觉得此人过于狂妄,准备把他由一甲第一降为三甲之末。此时,宝鋆出面力挺,把张之洞列为二甲第一名。大名单到慈禧手中后,先入为主的慈禧即将张之洞拔置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慈禧钦定的状元翁曾源是常熟人翁同书之子,其四叔翁同龢则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状元,曾任光绪帝的老师;榜眼是万崇后,大抵是因名字寓“万方崇后”之意而占了些许便宜。在新科进士授予仪式结束后,慈禧留下翁曾源、万崇后、张之洞三人,给他们出了一上联,谁对得好即收为自己的门生。慈禧的上联是:“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另两个人挠耳苦思,苦无对句。张之洞不愧才思敏捷,很快便对出了令慈禧欣喜的下联:“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张之洞的下联堪称佳对,直听得慈禧凤颜大悦,张之洞于是被慈禧收为得意门生,并按状元安置惯例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张之洞声誉大起,步步高升,从浙江乡试大主考、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期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直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成为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有极端的史家甚至于认为张之洞一生的官场通达,大半乃是得益于他在顷刻之间敬献给慈禧的那30个字的高级“妙”对。

    楹联总督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那时,江南人自认为江南地灵人杰,多山多水多秀才,有些瞧不起北方人。一天,张之洞到江南某城巡察,当地大小官员出城迎接。这天正值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庙会,看戏的人挤了一庙院。张之洞也被请到庙院看戏,他刚坐下,还未来得及喝水,会首就来跪禀:“列位大人,台上还没贴对联,请张总爷快写一副吧,贴上好开戏啊。”说着把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端了上来,并把裁好折好限定字数的红纸放下,要求上下联各为12个字。他们想给张之洞来个玩笑,令其措手不及。在场的文武官员和文人学士,个个摇头晃脑,傲气十足。张之洞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用目光扫了他们一眼,胸有成竹地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一副妙联跃然纸上。上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下联:“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这副对联,通过歌颂关公的英雄气概,巧妙地回敬了那些自负的大小官员和文人学士。在场的人都被张之洞的才华和魄力惊呆了,无不交口称赞,再不敢小看他了。

    有次接待梁启超来访时,张之洞曾经故意出一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头角初露的梁启超不甘示弱,立马想出了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梁启超虽自卑为“小子”,但应对恰到好处,令张之洞也为之叹服。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又去拜见张,名片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之洞一见,心中不悦,随即口出一联:“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贤弟。”梁启超也不假思索,马上答对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张之洞见状,连忙起身相迎。后来张之洞与梁启超成了忘年交。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经常“微服私访”,有一次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遇见了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穿着普通老百姓衣服,有点惊讶,忙问他是否受到挫折了。张之洞没有正面回答老同学的提问,只说因事路过这里。张之洞的这位老同学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他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天,张之洞见他真挚,就答应了。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寿宴,邀请地方官绅参加。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私塾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之洞,张之洞说,我也去看看。张之洞是微服出行,这一位没有见过张之洞的知府当然不知道他的到来。前来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同僚,也有地方文人。他们互相寒暄,吹吹拍拍,整个厅堂哄闹声不断。只有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见了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便问带他们同去的缙绅:“跟你来的是什么人?”缙绅不认识张之洞,说:“一个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另一个是他的朋友。”知府本想对缙绅发作,但顾及到客人多,又是寿辰,不便败兴。只向张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便转身走了。待宴会开始,知府请来宾入席。张之洞不谦不让、毫不客气地坐在了首席位置上。张之洞之举,众目睽睽之下,人人暗自惊讶。有人推测他的来头不小,有人估计他是知府的长辈。大家都不做声,且看知府是何态度。知府虽感恼火,但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也不好发脾气。他压住火气,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出了上联:“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松江产鲈鱼,传说天下只有松江鲈鱼为四鳃,弥足珍贵。知府以“鲈鱼”自比,言外之意是我乃堂堂知府大人,松江是我的天下,你有什么资格独占我的上席?张之洞见其言不善,不慌不忙地用筷子夹起一只螃蟹,声调带刺地说出了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知府听后知道来者不凡,忙找私塾先生打听,当他知道是两江总督到来的时候,大惊失色,谢罪不已。这副对联双方都把自己的傲气和霸气刻画得淋漓尽致。张之洞借螃蟹喻其势,教训张狂的下属,可谓是深谙封建官场权术之道。

    高山仰止

    张之洞在仕宦和文学的选择上,虽然是把天平偏向了仕宦一边,但一生又与文学等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并做到了左右逢源。他的楹联,他的诗词,他的书法,可以说,在他所处的时代都冠绝一时。他对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是数量之多,质量上乘,他还独创一种颇具情趣的“无情对”。这种对联,上下句各自通顺成章,下句对应的每个词的本义,并不能与上句相对,要对每个词来一番别解,才能与上句相应的字扯上“关系”。有一次,张之洞在陶然亭会友,以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求对,众友人皆被难倒。后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众人齐声赞好。为什么这么对呢?原来,“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皆为古代兵器。而且,张之洞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显得不拘一格。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上联索求无情对,众人皆苦思不得,张之洞自己也觉得被难住了。在座的李文田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也。”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妙在“张”对“陶”,均为动词,又可为姓氏名词;“之”对“然”,皆为虚词;“洞”对“亭”,都为风景名词,自然天成,实在精妙。

    张之洞为官一生,公私分明,清廉自律,高风亮节。《左传》有言,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张之洞立言有《劝学篇》《书目答问》等不朽名著传之后世;立功有实业、国防、教育、文学艺术等辉煌业绩泽被千秋;在立德上,张之洞的道德操守更让人肃然起敬。张之洞于1909年病逝,享年72岁。一百年过去了,今天,历史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张之洞在近代洋务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而老百姓怀念的是张之洞当年曾经是一个有功于国于民的好官;街巷坊间众口相传津津乐道更多的则是张之洞从幼稚童年到封疆总督数十年间留给后人的众多佳对妙联。

    作者地址:江苏省如皋市

    责任编辑:王封礼

    推荐访问:楹联 翘楚 张之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