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5日 03:43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23 18:24:01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8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2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4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题意列出式子:会进行整式加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提高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整式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进行整式加减运算。

    2.难点:列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去掉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括号。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去括号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多项式中具有什么特点的项可以合并,怎样合并?

    2.如何去括号,它的依据是什么?

    五、新授

    例1.(1)求多项式2x-3y与5x+4y的和。

    (2)求多项式8a-7b与4a-5b的差。

    例2.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y(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本,买圆珠笔2枝;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枝,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共花费多少钱?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5篇

    课题: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米,体重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6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整式的概念,会准确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列整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意识,了解整式的实际背景,进一步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多项式以及有关概念。

    2.难点:准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

    3.关键: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次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课堂引入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单项式?举例说明。

    2.怎样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系数、次数分别是多少?

    3.列式表示下列问题:

    (1)一个数比数x的2倍小3,则这个数为________.

    (2)买一个篮球需要x(元),买一个排球需要y(元),买一个足球需要z(元),买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________元。

    (3)如图1,三角尺的面积为________.

    (4)如图2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7篇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

    知识要点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 第8篇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七年级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8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实用8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