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0日 19:17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1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23 12:00:03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1篇正棱锥是棱锥的一种,具备着所有棱锥的性质和定理。正棱锥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正棱锥。正棱锥的性质(1)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1,供大家参考。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1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篇

    正棱锥是棱锥的一种,具备着所有棱锥的性质和定理。

    正棱锥

    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4)正棱锥的侧面积:如果正棱锥的底面周长为c,斜高为h’,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s=1/2ch‘。

    特别地,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的正三棱锥叫做正四面体。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2篇

    平方根表示法:

    一个非负数a的平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

    被开方数a≥0

    平方根性质:

    ①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的平方根是它本身0。

    ③负数没有平方根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区别:

    1、定义不同。

    2表示方法不同。

    3、个数不同。

    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

    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

    2、存在条件相同。

    3、0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平方根,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a的负的平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完全平方数类型:

    ①想谁的平方是数a。

    ②所以a的平方根是多少。

    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只需找出平方后等于a的正数。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3篇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 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
    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平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

    (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

    (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

    (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6、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

    (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

    (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

    (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

    (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4篇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 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
    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平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

    (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

    (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

    (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6、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

    (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

    (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

    (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

    (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5篇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中位线定理推广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6篇

    一、学习的计划

    为了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二、错题反思

    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一下,是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或者审题马虎,误解题意;或者记错概念、公式、定理;或者是心急慌忙,随意跳步骤,造成运算错误等等。

    只要找到根源,就能做到不让同一错误出现第二次;只要把所有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三、复习很重要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构建知识网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五、积极进行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7篇

    1、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即:﹝另有两种写法﹞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零。

    注意:│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2、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平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平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平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8篇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即:y=kx (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 (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 b取任何实数)

    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9篇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5.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三、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4.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6.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7.知识框架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0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口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

    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

    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

    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

    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

    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

    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

    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1篇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2篇

    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3篇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4篇

    顾名思义。中位线就是图形的中点的连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两种。

    中位线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结一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梯形的中位线就变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 第15篇

    知识要领: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不是负数的数,也就是零和正实数。例如:0、3.4、9/10、π(圆周率)。

    非负数

    非负数大于或等于0。

    非负数中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非负数的和或积仍是非负数。

    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必等于零。

    非负数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非负数为零。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

    常见的非负数

    实数的绝对值、实数的偶次幂、算术根等都是常见的非负数。

    常见表现形式

    非负数的准确数学表达是a≥0、│a│、a^2n是常见的非负数。

    知识归纳:任何一个非负数乘以-1都会得到一个非正数。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中考 数学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1 中考数学总结知识点(汇总15篇)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