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20:58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锦9篇(全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23 08:48:0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1篇课时目标: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锦9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锦9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1篇

    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摘花小姑娘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品读感悟

    (一)读讲第二自然段。

    1、你看到小女孩摘花瓣了吗?在课文第几段?请你找出来。

    2、用心读,仔细想,能从中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吗?

    3、指读第二段。

    4、投影句子: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5、交流:小朋友,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6、小女孩很爱花,很珍惜这片花瓣。(板书:爱花)

    7、从哪些词语最能看出?(从“小心地”、“双手捧着”)

    8、她为什么那么小心?(怕弄坏了花瓣,怕影响了整朵花,怕露水滚落……)

    9、她小心翼翼地摘,用双手轻轻捧着一片花瓣,如果不是爱花,怎么会这么郑重其事呢?其它小朋友读出来了吗?

    10、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再小心一点?再轻一点?别忘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

    11、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2、过渡:是啊,小女孩摘了花瓣之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产生过什么想法吗?(她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13、是啊,课文中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所有读这个故事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就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读悟3-10自然段。

    1、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要求:轻轻地读读,3-5自然段,找出你觉得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上波浪线。然后认真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3、投影句子: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看出小女孩很懂事。(懂事在哪里呢?)

    (3)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因为花很美)

    (4)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5)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6)你们看——(相机出示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谁会忍心摘下它呢?让它美美的开着,装点大地吧!“舍不得摘整朵花”,正是小女孩爱花的表现啊!看来她是个——的孩子?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板书:爱花)

    (7)爱美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被我叫住以后要“惶恐”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8)“惶恐”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惊慌害怕什么?此时此刻,她心里怎么想?(摘了花瓣,怕我批评。)

    (9)因为害怕,所以她就显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非常的尴尬,”这是哪一个词的意思?读好词语:不知所措

    (10)一个恐惧,一个不知所措,你觉得小女孩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板书:善良

    (11)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分角色读人物对话。

    (12)看看小女孩的话后面为什么有6个小点?(省略号)她还想说什么?你能帮助她说出来吗?她有点不好意思呢!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自由读读6-9自然段,你一定很快就会回答的。

    (1)出示句子: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A(1)把花瓣送给妈妈,让病中的妈妈高兴。可见小女孩是个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板书:孝顺)

    (2)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

    (3)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

    (4)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你能加上“——地说”来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

    小女孩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B(1)小女孩还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板书:听话)“爸爸来信叫他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

    她这样做了,想想她在回信中会怎样对爸爸说呢?

    (2)小女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什么样的泪花?(高兴的泪,幸福的泪!激动的泪!)

    5、小结: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那么美的月季花,但还是忍不住摘下了带着露水的花瓣,为的是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

    6、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7、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8、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她摘花瓣的情景,相信你会你会读懂更多!

    再次投影第三段:

    (1)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为什么飞快地跑?(怕露水滚落,怕风把花瓣吹走,急着跑去把花瓣送给妈妈,怕露水干了,怕香味会散掉……

    (2)她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板书“花瓣”)

    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

    还是一片浓浓的亲情!

    (3)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不是。(板书“飘香”)

    还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4)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

    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

    (5)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9、小朋友,课文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可课文还有一段,写的是什么呢?

    (三)读悟最后一段。

    1、指名读11小节。

    2、这段不写可不可以?

    3、在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

    4、在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

    5、用心读读这段话。深深地读到我们的心里去,好吗?齐读。

    6、小朋友,一片花瓣,一盆月季,凝聚了孩子对妈妈的多少真情,

    7、认识这么一位可爱的懂事的小女孩,是多么幸运,多么令人感动,老师忍不住也想吟一首小诗,

    8、这样吧,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先默默地在心里读一边,然后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9、小朋友,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好,就叫——“花瓣飘香!!”

    10、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的你们一定有话要说,谁先来说?

    11、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及作者丰富的想象;
    体会“冒”字的妙处;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用纸剪好的荷花、荷叶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触发语感

    1、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老师边诵边画出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题练习: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感知全文,领悟语感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丰富的词语把荷花形容的那么美。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形容他所看到的荷花呢?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图画。

    3、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4、出示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

    (1)白荷(hē)花在挨(āi)挨挤(jǐ)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nèn)黄色的小莲(lián)蓬。(图片)

    (2)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zhā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图片)

    (3)我仿(fáng)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shang)翩(piān)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4)蜻(qīng)蜓(tíng)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需掌握的生字词为红色,第一、二句结合图片帮助理解生字词。)

    潜心学文,积淀语感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从“挨挨挤挤”中我们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相机板书“多”)。假如你们是荷叶,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

    3、师:这生机盎然的荷叶很多、很绿、很圆,真惹人喜爱。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荷叶,请两位同学来把它们贴到黑板上。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用了一个动词“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

    师:请你们把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3、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情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4、齐读句子,加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亲密接触,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听、对话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实现在主导价值引领下的多元解读。]

    (三)感受荷花之美

    1、师: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了!(出示图)看,多美的荷花呀!

    2、四人小组互相说荷花的样子。

    3、指名说,师生评议。(师相机板书:半开全开将开)

    4、从文中找描写荷花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5、出示描写荷花的句子,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样子。

    6、试着用手势表现这三种样子的荷花。

    7、男女生合作: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8、“双簧游戏”:一名学生上台朗读他最喜欢的那朵荷花,另外一名学生上台选出那朵荷花贴在黑板上。

    9、师:多美的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你能通过读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板书:美;
    生齐读课文。)

    10、找一找:荷花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形容这一池的荷花?(活的画)

    2、这一池的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你们知道描绘下这美丽画卷的画家是谁吗?(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相机板书。)

    3、其实,不只是荷花,朝阳、晚霞、小溪、大海、高山、原野……哪一处景物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呢?它不用原料不用笔,画出世上一切美好的景物,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吗?(神奇、伟大……)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大自然。(板书:热爱)

    想象美景,丰富语感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听老师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闭上眼睛,想画面。

    2、我感觉你们都陶醉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起立,一起来读这段话吧。边读边加进动作,你是荷花,你就翩翩起舞;
    你是蜻蜓,你就快乐飞翔;
    你是小鱼,你就自由地游泳吧!

    4、想一想,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还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五、总结回顾,神领意会

    1、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我的作业我做主,选择:

    赞美荷花:荷花,

    背诵课内外的描写荷花的古诗。

    动笔画画荷花荷叶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3篇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1、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神奇的——引读《咏柳》;
    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的——引读《春日》;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咏柳碧玉柳枝柳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

    2、春日胜日晴日

    滨水边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4篇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5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
    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目标

    ⒈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温度、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热量、比较、杀菌、预防、世界”等词语。

    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⒋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
    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件;
    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⒈谜语:不是吃的,必吃的更重要;
    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
    眼睛能看到,手却摸不到;
    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很小很小;
    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⒉从谜语中,我们知道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可是太阳究竟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它的热度有多高?它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没有它就没有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1课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科普短文),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注意:“氏”读shì;
    “兽”读shòu;
    “殖”读zhí;
    “蔬”读shū;
    “较”读jiào。

    ⒉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⒊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段、中心句。

    读后交流: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的中心段为最后一段,中心句为最后一句。

    ⒋理清文章思路

    ①学生阅读后归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气象)的关系。

    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气温)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

    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②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段(1-3):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远”“大”“热”。

    第二段(4-8):讲太阳和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师:课文的叙述层次非常清楚,共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即“远”“大”“热”,一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又很远,所以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当的光明和温暖。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自然连接,这个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作业布置

    ⒈朗读课文。

    ⒉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可以出示一些句子,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表达应有的感情。例如: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有”后面稍作停顿,读“这么”这个词时语气可稍重些,之后语气稍变,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读“古时候,……”,读到“10个”“寸草不生”时,语气可稍微加重。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太阳”之后要适当停顿;
    “但是”要读得重些,读后停顿一下;
    “很远很远”和“非常”要读得重些。

    (3)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一句话”“没有”“美丽可爱”等词要读得重些,慢些,表示肯定的语气。

    ⒉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

    ⒊学、生书写。

    三、布置作业

    ⒈、抄写生词。

    ⒉、朗读自读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课

    ⒈、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巩固生词。

    二、朗读感悟

    ⒈、探究第一段

    ⑴读悟第一自然段:远

    ①《后羿射日》放在开头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神话故事,原来是用来赞扬后羿为人们做好事的。课文开头引用,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注:传说的人们口头流传的,所以有虚构和夸张的因素,那么传说不一定真实。

    ②那么,“射日”的传说可信吗?为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具体描写说明太阳离我们远?(其实,太阳离我们……箭哪能射得到呢?)给“其实”换个词?(实际上)“其实”表转折,有传说转向事实。否定传说,强调远。

    ③作者运用什么说明介绍太阳的“远”的呢?

    A、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如,“太阳离我们有1亿公里远。”用数字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B、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也有“列数字”和“假设”的说明方法。“如果……要……;
    就是……也要……”是假设。)

    C、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强调太阳的“远”。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突出了“远”这一特点,这是位置特点。

    ⑵读悟第二自然段:大

    ①第一句话中的“它并不大”与“它大得很”这不是矛盾吗?那个词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实际上)相当于上一节中的那个词?(其实,表转折。)

    ②第二句话向我们解释什么?(解释那么大的太阳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得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因为……所以……”因果关系。)

    ③作者运用什么说明介绍太阳的“大”的呢?

    A、比较说明:如,“……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列数字:“130万个地球”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突出了“大”这一特点,这是体积特点。

    ⑶读悟第三自然段:热

    ①第一句用的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大火球”,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反映出来了。)

    ②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③作者运用什么说明介绍太阳的“大”的呢?

    A、列数字:6000°C;
    2500倍。

    B、作比较:“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作比较。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太阳的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

    C、比喻说明: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

    D、假设说明:

    ④小结:太阳温度这么高,为什么不会把地球上的东西烧焦呢?这与太阳的远之间又有联系。这一自然段,突出了“热”这一特点,这是温度特点。

    ⑷第一段读后总结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太阳的“位置”“体积”“温度”三个方面介绍太阳的自身特点,介绍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的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很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探究第二段

    ⑴自读思考:太阳和人类有哪些关系?

    ⑵读悟第四自然段

    ①开头第一句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是这一大段的总括句,概括地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虽然……但是……”转折关系。)

    ②这一自然段讲的是太阳和什么的关系?(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哪两个方面讲太阳同动植物的关系的?(从正反两方面讲太阳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繁殖的关系。“有了……才……”是条件关系;
    “如果……就……”是假设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讲太阳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吃的、穿的、烧的)最后两句是什么关系?

    ③小结:

    A、填空:有了太阳。地球是才有植物、动物,我们才有吃的、穿的、烧的。

    B、师:这一自然段讲了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读悟第五自然段

    ①填空:有了太阳,地球是才有云、雨、雪。

    ②云雨雪是怎样形成的?

    ⑷读悟第六自然段

    ①填空:有了太阳,地球是才有风。

    ②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这节最后一句意思是风是由空气流动造成的,冷热造成空气的流动。第五节主要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这一节有太阳与气象的关,也有与气温的关系。

    ⑸读悟第七自然段

    ①填空:有了太阳,地球是才能防治疾病。

    ②为什么能防治疾病?(有杀菌能力)

    ⑹读悟第八自然段

    ①找出两对反义词?(“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

    ②这一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一、二句各从哪个方面说的?(第一句从正面说;
    第二句从反面说。)

    ③在正反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什么话?(最后一句话,齐读)说说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还与第四自然段的总起句呼应。)

    注:第八自然段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个句子很重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四至七自然段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⑺第二大段总结:课文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写太阳和地球的密切联系,其中四至七自然段分别列举了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种种影响,第八自然段则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第四至第七段的内容。这样,太阳与地球的联系非常密切就让人信服了。

    三、总结升华

    ㈠写作方法:

    ⒈说明方法

    ⑴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

    ①“太阳离我们有2亿公里远。”

    ②“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③“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④“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⑵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⑶作比较:

    ①“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⑷假设:含有“举例”

    ①“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⒉第二大段采用“总——分——总”的写法。

    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中都有。

    ㈡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⒈填空:

    ①因为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

    ②因为太阳(),所以我们只能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

    由以上来看,第一自然段与第二三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

    ⒉第一、二两大段之间在内容上是由什么关系?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如果那么大、那么热、那么远这三个条件中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都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密切。

    ㈢中心:本文通过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太阳的有关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告诉人们只有认识自然,改在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四、板书设计

    特点:远、大、热

    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

    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⒈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附录:资料袋

    ⒈煤的形成煤是黑色固体矿物,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氮。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煤是由古代的植物体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而变质形成的。按形成阶段和炭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种。煤主要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⒉词语

    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表转折)

    传说—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说法。

    寸草不生—连小草都不生长。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作大概的判断、推测。

    远古—遥远的古代。

    地层—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岩石层的系统就叫地层。

    生存—保存生命活下去,跟“死亡”相对。

    温度—冷热的程度。

    热量—热能的多少。

    预防—事先防备。

    ⒊多音字

    差:chā(差别差错);
    chà(差不多差生);
    chāi(出差差事);
    cī(参差不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6篇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日”字的象形字,导入课题,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一开始先说了什么?为什么先写后羿射日的传说?

    板书:传说——引人入胜

    出示句子: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起总结作用?

    2、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总结作用的,除去“一句话”这三个字,还有什么词?(总之,综上所述……)

    3、学生发言,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大声朗读。

    (这个环节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

    三、精读课文,理清顺序。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下来: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并把自己的成果各自书写在黑板上,老师相机指导,并和学生一起介绍收集来的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

    3、理清顺序,把黑板上大家写的这些凌乱的句子,按照课本的叙述顺序排列整齐。

    学生排列后如下:

    1、太阳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3、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4、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

    5、太阳是个大火球

    6、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7、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

    8、关系密切

    9、形成生态环境

    10、产生气象变化

    11、杀菌,防治疾病

    1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美丽可爱的世界。

    4、找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明白结构,如下图。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弄清材料和顺序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1、读课文,文中是怎样说明太阳的远,大,热这些特点的?找出来,大声朗读,强调数字。

    板书:列举数字。

    2、出示月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的说明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结合本单元课文,明确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结合画面识字。

    3、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4、积累与知错就改有关的名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

    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词典,或者上网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出示课件)

    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

    3、(出示课件)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因此,这里是说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4、(出示课件)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出示书中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巡、缆、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出示课件)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航。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设计意图:

    看图识字,并用上这些词语,想象画面,连成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出示书中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
    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看这本书时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出示课件)

    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书中例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两个例句的构成规律是,句子是围绕开头的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一句话是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
    第二句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流向远方。往远处看,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分不清哪里是楼房,哪里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更加翠绿、透亮,树枝摇摇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到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地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向了远方。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

    四、日积月累。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书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都是关于什么的名言?(都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取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了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还积累和理解了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1、结合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词语并展开想象;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现象;
    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积累背诵关于“改过”的名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第9篇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并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抓住特点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搜集春天的景物的图片,搜查关于燕子的资料。

    2、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你们通过平常的观察以及查资料知道小燕子有哪些特点呢?

    (示例:燕子是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对农作物有帮助,是益鸟。她总是和春天一同来临。)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图上景物。

    2、学生按一定顺序将观察到的景物描述出来。

    3、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图中的燕子,并对春光中的小燕子作出评价。

    4、出示课题并设疑:文中的作者将怎样描述在春暖花开、绿柳轻扬时节从南方赶回的小燕子?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用符号标出不会认读的生字以及不懂的地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1)读生字卡片。、重点指导“拂”的读音。

    (2)生字扩词,丰富词汇。

    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俊俏、吹拂、五线谱

    4、指导书写。

    聚:下面不是“禾”。

    演:右边有一横,不要丢掉。、漾:右下部分是“永”,不是“水”。

    四、再读课文,粗知大意,学习观察方法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美景。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写燕子的外形。、第二自然段:写燕子从南方赶来。、第三自然段:写燕子的飞行状态。

    第四自然段:写燕子像音符般停歇在电线上,谱成春天的赞歌。)

    3、请学生图文对照,说说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观察的重点。

    (作者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第一段写近处看到的燕子。第

    二、三段写由近处看到的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态。最后写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作者的观察重点是燕子。)

    4、结合学生读课文之前的看图情况,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播放歌曲《小燕子》)同学们,你们喜欢歌中的小燕子吗?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歌声继续学习《燕子》这篇课文吧!

    二、品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填空题。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这段话写出了燕子的外形,都写了它的哪些部位?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成了”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4)课文中为什么用“凑成”,而不用“组成”?

    (5)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图文对照,自由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①画出最能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一个词。

    ②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一特点?

    (这段共写了七种景物: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燕子。这七种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雨如丝、柳丝黄绿、叶子嫩绿、花朵五颜六色、小燕子活泼可爱,体现出了春天多彩的美。)

    (2)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3)带着对春天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朗读这部分内容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燕子飞行

    (2)找出重点词,交流感悟。

    通过“斜着身子”感受燕子飞行的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

    通过“唧唧地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3)教师: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有怎样的感受?、示例:我仿佛看到了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阳光中,迎着微风欢快飞行的情景。这些自由自在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活力,真令人神往!

    (4)带着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燕子停歇的词句。

    (2)出示句子: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教师:“落”字用得真好,你能体会到什么?

    (3)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①教师:“痕”字用得很好,你能体会到什么?

    ②教师:为什么用“五线谱”打比方?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在明媚的阳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

    2、配乐朗诵全文。

    四、总结

    1、读完全文,燕子给你总体印象是什么?

    2、读完全文,你能体会作者在描写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布置综合性学习

    1、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燕子。

    2、搜集并积累描写燕子的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文章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重点写了与春天一同到来的燕子这一美丽形象。教学本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还要让学生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

    1、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上课过程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入感悟燕子的外形美,飞行美,停歇美,以及燕子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2、合适的情境创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伊始,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继续学习。学完全文的内容,课件展示明媚的春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3、注重朗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会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勃勃生机。

    推荐访问:下册 集锦 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锦9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锦9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