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9日 06:44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历史详细知识点17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21 18:42:01

    历史详细知识点第1篇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894—1895年)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时间:1894~1895年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军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详细知识点17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详细知识点17篇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篇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894—1895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时间:1894~1895年

    爆发: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经过:

    ⑴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⑵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⑶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旅顺大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⑷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时间: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主要内容及危害: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表现:

    ⑴列强在中国掀起夺取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P27时局图)

    ⑵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2篇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

    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③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

    二、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上海

    3、内容: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顶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1923年2月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镇压(“二七惨案”、林祥谦英勇就义)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3篇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长征(战略转移)原因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二、长征的路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路线

    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转折

    (1)内容:

    ①集中力量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③选举了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

    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①恶劣的自然环境②敌人的围追堵截③缺衣少食

    4、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北红军

    2、会宁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4篇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简单经过:

    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⑷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最终失败。

    主要内容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5篇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①时间:
    ②地点:卢沟桥

    ③经过:借口士兵失踪→→进宛平城搜查被拒→→炮轰我军驻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增兵入侵北平、天津(平津保卫战)

    ④英雄人物:赵登禹、佟麟阁 ⑤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⑥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注: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标志——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标志——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背景: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政治合作:①时间:
    ②标志: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③意义: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

    ①时间:
    ②地点:上海 ③借口:虹桥机场事件 ④影响: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

    ①战役: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②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③影响: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注:战争给我们的教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注: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要正视历史,吸取教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我们应牢记历史,肩负责任,开创未来,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6篇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爆发:

    ①时间:
    ②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③借口:柳条湖事件

    ④过程: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三省

    ⑤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3、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人在长春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东北军民的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杨靖宇

    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中国人民“14年抗战”)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一二?九运动(背景:华北危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①时间:
    ②地点:北平 ③领导:中国共产党 ④主力:北平数千名学生

    ⑤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⑥结果:遭到镇压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

    ⑦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三、西安事变

    原因:

    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

    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 ⑤学生运动的推动

    概况:①时间:
    ②地点:西安 ③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④目的:逼蒋抗日 ⑤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进行协商。

    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7篇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孔子说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8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经过:

    ⑴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进而占领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⑶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注意:外国侵略者第一次进入北京)

    英法联军的罪行: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856年,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俄《瑷珲条约》条约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9篇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日军的策略转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①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②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③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日军策略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1)国民党: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国民党爱国将领——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共产党——左权血洒疆场

    二、抗战后期国际国内形式

    国际: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

    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国内——战略反攻与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2)中共七大:(时间:
    地点:延安)

    内容:①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③意义: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屈原)

    (2)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苏武)

    (3)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5)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艰苦卓绝

    ※※注: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0篇

    一 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原因:

    ①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由于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经过:时间1839年6月 地点:虎门海滩

    虎门销烟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二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②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经过:1840年6月,英国侵入中国广东海面,战争正式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中国军民的抵抗:

    军: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牺牲;

    民:三元里人民抗英。

    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

    注: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

    ②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补充条约:

    ①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

    ②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鸦片战争的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③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1篇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⑴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⑵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开始标志: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封王

    太平天国建立后,洪秀全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这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者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没有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全盛时期:北伐和西征

    开始时间:1853年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概况: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到全盛时期。

    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后期防御:调整与改革

    ⑴目的:改变不利局面。

    ⑵措施:

    ①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②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最终失败:天京陷落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四.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重要文献:

    《天朝田亩制度》

    ⑴颁布时间:1853年

    ⑵主要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⑶主要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理想社会。

    ⑷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资政新篇》: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2篇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_。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_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_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XX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3篇

    一、“开眼看世界”(背景、代表人物、目的、意义)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背景、含义、代表人物、目的、时间、评价)

    洋务派肯定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_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维新思想(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背景、主张、目的、评价)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_,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③实践: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概况、口号、内容、评价、影响)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概况、影响)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4篇

    第20、21课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 ③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 ③结果——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④意义——历时4个多月,日军企图迅速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太平洋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5篇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③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民党一大(广州)

    ①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也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

    ※ 注:新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

    概况:1924年5月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和军事并重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注:
    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时间: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过程: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先锋部队——叶挺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战绩: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注: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武汉国民政府

    各地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北伐战争与工农革命运动相互促进)

    ①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剧增②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上海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武汉“分共会议”,“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后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3、全国统一

    (1)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2)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注: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6篇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政府内外交困。

    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35年)

    目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奕?(中央),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政治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主要内容:

    ⑴创办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等;(简记:福安江南求自强)

    ⑵开办近代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⑷建立新式海陆军:

    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

    海军: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评价:

    ⑴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⑵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⑶结果: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简记:

    三大军事工业,福、安、江南求自强;

    四大民用工业,胡、汉、开船为求富。

    历史详细知识点 第17篇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推荐访问:知识点 详细 历史 历史详细知识点17篇 历史详细知识点(实用17篇) 历史知识点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