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9日 14:32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真题语文答案19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21 14:48:02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第1篇相比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考查的形式上较年高考相比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难度有所加深,考察的依旧是材料性阅读,主题上知识产权创新高效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只是在题型上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真题语文答案19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真题语文答案19篇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篇

    相比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考查的形式上较年高考相比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难度有所加深,考察的依旧是材料性阅读,主题上知识产权 创新 高效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只是在题型上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淋漓尽致,将文字阅读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合二为一,强化在阅读中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在延续成语、病句、语义连贯考查的同时,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如病句题,由传统的选择题形式演变成了 实际应用型的病句修改题型。

    综合来看,除了重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古诗词之外,对于课外掌握情况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今年全国2卷整体偏难。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2篇

    第一部分 高中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诗经·氓》

    7、《蜀道难》李白

    8、《登高》杜甫

    9、《琵琶行》

    10、《锦瑟》李商隐

    11、《虞美人》李煜

    12、《念奴娇》苏轼

    13、《永遇乐》辛弃疾

    14、《离骚》(节选)屈原

    第二部分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雎》

    18、《蒹葭》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李煜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我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见守可入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你走了,你的眼晴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一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千头万绪由何处者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追然知丧天天的身影和眼 光,菜一翔而收扰千丝牙续,行文设有社果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递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阅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同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人的眼光之中。

    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5篇

    提前本科批次实行顺序志愿,其中招收飞行员院校志愿单独设置,仅限军队招飞定选合格和民航招飞体检合格的考生填报;航海类院校设置 2 个顺序院校志愿,其他院校设置1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栏中设置3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提前本科批次中的军队院校招生分为一类专业和二类专业,一类专业原则上在特殊类型资格考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以上录取新生,二类专业在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新生。上述两类专业又分为非指挥类和指挥类,非指挥类专业和指挥类专业在体检标准、分数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考生报考时须注意区别。

    高职(专科)提前批次的公安类院校,因需要提前进行体检、政审,须与提前本科批次志愿同时填报,设置1个院校志愿,院校志愿栏中设置1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6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领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7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如果低于,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8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浙江诗路文化带以诗词文化为主线,结合水系、古道,将各地旖(yǐ)旎风光串联成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旅游线路,让游客徜(táng)徉在江南美景中。

    历经千年沧桑,觥(gōng)筹交错的场面早已湮(yān)没于历史深处,但留存至今的一件件青铜器足以让人们浮想联篇,去回味那个钟鸣鼎食的时代。

    生态文学应更多创作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讴(ōu)歌美好生活的作品,致力于鞭挞(dá)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北方的季节径(jīng)渭分明,春季的风一寸寸吹向大地,为山川褪去寒衣,一点点着(zhuó)上春色,东风过处,整个原野为之一振,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风生水起 短小精悍 然而 激荡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 乙 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各地广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更多的群众有了存在感。

    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为电影放映场地,通常设置超大银幕,观众坐在私家车内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在出生20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 ① 。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 ② 。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 ③ 。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2分)

    选择图( ),标题:□□□□□□□□□□

    (2)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4分)图1:________(2分) 图2:________(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________(2分) (2)材料三: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显现 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兵戈不试 试:使用 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

    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 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2分)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凤兮!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________________,至于暴矣。(《诗经·氓》)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9篇

    (1)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课堂。在老师讲课前读三到五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好预习,以便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在课堂上,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些同学只是背下来答案,却不理解文章具体的含义,我觉得这是极不合理的。课后,老师留的报纸、练习册应该认真、独立地完成,达到查缺补漏的效果,否则就毫无意义了。

    (2)语文的课外阅读是大多数同学的失分点。做好课外阅读,应该多读书,多做题。多读书,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琐碎的时间,或是每天安排一点时间,用来看一些好书、一些好的文章,既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又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我们的精神层面,而且时间久了,我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有提高。读一点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多做题,课下可以多做一些课外阅读,久而久之,碰到的题型多了,题做得多了,脑海里就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套路,遇到大多数的题就不会再显得手足无措了。

    (3)作文,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留心身边的小事,注意身边的细节,小中藏大,细节中更能够凸显出精神的伟大。考场中,我们应该先审好题目。还应该有创新精神,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有新意。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只会使老师感到腻烦。作文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作文,更不可能打动得了别人。并且,在作文中最好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重点的事件应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这样也会使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0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 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城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

    报》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年2月21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 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匠(节选)

    葛 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调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闲,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

    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

    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 前爪紧紧擒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 , ”;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般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 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水做成的简册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 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 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 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① ,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② ,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1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如果低于,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2篇

    1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无中生有,参见第三段第一句话““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和第一段“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可知,社会伦理制度比家庭伦理规范范围更广,但是并无更重要一说。B“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中“特有”二字无依据;
    D“无提倡的必要”错误,第四段“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1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理解错误,应是用于论述“孝”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哲理依据。

    1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2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无中生有,材料二中仅提到“投资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但未提到“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二中表述为“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而非“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2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新基建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集中爆发,展现出了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③投资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的谨慎选择,有利于缓解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危机与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解析

    精准筛选出材料二中的重点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材料三中“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整合这些语句,分点作答。

    3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年轻人不甘平庸的滑雪冒险与《老人与海》中“硬汉”形象不同。

    3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①两位主人公滑雪酣畅淋漓的快感逐渐淡化,“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即将分离,依依不舍,难免产生曲终人散的失落之感。

    ②“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又表现出二人再次相约滑雪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③两人并未明确相约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来看,两个人都知道再相聚滑雪将被现实阻挠很难实现,“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心情有些惘然。

    解析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他们心理感受的变化,结合语境适当进行分析。

    3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简短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

    ①小说只写到二人在雪坡滑雪的美妙感觉、在峡谷滑雪穿行的畅快到客栈逗留,这只是露出冰上的八分之一部分。

    ②在已有的情节安排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小说情节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非常简洁,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解析

    首先明确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意思,再梳理故事情节安排,分析其大量留白的效果。

    4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句译为,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士坐庭中”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噤未能言”是颤抖地不能说话,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BC,“使得尽技”和“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排除D项。

    4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殿试的主持者应为皇帝。

    4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有误,原文是“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不是苏轼减免的,而是上奏皇上减免的。

    4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减价”“粜”“馕粥”“遣使挟医”“活”各1分)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见。(“浑涵光芒”,“雄视”,“鲜”“盖” “鲜”各1分)

    5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题目中“奉和”二字可知,本诗为作者酬和之作,是作者“见寄”,收到友人寄来的诗作后的回复,所以“不通音讯”错误。

    5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1)由于友人患病,不能与友人赋诗饮酒,饱览春色。表达出作者的怅惘遗憾之情。

    (2)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表达出对自然与美景的向往与喜爱。

    (3)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表达对友人康复的期许,体现出两人的深厚友情,“不怕江花不满枝”宽慰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旷达乐观的心态。

    6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别具匠心: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形容篆刻不当。才思敏捷: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此处不强调艺术家的这一特点,不当。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奇特瑰丽的光芒和色彩,此处形容流派风格不当。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此处强调篆刻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组成部分,用“不可或缺”恰当。

    6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由于”和“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B和 C“承揽技艺”搭配不当。

    6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和D破折号起到的是解释说明的作用,C表示语气停顿或意思的转换,B表示意思的更进一步与文本表意一致。

    7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8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 记忆力已经开始减退/开始出现记忆障碍。

    2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3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解析

    1 前一句提示的关键词是“老年阶段”后面提到“通过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所以应该想到改善的是老年人的记忆力,根据连贯原则可以填记忆力已经开始减退/开始出现记忆障碍。

    2 应该填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可以想到他们被平均分为两组。

    3 注意前后句勾连,后句是“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与此对应的前一句应是: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提高明显。

    注意填写时候要做到 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兼顾字数要求。

    9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2020年的 “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②4月24日③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④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 “天问一号”和⑤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在仪式上公布。

    解析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前两句是新闻导语,概述了主要的新闻事件,即“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后面部分是具体介绍,只需将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任务标识的具体内容补充到新闻事件中即可,语言力求简明,注意不要超过70字。

    10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略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3篇

    今年的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0XX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天津作文题“中国面孔”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全国Ⅰ卷)、“《古文观止》”(全国Ⅲ卷)、“中国历史地理学”(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 “殷墟甲骨文”(全国Ⅱ卷)、“中华文化”(全国Ⅲ卷)、“中华文明史”(江苏卷)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此外,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例如古代诗歌阅读中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陆游、韩驹的诗,文学类阅读中海明威、沈从文、刘庆邦、葛亮、于坚、梁衡的小说和散文,语言文字运用中篆刻艺术、潍坊风筝等语料,都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素材,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4篇

    1、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2、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3、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全国卷1)相关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5篇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3小题正确答案 ( B D D)

    答对1题:
    得 3分

    答对第2题:
    得 6分

    答对第3题:
    得 9分

    第4-5小题正确答案 ( A 、C )

    第6小题正确答案

    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

    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

    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答对第4题 :
    得 3分

    答对第5题 :
    得 3分

    答对第6题 :
    得 6分

    第7小题正确答案 ( D )

    第8小题正确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第9小题正确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汉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对第7题 :
    得 5分

    答对第8题 :
    得 6分

    答对第9题 :
    得 6分

    10小题正确答案 ( D )

    11小题正确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12小题正确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汉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对10题 :
    得 3分

    答对11题 :
    得 3分

    答对12题 :
    得 3分

    答对13题 :
    得 10分

    14小题正确答案 ( C )

    15小题正确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对14题 :
    得 3分

    答对15题 :
    得 6分

    16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每1空1分。

    17-19小题正确答案 ( D、D、C )

    答对17题 :
    得 3分

    答对18题 :
    得 3分

    答对19题 :
    得 3分

    20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肥胖有一定联系

    (2)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3)压力产生的时间点

    共6分,每答对一空得2分

    21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关键信息:

    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

    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

    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第22题作文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权威专家解析】

    此题是可看作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注意突出“劳动”这个主题。写作形式上,考生要注意突出演讲稿的文本特征,即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文本整体构思时,首先要对文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热爱劳动这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及目前有的人对劳动消极看法进行评述,引出劳动的概念性的阐述。

    而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这一部分可供选用的素材较为宽泛,“中华民族由千千万万劳动者组成,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力量”、“幸福都是奋头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

    再者,材料中有对劳动的消极说法和认识,可以结合这些现象,做一些分析,比如可结合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教育”来探讨,进而论述我们该“怎么做”。同时还要注意试题要求写作对象是中学生,所以应有呼告、倡议的要素。此处有一个隐性的素材必须关注—— “复兴中学”,因而可以把劳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既切题又是对写作主旨的升华。

    总之,本文要注意“就事论事”的特点与演讲稿这个形式的结合,若再列举身边有典型性的事例,演讲稿就不会干瘪无味,感染力也会自然提升。

    20XX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词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3小题正确答案 ( B D D)

    答对1题:
    得 3分

    答对第2题:
    得 6分

    答对第3题:
    得 9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第4-5小题正确答案 ( A 、C )

    第6小题正确答案

    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

    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

    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答对第4题 :
    得 3分

    答对第5题 :
    得 3分

    答对第6题 :
    得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 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晴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晴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第7小题正确答案 ( D )

    第8小题正确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第9小题正确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汉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对第7题 :
    得 5分

    答对第8题 :
    得 6分

    答对第9题 :
    得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贯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立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0小题正确答案 ( D )

    11小题正确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12小题正确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汉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对10题 :
    得 3分

    答对11题 :
    得 3分

    答对12题 :
    得 3分

    答对13题 :
    得 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4小题正确答案 ( C )

    15小题正确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对14题 :
    得 3分

    答对15题 :
    得 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16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每1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

    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XX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__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7-19小题正确答案 ( D、D、C )

    答对17题 :
    得 3分

    答对18题 :
    得 3分

    答对19题 :
    得 3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20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1)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肥胖有一定联系

    (2)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3)压力产生的时间点

    共6分,每答对一空得2分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5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21题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关键信息:

    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

    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

    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22题作文正确答案(评分标准及答案仅供参考)

    【权威专家解析】

    此题是可看作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注意突出“劳动”这个主题。写作形式上,考生要注意突出演讲稿的文本特征,即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文本整体构思时,首先要对文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热爱劳动这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及目前有的人对劳动消极看法进行评述,引出劳动的概念性的阐述。

    而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这一部分可供选用的素材较为宽泛,“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由千千万万劳动者组成,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力量”、“幸福都是奋头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

    再者,材料中有对劳动的消极说法和认识,可以结合这些现象,做一些分析,比如可结合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教育”来探讨,进而论述我们该“怎么做”。同时还要注意试题要求写作对象是中学生,所以应有呼告、倡议的要素。此处有一个隐性的素材必须关注—— “复兴中学”,因而可以把劳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既切题又是对写作主旨的升华。

    总之,本文要注意“就事论事”的特点与演讲稿这个形式的结合,若再列举身边有典型性的事例,演讲稿就不会干瘪无味,感染力也会自然提升。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6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 “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年到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 《参考消息》年6月6日)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基建指新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年到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进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苏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 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的组成部分。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7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几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物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

    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8篇

    一、情感的培养

    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 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其次,要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 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养情感的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 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

    三、博闻强记 多背诵积累

    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第19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千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推荐访问:高考 真题 语文 高考真题语文答案19篇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推荐19篇)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