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01日 17:25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年级数学知识点1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17 08:54:02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第1数与计算(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百分数。百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级数学知识点16篇,供大家参考。

    年级数学知识点16篇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篇

    1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4统计初步知识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5应用题

    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率、税率等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

    5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就家中的卧室,画一个平面图。

    6整理和复习

    说完数学学习大纲,再来看看六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掌握好的方法,让成绩有所提高,小升初轻松进入。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科目稍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

    在学习《位置》在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这部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可在方格纸上画画。

    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一小时刷一面墙的1/4,1/5小时刷一面墙的多少?实际上是求1/5的1/4是多少?

    这种题型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画一画,折一折。再就是利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2篇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0。

    (3)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②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方法指引

    ①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②多个因数相乘,看0因数和积的符号当先,这样做使运算既准确又简单.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3篇

    1、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逆定理: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定理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逆f对的锐角是30度。

    (4)命题与逆命题

    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外心)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4篇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或 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

    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 = 周长÷直径≈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 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是近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 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 =πr×r=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4、环形面积 =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 2π 3π 4π 5π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5篇

    把握学习中的小窍门。

    1、抓住课堂。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知识,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 “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2、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重复复习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自己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后能够对这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成功可以带来自信,这对学习数学很重要;即使你失败了,这个问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3、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有疑问应及时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肃清学习隐患的最佳道路。

    4、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顿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和混淆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分类和比较,有时可以用联想法加以区分。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如设立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的作业,考试出现错误的问题,有选择地写下,并且用红笔在旁边注释注意项目,考试前只需看红笔写内容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极其巧妙或者高难度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有的方法和思想。长此以往,自己就能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后,它们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这将有助于你的数学学习。

    5、认真地做课外练习。课余时间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所以我们应该精确和精确地做课外练习。只要我们每天认真地做三两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建沙塔”,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让你的智慧更加耀眼!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6篇

    1计算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2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物体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图形的转换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统计与概率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6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7篇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
    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0立方根是0;
    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
    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
    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
    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8篇

    1、填一填。

    (1)食品超市有85箱饮料,上午卖出26箱,下午又运来18箱,超市现在有()箱饮料。

    (2)一辆轿车2小时行驶144千米,5小时能行驶()千米。

    (3)计算78-33+15时,要先算()法,再算()法。计算15×200÷100时,要先算()法,再算()法。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往()的顺序计算。

    2、比一比,谁最快。

    (1)76+24=()+29=() -36=()+80=()

    (2)200÷5=() ×3=()÷6=()×15=()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1)248÷8=()×3=()(2)37+168=()-97=()

    4、脱式计算。

    136+72-14340×16÷8328÷8×19

    246-187+12152÷4×17630—198—35

    5、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4节车厢一共装煤228吨,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列火车有18节这样的车厢,那么这列火车一共可以运煤多少吨?

    (2)小明5分钟跑了400米,照这样的速度,小明9分钟能跑多少米?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9篇

    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这几个数字,会读、会写,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0篇

    一、相反的方向:

    东——西

    南——北

    东北——西南

    东南——西北

    二、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1、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面对傍晚的太阳,你的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3、面对北面,你的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4,面对南面,你的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1篇

    1、在家庭作业方面

    如果你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在学校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他们学习非常轻松,调皮捣蛋,打球玩游戏抄作业,甚至经常作业完不成受老师批评。但是,他们的成绩就是那么牛。

    由于他们的存在,也让众多普通学生汗颜,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

    对于家庭作业,真正会学习的学生,他们会这么做:假如老师发下来一张练习卷,大题小题共50道,他会迅速浏览整个卷面,筛选出自己不是特别熟悉的题目,过滤掉已经做过N遍的题目。重点来攻克自己不熟悉的那几道题,并且找到更多类似题型来重复练习,让自己对此类型题目烂熟于心。那些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习题,可以抄书本答案或直接空着。这就是,很多同学,作业完不成,喜欢抄作业,但却成绩斐然的原因。

    2、遇到难题咋办

    很多学生喜欢攻克难题的那种乐趣,于是他们拿出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有时候耗费一节课时间,攻克一道难题,并且很有成就感。

    问题就在于,一节课攻克一道题,效率真的太低了,学习高手绝对不会这么做。

    记住:永远不要花一节课时间去攻克一道难题,这是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重大原因。你用一节课攻克一道题,其他题目怎么办,你时间够用吗,更重要的是,这道题目对你真的收获很大吗。

    而高手的做法是:如果一道题花10分钟仍然无法解决,那么就直接看答案,或者等老师讲解。因为,会做这道题,且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做充分的归纳总结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看完答案,或者听完讲解之后,你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归纳总结:我为何没有解答出这道题,突破口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找到,是哪些关键词汇触发了解题思路,我该如何建立条件反射,以便以后再次看到这些词汇信息,迅速找到相关突破口。记住,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2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3篇

    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5、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6、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位开始比较,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直至比较出大小。

    8、数的改写:

    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先画分级线,将整万的数或整亿的数每四位分一级,再将个级的4个0省略换成“万”字,或把个级和万级的8个0省略,换成“亿”字。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就舍去尾数,改写成相应个数的0;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也改写成相应个数的0。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4篇

    (1)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首先,应分别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然后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形状。

    (2)由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分析:

    ①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以及几何体的长、宽、高;

    ②从实线和虚线想象几何体看得见部分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

    ③熟记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对复杂几何体的想象会有帮助;

    ④利用由三视图画几何体与有几何体画三视图的互逆过程,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方法。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5篇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0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①正数都大于0;

    ②负数都小于0;

    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

    (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3)作差比较:

    若a﹣b>0,则a>b;

    若a﹣b<0,则a

    若a﹣b=0,则

    年级的数学知识点 第16篇

    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推荐访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