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9日 03:18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十四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6-14 17:54: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十四篇),供大家参考。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十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习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习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
    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1、鸟飞走了,云也飘远了,寂静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感觉山也好像在凝视着他。可是,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二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四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
    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
    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五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
    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八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识字、写字。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2课时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公布本课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练习读对。

    2、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谁来指正?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能读流利)。

    4、谁来指正?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6、谁能读懂?

    7、谁比他懂得多?谁来评论?

    8、谁虚心向大家请教,说说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0、开始比赛行吗?

    11、夺冠军最厉害的绝招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读出感情!

    方法:

    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1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当时孤寂的心情。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其间可插入一民间故事:

    多才多艺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被罢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谏,无奈皇意已决。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出走敬亭山,落发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他九登此山,留下这千古名篇。学生不难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远离他,亲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怀。

    13、古诗朗诵比赛马上开始,请小组选出参赛选手。

    14、(播放课件:来自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古筝曲《渔舟唱晚》)故事朗诵比赛开始,谁有勇气第一个参赛?

    15、谁来挑战?谁来评论?

    16、公布冠军,让冠军说说经验,其他同学补充。

    17、总结方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第二课时

    1、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独坐敬亭山》。

    2、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古诗,继续进行比赛。

    3、有什么问题需大家帮助解决,教师只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点拨。

    4、比赛开始。

    5、公布冠军,述说经验。

    【教学后记】

    1、这种教法效果还不错,尤其第一首诗的学习体会使师生收获颇多。

    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
    完了,没有了;
    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篇十四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独坐 敬亭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十四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十四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