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8日 04:23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名人孔子故事3篇(2023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1-12 20:06:02

    名人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名人孔子故事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名人孔子故事3篇(2023年)

    名人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子路发了脾气。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要是天下太*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名人孔子的故事2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名人孔子的故事3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子路发了脾气。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要是天下太*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阅读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1)

    ——孔子名人故事3篇

    孔子名人故事1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名人故事2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名人故事3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2)

    ——名人故事: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3篇

    名人故事: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1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3)

    ——孔子名人语录3篇

    孔子名人语录1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9、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6、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17、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4)

    ——孔子的经典语录名人名言3篇

    孔子的经典语录名人名言1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3)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4)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5) 父母之所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7)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8)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9)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1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11)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

      1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14)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

      15)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

    孔子的经典语录名人名言2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的经典语录名人名言3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4.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5)

    ——孔子经典名人名言3篇

    孔子经典名人名言1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经典名人名言2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经典名人名言3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罘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6)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3篇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1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7)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3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1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2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哈!"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3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8)

    ——孔子的故事的读后感3篇

    孔子的故事的读后感1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肯定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深深的感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圣人”,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谦虚好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的一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孔子进入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进行的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 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啊!”有些人就报着这样的心态,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这些人取得了好成绩时,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增长知识的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隔两千五百年的女孩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觉得我还远远做的不够,我这个人有自以为是,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的是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当听到同学的阵阵赞赏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施了魔法似的,整个人飘飘欲仙,导致我在考试中因藐视试卷的难度而成绩下滑了,从孔老夫子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的一点东西,那就是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永远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孔子的谦虚好学将成为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伟大的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再前进一步。”安徒生、孔子等一些伟人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谦虚好学。


    名人孔子的故事3篇(扩展9)

    ——孔子名人座右铭(通用70句)

    孔子名人座右铭(通用70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本篇文章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名人座右铭,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德不孤,必有邻。

    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1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1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5、礼者,敬人也。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1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1、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22、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3、道不同,不相为谋。

    24、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1、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32、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33、孔子认为怎样方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8、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0、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子曰: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3、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4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5、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7、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48、(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49、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50、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5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5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5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7、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8、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59、未知生,焉知死?

    60、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6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6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6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6、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67、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68、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69、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70、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

    推荐访问:孔子 名人 故事 名人孔子故事3篇 名人孔子的故事1 名人孔子的故事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