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1日 18:44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1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8 18:36:01

    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16篇)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助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奋力打造“乡村公园县”、“美丽经济示范县”,建设多彩多艺新,按照例会布置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16篇),供大家参考。

    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16篇)

    篇一: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助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奋力打造“乡村公园县”、“美丽经济示范县”,建设多彩多艺新,按照例会布置要求,现将我县“十三五”交通规划基本完成情况及“十四五”交通领域发展的初步在我看来、看法、思路汇报如下,同时希望各部门、领导、与会同志针对我县交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十三五”交通规划完成情况

      (一)公路基础建设建设

      (二)道路运输情况

      1、运力结构:到“十三五”末,全县营运班线客车发展战略到76辆,巡游出租车39辆;营运货车发展到4128辆。

      2、站场设施:投资200万元建设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

      3、城市交通:成立了县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子公司,上线纯电动绿色公交车28辆,开通了1、2两路内外线城市公交路线。

      4、运输管理:“两客一危”车辆已全部安装4G实时视频监控,监控车辆86辆(其中客车76辆,危货车10辆)。

      (三)水路运输情况

      1、设施建设:新建海事管理处办公楼一栋,投资450万。

      2、码头建设:大点塅水库新建码头2个,停靠点5个,投资600万。

      3、水上运力:拥有水上运输船舶8辆,其中内燃机动力船舶4辆,纯电动船舶4辆。客座位371个。

      二、“十三五”存在的短板及结构性问题

      1、县域出入公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道路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县域发展需求。但县、乡道的建设相对安全级别较低,承运能力较弱,特别我县地处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道路运输缺少安全隐患。

      2、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非常大,成为了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瓶颈。

      3、运输管理方面:一是长途客运规划发展与国家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符;二是智能管理方面存在智能化欠缺,城乡有轨电车发展较为缓慢;三是全省货运市场的开放,我县货运本土市场大量流失,以前挂靠的货车陆续重归归回所在地。四是基本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的确存在短板,目前我县还无物流园。

      三、“十四五”交通规划发展思路

      (一)交通管理方面

      加快交通综合综合行政执法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干道运输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运输市场管理。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方面

      1、为加快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力争实现铜万延伸至湖北通城高速公路、昌铜高速大塅互连建设。

      2、完成江头至风景秀丽温泉环城北路的建设。

      3、着力扎实推进总书记提出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县道和乡村道路的升级改造。

      4、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工程,提高农村公路减低养护管理水平。

      (三)道路运输方面

      1、加快城乡公交建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规划建设城乡公交汽车站,按照线路要求购置城乡公交车辆,建立公交智能管理前台,更好地服务于城乡产业发展。

      2、加大货运车辆的安全监管,对货运车辆安装4G实时视频监控电子设备。推广“无车承运人”发展。

      3、规划建设物流园区。4、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出租车市场。(四)水路运输方面

      1、推进完善水库码头及停靠点的建设。2、降低水上运输客货运力,确保旅游及生产生活必须。

    篇二: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同时其他包括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实力持续提升提供指导

      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

      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2021年1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目录

      一、国家纲领性政策..............................................................................2二、近年来国家政策汇总及解读........................................................11三、地方产业政策................................................................................14四、新技术产业政策对轨道交通的影响............................................17五、新经济产业政策对轨道交通的影响............................................19六、轨道交通行业未来面临的政策机遇与挑战................................20

      2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政策分析报告(2021年)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2021年2月份,中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方面,城轨版块有1条线路新增运营,里程5.23公里,车站4座,涉及投资额4.5亿元。铁路版块有1条线路新增运营,里程185公里,车站6座,投资额261亿元;新增开工方面,城轨版块共有5条/段线路新增开工,合计里程47.55公里,车站28座,投资额308.76亿元。铁路版块无新增开工项目;工可获批方面,城轨版块有2条工可批复线路,涉及里程27.4公里,车站15座,投资额210.28亿元。铁路版块有1条线路获批,涉及里程137公里,车站5座,投资额315.9亿元。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暂未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注重铁路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加大了对轨道交通的建设投入,同时其相关政策不断颁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发展得又快又好。2021年2月24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第一次在中央层面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未来15年,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前景依旧十分广阔和

      1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重点关注!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逐步成网。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

      由此我们能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国家宏观产业纲领带动和各级地方政府相扶持下,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一、国家纲领性政策

      1.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统领性纲领

      根据2020年10月2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轨道交通将着重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具体条文如下: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2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此外,国家也明确说要加大交通的投资力度。文件指出:“19.拓展投资空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2035年的长远规划布局根据2021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

      3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

      3.国家宏观上的资金引导和保障根据2021年2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印发《铁路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际铁路项目纳入支持方向。对符合本办法规定及相关条件的项目,原则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出资人代表投入项目。

      4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该文件明确指出:城际铁路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支持方向!

      4.中央精神新变化: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2017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在建线路长度6246公里,在建项目可研批复投资额累计38756亿元。2017年的统计表明,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运营规模、客运量、在建线路长度、规划线路长度均创历史新高,可研批复投资额、投资完成额均为历年之最。但实际上,部分城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把握不到位,存在规划过度超前、建设规模过于集中、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债务负担,已经构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源。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6月28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提出了城市轨道建设的方向性原则,并大幅抬高了申报条件与进入门槛,给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热情降温,用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范有序发展。《意见》明确提出: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

      5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引导轻轨有序发展,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意见》还特别强调要严格防范城市政府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列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范围的城市,应暂缓审批其新项目。

      5.政策规划导航,助推轨道交通发展。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要以完善快速交通网、基础交通网、城际城市交通网为重点,推动形成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一体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发挥组合优势和网络效益。打造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广覆盖的基础交通网络,发展高效率的城际城市交通。在铁路方面,结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和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国家高速铁路网络,提升中西部铁路通达通畅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

      6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根据客流需求选择适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纲要》鼓励地方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并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快速通勤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扩大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多元化公交服务综合网络,建设“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型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2016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点规划了2020年和2025年铁路建设任务,对2030年铁路网发展目标进行展望,提出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全面提升铁路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保障能力。《规划》强调了高速铁路网规划再次升级,扩大普通铁路网覆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引领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

      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调动民

      7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间资本积极性。同时,其他包括《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

      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实力持续提升提供指导。

      6.标准化逐渐完善,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升级。2016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要着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基础信息交换共享、新一代信息技术共性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主要包括基础数据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基础设施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信用信息标准等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支持检验检测机构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改进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017年3月,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依然是铁路建设发展的高峰期,打造以“八纵”和“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保障铁路建设、运营安全质量,

      8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适应市场需求,改善投资效益,需要充分发挥标准的“门槛”和“耦合器”作用。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适应不同铁路运输方式的标准体系,标准数量、结构、层级更加完善合理,各领域标准、各级标准良好衔接。

      其他包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行业技术标准管理办法》、铁道部第六版《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等标准政策文件,来构建完善高速、便捷、速度、密度、重量合理匹配,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举,不同等级技术装备协调发展轨道交通行业,促进整个行业提质增效。

      7.立项报批日趋严格,规范轨道交通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提出了准入限制要求;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6月28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准入门槛。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则是进行了增量控制,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方针,确保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城市交通需求、政府财力和建设管理能力相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和评审要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评估大纲》、《国家发改

      9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委住建部关于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程序的通知》则是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需要履行的程序,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和立项审批程序要求,建设规划应包含内容以及审批建设规划需要满足的内容和条件等提出了政策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于2018年3月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投资项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产业〔2018〕323号),《通知》指出:通过加强产能监测预警、完善投资项目监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规范发展等四方面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投资项目监管,有效预防和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城轨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8.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9号),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有利于发挥财政性资金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有利于破解融资难题,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1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

      10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指导意见》及其2018年4月财政部出台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财金〔2018〕54号)等投融资政策文件,来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增强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近年来国家政策汇总及解读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暂未得到发展,而如今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发展得又快又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交通实行的是鼓励自行车交通出行的财政补贴政策,轨道交通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尚未出台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注重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加大了对轨道交通的建设投入,同时其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完善,所制定的政策大多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政策、建设规划政策、产业性及标准性政等。主要政策列举如下:

      11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12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13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三、地方产业政策从上述的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政策可知,我国政府对城市

      城轨交通的支持可谓是不留余力的,改革开放后,国家颁布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轨道交通政策,助推着该产业往规范化发展。在国家的城轨交通政策影响下,中国一线城市也紧随其

      14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后,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因城适宜的城市轨道交通政策,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助力城市自身轨道交通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1.深圳2017年7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

      (2017-2022年)》,规划指出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由16条线组成,总长度约596.9公里,远景年线网由20条线路组成,总长度约753公里。预测到2025年,深圳市公共交通占客运机动化出行量比例达到65%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为4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于2017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深圳轨道交通建设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此外,深圳轨道四期规划总长度为148.9公里,共建设五个项目:6号线支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6号线;2017年,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进入建设高峰期,着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

      2.成都2017年10月,《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

      规划》,《规划》中提到,力争至2020年运营地铁线路500公里以上,国铁公交化运营347公里以上,同步加快市域铁路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占主体地位,构建全域覆盖的轨道交通半小时交通圈,城市轨

      15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道交通规模和服务水平步入全国先进城市发展行列。此外,2018年8月,《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第

      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5年)》获四川省发改委初审通过。3.北京2017年3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重

      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推进绿色安全建造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钢筋加工工厂化、车站部品部件装配化、矿山法作业机械化应用,积极稳妥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BIM、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促进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提升。

      2016年7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构建以轨道为主的客运走廊,强化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高效衔接,构建内外疏密有别、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支撑京津冀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京唐、京滨、京石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间轨道交通衔接。加快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形成连接首都国际机场、新机场及沿线各新城的交通骨干走廊,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16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4.上海2016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继续建设和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形成一网多模式(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发展市郊铁路,为郊区和长三角毗邻地区提供快捷服务。持续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续建216公里,到2020年,总通车里程约800公里。促进轨道交通线网基础设施、运行状况、服务质量、安全保护等系统的建设。

      四、新技术产业政策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压力越来越大,其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趋突出,而在如何提高效率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形成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和车辆、大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系列,推进时速500公里轮轨试验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悬浮系统等新型列车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完整产业链。推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

      17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进一步研发列车牵引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电传动系统、智能化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储能与节能系统、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齿轮箱、轴承、轻量化车体等关键系统和零部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加强永磁电机驱动、全自动运行、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部分,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新技术引领轨道交通发展。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的系列产品,

      18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五、新经济产业政策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连续几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新经济”进行高度重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新经济”进行了阐释,“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非常广泛,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

      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新经济之后,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例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坚持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引领,以重大功能性平台为主要载体,以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度创

      19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协调并进。

      轨道交通一方面作为新经济的一员,另一方面为其他新经济进行赋能。轨道交通经济目前被各地市积极拥抱,例如“互联网+地铁”、“互联网+动车/高铁”中的共享经济新形态,相对应的轨道交通物业开发、资源经营、大数据开发及各项增值业务,都凸显出轨道交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优势。同时,轨道交通作为连接工具,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间更网络化、便捷化,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城市效应的协调及其交通的便捷化,因此轨道交通为新经济的发展赋能。

      六、轨道交通行业未来面临的政策机遇与挑战

      1.行业未来面临的机遇1)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持续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高速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技术装备列入优先主题。《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并对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

      20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人才建设、治理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聚焦交通装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重点提出要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实现3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250公里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技术变革带来的创新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推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初具规模,改变了传统的建设模式、服务手段和经营方式。在现代化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中,轨道交通要加快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全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国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关乎能否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未来,研发并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模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知识软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和中国标准,逐步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主导发展的轨道交通技术链和产业链,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主课题。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

      21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大力开创自主创新发展新局面,成为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快实现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3)高铁运行十余年逐步进入大修期,为维保市场带来新发展机遇

      中国轨道交通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受益于路网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铁路各类轨道车辆的投资金额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高铁项目的大量开工建设以及“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基本建成,我国动车组保有量亦呈现快速增长。伴随着各类车辆行车里程的累积,前期上线运营的列车逐渐进入维修期,预示着对轨道交通车辆相关配件的检修或替换需求的激增。特别是随着“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应用与自主配套能力的增强,国产零配件厂商更为受益,行业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一带一路”对加快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带来发展契机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进入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进”,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为提振新冠疫情后受到严重冲击的地区经济,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未来十年间投

      22

      十四五及和二〇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分析报告

      资1.1万亿欧元,新建近2万公里高铁网,通联欧盟各国首都。中国高铁承载着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任,将带动相关企业在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

      2.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1)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挑战随着轨道交通行业投资规模的增大,政府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行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出现了PPP等创新经营模式。公司在业务模式设计、产品服务构建、市场开拓运营等方面将面临挑战,需要加强对新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同。2)国际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作为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公司凭借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较高的产品质量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品牌优势。但是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标准差异、国情文化差异等带来的挑战,以及随着阿尔斯通与庞巴迪运输业务合并,轨道交通行业世界巨头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有所增加。

      备注:主体政策截止2021年3月初。

      2021年5月

      23

    篇三: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1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设工程(一)安全监管基础库建设。建立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库;建立交通运输局法定监管权力责任清单库;对监管责任进行分解,依据局内设机构、二级机构职责建立责任清单库。(二)安全监管事项标准化建设。依据责任清单库建立局内设机构、二级机构监管工作指南和运行流程图,明确每个环节的承办主体、办理标准、办理时限、监督方式,并通过政府网站和政府公告等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切实做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不缺位、不越位。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安全监管基础库和安全监管事项标准化的建设,安全监管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实现标准化。2安全监管人才建设工程(一)技术人才建设。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技术人才的配备和培养。积极接收交通工程、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中来,切实配备一定量的“科班”人员,增强安全监管技术队伍的人文素养,提高工作创新能力。鼓励安全监管技术人才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培训高素质安全监管技术人才。(二)法规人才建设。鼓励安全监管法规人才参与法律专业在职学习和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培训高素质安全

      监管法规人才。(三)综合管理人才建设。选送安全监管综合管理骨干

      人才到院校进行安全专业、管理专业的系统学习,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保证其业务知识不断更新,增强繁杂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校联系、沟通和合作,采取灵活多样、有效的措施,加快吸引有较高政策法制水平、专业技术精湛、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敢于监管的综合管理型安全人才。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组建一支技术人才、法规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齐全的安全监管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监管人才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工作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好转。

      3安全生产监管物防技防建设工程(一)安全监管物防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全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开展国省道、农村公路风险排查。加快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平交道口等重点公路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鼓励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根据公路功能设置中央隔离设施,深入开展干线公路灾害防治。根据事故调查情况及相关因果联系加强事故多发公路点段隐患排查整治。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0公里。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

      造;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处治率100%,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部分老旧桥梁实施改造,实现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90%以上。

      (二)安全监管技防工程建设。进一步整合长沙县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的动态监测系统,并基于采集的前端监控数据、感知数据以及其他实时安全监测数据,实现对公路、重点运营车辆等安全信息的及时识别及预警提醒,构筑“人、车、路、环境”等要素的交通安全防护网,及时掌握各类安全隐患,科学防范安全风险,降低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交通运行安全监管水平。完善并应用“两客”车辆智能监管系统,推进长沙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长沙县交通建设安全监管等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全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行业安全生产电子监察监管体系、风险管理与隐患治理体系、信用联合奖惩体系、培训教育管理体系和工程安全监督过程管理体系,形成务实高效的行业安全生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提升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协同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在现有省、市(州)、县(区)道路运输三级协同管理与

      信息服务系统(可实现全省各个地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节点与省局中心节点的互联互通)及交通行业政务服务系统(可实现全省运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功能)的基础上,建设长沙县交通运输综合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TOCC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IOC)深度融合。

      4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标准—执行—激励—监督—评价—改进”的交互式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建立与企业、部门、镇街信息化系统联网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行企业自查自报自改与政府监督检查并网衔接,并建立健全线下配套监管制度,实现分级分类、互联互通、闭环管理,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政府监管效能。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县交通运输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5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机制建设工程梳理交通、应急、行政执法、公安等负有监管职责相关方责任,建立安全监管工作协同机制。由县政府推动,由相关部门组成县安委会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推进会议,进行指挥调度,狠抓各镇街交通安全落实。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安全监管工作协同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建立长沙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交通安全生产由“交通主导”向“党政主导”转型,

      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由“末端管理”向“源

      头治理”延伸,争取在“十四五”期间,交通安全“共建共

      治共享”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全县交通做到平安、畅通、有

      序,广大人民乐享交通安全有序带来的便利,出行幸福指数

      得到进一步提升。

      表5.1重点建设工程一览表

      序项目名称预算投资完成时间承担单位

      号

      配合单位

      安全监管1标准化建200万元

      设工程

      县交通局县交通局2022年

      宣传法规科安全应急科

      安全监管2人才建设200万元

      工程

      县交通局县交通局2022年

      政工人事科安全应急科

      安全生产

      监管物防

      3

      1000万元

      技防建设

      工程

      2025年

      县交通局公路科

      县交通局信息中心、安全应急科

      安全生产

      监管服务

      4

      500万元

      平台建设

    篇四: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公开)

      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期司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着力破解材料、结构、信息、能源等技术融合的基础性、科学性难题,突破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与运维等重大技术短板,攻克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差和服役寿命短等核心技术瓶颈,创新交通能源自洽系统技术,大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安全建设能力和水平,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和"碳中和“愿景实现。

      本专项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智能技术、韧性技术、长寿命技术、交通与能源融合等5个技术方向,共部署18个重点研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

      1

      2021年,本专项已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实施了17个项

      .

      .

      目。2022年拟在5个吱术方向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

      经费2.85亿元。其中,围绕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技术、长寿命

      技术、交通与能源融合3个技术方向,拟部署4个青年科学

      冢项目,每个项目不超过4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

      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示范应用类项

      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3:1。

      项目统一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

      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

      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

      .

      .

      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冢,共性关键技术类

      和示范应用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

      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项目名称后有标注)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指南中“拟支持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

      2

      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l.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

      1.1时迷200公里级高速公路设计技术体系(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面向载客车辆的高速公路分级、分类等社会经济发展追切需求,研究时速200km级高速公路设计技术与法规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路径;研究适应于时速160-200km的高速公路几何线型设计、路表性能、车路协同交互、生态环境保持等技术指标,高速公路运行安全、结构安全、通信安全、无人化应急救援保障及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优化改善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时速160-200km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法与技术体系,涵盖分级标准、建设场景、服务对象、运营模式、通行能力、经济性等技术要素;研制不利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评估和决策系统,具备支撑时速160-200km高速公路选线、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构建时速160-200km的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形成在时速160-200km条件下高速公路运行安全保障单元、关键设施等设计原型及其布设方法,

      3

      具备车辆状态动态评估、多级安全保障等功能,其中信息传输、通信安全、实时控制等保障性技术不少于5项;形成支持智能汽车在平均车速160km下安全运行的高速公路协同和管控设备系统部署方案不少于1套;建立时速160-200km高速公路技术模拟验记系统;提出相关技术法规体系框架,编制相关设计技术标准建议稿不少于1项。

      1.22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建造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降低公路建设与运营对路域环境负面影响的技术难题,研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程度分级、评价及监测技术;研究施工期低环境负荷和低交通干扰的新型工艺与技术,研究路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方法;研发降低运营期路域环境负面效应的新型材料与结构,研究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路域环境影响测试方法;研究考虑时空域的公路路域环境低影响建造技术与标准体系;开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设计与建造集成应用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构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建造技术体系,编制环境负面效应清单,建立动、静态融合的绿色化程度评估方法与系统平台;形成低排放建造新工艺不少于3项,技术就绪度不低于7级,现场作业综合排放C02e降低不少于25%、作业效率相对现有工艺提升30%以上;实现路

      4

      域物质资源巩用零废弃场景不少于3种;研发具备降低声、光、水、气等环境影响的新建造材料不少于5种和公路基础设施本体新结构不少于3种,典型运营场景下实现综合降噪乏12dB、路面亮度系数提高0.02、路表径流的代表性污染物去除率乏70%、有害气体浓度降低25%;在实际工程中开展示范应用,验证场景不少于5处,总长度不低于50km;形成公路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建造相关标准规范建议稿不少于3项。

    篇五: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出炉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规划》对加快智能技术在交通行业深度推广应用做出相关规划和要求。《规划》明确,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构建泛在互联、柔性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以下摘录了《规划》中与公路信息化相关的主要任务。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规划》全文。

      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推动既有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构建设施运行状态感知系统,加强重要通道和枢纽数字化感知监测覆盖,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监测和主动预警能力。构建设施设备信息交互网络。稳步

      1

      推进5G等网络通信设施覆盖,提升交通运输领域信息传输覆盖度、实时性和可靠性。在智能交通领域开展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试点示范。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支持构建“车—路—交通管理”一体化协作的智能管理系统。整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监管服务功能,推动在具备条件地区建设自动驾驶监管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平台运力整合能力,加强智慧云供应链管理和智慧物流大数据应用,精准匹配供给需求。有序建设城市交通智慧管理平台,加强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公路信息化方面)智慧公路。建设京雄、杭绍甬等智慧高速公路工程。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在多场景的拓展应用。建设智慧公路服务区。稳步推进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交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第二节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促进北斗系统推广应用。完善交通运输北斗系统基础设施,健全北斗地基增强网络,提升北斗短报文服务水平。

      2

      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在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推广先进适用运输装备。提高装备标准化水平。推动车载快速安检设备研发。

      第三节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以满足个性化、高品质出行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全程数字化,支持市场主体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打造顺畅衔接的服务链。稳妥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等出行服务,鼓励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园区等限定区域测试应用,推动发展智能公交、智慧停车、智慧安检等。引导和规范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和网络货运平台等健康发展,防止无序扩张。加快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和监管能力,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加强非现场监管、信用监管、联合监管,实现监管系统全国联网运行。第四节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推动交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研发轴承、线控底盘、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等关键部件,推动实现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储备,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环境条件下线路、大跨度桥梁、超长隧道等建造技术研发以及高性能工程材料研发。培育交通科技创新生态圈。促

      3

      进政产学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鼓励优势企业整合交通科技产业链资源,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平台、开放场景,培育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圈,建设交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强化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交通运输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和交换渠道,制定数据资源开放制度规范,推动条件成熟的数据资源合规开放和共享利用。加强交通运输数据安全管控,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制定智能交通数据应用安全标准,规范数据源采集和处理使用等活动,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

      4

    篇六: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突出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突出互联互通的发展方向,突出发展方式,突出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加快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省当好先行。(二)基本原则。1.保障民生、人民满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均等化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运输方式发展规模、结构、节奏,统筹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统筹陆海贯通、内外联动。坚持适度超前,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布局,释放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带动引领城乡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先行官作用。

      3.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强化碳排放控制和结构性减排,加强交通领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4.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强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赋能交通发展。推进交通与现代农业、文旅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沿黄达海、连通全球的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成为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

      1.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主骨架基本建成。“一轴两廊十通道”的大通道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大网络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户户硬化路”。“1+2+4+4+N”的大枢纽加快构建(“1”是建设城市物流群,“2”是打造和培育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两个“4”分别是打造和培育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4个枢纽机场,“N”是加快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面向世界、连通全国、覆盖全省的枢纽集群基本形成,海洋港口迈向世界一流。

      2.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建成“123”客运通达网三大经济圈内1小时通达、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

      3.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智慧交通、科技赋能等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节能环保、生态集约的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行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展望到2035年,建成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在基本建成交通强省基础上,交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有力支撑我省基本建成现代化强省。

      二、实施“三大工程”,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主骨架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重点实施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三大工程”,加快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骨干、以多层次网络为依托、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综合交通网,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一)完善“一轴两廊十通道”综合运输大通道。遵循《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轴两廊”和《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字型”沿黄通道布局,在巩固提升既有“四横五纵”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1.完善四横五纵通道。在基本形成三个横向通道基础上,加快完善鲁中横向通道,提升沿海港口辐射能力和西向铁水联运效能,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基本形成沿海四个纵向通道基础上,加快完善纵向通道,强化与区域连接。2.构建沿黄达海通道。积极融入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构建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发挥我省沿黄流域陆海联动和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区域优

      势,支撑和带动黄河流域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

      (二)构建“铁公水”综合交通大网络。加快完善全国领先的轨道网、公路网、水运网,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1.打造轨道上的。按照内联外通、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干支相连、专线延伸的货运铁路网络。到2025年,全省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9700公里。

      (1)高速(城际)铁路。到2025年,实现“市市通高铁”,营业及在建里程达到4400公里,省际出口达到10个以上。积极推进高铁联络线、高铁辅助通道段等项目。探索建立全省高速铁路建管养运体制,打造“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样板。按照“四网融合”要求,建设支撑和引领“一群两心三圈”城镇化发展、快捷连接都市圈核心城市与中心城镇城际客运铁路。充分利用高铁主骨架,依托高铁、铁路等既有高铁路线富余运能,通过增开车次、增加停靠站等方式,开行城际列车;新建部分城际铁路,加强省会、经济圈内城际铁路规划建设,连通高铁主骨架,加强城市间快速联系;改造提升部分普速铁路,针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释放货运能力的线路,开展货改客试点。

      (2)市域(郊)铁路。根据通勤化需求,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构建市域(郊)铁路通勤网。充分挖掘和释放既有铁路运能运力,积极创造条件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快市域铁路改造工程建设;有序新建部分线路,统筹跨城市行政区域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市域(郊)铁路发展,加快市域铁路S1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高铁、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

      (3)城市轨道交通。按照具备条件城市宜建则建的原则,重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6个地铁项目、城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项目、东站有轨电车项目。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达到700公里。

      (4)普速铁路。挖掘既有铁路运输潜力,强化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增强普速铁路网连通度,推进“普铁电气化改造”工程,持续完善“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实施“支线铁路进港入园”工程,深入推进港口集疏运、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加快实施一批铁路专用线项目。

      2.完善四通八达公路网。(1)高速公路。以实施“加密、扩容、提速、增智”四大工程为抓手,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近4000公里,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网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达到10000公里,省际出口超过30个,双向六车道及以上占比达到36%,基本实现县(区、市)有两条以上高速通达。加快完成高速改扩建项目,提升国高网主通道拥堵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成高速段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高速联络线等项目。力争规划建设绕城高速二环线南环段等项目。实施高速公路枢纽段等改扩建项目。力争规划建设改扩建项目。推进既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力争实施互通立交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普通国省道。实施普通干线品质提升工程,实施新改建工程约2500公里,推进畅通省界路、提升低等路、试点快速路、建设旅游路、改造瓶颈路建设。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占比达97%。畅通省界路。加快推进与省界

      公路提档升级,重点推进项目新改建。提升低等路。加快推进三级及以下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批改建项目。试点快速路。打造深高速段等普通国省道快速化改造示范工程,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建设旅游路。积极推进旅游公路项目。改造瓶颈路。加快推进城镇过境段、化工(产业)园区段改建,优先实施大交通量路段扩建、跨河(湖)大桥等项目,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鼓励具备条件的公路养护站实施服务驿站打造工程,对外提供基本服务功能。

      (3)农村公路。开展“五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路网提升、道路通达、通行安全保障、融合发展样板、运输服务升级“五大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新建改造提升农村路4万公里,因地制宜推进通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打造“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样板。路网提升工程。提升新建公路路面结构和技术标准,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县(市、区)中心城区与所辖乡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相邻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强化路域环境治理,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区、服务驿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既有农村公路的安全、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道路通达工程。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持续推进村内通户道路硬化,打通断头路。到2025年,所有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内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完成,高标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通行安全保障工程。完成现有四、五类桥梁改造任务。实施1万公里村道安全设施提升试点。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基本消除县乡道路安全隐患。融合发展样板工程。加强农村公路与自然、生态、文化、科技、产业等融合发展,探索“公路+”发展模式,开展最美农村路、乡村振兴路命名活动。到2025年,打造80条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的省级以上融合发展样板公路。运输服务升级工程。

      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全域公交,形成城乡一体、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4)公路养护。以提高公路服役能力和服务品质为导向,探索建立现代公路养护管理“六大体系”,即运转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科学精细的养护决策体系、舒适便捷的综合服务体系、先进适用的智慧管理体系、规范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永续发展的绿色公路体系,建设人民满意公路,推进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日常养护与预防养护并重,统筹新改建和大中修项目库动态管理,提升公路预防养护实施力度。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养护大中修工程3000公里、6000公里,年度预防养护里程占比分别不低于8%、5%,优良路率分别达到100%、94%;一、二类以上桥梁比例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普通干线公路养护水平取得示范性成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农村公路列养率100%,每年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里程达到总量的7%以上,消除主干路的简易铺装路面,整体技术状况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8%以上。

      3.构建干支相连内河水运网。完善提升新河等“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扩大航道通达范围,提升标准等级。重点推进主航道“三改二”提升工程、航道下级湖段改造工程、复航工程、航道工程等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力争规划建设航道上级湖段改造升级等项目,推进河北段、航道前期研究,适时开展黄河适宜航段通航研究。有序实施港口泊位和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养护。到2025年,内河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500公里,养护里程占比达到98%。

      4.服务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两核辐射,临枣济菏一带相连”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建设,提高城际、城市通达时效。强化各经济圈节点城市连接,加

      速高速(城际)铁路环射组网、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融合发展,加快城际高品质快速路升级改造,优化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顺畅衔接,推动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1)省会交通圈。以为中心,完善环形通道,加快构建“环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省会半小时交通圈。积极对接协同发展,支持经济圈内重点项目建设,畅通起步区内通外联主通道,支撑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交通圈。以为核心,完善四条放射状通道和半环形通道,加快构建“扇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1小时交通圈。充分发挥经济圈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强化与联系,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航运中心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交通圈。强化带状连接通道,加快构建“三字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1小时交通圈。依托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强与城市群和地区一体化连接,支撑打造地区转型发展新高地。

      加强三大交通圈间干线通道衔接,着力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推进至邹城至济宁至商丘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强与经济圈交通连接;加快至微山高速公路建设,强化省会与经济圈交通连接;推进高铁辅助通道城际铁路和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增强省会与经济圈交通连接。

      (三)建设“1+2+4+4+N”综合交通大枢纽。建设城市群,打造和培育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和培育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和培育4个枢纽机场,加快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1+2+4+4+N”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1.建设城市群。优化功能和布局,推进沿海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高效开发,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加工基地,推动城市升级。

      2.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努力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拓展海陆空多元化交通网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枢纽国际门户功能。建设和培育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建设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持发展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化客货中转设施、集疏运网络及场站间快速连接系统,增强枢纽衔接转运能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设施联通、协同运行。

      3.打造以枢纽机场为骨干的现代化机场群。(1)运输机场。坚持新建迁建与扩容增效并重,加快形成层次明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运输机场群。支持机场和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积极培育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加快推进支线机场规划建设。新建机场,实施机场二期、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力争实施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展机场二期工程前期论证。研以机场为引领,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到2025年,运输机场总数达到12个,100公里县级行政单元覆盖率达到95%。(2)通用机场。着力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打造全省覆盖、协同高效、服务优质的通用机场群,实现通用机场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建立通用航空运营管理新机制,建设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在枢纽机场周边建设通用机场,疏解枢纽运输机场非核心业务;鼓励支线机场增设通用航空设施,提供通用航空服务。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建设通用机场,实施通用机场改扩建和通用机场迁建工程。到2025年,全省通用机场达到30个。

      4.加快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1)依托机场、港口和铁路客运站,加快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优化整合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站场集中布局、立体或同台换乘。提升完善国际机场、东站等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到2025年,全省综合客运枢纽达到25个。(2)依托沿海沿河重点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重点空港等节点,加快推进货运“无缝衔接”。优先利用现有港口、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站和物流园区等设施,实施铁路进港入园和联运换装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具有多式联运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属性的综合货运枢纽。支持具备条件的高铁站进行适货改造。到2025年,全省综合货运枢纽达到40个。5.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发挥枢纽城市商贸服务功能,推进枢纽与城市经济产业、商业商贸融合联动发展,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发展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推动枢纽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依托港、国际机场等枢纽港站,带动临港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等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打造特色航空小镇。三、构建两个“123”运输网,全面提升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能力持续增加高品质、快速化运输服务供给,初步建成“123”客运通达网(三大经济圈内1小时通达、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一)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1.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国际运输服务。完善枢纽机场功能,提升支线机场能力,加密国际直航航线,探索开通至“一带一路”沿线直达航线,提高与国际重要地区航空通达时效,打造通达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空服务网络。提高国际运输服务品质。到2025年,全省国际航空航线达到120条,其直航航线达到20条以上。

      2.提供快速直达的省际运输服务。加大国内航线开辟和航班密度,打造便捷直达国内主要枢纽城市的空中快线,完善通达重点经济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支线航空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充高铁运能,提高省内县级节点高铁站点覆盖率。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到2025年,国内民航航线增至670条,覆盖城市达到150个,过夜飞机架次增长50%,枢纽机场中转率达到15%以上。

      3.提供便捷高效的城际运输服务。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快速客运网络,通过增加既有列车停站、增加重要客流集散地停站频率、增加开行列车等措施优化客运组织。推进城际、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大力发展定制客运,实现与城际铁路客运错位互补发展。大力培育通用航空网络,支持开展公务机飞行基地试点。到2025年,高铁和城际铁路客运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基本实现相邻设区市通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

      4.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交通。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根据人口规模和城市特点,完善不同层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保持100%。推动大站快车、社区公交、通勤班车、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发展,深化6个公交都市建设。提升机场、高铁等枢纽站场公共交通快速通达水平。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进一步规范网约车市场。

      5.促进高效联程客运发展。优化各类客运班线运力与时刻安排,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完善综合客运枢纽行李直挂、票务服务等设施,提供全程电子化服务。进一步整合售票资源和购票渠道,推动实现“一站购票、无缝换乘、一票(证)通行”。探索试点“道路铁路一票制+高铁无轨站”模式,打造联程客运品牌。积极开展运输服务,鼓励设立城市候机楼。积极探索优化安检流程,推动跨方式安检互认。

      (二)提升货运服务效能。1.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依托物流规模优势,打造油品、矿石等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和国际交易中心,建设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搭建集大宗商品交易、船舶交易、船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航运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一带一路”航运指数体系建设,提升发布效率和质量,放大指数服务功能。增强门户功能,扩大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规模,推进陆海联运第二阶段整车运输实施,探索多式联运通道建设。积极推动港口新增国际海运航线,打造优势航线组群。积极参与开拓“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运输海运航线,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运输通道。到2025年,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18%,外贸航线数量达到278条。2.强化铁路货运服务能力。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商品汽车运输、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开行满足不同货运运输需求的特色铁路班列服务,不断提高铁路物流市场占有率。建立沿海港口与“号”班列合作联动机制,统筹推动班列扩量增效,加快培育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发展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积极发展海铁联运,打造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

      3.完善航空货运服务网络。加快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满足跨境电商、快递和生鲜冷链等业务需求,高水平规划建设航空货运设施。以服务高端产业发展为目标,构建面向辐射“一带一路”沿线、连通发达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在稳定运营现有航线基础上,增开或加密国际全货机航线。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新需求,适时开辟全货机跨境货运专线。

      4.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深入实施级、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在集疏运体系建设、联运设施设备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试点,打造多式联运样板。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冷链运输、网络货运、内河集装箱等运输组织方式。支持盘活现有高速公路闲置用地推动物流开发,鼓励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毗邻区域实施物流仓储功能开发。拓展内陆无水港物流功能,在上合国际物流基地、铁路多式联运枢纽以及区域中转分拨中心等建立50个以上内陆无水港。到2025年,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疏港比例达到8%,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10%。

      (三)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使用,发展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好的乡村客车。壮大海运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队,推进河海直达船型研发应用。引导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成套装备,提高换装效率,推进标准集装箱在铁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厢式运输、轻量化挂车和汽车列车,推广适用于城市配送的灵活机动、绿色环保的运输车辆。

      (四)推进行业融合发展。1.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加快推进机场、火车站、港口与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5A级景区、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市通高铁或轨道交通,打通3A级以上景区与

      高铁、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高效融合,打造、邮轮始发港及停靠港。建设“仙境海岸”“泰岳胜景”“中华文化枢轴”以及文化公园等一批旅游景观公路。鼓励内河适宜河段实施绿化美化、客运服务等综合配套工程,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旅游航道。支持通用机场开展低空飞行旅游,因地制宜推动旅游专列、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打造运游融合精品站点,推动在汽车站、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特色旅游客运,开通机场、火车站至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进一步丰富旅游包车、住宿、餐饮、娱乐等延伸服务。

      2.推动交通与产业融合。“交通+物流”,推动交通运输与生产制造、流通环节资源整合,支持建设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物资、集装箱物流网络,重点强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建设。鼓励物流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支持商业、仓储、运输、电商、快递、供销等物流资源共享。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升级,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中心。“交通+制造业”,支持交通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交通+农业”,支持城乡客运与供销、邮政快递、物流等功能整合,推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向农村延伸。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务农出行运输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农场、企业发展通勤班车,在农忙时节统筹运力运能,发送定线包车、定制班车,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3.推动港产城融合。积极支持港口作业区疏港通道、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与城市航运服务集聚区、城市生态廊道等功能区统筹布局。有序实施港区改造

      升级,支持打造产城园融合示范工程,支持一体化配套交通项目,促进临港产业增值增效。

      4.推动交通与邮政融合。做好交通运输与邮政有机衔接,支持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站场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支持发展航空寄递,以枢纽机场为核心,优化国际快递航空网络布局。鼓励企业提升高铁快递运输比例。

      (五)完善便民利民配套服务。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连锁经营”汽车快修服务,完善维修救援网络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健全驾培机构培训质量考核和监督机制,实现全省驾校“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模式全覆盖,继续试点应用机器人教练部分替代人工教练开展驾驶培训教学。打造“司机之家”网络,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加强路域环境整治,完善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功能,营造畅安舒美的运输服务环境。推动游艇、水上巴士和岛际高速客运发展,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设施,改善近海岛屿、内河涉渡地区群众出行条件。积极引导黄河及其他内河沿线浮桥渡运健康发展,形成更加普惠多样的便民通行服务。

      四、完善“四个体系”,加快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完善跨领域、网络化、全流程的交通运输现代治理模式,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加快完善安全应急保障、科技创新、绿色交通、行业管理“四个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1)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各级各部门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和边界,规范履职行为。(2)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和班组、岗位安全责任。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承诺,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并按规定配备安全总监。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实现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健全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奖惩、职务调整、收入分配等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示范带头作用,督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重点领域监管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承诺,在港口危险化学品装卸仓储、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3)强化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评价体系,督促指导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采用督导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明察暗访、第三方查隐患等多种方式加强行业监管,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奖惩措施。组织实施安全生产驻点监督,下沉一线

      强宣传、抓督导、送服务、促落实。建立健全与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细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4)强化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督促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监管协同机制,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执法装备、应急物资储备等保障力度,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与交通运输发展任务相适应。

      2.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1)完善安全生产信用监管机制。构建以安全生产信用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保障的新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价和其他领域“重点关注”制度,做好第三方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实现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全覆盖。建立全省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安全生产信用信息化平台,做好信用信息归集记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省、具有示范意义的“信用评价+安全监管”新模式。(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摸排重点领域系统性、区域性、突发性安全生产风险,建立重大风险基础信息、防控责任、监测监控、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清单。加强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强化风险状态和发展趋势研判,落实管控责任和措施,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3)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隐患即事故”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动态完善问题隐患和制度措

      施两个清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善全流程闭环管理。严格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整改销号。鼓励一线从业人员和交通参与者查找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构筑隐患排查治理人民防线。

      (4)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开展道路运输、港口危险货物、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职业技能竞赛。督促有关企业依法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推进交通运输有关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库。引导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安全信用评价、隐患排查、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

      3.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1)加大安全保障投入。加大危桥危隧、碍航桥梁、老旧码头、渡口、航道等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警示标志、设施,加强铁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安全治理,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老旧营运车船更新、改造,推广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港口、码头危险货物运输及储存设施等智能化安全设施设备,改善渡口渡船安全设施条件,提高运输工具及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性能。(2)推进安全科技创新。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参与安全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优化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等重要节点监控设施建设,建成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智慧监测和管控体系。持续开展“平安交通”创新案例征集工作,做好交通运输安全新做法新技术推广应用。4.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成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指挥调度、监测预警、视频会商、推演演练等保障能力。优化完善与气象、地震、公安、应急、消防救援、自然资源和海事等单位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应急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协调效率。

      (2)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制定交通基础设施抢修保通和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标准。建立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积极参与、救援给予补偿的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储备调用机制。依托交通运输骨干企业,结合交通战备保障力量,组建平急结合、快速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抢修保通队伍、内河水上搜救队伍和应急运输保障车队。

      (3)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评估并持续改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储备满足形势任务需要。重点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公路交通阻断、水上溢油、水上搜救等突发事件,采用管理部门实物储备、协议企业合同储备等形式,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和方式。建成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省级内河水上交通应急保障物资库和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

      (4)强化应急推演演练。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常态化、情景式应急演练,完善突发事件响应和信息报送机制。立足重特大洪涝灾害、重特大地震灾害等典型情景,构建巨灾情景工作方案,开展交通运输应急任务与能力分析,制定完善应对措施,强化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检验完善、改进提升作用。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智慧交通总体设计。开展全省智慧交通建设框架研究和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通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开放应用机制,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联合设计和协同运行。完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交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对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智慧化支撑。加强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政府和交通运营企业资源整合优势,深度分析挖掘行业大数据资源,统筹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

      2.建设两个智慧化试点工程。按照新基建部署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交通链”向“数据链”转变。加快以智能设施、车路协同、船岸协同等技术为特征的“智慧高速”“智慧港口”两个试点工程建设。开展交通强国“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工程研究及实践”试点,实施智慧高速公路项目,在路网感知、车路协同、信息化管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利用滨莱高速原址保留路段,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封闭测试基地。完善干线公路视频监测网络,深化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推进高精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地图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库建设,实现视频、气象、事件检测等信息云上汇聚、全省网联。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试点,实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工程和智慧港口信息化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新一代智慧港口。

      3.推进三个领域智慧化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公众出行、物流运输等三个领域的智慧化升级,推进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一体衔接的数字出行和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三个网络建设。结合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项新型技术,建设智慧高铁站;以三大枢纽机场为依托,建设智慧管理、智

      慧引导、智慧安保的全方位智慧机场体系;依托复航工程推进智慧港航规划建设,推进无人化港口示范工程。推动货运物流数字化发展,鼓励网络平台道路货运、车货匹配、智能航运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发展;积极拓展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运输方面的应用;深入开发ETC在其他领域拓展应用。促进出行服务创新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鼓励开展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加强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推广应用,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全覆盖,实现“刷脸”进站乘车。加快城市智慧公交建设,推动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探索开展无人驾驶公交试验。

      4.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项目、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加快推进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省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平台体系,加快汇聚人、财、物等优质科研要素,实施一批高水平的交通技术创新项目。探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资料查询、成果发布、技术交易等公共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地方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推动交通行业各类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盟,鼓励行业学会、协会、企业自主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广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成果应用,积极开展装配式桥梁施工、长寿命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等技术研究应用,依托京杭运河、小清河等开展生态航道建养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速公路智能化、“两客一危”营运车辆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推动港口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绿色交通体系。1.推进结构性减排。逐步推动构建以电气化铁路、节能环保船舶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全省公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下降3个百分点。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建设公路绿色服务区、绿色铁路站、绿色机场、生态航道及其他绿色交通廊道。2.强化碳排放控制。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加快淘汰港口现有燃油设备,继续实施港作机械“油改气”“油改电”,打造国际领先的港口流动机械电气化示范工程。配合推进加气站、加氢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氢能源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支持港建设“氢港”。努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示范港。到2025年,全省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4%和3.5%以上;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新能源占比100%,新增和更新出租车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占比80%。3.加强营运车船污染治理。加强交通运输噪音、粉尘、油污、危化品、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备,机动船舶配备污染物收集、存储设备。严格按照内河航道等级通航,防止超标准大吨位船只拖底通行。依法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励内河航运船舶LNG、氢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减少运输过程污染物排放。加大沿海、内河主要港口和大型机场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岸电使用常态化。继续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推进400总吨以上内河船舶加装生活污水监控设备。着力加强跨越及邻近黄河干支流输水

      渠道、水源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敏感水体的桥面、路面径流收集与处置、危化品车辆通行管理和危险风险防范,在上述敏感区设置醒目的交通警示标志、防撞设施及事故导流槽、收集槽等应急防护设施。

      4.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集约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打造复合型基础设施走廊。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保护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推广使用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四)完善行业管理体系。1.健全法治体系。(1)健全交通运输法规政策体系。在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小清河航运管理方面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加快推进《省高速公路条例》《省道路运输条例》等修订工作,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交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就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市域铁路发展等制定相关措施。(2)提升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开展“规范执法、提升形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制度,形成执法监管合力。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优化完善机构职能,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探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重点交通运输企业履行业务指导和监管职能的新模式,完善行业指导

      监管机制,构建事权清晰、有机衔接、政令畅通、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

      (2)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开放、灵活高效的多元化交通运输建设运营体系。优化事前监管,全面推广告知承诺制。细化事中监管,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强化事后监管,依法依规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转变“重审批、轻监管”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息化监管为支撑、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3.完善社会协同共治体系。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交通运输治理的制度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拓宽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交通规划、指导意见等重大决策应全面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并公开决策成果。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健全行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行业特殊群体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化解行业矛盾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和信访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和应诉水平。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信用交通省”建设,构建统一的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大平台,加强各业务领域信用数据的互联共享。全面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等制度建设,加快出台行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的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共享模式。到2025年,实现全省交通运输信用信息90%以上归集,归集信息100%覆盖行业重点领域;交通运输行业保持较高群众满意度。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高端智库,完善专家工作体系。培养、引进行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交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打造优势学科,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壮大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和专业能力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弘扬交通精神,培树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典型。持续开展“百佳文明窗口”、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和行业“最美”系列推选活动。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文化品牌。围绕“十四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以及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多渠道、多形式讲好交通故事,塑造交通运输新形象。

      五、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充分考虑城镇布局、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与《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符合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交通强省建设等相关要求。但规划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规划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消耗大量的物资资源;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山体、植被以及水域等产生一定的破坏;各类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将产生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综合交通运输活动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一定规模碳排放,影响气候变化。要严格

      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风险防控能力。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节能环保运输装备的应用,提高交通体系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确保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强化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积极倡导生态选线、环保设计,合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作。3.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积极采用综合措施,对交通建设及运营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防治,改善沿线声环境和振动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废气、污水和固体污染物排放。4.完善监管保障体系。各职能部门应提前介入,为项目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和实施保障,建立完善监管保障体系,加强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5.重视环境风险防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环境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六、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全过程。充分发

      挥各级组织在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实施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为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进体系。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实施,省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司法、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应急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及重点工程、铁路、民航建设工作专项小组等各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协调督导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三)抓好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具备立项和建设条件的项目,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细化落实重点任务,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加强与部委的汇报与衔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位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为项目尽快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按照“完成一批、开工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发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债券,研究统筹交通专项资金和长期债券使用政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新型融资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市县发挥各级交通投融资公司作用,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土地、资源、产业等一体化开发。鼓励采用建设养护总承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吸引

      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用地、用海保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空间,依法依规加快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障,做好与“三线一单”的衔接,注重集约发展。加强法规、政策保障,做好政策储备。

    篇七: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

      •【公布日期】2022.01.20

      •【文号】交办科技函〔2022〕107号

      •【施行日期】2022.01.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

      正文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

      2022年度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申报工作的通

      知

      交办科技函〔2022〕1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中央所属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依托单位、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依托(牵头)单位、各交通运输行业学会(协会),各共建高校,部属各单位:

      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部“十四五”相关规划任务,引导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共同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管理的通知》(交办科技〔2018〕15号),现组织开展2022年度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总体要求

      (一)申报清单的项目应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完成立项,且为落实研发经费的非涉密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须由第一承担单位负责申报。

      (二)申报(承担)单位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运行管理规范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学会(协会),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条件。

      (三)2022年度清单申报指南由创新研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构成。推荐单位应根据清单指南(见附件1)组织申报,并对申报项目的内容完整性、指南符合性、技术先进性等严格把关。

      二、申报项目类型

      (一)创新研发项目。应响应行业科技攻关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理论研究或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应立足行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方法,促进交通运输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升工程和装备质量及行业服务水平。

      (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应通过开展与境外机构联合研究和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我与外方相关科技合作任务落实,提高交通运输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和影响力。

      三、推荐申报渠道

      (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并推荐所辖区域内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

      (二)中央所属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依托单位、行业学(协)会、部共建高校和部属单位负责审核并推荐本单位(集团)项目。

      (三)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依托(牵头)单位负责审核并推荐本单位所属行业重

      点科研平台人员承担的项目。

      (四)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救捞局负责审核并推荐本系统内单位申报的项目。

      四、申报材料和程序

      (一)申报材料。包括推荐单位汇总填写的推荐项目汇总表(格式见附件

      2),各项目申报书及立项任务书(或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研究大纲)等证明材料。

      (二)网上申报。请各推荐单位组织有关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交通运输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219.143.235.48/jt)按要求填报有关信息并上传申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申报书格式可在交通运输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首页下载。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16日17:00。

      (三)材料报送。请各推荐单位于2022年9月20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公章的推荐项目汇总表一份,项目申报书(含有关证明材料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寄送至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纸质材料须与网上申报材料保持一致。

      五、受理与咨询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受理项目申请和咨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0号院1号楼811室,邮编:100013;联系人:张婧嫄、刘晋渊,电话:************、133****9289;申报系统技术咨询联系人:胡明,电话:************。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22年1月20日

    篇八: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指导“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推动实现本质安全、提升依法监管水平、强化各方责任落实,围绕公路水路建设、道路运输、路网管理、水上交通、轨道交通运营、铁路、民航安全监管等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到2025年,安全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建设、责任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安全科技实力、安全文化水平、应急处置效能持续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显著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二、规划任务(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本质安全1.加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平安工地”建设,以更严措施加强公路建设施工安全监管,严查工程建设领域违规和冒险作业行为。推进项目“两区三厂”和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严格按要求开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加强桥梁、隧道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教育培训、民爆物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建立较大及以上风险辨识分析月调度预警制度和较大及以上风险监管制度;建立施工重点部位、危大工程和关键作业工序领导带班巡视及现场技术员和安全员值守制度;推行隧道施工配置掌子面安全员制度。做到参建各类人员到位,安全经费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2.加强道路运输运营环境整治

      加强依法运营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在用客车使用性质排查整治,配合公安部门全面排查在用大中型客车,加强使用性质和运营性质比对,依法责令停止擅自经营车辆,从严处罚。深化货车超限超载治理,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加快推进治超站称重设施联网。加强超限超载车辆及其处罚信息共享,切实落实“一超四罚”措施。

      强化道路运输载运工具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等运营车辆安全技术准入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加强客运车辆使用性能排查,有效提升客车安全水平,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持续开展隐患车辆专项整治,加大对客运、货运车辆的检查力度。稳步推进超长平板半挂车和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从源头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三违”现象突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要加大检查频次。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监管”推进监管数据归集共享,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监控,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水平。严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切实强化危险货物承运、车辆运行等全链条安全监管,推动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信息化支撑、全链条监管”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防控体系。

      3.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

      一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深入实施国省干线公路、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重点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鼓励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根据公路功能设置中央隔离设施。

      二是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根据乡道、村道设计标准科学设置警示标志,提升道路通行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提升公路桥梁安全防护和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全面开展公路危桥改造,组织开展收费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桥梁排查,对技术状况为四、五类的桥梁,制定改造提升计划并推进实施。

      四是加强公铁并行交汇地段安全防护,加快推进公铁并行交汇地段防护桩(墩、墙)整治,适当提高公铁并行交汇地段安全设施防护等级,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维护管理,对防撞等级不满足要求或防护设施缺失、破损、松脱坠落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改造、补装、更换。按规定设置跨越航道公路、铁路、市政等桥梁水中桥墩防撞设施。

      4.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养护严格落实公路养护相关规定,严格开展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和临边、临崖等重点区域的检查、检测,加大道路、桥梁、隧道、码头、渡口等安全运行检测与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力度。全面开展现有公路桥梁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切实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对危及行车安全的自然灾害进行重点防治,努力提高公路水路防灾水平。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检查、维修、养护、更换、日常养护力度。加强航道管理和养护,提高航道疏通和通航保障水平。5.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水平提升

      以重点通航水域便民交通码头、航道、海事巡逻船、安全监管系统建设为重点,强化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巡航救助一体化船艇和海事监管、船舶应急设备库建设,加大对监管救援装备、视频监控系统、应急通信系统、基础配套设备投资建设。进一步加强水上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协调联动,提升水上应急能力。

      强化水路运输企业准入管理,加大水上涉客运输安全治理,严禁水上涉客运输企业违法运营、超经营范围经营。积极推进渡口标准化建设,加强老旧码头、渡口升级改造,加强航道整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船舶安全技术准入要求、船检技术标准和强制报废标准。完善老旧船舶管理制度,加快推动老旧船舶更新换代、技术改造。完善船舶安装防碰撞等技术装备,提高船舶装备主动安全防御能力,提升安全性能。

      6.强化职责内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一是依托铁路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管协调联动机制,配合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省应急厅开展省内铁路建设工程联合执法检查及竣工验收专项督查,做好铁路安全有关协调工作。二是落实铁路安全环境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要求,督促铁路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铁路安全环境治理工作,持续开展治理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铁路运营安全。三是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切实组织实施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督管理工作,落实行业标准规范,落实风险防控和隐患排

      查,加强风险管控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定期组织安全检查,认真做好信息上报,确保全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篇九: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附件1

      2022年度交通运输行业

      重点科技项目清单申报指南

      一、创新研发项目(一)重点项目。方向1: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协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设计及协同运行、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化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多方式共线与断面优化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承载力提升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开展城市内外多模式交通衔接规划与建设运营技术研究;开展枢纽集群资源优化与效能提升、邮政寄递网核心枢纽优化等技术研发及应用。方向2:“出疆入藏”主要交通运输通道建设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青藏高原在役公路服役性能快速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开展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核心区高速公路路基热融变形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高原特长隧道

      成套技术研发应用;开展青藏和川藏交通廊道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预测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开展多年高山冻土区公路路基变形失稳、路基边坡热融滑塌病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方向3: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创新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碳排放实时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碳捕集、大型交通枢纽(近)零排放等低碳技术研发;开展交通能源互联网、交通导向的多源多态能源转换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并网、交通能源产储配用一体化、充(换)能设施网络布局等技术研发;研发新能源清洁能源交通装备,重点突破交通电动化技术装备、车船等交通装备氢能安全应用技术;开展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性能监控与保障技术研究。方向4:专用作业保障装备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专用作业装备方面,开展智慧工地、深海工程作业、自动化港作机械装备,桥隧工程、整跨吊运安装设备等工程机械装备,多功能高性能智能检测养护机器等装备研发应用;专用保障装备方面,开展自然灾害交通快速抢通保通装备、交通事故救援机器人、深远海航行安全保障和应急搜救装备、适应特种环境的油品及危化品回收装备等研发应用。方向5: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理论方法,突破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在线仿真决策、需求响应调度与智慧出行服务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网大规模客流风险主动防控与疏导、城市多模式交通协同运行管控及评价等技术研究;开展多制式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协同互通、区域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等技术研究。

      方向6:交通安全生产保障与协同管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交通网运行状态动态监测预警、风险智能评估、高效智能管控等技术研究;开展交通网运行监测管理数据分析、恶劣天气安全通行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危险货物综合运输全过程安全风险防控、储运安全状态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重大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从业人员管理、车辆关键设备维保等安全保障方法;开展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运行风险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研发;开展港口安全生产检测监测预警、风险智能辨识与管控等技术研发。方向7: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运河航道断面、大跨度拱桥等高等级公路桥梁设计方法研究;开展运河航道及其连线公路、铁路绿色建设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江海联运特殊船舶船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运河建设对河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估

      预测技术研究;开展运河航道智慧化系统及运河枢纽智慧生态调度保障技术研究;开展基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智慧船闸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跨境国际物流运输保障技术研究。

      方向8:绿色航运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现有船舶油电、油气电混合改造技术研究,开展氢、氨、甲醇等清洁燃料动力船舶新技术与新装备应用研发;开展船舶能源智能监控技术与装备、船舶污染物处置与温室气体减排一体化、船舶能耗和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技术与装备等研究;开展船舶载运散装液体化学品快速检测与谎报瞒报预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大数据在航运碳排放控制中应用分析研究;开展北极航线船舶黑碳排放监测和控制技术研发。(二)面上项目。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围绕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开展公路边坡“天-空-地-内”多源立体监测体系,公路自动化检测装备量值可靠性保证体系,在役交安设施数字化与风险管理,桥梁快速拆装及位移,长大桥梁隧道数字管养智能巡检,基于无人机的高速公路、重大桥梁的智能巡检和技术状况监测,公路交通运行监测基础设施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评估,等级公路长期性能示范点及元数据汇交方法,高升程大容量升船机,港口水工建筑

      物耐久性长寿命智能监测等技术与设备研发。2.交通装备领域。围绕提升交通运输装备安全、智能、

      高效、绿色及标准化技术水平,开展载运装备结构轻量化、动力清洁化和架构谱系化等共性本构技术研发,开展内河、沿海、远洋和极地船舶的船型谱系化研发,开展深远海大型风机整体安装技术及工艺研究,开展装配式施工、低成本便携式公路损坏智能检测识别等装备研发。

      3.运输服务领域。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与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服务成本、优化运输结构的需求,开展定制客运发展及道路客运场站转型对策,应对疫情应急物资中转调运站布局规划与转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资源网络化布局及振动精准预测与治理,出行行为智能感知和预测,客票云端处理,交通流及突发事件等智能监控与评估,大件运输监测与服务,多模式交通供需耦合及协同服务,客运滚装港口智能运营管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运冷链集装箱管理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4.安全应急领域。围绕提升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开展公路水运工程关键结构物安全性耐久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网格化管控机制下的公路工程风险防控,基于无人机的交互式应急救援,自动驾驶安全风险分析,危险品船应急救援,深水自动化搜救,深远海大吨位受损船舶的快速救助,翻扣船舶被困人员快速救援,高海况下遇险群体船机快

      速立体救助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5.绿色交通领域。围绕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水平,开展航

      船舶氮氧化物排放监测监管,水上服务区服务功能提升和服务标准,“双碳”背景下公路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通道运输结构优化、低碳运输、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6.信息化与“新基建”领域。围绕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展基于ETC的车路协同,新一代ETC技术,自动驾驶标准及专利适应性,智慧港口建设关键技术及港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管理制度,智慧航道建设发展,电子航道图运行维护机制、高等级航道和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供应链安全,长江航运全行业数据资源整合策略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7.交通运输重大政策领域。(1)围绕交通运输促进共同富裕,开展交通运输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从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交通运输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及相关对策建议。(2)围绕交通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开展交通作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定位、特征、表现形式研究,从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区域

      经济布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

      (3)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保障机制研究,“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规模及要素保障机制研究,综合性交通运输法律立法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对策研究,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我国内河旅游航道发展深化研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对策及实施路径研究,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海上人命搜寻救助条例前期研究等。

      (4)围绕建设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开展交通运输高标准市场体系及评价体系研究,交通运输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研究,交通运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机制研究,交通运输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制度机制研究,交通运输监管机制创新研究,国外收费公路政策法规经验借鉴研究,新时期强化公路养护资金保障对策研究等。

      (5)围绕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开展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政策、改革路径研究,交通运输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模式、建设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提升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关键举措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研

      究,交通运输重大风险防范重点问题和关键举措研究,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出行发展趋势和政策研究等。

      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一)基础设施领域。支持推广应用公路桥梁检测评定智能分析,农村公路路况检评及决策分析,道路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开发,防冰融雪沥青混合料路面,寒区沥青路面耐久性设计理论与提升,低功耗自校型桥梁索力监测,海洋环境下超长超大直径钢管复合桩施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绿色航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及装备。(二)交通装备领域。支持推广应用桥梁拉索智能检修一体化,智能化桥梁压剪支座,智能航路建设的交互式助航终端及系统,冰区四季通用灯浮标,深水海底油气工程船设计与建造等方面的技术及装备。(三)运输服务领域。支持推广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指挥智能调度辅助决策,仓储数字管理,公路交通监测视频图像AI分析与突发事件自动报警,车货自动匹配及智能调度,运输环节的人脸识别、坐席监测、体感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及装备。(四)安全应急领域。支持推广应用特长公路隧道互补式通风系统防灾救援

      及节能控制,海上风电场智能海事安全保障系统,雪崩、风吹雪灾害防治等技术。

      (五)绿色交通领域。支持推广应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各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港口能耗在线监测及动态分析优化,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等技术及装备。(六)信息化领域。支持推广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的交通电子支付,基于区块链的集装箱港航电子放货平台,无人配送车网络安全保障,公路运行精准感知及可视化管理,海量数据驱动的出行链溯源与城市交通一体化诊断,水运及海洋工程北斗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等技术及装备。三、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在既有交通运输双边、多边工作机制下,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国际创新合作机制和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智能交通与信息化、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相关政策开展的合作研究。

    篇十: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三篇

      记者近日从区发改局了解到,该局把谋划储备重点工程项目贯穿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全过程,编制了新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截至目前,已征集梳理十四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325个,投资规模达7606.6亿元。

      据了解,《清单》紧盯国内国际双循环、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国家级新区十四五时期的宏观政策导向和重大战略布局,牢牢抓住国家启动新基建项目、六个领域项目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数字技术、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16个重点领域,引导各功能区、各镇街、各部门精心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区域广、惠及范围大的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形成更多精准有效投资。

      下一步,区发改局将持续做好项目梯次接续、滚动储备工作,细化责任落实,加强部门联动和上下衔接,切实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优结构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重点项目储备库,争取更多工程项目纳入上级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宜居幸福新典范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2

      27日中午,市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多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进一步做强做优我市石油化工产业,共同把天津南港工业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中国石化北方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化工产品物流、销售中心。

      中国石化在津企业现有资产700多亿元,根据协议,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再规划投资700亿元的重点项目。双方将共同推进天津石化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中国石化天津LNG三期扩建及冷能综合利用项目、中国石化北化院中试基地项目、中国石化润滑油基地项目以及中国石化氢能产业培育和应用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天津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双方将积极研究探索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原油、天然气、化学品等大宗产品贸易业务;共同推进中国石化在津天然气业务,地热、余热等新能源开发

      利用,以及成品油管道建设及销售网络建设;共同保障中国石化在津管道储运设施安全平稳运营;依托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共同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行业开展早期、中期创新类投资,同时投资中国石化科技成果在津转化项目,为中国石化在津重点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共同做好中国石化驻津单位人才保障工作,中国石化将积极吸引高级管理人才来津工作等。

      我市与中国石化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炼油及化工产业发展、成品油(天然气)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3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紧锣密鼓地展开调研。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相关部门获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成为规划编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刊发署名文章表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科学制定目标指标,其中就包括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项目。

      一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属的智库专家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按照惯例,每次规划都要研究提出一批重大项目。

      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行动中。9月初,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主持召开贵州省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工作专家座谈会。会议要求,各研究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要在已研究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基础上,深入研究谋划一批利全局、开新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全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还将安排经费对谋划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并按照实施时序将项目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省重大工程项目名单。

      8月底,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召开各市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工作座谈会,要求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抓紧谋划一批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意义重大而深远。发展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说。他正在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忙碌地进行调研。他认为,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

      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会是十四五时期明确的投资方向和重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引发广泛关注。专家认为,两新一重不

      是应对疫情提出的简单措施,而是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投资的重点,必然是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的重点。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在8月上中旬召开多场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明确要求谋深谋实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两新一重、创新平台、数字革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区域性、系统性谋划。

    篇十一: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一提升站位全面把握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城市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着眼于谋划超大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城乡空间新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将城市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战略支撑点

      十四五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为抓住“十四五”关键窗口期,举全市之力推动城市发展。制定“十四五”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提升站位,全面把握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城市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着眼于谋划超大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城乡空间新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将城市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战略支撑点。(二)基本原则1.坚持高点定位,落实新发展要求。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将城市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

      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面向未来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和需求,重点关注人居品质提升,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创新突破,破解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优先推进显示度高、获得感明显的重大民生项目。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系统观念。破除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持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统筹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形态和功能、战略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先行,坚持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坚持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

      4.坚持因地制宜,形成发展合力。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城市自然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和比较优势,聚焦重点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强化“以区为主、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落实各区政府和管委会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支持保障作用,形成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合力。

      (三)建设目标到2035年,5个城市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到2025年,5个城市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城市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市产业能级大幅提升。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浓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实现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中心初步具备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城市成为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二是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高。拥有一批服务城市、辐射区域、特色明显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高能级设施和优质资源,形成保障有力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实现普惠性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三是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城市,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四是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形成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骨干河道两侧和主要湖泊周边基本实现公共空间贯通,率先确立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安全韧性的空间治理新模式,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强化功能引领,全面提升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找准发展定位,集聚强化特色功能立足于服务全市发挥“四大功能”和建设“五个中心”大局,挖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加快城市特色功能聚集。城市强化城市发展轴上的枢纽节点作用,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产业集群,构筑科技创新高地。城市承接支撑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功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创新研发、会展商贸、旅游休闲等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强科创走廊战略引领作用,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文创旅游、影视传媒等特色功能。发挥城市南部沿海发展走廊上的综合节点作用,打响品牌,打造国际美丽健康产业策源地。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7+5+4”面向未来的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载体平台,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二)提升文化影响力,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

      将文化品牌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不断壮大传播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深入挖掘演绎5个城市的文化主题,提升门户枢纽、公共活动中心和重要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形象。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文化人才和机构集聚,汇聚高水平、特色化、品牌化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率先布局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城市治理、生活服务、新经济新业态等重要领域推进数字化创新突破,带动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

      (三)注重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增强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形成人口合理分布、功能多维支撑、产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按照1.2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确保服务保障能力。优化开发强度、提升经济密度,实施容积率差别化管理。在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提高开发强度、提升空间绩效,强化地下空间开发,促进多种功能集成融合,鼓励紧凑集约、复合利用、站城融合发展。三、加强产业支撑,大幅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和能级(一)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园区管理体系,形成“一城一名园”的推进机制,强化政策资源支持聚焦,打响“城市制造”名园品牌,促进城市内外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以构建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为导向,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引进一批功能型机构、

      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型企业,打造相关产业的区域控制中心,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集聚,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圈。划定产业基地内的工业用地控制线,确需调整的按照“占一还一、就近平衡”原则补划,积极推进存量用地“腾笼换鸟”,确保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二)强化服务辐射功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先进制造业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平台在城市集聚,促进健康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在城市形成特色功能,推动城市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按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打造城市中心,完善以城市中心为引领,若干地区中心和专业中心共同构成的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商务商业集聚区,使其更好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带动创新人才和高端功能加快集聚。(三)加强产学研创新联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园区、研发机构、高校、产业总部的创新联动,实现高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城市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和城镇生活区的设施共享、空间联动和功能融合。在城市产业社区中增加租赁住房、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提升整体品质、促进职住平衡。鼓励改造现有老旧商务楼宇和商业网点设施,兼具租赁住房、研发、休闲等复合功能,为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低成本、嵌入式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四、坚持交通先行,建设独立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

      (一)强化枢纽锚固,建设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系统依据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网络,优先推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提升城市的外向度和联动性。依托国铁干线和城际铁路的建设,加强城市与城市联系,加快实施市域线(城际线),强化城市与枢纽节点的便捷连接。贯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理念,重要枢纽节点选址应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内,为城市中心、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发展提供交通支撑。倡导客货分离,优化内河航运功能,建立绿色安全的对外货物集疏运体系。(二)坚持绿色集约,打造系统完善的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含局域线)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加大主次干路规划实施力度,注重常规公交线网的统筹优化,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完善静态交通系统,适度提升配建停车等配置标准,结合交通枢纽推进城市停车换乘(P+R)设施建设。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高品质慢行系统,提高道路慢行和景观断面占比。(三)坚持公交优先,探索城市交通管理机制创新完善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路权分配进一步向公共交通倾斜,大幅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中进一步放权赋能,进一

      步健全事权分工机制,统筹研究相关支持性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五、注重以人为本,创造城市优良的人居环境(一)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品质强化总体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空间要素布局,注重城市色彩、天际线、公共空间、建筑风貌的整体塑造。做好城市公共中心、门户枢纽、滨水地区等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强化空间品质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并制定建设管理的实施细则。注重“第五立面”和建筑顶部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方案水平,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强雕塑、城市小品和绿化景观设计和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和促进公共艺术。(二)坚持“大生态”格局,完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基本形成以骨干水系为骨架,林、田、湖、园共同构成的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实现生态空间开敞疏朗,生产、生活空间集约紧凑。通过蓝网绿道串联大型公园、环廊森林、主要湖泊以及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加强公园绿地和体育、文化功能的结合,促进公共开敞空间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撑融合。到2025年,每个城市至少拥有一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实施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新建城区100%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提升既有建筑能效。优化城市能源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分布式供应模式。加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十四五”期末达到80%。积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到2025年,各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工业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水平位于全市前列。

      (四)强化历史风貌保护,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开展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普查梳理,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强化与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彰显各具特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推进城市“城中村”改造和老旧社区微更新,注重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完善,加快旧住房更新改造和多层住房加装电梯,推进各类附属绿地开放以及口袋公园、林荫道建设提升。强化政策创新,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分类细化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策。六、对标一流标准,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一)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倾斜,提升城市辐射服务能级加强规划预控,确保每个城市至少拥有1所高职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校区)、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1个市级体育设施、1处大型文化场馆。推动城市和大学的文体设施资源共享、功能融合。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高中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成体系、高品质、多样化、有特色的城市教育体系。加快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扩容下沉,按照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标准,加快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结合城市特色,引入优质文体旅资源和高水准的专业展演、策划和运营团队,推进高品质文博藏品和艺术资源在城市轮展,支持城市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和专业性顶级体育赛事,形成有影响力、有辐射力的特色功能。

      (二)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配置

      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城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居民生活路径对服务设施混合布局,鼓励建设一站式、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完善全年龄段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到2025年,城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城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覆盖率达到100%,强化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和早餐网点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注重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预留和弹性适应,积极应对未来生活方式变化。

      (三)优化住宅空间布局,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促进城市住房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引导人口和住房合理分布。加大住房用地供给,提供高品质、特色化的国际社区、创业社区、高品质商品

      住宅等多样化居住产品,保持城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提升城市“十四五”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优先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七、强化城市韧性,建设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一)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用坚持“全覆盖、全连通、大容量”的高标准,实现城市5G全覆盖及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全面提升千兆光网接入,推广IPv6互联网协议应用,加快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统一指挥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和基础操作平台。结合道路综合杆建设,加快城市神经元智能感知节点部署,提升现有基础设施感知能力。建立智能交通监测和管理系统,引导丰富便捷的智慧化民生服务,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共建共享,构建全要素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强化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二)以保证城市安全为底线,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弹性适应、具备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安全韧性城市空间。增强防洪排涝功能,实现城市35%左右区域排水能力达到3-5年一遇。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推进建设一批示范城区和项目。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电力、燃气等安全设施建设配置,完善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坚持“先地下、后

      地上”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水、电、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架空线入地。加快完善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

      八、强化实施策划统筹,加强开发运营管理和精细化治理(一)合理谋划建设时序,确保城市建设集聚度和显示度制定城市滚动成片开发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类推进城市建设,坚持集中成片开发,实现开发一片、成熟一片、带动一片。按照公共活动中心、老城社区以及产业园区等不同类型,合理确定城市“十四五”重点发展地区,集成示范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推动各类市级重大设施聚焦城市布局,形成城市重大项目库,并纳入市重大工程推进机制。统筹好土地利用计划和资金平衡方案,以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建设为先导,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与地区开发建设同步。(二)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城市开发建设和运营水平组建各城市的专家顾问组,成立城市开发的功能性平台公司,遴选国内外有实力、高水平的设计、开发、运营团队,建立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整体开发设计总控机制,编制高标准的设计方案,推进高品质的建设实施,确保高水平的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扩大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制定差异化的长效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机制。

      (三)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坚持数据赋能,深化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大城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力度,围绕市民生活服务、文化休闲、交通出行等需求,推进应用场景研发和迭代升级。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形成多方参与的空间治理格局。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和联勤联动治理,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社会治理协同化、透明化发展。九、加强制度创新,形成政策合力(一)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城市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人才的一揽子公共服务配套政策。(二)优化土地保障政策市、区用地计划向城市的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倾斜。对城市规划建设年度考核成效显著的区,实施计划指标奖励。加大产业“标准地”供应力度,鼓励采用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方式使用产业用地。支持城市内产业区块实行混合用地等政策,鼓励功能混合,加快创新功能集聚。完善项目准入标准,强化全生命周期管

      理,定期开展产业项目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工作,创新低效用地分类处置和退出机制,倡导区域整体转型,支持节余产业用地分割转让。

      (三)加强财税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加大对城市财税支持力度,强化对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的支撑。实施城市范围内的市级土地出让收入支持政策,加大对城市政府债券发行的支持力度。完善财税政策,鼓励符合城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向城市转移集聚。(四)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监管执法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统筹营商环境、企业服务、投资促进等工作,聚焦城市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篇十二: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2021年交通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主持讲话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调度全市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情况,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工作措施落实,争取尽快实施。本次会议采取逐个项目研究的方式,每个项目先由X同志通报进展情况,然后项目建设单位、有关区(市)政府和市直部门、相关企业分别发言。所有项目通报后,我就推进全市交通运输重点项目提几点要求。刚才,X同志报告了全市交通运输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有关部门单位也发表了意见。下面,就加快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我讲几点意见。一要拔高政治站位,认清项目建设意义。在当前全省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的形势下,交通工程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X市来说更是如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20年以来,X线建成通车,X高速东延工程、X高速开工建设,SXXX、X路南延等项目进展顺利;X市机场、X高速纳入上级规划。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路网结构,为X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平衡包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更要清醒看到:在当前经济持续放缓、市场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全市工业增长放缓,财税收支趋紧,融资、土地制约等压力增大,这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而“十四五”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提前实现X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挖掘投资需求,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补齐发展短板,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定支撑;通过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公路“户户通”等交通民生项目,进一步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实现精准扶贫,改善民生;通过加快机场、高速、港口等大项目建设,打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厚植发展优势、提振投资信心,为X市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交通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辩证看待当前交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秉持“干在当下、成在实处”的理念,切实将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出真招、下大力、见实效,确保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坚决兑现政府对社会作出的承诺。二要细化任务分工,层层分解压实责任。《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今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其中X高速东延、X高速X市段、X高速、X市机场、万年闸复线船闸、京杭运河二级航道整治、X济线X市至X段、X线等工程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立足各自分工,协同配合,挂图作战,统筹抓好项目建设。会上印发了各项目推进的责任目标表,各责任单位除按表中时间和任务要求抓好落实外,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按省政府要求,X高速东延工程5月底前将土地报卷报至省国土资源厅,6月底前签订完成“三线”迁改协议并实施;X高速8月底前要开工建设;沿线区(市)承担高速公路建设协调任务,负责做好征地清理拆迁及施工环境维护等工作。X高速、葛洲坝及齐发集团要做好服务区建设规划,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全面开展服务区提升改造工程。市交通运输局作为牵头协调部门,要根据任务要求和时间节点,按照确保质量、适度超前、压茬推进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

      厘清问题困难,分清轻重缓急,按照责任具体、分工明确、进度清晰、保障有力的原则。抓紧修订推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细化、完善,并定期修正、改进,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措施针对性、推进时效性,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需要。资金是项目建设最大的瓶颈。要坚持务实创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有效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一是用好上级资金。对于工程建设的前期费用、有关专项资金拨付问题,市交通运输局要加强与市财政局的沟通协商,提出具体意见,确保资金合理高效利用。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省交通运输方面政策调整动向,提前谋划,及时汇报,争取将更多项目列入上级盘子,争取战略发展基金等资金投入。二是抓好地方配套。市财政及有关区(市)财政要积极整合财政资金,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不打折扣地将征地拆迁、路基小桥涵建设等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最大限度保障工程建设。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采用PPP及债券等模式,研究实施可行的投融资方案,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工程建设。三是强化使用监管。要严格遵守资金使用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合理使用建设资金。要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把财务监管、审计监督和纪委监察贯穿于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资金安全运行,杜绝违规使用、截留挪用资金,坚决防止“工程上去、干部下来”的问题发生。

      四要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质量和安全关乎生命、关系长远。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既敢于动真碰硬,又善于严抓实管,正确处理好质量、安全、速度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严抓工程质量。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谋发展”的观念,把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重点交通工程100%通过竣工验收。要严格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坚决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健全完善施工自查、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要增强质量预控能力,做好管理记录和监理日志,及时发现处置质量隐患,严把前期审查和交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抓安全监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落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在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做到周密布置、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止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要强化协作配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各级各单位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抓好分工协作,集中主要精力,共同克服各种困难,相互拾遗补缺、查缺补漏,形成推进项目进展的强大工作合力。各区(市)要及时调整充实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耕地占补指标、征地拆迁、管线迁移、环境优化等工作。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要联合对项目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调度督导、现场督促,定期编发情况通报。对拖延倦怠、组织不力、未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目标的,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因本单位工作不到位导致整体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延误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篇十三: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区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十四五”时期(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X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和谐X,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交通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在准确把握交通现实基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交通规划的总体思路,提出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强的交通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对于推进X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交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和X市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集中精力围绕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这一目标,坚持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走“四型”(即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X经济带建设,打造“双核”驱动战略支点,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加快全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着力构建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化交通”。紧持从交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切实指导和引领交

      通行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交通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挥路网整体效率。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完善港口、码头布局,提升港口吞吐能力,改善整治港口航道条件,建设布置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水平,便我区交通基础设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注重体现X市精神和区委部署要求,依据X市的规划思路和区委、区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全面总结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问题和经验,牢牢把握我区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内涵、注重调整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坚持调整结构、转换方式、重视效率、确保安全,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利用率,改善生态、加强环境保持。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交通基础设置建设,提高路网服务功能,完善符合市场济经要求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建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行业。建设绿色交通、建立适应交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人力资源和行业管理体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路网容量,提高路网的网络化程度,提升集散公路的通达性和分担率,通过提

      高技术等级,完善布局形态,发挥网络整体规模效应形成既与高速公路网络配套也与地方主干线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网络衔接的普通干线公路网,构筑完备的、适度超前公路运输网络。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强化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确解发展难题。通过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予以实施和体现,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法制法规、机制体制、资金、土地、人才、信息化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作为“十四五”交通建设的支持保障系统。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更高要求的服务,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基础设置等硬件设备,提高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建立针对交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检测、判断、评价、抢修的成套机制,提高交通的可靠性。

    篇十四: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十四五”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机遇、

      挑战和政策建议

      摘要:“十四五”期是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交通运输作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将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对“十四五”期交通运输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研判,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绿色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制定“十四五”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四五”;交通运输;机遇与挑战;政策建议

      1前言

      “十四五”期,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交通运输发展要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把机遇研判准,把挑战分析透,以需求、问题为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2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持续发挥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先行官”作用,有利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1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我国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总里程从2000年的189.3万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547.2万公里,增长了2.8倍,网络密度和等级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铁路营业总里程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1

      万公里;通航航道总里程12.7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6万公里;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41个,境内年旅客吞吐量达到千万人次的机场27个。

      2.2运输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全社会客运量从2000年的148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179.4亿人,客运周转量从12261亿人公里增长到3421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了0.2倍、1.8倍;货运量从136亿吨增长到515.3亿吨,货物周转量从4.4万亿吨公里增长到20.5万亿吨公里,分别增长了2.8倍、3.6倍。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居世界第一,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

      2.3重大工程建设世界瞩目

      2006年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2010年世界上运输量最大、效率最高的重载铁路—大秦铁路4亿吨扩能改造完成,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开通运行,2011年世界首座双跨连拱跨度最大的铁路桥—大圣关公铁大桥建成;2016年世界最高大桥—北盘江大桥建成,2017年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与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口—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建成;2018年世界首座里程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

      3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国内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交通运输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棉铃更多风险和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战略,发展阶段性特征带来的新问题、新期待,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契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对“十四五”期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1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交通运输需求将不断扩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经济是交通运输需求发展的基础,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扩大。

      3.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运输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经济结构正逐步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交通运输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大宗货类中煤炭、钢铁、金属矿石等运量增速将放缓,更多小型化、多批次、时效性强的高附加值的货物运量将不断增加。同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应用,也对运输需求总量、品质、地区分布等产生重大影响,交通运输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与之适应。

      3.3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区际运输需求将不断增长

      “十四五”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跨区域产业和梯度转移将进一步推进,产业关联度更强,运输联系更紧密,区际运输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态势。

      3.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服务时限、服务模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呈现“井喷式”发展,催生了大量快递物流新的业态模式,新的市场需求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

      4“十四五”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出发点,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加快建设国家级城市群间综合运输通道和进疆入藏、沿边沿江沿海、过江跨海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互联互通、衔接高效和广泛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提高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率、通行效率、转换效率。积极推广以人为中心、以多方式融合、

      多主体协同、全链条出行、一体化服务的“出行即服务”理念,不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一体化的运输服务。

      4.2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选择行业发展过程中制约性强、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绿色交通发展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的能源结构、装备结构和方式结构,充分发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的巨大节能减排潜力,率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紧抓科技革命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交通领域深度应用,推动体制机制、服务模式和管理全面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

      4.3优化法规制度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以行业需求为切入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提高法规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深化中央和地方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改革,继续推进铁路、公路、航道、空域等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交通协调机制,以现代化治理能力助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结语: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交通运输发展也进入到交通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基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研判“十四五”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把握判断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刻变化,提出政策建议,对科学规划我国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荣,高月娥."十四五"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J].交通标准化,2019,005(006):1-11.

      [2]庄童.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经济视野,2019(4):103-103.

      [3]曹霞.探析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106-107.

      [4]孙丹,黄颖,马尚萱.关于编制"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20(5):10-12.

      作者简介:姓名:王琳(1990.01--);性别:女,民族:满,籍贯:辽宁鞍山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规划

    篇十五: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1提升本质安全水平1.1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及安全监测加大基础设施安防投入。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争取“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0公里。加强已有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日常养护,对于无法满足安防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进行提质升级改造。加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道口、校车通行及事故多发等重点公路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鼓励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根据公路功能设置中央隔离设施,深入开展干线公路灾害防治。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减速带建设。指导督促属地政府根据乡道、村道设计标准科学设置限速限载标志。加大乡镇渡口渡船安全附属设施升级改造和监控设施建设力度。调研和推广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提升公路桥梁安全防护和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着重解决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加强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支撑,加快建设先进感知监测系统,以提升运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为目的,加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基本状态信息采集,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体系。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多要素的状态感知。应用智能视频

      分析等技术,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鼓励应用公路智能养护设施设备,提升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检查、检测、监测、评估、风险预警以及养护决策、作业的快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重点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1.2提升交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调查研究,查找薄弱环节,督促企业治理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督促企业提升客货车本质安全水平。鼓励在用客车参照国家标准安装前轮爆胎应急装置。推动公交车安装驾驶室隔离设施,划设乘客安全警戒线,粘贴警示标识标语,严防乘客抢夺方向盘、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车辆动态监控和结果应用,加强车载终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提高车辆动态数据的准确性。督促“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设备、强制提醒提示设备和自动紧急制动防碰撞系统等主动防范系统。加强工程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加强对动火、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特种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2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2.1完善依法治理体系(一)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

      生产法》在道路运输行业落地。健全县交通运输局与公安局、行政执法局等联合执法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综合运用信用湖南、信用交通、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等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对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严重失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失信惩戒。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理顺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划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制定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严格事故报告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安全监管部门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督促引导作用。

      (二)完善安全生产准入机制。严格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公路工程建设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严格按照《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审核规则》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按照强化监管和便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和工作流程,对取消、移交的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安全生产事中事后监管。研究安全生产倒逼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安全生产条件良好和具有较高安全管理水平的企业加快发展,对不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或

      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三)完善事故暴露问题整改机制。加强事故原因调查

      分析,督促整改隐患、堵塞漏洞,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事故责任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管理责任。深化事故调查报告联合审核和生产安全事故约谈工作,推动企业落实整改。建立安全法规和事故案例库。深入分析查找各领域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以案示警,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与防范措施,逐项抓好整改落实和安全防范。及时认真组织开展典型事故整改措施实施情况评估。

      2.2完善安全责任体系(一)强化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与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责任边界,厘清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镇街、局二级机构之间的安全管理职责界限,完善局内设机构与二级机构安全职责(长沙县交通运

      输局的7项主要职责下沉至各内设机构及局二级机构,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体现“一岗双责”的要求,重新界定局内设机构与二级机构之间的安全监管工作界面),制定“责任清单”“权力清单”,研究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规范,严格落实目标考核、问责追责等管理制度。全力推进安全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制定并落实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综合实施“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和“双随机”等多种监督检查方式。督查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道路运输、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持证情况。督查企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经费情况。

    篇十六: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P>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摘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公布日期】2022.04.14•【字号】•【施行日期】2022.04.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正文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摘要

      一、“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珠海整体初步形成以航空机场、港口口岸为重要节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江海航道为骨架,国省干线为骨干,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机场枢纽地位明显提高。珠海机场等级为4E标准,2020年客运吞吐量733.56万人次(2019年为1228万),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5.79%。同时,珠海机场是目前国内千万级机场中仅有的两座地级市机场之一。莲洲通用机场一期正式运营,二期工程已启动前期工作。港航水运体系日臻完善。“十三五”时期,珠海港新建成泊位21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7个,新增泊位通过能力2482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90万TEU(1620万吨),新增旅客通过能力19万人次。2020年珠海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34亿吨(2019年为1.38亿吨),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9.64%;集装箱吞吐量184万TEU(2019年为256万TEU),较“十二五”末期增长37.31%。轨道交通骨架建设提速。“十三五”时期,珠海建成珠机城际一期工程并开通

      运营。现有广珠城际、珠机城际一期、广珠铁路等,全市铁路网规模为95公里。2020年全市铁路客运量为1122.19万人次(2019年为2497.05万人次),较“十二五”末期下降12.09%。

      高快速路网络逐步完善。“十三五”时期,珠海推动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金琴快线、板樟山隧道新增隧道建成通车,形成“三横五纵”区域路网格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香海大桥、鹤港高速、金海大桥、珠海隧道、兴业快线全力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98公里,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8.8%。

      二、“十四五”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在珠海城市定位逐步提升和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持续聚焦的背景下,珠海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综合交通网络短板亟需补齐。主要表现在机场能级亟需提升,大运量轨道交通、国际口岸、国际航线亟需开通;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尚未通车,难以快速实现区域互达;港口基础设施结构不尽合理,利用率不足,港城一体化、粤港澳合作有待改善;高速公路缺乏与粤东的直连直通,与粤西的辐射、与中山等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有待加强;路网等级结构有待完善。二是运输管理服务仍需改进优化。主要表现在核心区域和关键通道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常规公交发展乏力,缺乏大运量公交;城市交通智慧化程度仍有待加强。三、“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我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发展目标如下: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珠海机场、珠海港为枢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为主骨架,城际铁路、普通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多层次、枢纽型、网络

      化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3060通勤圈”和“12312交通时空圈”,为珠海打造大湾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城市、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060城市通勤圈”:中心城区30分钟时空圈全覆盖,高峰时段东西城区60分钟互达。

      “12312交通时空圈”:港、澳、湾区西岸城市1小时可达,湾区东岸城市2小时可达,省内其他城市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可达,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可达。

      四、打造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做好服务“产业第一”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工作,“十四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共约1424亿元。(一)完善便捷综合交通网络高速公路。进一步织密内联外拓高速路网,建成香海大桥、鹤港高速二期、金海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香海大桥西延线先行段,动工建设香海大桥西延线、高栏港高速扩建及北延线,协调推动中山东外环高速二期建设,实现与深中通道的快速对接;协调推进中山西外环高速南延线对接洪鹤大桥和广澳高速公路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积极谋划伶仃洋公路通道及深南高速(珠海段)。配合研究经港珠澳大桥与湾区东岸城市群加强衔接,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十四五”末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1公里,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3公里,增长36.87%。“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项目计划投资约273.3亿元。高铁和城际轨道。围绕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的目标,建成珠机城际二期,形成香洲——横琴——机场的城际铁路大通道,力争实现公交化运营。开工建设珠海至肇庆高铁(珠海段)、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段)、南珠中城际、广

      佛江珠城际(珠海机场至鹤洲站段)、高栏港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启动深圳至珠海城际(珠海段)、珠斗城际前期研究,力争“十四五”末期启动深珠城际建设工作。“十四五”末期铁路网规模达到117.8公里,较“十三五”末期增加22.8公里,增长24%。“十四五”期间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计划投资约227亿元。

      机场。围绕复合型区域枢纽机场的目标,建成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新建塔台工程、开通国际口岸和国际航线,机场客运保障能力提升至2750万人次/年。建成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工程,完善珠海航空发展体系,打造珠海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启动二跑道扩建和T3航站楼工程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机场项目计划投资约108.6亿元。

      港口和航道。围绕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目标,重点推动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高栏港区港弘码头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栏港区小型船舶锚地建设(5#锚地)、高栏港区20万吨级主航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设施。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推动“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推动珠海港相当于内河A级航区申报,保障高栏港“江海联运”集疏运优势。谋划粤港澳大湾区超级枢纽港。研究直湾岛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工程。“十四五”期间港口和航道项目计划投资约116.6亿元。

      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推进南门大桥新建工程、珠海大桥维修加固、S272北段改线工程、上横大桥改建、淇澳大桥提升、湖东社区新建路桥工程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新建斗门大桥工程。加快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逐步消除干线瓶颈制约,推动国省干线与城市道路融合成网,提高市际路段通行能力,提升普通国省道的交通服务水平。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继续从“农村公路+产业”融合方面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工程,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的“四好农村路”。“十四五”期间国省道及农村公路项目计划投资约46.7亿元。

      城市道路。建成兴业快线、金琴快线北延段、珠海隧道、珠海大道(珠海大桥

      西至泥湾门大桥西段)扩建、机场北快线、京珠高速连接线改造、情侣北路北段、横琴第三通道、金溪大道、环山路、高栏港快线、人民路快速化提升、珠海大道金湾互通以西段快速化提升、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市政管线上岛工程等工程。推进兴业快线南延段、金港大桥、环岛北路西延线、斗新跨江通道(珠峰大道西延线)、机场北路南延线、香山大道、香海北路先行段、白石路北延、银桦路西延等骨干道路前期工作。进一步推进珠中跨界道路建设。“十四五”期间市投资市政道路项目计划投资约311.6亿元,各区投资市政道路项目计划投资约227.76亿元。

      (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时期,推进珠海中心站(鹤洲)枢纽、横琴高铁枢纽、珠海北站枢纽、金湾枢纽、茂盛围枢纽等5大综合枢纽的新建和提升工程。结合高铁项目引入,动工建设珠海中心站(鹤洲)枢纽。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继续完善横琴口岸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形成珠澳联动、面向区域的关键枢纽。积极推进珠海北站枢纽的规划建设,打造对接广深莞的北部门户枢纽。围绕青茂口岸的开通,建设茂盛围枢纽进一步提升珠澳的交通衔接。结合珠机城际北延和公交化运营的需要,加快推进金湾枢纽的规划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计划投资约112.1亿元。五、构建高品质运输服务体系(一)推进高品质客运出行服务体系公共交通。一是推动公交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推进形成以公交专用道为网络的公交快速走廊服务体系,规划在G105、南湾大道、港湾大道等主干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全市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91.14km。规划新增、改建13个公交枢纽、首末站及综合车场。重点综合开发上冲综合车场和香洲总站,重点扩容提升湖心路口公交场站,规划新建包含翠微西公交首末站在内的4个公交首末站,包含十字门枢纽、金融岛枢纽、横琴口岸在内的3个公交枢纽站,包含南屏综

      合车厂、横琴西综合车厂和夹马口综合车厂在内的3个公交综合车场。二是针对早晚上班族,推出快线公交、高速公交线路。通过新增和延伸公交线路,开通短距离接驳“微公交”,消除公共交通盲区。开辟公交“家校专线”“复工专线”“通勤专线”,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根据大数据计算结果,针对每月每周每日不同时段,灵活安排班线,适应出行需求情况。比如增加人口聚集区线路,提高上下班时段的发班密度,延长晚班车的运行时间,增加晚班车运行班次等。

      对外客运。深化道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长途客运运力结构,坚持跨省出行以民航、铁路为主原则,引导道路客运企业逐步将省际客运班线调整为中短途省内线路,依托市域公路快速通道,继续推动珠中江市际短途班线公交化改造,努力构建以服务400公里以内旅客出行需求为主的道路客运市场格局。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公路客运运力资源,建立行业发展联盟,对接旅游、商务等上游市场需求,加强与民航、铁路、水运企业合作,发展定制客运、联程联运等客运服务新模式。鼓励长途汽车客运站在保障运输服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开展综合开发利用,延伸拓展增值服务功能。优化拓展连通珠海与澳门、香港的高速水上客运航线网络。

      (二)推动高效率货运物流服务体系提高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推进“珠海港通达全球、联通西南-粤港澳大湾区集装箱铁江海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聚焦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构建有利于促进珠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以发展多式联运作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战略,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设施建设。加强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港口主要港区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为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转移提供基础条件。支持企业加快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升级改造,推广内陆集装箱,促

      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推进货运珠澳同城。论证和推进对城市物流及货物通关口岸重新组织布局,结

      合城市干线网,将货运组织于城市外围地区,相应的陆路货运通关口岸安排于城市外围的港珠澳大桥口岸和横琴口岸,实现珠澳间货运“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的跨境交通格局。优化珠海东、西部水运口岸的协同发展关系,推动斗门港口岸确保资质和改造升级,促进洪湾港打造成澳门海陆空货物通关转运中心,巩固高栏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功能。深化珠澳港口合作,探索澳门自由贸易港功能向珠海港延伸。将澳门航空打板、澳门生活物资及葡语系国家商品集散作业延伸到洪湾码头,支持澳门机场仓库分拣、理货、仓储、打板等业务延伸到内地。利用粤澳货物“一单两报”平台,实现珠澳两地陆运和空运申报数据转换对接,支持陆空产业联运发展。

      (三)完善“交通+”服务体系“交通+互联网”结合目前珠海智慧交通数据平台的基础条件,由政府牵头、引进互联网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Maas平台、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十四五期间初步实现市民出行无缝对接、安全、舒适、便捷的目标要求;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和资源,提升共享交通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支持定制公交发展,形成对常规公交的补充和延续。“交通+物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契机,打造集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适应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鼓励物流企业利用港珠澳大桥的引流作用,主动对接粤港澳物流业务,发展跨境物流。全面提升港口物流发展能级,携手探索澳门自由贸易港功能向珠海港延伸,共同打造珠江西岸门户枢纽和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支持开通国际、省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以及内河、沿海集装箱驳船快线。扎实推动铁路物流提质增量,发挥广珠铁路疏港大动脉的作用,推动铁路物流上规模、高水平发展。推动广珠铁路站场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完善铁路物流基础设施。支持揽货体系建设,支持开通铁路运输班列,重点支持开通省内外至珠海铁路站到发的“五定”班列或直达专列。

      “交通+旅游”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符合条件的客运枢纽建设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或旅游客运超市,为游客提供运游服务,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游憩、娱乐、购物等功能,鼓励在公路路侧空间充足路段建设驿站、营地、观景设施和厕所等。全面对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规划》,完善旅游客运网络体系,打造串联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公交和到达重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客运班车。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旅游等体验式交通旅游,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开发“车票+门票”“车票+门票+宾馆”等运游融合服务产品,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以万山群岛为龙头,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陆岛旅游、水上旅游、通用航空服务、游艇码头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启动相关工作。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pdf

    推荐访问: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规划 交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