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01日 15:38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经费占gdp多少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8 09:18:01

    教育经费占gdp多少7篇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发布公告,2019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经费占gdp多少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经费占gdp多少7篇

    篇一: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发布公告,2019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49亿元。

      根据这个数字测算,政府对教育投入占GDP(即99万亿元)比重,达4.04%。继2014年首度突破4%之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世界有可比数据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这个数字,居第110位。

      【世界均值】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全球教育开支占GDP比重均值为4.487%。

      【我国进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投入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要知道,我国这个比例,1999年只有1.9%,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位次排序】横向比较一下,我国2019年4.04%的数据,在世界排名第110位,和中国排名相近的有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

      【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注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国中,与其他国家差距仍然存在,但在不断缩小。足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加速弥补对教育投入的历史性欠账,努力办好教育这个重要的民生事业,让千家万户都满意。

      【前景期望】一是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把学校建得更漂亮,设备配得更先进。二是希望加大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三是希望今年年底前“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让中小学教师地位再提高一点。

    篇二: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0年—2013年)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已推至2010年。

      年份GDP(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990

      18,6673.04%

      567

      1991

      21,7812.86%

      62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26,9232.74%35,3332.51%48,1972.51%60,7932.41%71,1762.46%78,9732.49%84,4022.59%89,6772.79%99,2142.87%109,6553.19%120,3323.41%135,8223.28%159,8782.79%184,9372.81%216,3143.01%265,8103.22%314,0453.48%340,9023.59%397,9833.66%4715643.83%5193224.00%5688454.00%

      73888712101465175119662186250228473498410344554461519765118559109291223814566180612077322754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篇三: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构成和流向

      顾昕;周适【摘要】本文基于最新可获得的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构成和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全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但教育总费用的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第二,中国民间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较高,而政府在教育筹资和投入上所扮演的角色相对较弱;第三,中国教育费用支出偏向于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投入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是造成中国义务教育发展不足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些发现的政策意涵有三:其一,中国政府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水平;其二,政府必须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为民营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正向激励;其三,公共教育经费应该向基础教育倾料,从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均等化.【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0(018)004【总页数】6页(P183-188)【关键词】教育总费用;民间教育经费;公共教育经费【作者】顾昕;周适【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无需赘言了。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环节,教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偏重领域之一。然而,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一直偏低,筹资来源的构成与教育支出的流向均呈现众多不尽合理之处。尽管从短期来看,中国在教育投入中呈现的问题尚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但是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深入考察这一问题,本文将考察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且对后一项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基本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全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是刻画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我国关于教育经费的众多研究中,对这一指标的重视相当不够,大多几笔带过,主要笔墨都集中在对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和结构的研究之上,很少有研究对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进行国际比较。关注中国这一指标的国际性文献也不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6年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公共支出的研究报告是少有的例外之一。基于2001年的数据,该报告将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结构和流向与31个国家进行了非常简要的比较,发现了如下基本的事实:第一,以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中国的水平偏低;第二,中国民间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较高,相应地政府在教育筹资和投入上所扮演的角色相对较弱;第三,中国将较高比重的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之中,影响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1]。本文延续上述OECD的研究,试图对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构成和流向进行更为系统性的分析。首先,基于迄今为止可获得的数据,我们考察中国教育总费用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分析中国教育总费用中公共与民间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由此对政府与市场在教育筹资和投入结构上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对中国

      教育总费用的流向进行分析。最后,我们讨论有关本文研究发现的公共政策意涵。考虑到经济规模,中国教育总费用的绝对总量自然是不低的,但是其占GDP的比重长期以来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述OECD的研究发现,基于2001年的数据,中国私人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4.2%,“不但低于大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而且低于一些与中国有着相似或更年轻年龄结构的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1]。那么,这一态势在2001年之后是否依然在延续呢?在表1中,我们展示了历年中国教育总费用及其占GDP比重。由此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中国教育总费用呈现逐年递增之势,其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3.4%提高到2007年的4.8%。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指标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并没有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与1991年的水平相比下降了,直到1998年这一态势才得以扭转,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即4.6%。然而,在2002—2006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却近乎原地踏步,直到2007年才重新呈现缓慢上升之势。那么,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呢?为此,我们以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鉴于教育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世界教育指标(WEI)国家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①。早在2002年,WEI国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平均花费了GDP的3.9%和1.3%,而OECD国家花费了3.8%和1.4%,其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平均至少在5.2%之上,因为除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的教育经费(例如职业教育经费)可能没有列入统计②。而在这一年,中国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4.6%。从表2可以看出,到2006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都上升到了5.7%的水平,而中国这一年依然是4.6%。在这一指标上,中国2008年的水平与2006年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近1%的差距。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这里的WEI国家包括中国。鉴于人口与教育总费用的规模,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低水平显然极大地拉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换言之,在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中,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平均数字,也远远高于中国的水平。当然,有必要说明,中国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包括所有的教育费用。其一,在中国,私人在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教育培训花费(例如各种补习的费用)被排斥在教育费用的统计之外。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消费估计为500~800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口大约为6亿[2],因此教育消费额估计为3000亿~4800亿元,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私人补习费用。从下文表3可以看出,中国民间教育经费总额2007年的官方统计数据仅为3867.9亿元,显然这是一个严重低估的数字。其二,众所周知,在中小学阶段,中国存在着大量屡禁不止的“择校费”(无论是以何种名义)[3]。实质上,这是中国民众为优质中小学教育支付的“潜学费”,当然属于民间教育支出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这笔巨额的“非法”教育费用,均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但是,即便我们将私人补习费和“择校费”考虑进来,中国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恐怕也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要知道,在这个指标上,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要抹平,意味着教育总费用必须增加2000亿~3000亿元,这恐怕不是未能统计进来的私人补习费和“择校费”所能弥补的。举世公认,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都高度重视教育,但是中国教育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却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重要的事实理应引起中国全社会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教育经费研究的片面性,国人更多地关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而没有同时关注政府与民间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无疑影响了我们对教育政策现状的全面认识。接下来我们分析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构成。教育总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公

      共部门,一般又称“财政性教育经费”,国际上通称“公共教育经费”(publicexpenditureoneducation);另一部分则来自非财政性渠道,包括民办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即收费,包括学杂费)以及其他经费,国际上通称这些经费为“民间教育经费”(privateexpenditureoneducation)。公共教育经费与民间教育经费之比,反映了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中文文献中众多关于中国教育经费的研究,均使用各种统计年鉴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作为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本文亦延续这一做法。从表3中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在1991~2005年间一直呈现下降之势,从1991年的84.4%下降到2002年的61.2%。当然,这一指标的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九年(1991~2000年)是快速下降期,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下降了近18个百分点,尤其是在1993年之后下降的幅度较大,主要的原因是该年正式开启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试点;第二阶段(2000~2005年)是一个缓慢下降期,仅下降了大约5个百分点[4]。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后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出现了回升之势,2007年这一指标与2005年相比足足上涨了近7个百分点。尽管此后的统计数据迄今尚未发布,但这一回升之势估计能维持一段时间,其回升幅度究竟多大以及回升之势能维持多久,是非常值得观察的。总体来说,民间教育经费的增多及其在教育总费用中占比的提高,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教育投入主体趋于多元化,计划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垄断教育筹资和投入的格局彻底被打破[5],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下降到了过低的程度,那么这就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政府在教育中的投入有所不足[6]。那么,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是否过低了呢?让我们进行一番国际比较。表4和表5分别列出了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家公共与民间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在1999~2004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同期内的变化仅在1.5个百分点以内,在统计上可视为没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中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高达88.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8.8%~78.2%,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10到20个百分点。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不仅与OECD国家的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甚至还不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便在2007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比重回升到68.2%的水平,也不及WEI国家在2004年68.8%的最低水平。同时,有两点值得特别说明:其一,前文已述,中国也名列WEI国家之中,因此中国拉低了WEI国家在公共教育经费比重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与其他WEI国家在这一指标上的差别更大;其二,无论是OECD国家还是其他WEI国家,其民间教育经费的统计大多包括私人补习,而中国教育费用的统计不包括教育系统之外的私人教育花费,即如前所述未把城镇居民中大量私人补习费用包含进来[4],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民间教育经费占教育总费用比重的统计数据是严重低估的。换言之,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教育总费用中的占比并不像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高。因此,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政府在教育中的投入水平非常低。可以说,前述OECD研究报告基于2001年数据发现的事实,到了2007年依然在延续。接下来,我们考察中国教育总费用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构成。在中国教育总费用中,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在1995年之前较低,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较低,在WEI国家中长期敬陪末座③。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扩

      招”政策,开启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经费的规模及其占教育总费用的比重也由此大幅度增长[4]。1998年,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费用的比重仅为20.3%,经过5年时间,到2004年这一占比就达到了31.2%,自此基本上稳定在这一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1999年开始,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占比下降到了60%以下,并逐年下降,从59.1%下降到了2007年52.7%(参见表6)。表7给出了OECD国家教育总费用的流向。从表6与表7的比较可以看出,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近年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相对较低,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而中国对高等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多,比OECD国家高出约5个百分点。从动态的趋势上分析,OECD国家教育总费用的流向基本稳定不变。中国自1996年以来,教育总费用的支出结构逐步向高等院校倾斜,至2004年基本达到稳定。中小学获得的教育资源比重则随之逐步下降。关于发展中国家教育总费用的流向,缺乏系统性的数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所进行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就公共教育经费的流向进行比较。但是,仅仅限于公共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无疑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各级教育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民营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如果不将民间教育经费纳入分析,则很难客观地了解各国教育资源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配置情况④。由于认识到这一局限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2009年发布的报告,给出了世界上诸多国家2007年各级教育费用占GDP的比重,但或许由于可获得的数据缺乏完整性,该报告没有给出OECD和WEI国家的平均值,其中也没有中国的数据。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将中国与其他各国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数据都展示在表8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小学和中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均属于国际水平的低端,而大学的情形则处于中游,同日本、荷兰的水平差不多。从大中小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些指标来分析,中国教育总

      费用在基础教育上的配置比重相对过低,而在高等教育上相对较高,可以说是一个明确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前述OECD的研究报告,仅仅基于2001年32个国家统计数据的简单比较,就发现了这一事实。其实,早在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教授就指出,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投入的经费比重偏高,初等教育经费比重偏低,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原因[7]。在此之后,很多关于教育公共财政问题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都持续不断地指出这一问题。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即便在进入21世纪之后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8]。实际上,自2005年,中国政府开始在城乡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的公共教育经费有了一定的增长,从而使中小学教育经费占教育总费用比重的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尽管如此,中国教育资源配置偏重高等教育的情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相对来说,中国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不足依然是一个现实存在。公共财政在教育支出上的这种偏差,似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有国际社会政策专家指出,与政府在初等教育投资不足相伴的,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对高等教育部门不成比例的高水平投入,这种配置模式使得发展中国家中相对较为富裕的少数人享用了较高比例的公共教育资源,有损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9]。当然,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教育发展阶段有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10]。对于中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支出结构的问题,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无论如何,中国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不足依然是一个事实。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显示,不同层级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有所不同,初等教育最大,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小。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甚之。这一点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常识。因此,无论是

      从促进社会公平,还是从提高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公共教育投入向基础教育倾斜理应成为公共财政的施政准则,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的确如此[4]。事实上,政府为所有的学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已经列入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以及千禧年发展目标。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已经成为社会政策转型的全球性趋势之一[9]。然而,中国的情形却有所不同。在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中,基础教育的筹资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而以发展主义为取向的地方政府大多倾向于将有限的财政支出有限投入到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GDP增长的社会经济领域,因此基础教育显然不会成为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最优先领域。除了前述OECD的研究报告之外,关于中国公共财政或公共预算的很多中文文献均指出,公共教育经费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相对不足,是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典型表现之一[11]。通过对中国教育总费用的水平、构成和流向进行系统性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我们再一次证实了如下的事实:第一,尽管中国全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但教育总费用的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第二,中国民间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较高,相应地政府在教育筹资和投入上所扮演的角色相对较弱;第三,中国教育费用支出偏向于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投入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是造成中国义务教育发展不足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早已存在,而且也为众多国内外公共财政或教育政策的研究者多次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近年中国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有了众所周知的提高,但是上述三项早已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却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些发现的政策意涵有二:其一,中国政府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水平,使之与中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其二,政府必须创造适宜的制度环

      境,为民营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正向激励,否则单靠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并不足以改变中国教育总费用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现状;其三,公共教育经费应该向基础教育倾斜,从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均等化。关于中国公共与民间教育经费的水平和支出流向,我们将另文分别加以详细的研究。注释:①WEI国家即世界教育指标项目国(theWorldEducationIndicator,简写WEI),包括19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印度、印尼、牙买加、约旦、马来西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斯里兰卡、泰国、突尼斯、乌拉圭和津巴布韦。②UNESCO,EducationTrendsinPerspective:AnalysisoftheWorldEducationIndicators.Montreal:The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2005,pp.55—56.③UNESCO,EducationTrendsinPerspective:AnalysisoftheWorldEducationIndicators.Montreal:The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2005,p.117.④UNESCO,GlobalEducationDigest2009:ComparingEdu⁃cationStatisticsacrosstheWorld.Montreal:The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2009,pp.49—55.

      【相关文献】

      [1]OECD.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往更有效和公平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曾晓东,曾娅琴.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顾昕.教育经济学的启示[J].读书,1985,(5):13—21.[6]雎国余,麻勇爱.中国教育经费合理配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1):43—47.[8]李祥云.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陈鸣,朱自锋.中国教育经费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四: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五: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教育部昨日(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在教育方面投入50175亿元人民币,其中40049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根据这个数字,政府的教育投资占GDP的4.04%(99万亿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4%之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全球190个具有可比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名第110。

      [世界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平均比例为4.487%。[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入的比重已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排名比较],中国在2019年的4.04%数据在世界排名第110,泰国(97),希腊(103)和伊朗(111)接近中国。每名学生的教育经费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个地区(例如某省或某市)的实际教育发展情况制定的年度预算的基础。这也是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计划的学生数量向有关教育部门分配资金的基础。这是衡量教育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教职工的设立标准,工资标准,学校的规定,及时全额划拨义务教育经费。建筑标准和人均公共经费,以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校建筑物的安全,并确保教师和工人的工资按规定支付。”

      2.各级教育投入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如下:1,全国学前教育总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2.全国义务教育投资总额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3,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总投资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4,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1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总额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5,全国其他教育投资总额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

      2018年各级教育基金投资及同比增长趋势3.各级学生人均教育支出1.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0648元,比上年增长8.93%。2,全国小学平均水平为12733元,比上年增长4.56%。3.全国初中平均价格为18481元,比上年增长5.32%。4.全国平均高中为20441元,比上年增长10.04%。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为19742元,比上年增长7.45%。6,全国高等学校平均水平为36294元,比上年增长8.42%。

    篇六: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国家明确2012年将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在“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5月5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了实现4%的时间表,即到2012年,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自10年前实现4%的计划落空后,4%就一直是一个触手可得而又遥不可及的目标。但这一次,人们大都愿意相信,17年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这个蓝图,将在本届中央政府的任期内得以落实。在我国,很少有数字像4%那样令人牵肠挂肚,并如此富有象征意义。这个简单的百分比,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它的实现意味着什么?从数字上看,2009年我国的GDP为335353亿元,“335353亿元的4%,就是1.3万亿多元”。今年3月1日,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比一万亿GDP更重要》,进一步揭示数字背后的意义:由教育促成的人力资源增值,非区区一万多亿GDP所能比。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确实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存在已久,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增加对这一公共事业的投入。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谈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时就指出,“教科文卫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1983年,在中央政治局的要求下,名为“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研究”的重大课题组应运而生,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教授等10多位资深教育经济学专家携手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们主要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选择了39个对象国进行研究,其中包括15个社会主义国家。1985年,研究得出结论:2000年,到中国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该是3.87%。随后,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写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7》,1992年,我国GDP总额只有2.6万亿多元人民币,不到当时的2900亿美元,大概只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前10强一年的总营业额。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确定4%的目标被教育学者称之为“具有前瞻的战略眼光和集体共识”。但现实令人遗憾。此后13年,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每年均低于3%,直到2006年才达到3.01%。这一年,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4%的目标在这个新的五年规划中再次得以确认。同年,中央把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些决定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并令教育界人士感到振奋。在2007年6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陈伟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4%”是“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当中非常务实、非常重要的内容,振奋人心。“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有充分依据的。”陈伟光说,“从这几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来看,今后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4%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投入的重视下,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48%,离4%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度工作要点,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用“促进”而非“促成”一词来表达这个工作要点,暗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难。

      2月28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难度不小。但不管怎样,中央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两年内实现国家的这一承诺。事实表明,“保障政府教育投入”作为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正逐步得到强化。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人们有信心期待进一步分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篇七: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中央根据具体情况对努力程度不够的地方给予监督和检查对努力后仍然达不到指标的地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在年终为了确保决算达到目标要求依据gdp的实际情况再对预算进行调整并且通过分析主客观因素找出未达标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奖励或者给予惩罚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政府的财政偏好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财政性教育经费达不到GDP4%的原因,并建议通过扩宽筹资渠道、落实地方责任制、公开教育经费的途径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GDP4%;举措1.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1.1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舒尔茨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用教育投资增长收益率的方法估算出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中国学者也计算出1999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92%。教育不像科技成果能够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第一种是教育投入增加了教育消费从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第二种是教育投入直接推动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2增加教育投入的必要性近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量不断增加,然而教育投入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教育投入成为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基础性投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但是从教育发展供需来看,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义务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分配不均衡等等。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争取2012年达到4%成为促进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课题。2.教育经费达不到GDP4%的原因分析2.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尽管这些年教育支出呈不断增长趋势,预算内教育支出增长程度较低使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到GDP的4%。我国教育预算内支出及教育支出比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幅度高。教育支出从1998年到2008男增长了4.92倍。从2949亿元增长到14500亿元.。而预算内教育支出更从1998年的203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449亿元,增长了5.14倍。预算内教育支出按2007

      年的8280亿元来算,占到了GDP的3.36%。尽管政府这些年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总量,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将近10年仍然没有达到占GDP4%的保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成为主要原因。我国的经济改革这些年不断的放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到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持续多年低于20%,财政性教育经费GDP占比达不到4%的现象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有直接关联。2.2中央与地方财权不明现象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分国家与地方两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又分为中央转移支付及地方收入,地方GDP与财政收入在统计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次,相对于全国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但地方的教育费用与地方产业结构等联系紧密。2009年中央级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2.4%,地方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7.6%,税改使得国税比例相对于地税比例增加,地方可能在中央加大对教育比例的投入时减少自身的投入,这样地方教育经费的GDP占比可能就一直达不到标准。地方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也与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对等有关。实行分税制改革后,2008年地方性财政收入占全国比例还不到50%。然而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分析,地方财政支出20多年来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8年约达到80%。这表明我国的财权虽上收至中央,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的减少,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达标问题上压力沉重。2.3地方政府的财政偏好效应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使得在财权上地方政府可以在事权范围内根据其偏好分配财力,一方面,政府官员有可能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逐利。尤其在一切让位于经济的发展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支出更容易忽视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使得财政生产性公共支出和民生性公共支出产生失衡现象。教育法中要求的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很多地方也还没有实现,仅2008年就有24个省份没达到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标准。3.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举措3.1扩宽筹资渠道,增加财政收入2008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10449.6亿元,其中企办校和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仅占0.7%。可见,要实现4%目标,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还要拓宽投资渠道,逐渐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近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教育费附加费,提高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标准。地方政府应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来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的教育费附加。内外资企业都要增收一定比例的附加费;提高依照三税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的比重;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从彩票、公益金中增加安排用于教育支出;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掌握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教育;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通过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的优势,赢得更多的政府财政性

      教育投入。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通过多种筹资方式保证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3.2中央统领全局,落实地方责任制先由我国2013年GDP的总量来推导占4%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总量,再根据各地在校生规模和生均经费标准推导出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央根据具体情况,对努力程度不够的地方给予监督和检查,对努力后仍然达不到指标的地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在年终为了确保决算达到目标要求,依据GDP的实际情况再对预算进行调整,并且通过分析主客观因素找出未达标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奖励或者给予惩罚。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还要靠继续进行财政改革,建立财事权对应的体制,增强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服务能力等措施。依据地方政府的各自的情况,通过使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比例和地方税收基数降低等手段,使地方财政的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并降低中央财政集中程度,努力将其占全国财政收入控制在50%以下。3.3公开教育经费,加强监督管理首先4%这个指标具体化、公开化。财政部应该公布每一财政年度教育经费的构成及细节,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其他财源分别拨多少经费到哪些部门,这些部门如何分配这经费。一个县的民众都可以随时查到本县的教育经费来自哪些方面,一共有多少钱,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能查到这些数字。这样可防止教育部门滋生腐败的土壤。财政分权后,在地方政府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预算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程度降低,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支出的随意性不断增强。这样就需要将发展教育事业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归入干部考核体系,以此促使地方政府按时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参考文献】[1]秦福利.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4%的若干思考[J].高教研究,2011,(5).[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教育经费占gdp多少 教育经费 gd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