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6日 19:58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1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0 14:06:02

    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1篇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乐晓峰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家”字反映的古代婚姻中的风俗文化,从古代“家”的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1篇,供大家参考。

    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1篇

    篇一: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乐晓峰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家”字反映的古代婚姻中的风俗文化,从古代“家”的形成、“家”的命名理据及其特征、“家”的字型考证、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和“家”字的词义引申五个方面来展现“家”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家古代婚姻观命名理据字型词义引申

      汉字素来有历史文化的“古化石”之称,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传统文化蕴涵的精髓,似乎就离不开汉字文化的研究。有时,一个字,就能串出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就能勾画出一幅幅精美的古代民风民俗图景。

      在这里,我想聊聊这个“家”字。一说到“家”,仿佛就有一股温馨、甜蜜的滋味萦绕舌间。也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家庭情结”。难怪那么多的诗词篇章里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句句言言,总是生生不息,读来定能勾起那些游子们的思乡情怀。看,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无奈;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辛酸,无不征显我们对家的无比眷念。

      就简简单单一个“家”字,细细分析它的来由,古人的家族观念、婚姻观念、价值取向乃至于宗法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体认都能从中衍生出来,并得到一一例证。

      (一)“家”的形成

      “家”这个义位的出现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在对远在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中,有许多证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婚姻习俗。在母系社会里,我们的先民还处在“族外婚”阶段,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婚制。女孩长大成人后,家族的长辈们就帮她建一所房子,让她单独居住。以便接受其他氏族的男子的拜访和住宿。黎明时分,这位留宿的男子就会急忙爬起来,回到自己的氏族中去劳动、吃饭、休息。黄昏后,这位男子可以重新面临选择:再次去昨晚那位女子的家中留宿,或是到另一个女子的家中去,或者那儿都

      不去。也就是说,氏族中的男子是居无定所的,他们的全部职责只是繁衍后代。至于哺育和抚养后代,他们无须过问,当然也不用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家庭成员中并无父亲这种角色的出现。女子怀孕,日后生下的孩子“但认其母不认其父”。与孩子相亲相爱的是孩子的母亲、姨妈、姥姥或者家族中更老的女性长辈。孩子如果是男孩,他长大后依然要像其他男子那样,到外族女子的家中留宿,留下个人血缘的孩子。在这种婚姻状况下,是不可能追究孩子的父亲是谁的。那么,由此推断,“家”形成,就是单身女人的居住处或单身妈妈的居住场所。这种婚姻习俗,直至现在在云南纳西族的走婚制度中,我们仍可见到。

      当然,对于“家”的形成,恐怕还存在其他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族外婚的方式可能是两族中的适龄男女青年,到了一定时期,就相约到两族外的中间地带寻觅一个场地,建立一个类似零时“度假村”的新居住地供年轻人们相处,休息。而其间,必定有那么一些年轻人双双对对不愿分离,就形成了两两独居的“小家”。究竟那种说法可靠呢?到下面文中我们再来辨析。

      (二)“家”的命名理据及其显著特征

      任何一种事物的命名都必须概括它的显著特征以表明它的造词理据。“家”字当然也不例外。《说文》:“家,居也。”易家人释文:“人所居称家。”由王力编撰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查得,“家”、“居”为同源字。家,当然是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无可厚非,既然有了“居”的概念,为何有要造一个“家”出来呢?而且,究竟怎样的居住方式才被称为“家”呢?

      《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可见,古人的居住要求是:走到哪儿,居到哪儿。只要可供藏身栖息即可居。但对“家”的要求一定要高一些。《诗》大雅棉:“未有家室。”又周南桃夭:“宜其室家。”这里的“家室”、“室家”都是说通过一定方式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家”是“居”的更高级的形式--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的小群体的定居。那么“家”的原初就是母系氏族单身母亲之家的标示,因为这是最早的由小群体共

      居产生的居住方式。

      可是,“家”还有一个同源字“嫁”。“嫁”:女子适人,与“娶”相对。列子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到这里,古人的婚姻观已经变成了“女子出嫁才算有家。”故造“嫁”字,就是为了标志父系氏族的出现,女子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就此完全改观。

      (三)“家”字字形考证

      《说文》:“家,从‘宀’‘豕加’省声。”这里的“豕加”发音为(jiā)。作为形声字,这个“豕加”虽是声旁,但明明白白是公猪的意思。如果作为会意字,从“宀”从“豕加”,“豕加”中有“豕”,房子里面有头猪,还是一样的结果。究竟,这“家”里为什么有一头公猪呢?

      以“豕”作为“家”的一个部件,不论是合意作用,还是组形作用,还是声符,都值得我们探究这猪的来由。前文曾提到,在考古中发现,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都有先民豢养猪的遗物证明。这自然可以证明远古的家庭(家族)经济与畜养(家畜代表私有财产)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家”里的温馨和舒适能让一头公猪来享用。

      如果仅仅将猪看成是私有财产的象征,那么就说明古人对于“家”的概念就是要有房子和经济来源即可。那就失去了最初我们了解的古人对于婚姻观的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家”字的出现也就成了私有制产生的标志。是不是这样呢?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远古先民在豢养“豕”的时候,会发现野公猪,也就是“豕加”常常在晚上光临他们的猪圈,并且使他们的母猪怀孕,生下一窝小猪崽。这些不请自来的公猪,就像上古时期的男子一样,黎明时悄悄离去。这种相似也许不只是一次巧合。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豕加”这个字,是不是为了留下这信息符码呢?这也给我们上文中的那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家”字是远古时期走婚式婚姻风俗的鉴证。

      (四)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

      “家”中的母亲全权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盖屋建房,发展经济生产,支撑这个“家”。这就体现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结合,以此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见,古人的生殖崇拜是非常明显的,她们认为自己的氏族能得以繁衍生息就是依靠母亲的生养和哺育。于是,“家”的出现就是古人的生殖观念的表现--在以血缘关系维持人的生存群体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以及血族战争的频繁爆发,人口的增殖乃是部落或家族生存兴旺的重要保证,由此激发了人们繁衍后代的强烈欲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低下,整个生育过程不免时时遇到种种非人力所能抵御的灾难。这就更加深了人类对人口生养的渴求和所谓的生殖崇拜。所以,造“家”字,以征显母亲的地位。

      (五)“家”字词义引申

      “家”字的含义很广泛,仅以四次演变作为参考。

      夫妇互称为家泛指亲人家口、家小

      以家为概念的小团体学术流派,专业人员儒家、道家;科学家、行家。

      (名词性)家庭,家乡(动词性)以之为家“三王家天下”《汉书》

      士大夫的家族邦域国家

      由此表可见,“家”的含义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高。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情结”的文化渊源就在于此吧。

      参考书目:

      1、宋唐.汉字密码.北京.学林出版社,

      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北京出社.1981.

      5、诗经.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作者邮箱:******************

      [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篇二: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对待汉字汉语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汉字的电脑使用的成功,使汉字的前景更加光明,我们将更加珍惜我们的汉字文化,相信这种文化会更加光辉灿烂。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篇三: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

      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

      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

      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篇四: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九、"鼎、国。《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

      一、"稳定与持久。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1/12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

      2/12

      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

      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

      3/12

      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

      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4/12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家政权的象征。

      ,它又是国

      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

      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

      5/12

      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

      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

      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

      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6/12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7/12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

      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

      8/12

      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9/12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10/12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11/12

    篇五: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的记忆而如今的键盘输入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要的字这样就导致出现了许多提笔忘字的情况

      [文化作文]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800字(精选7篇)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800字(精选7篇)

      “汉字”作为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它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结构,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不拘一格的个性。

      我国汉字起源很早,从最原始的甲骨文,金,篆、隶、草、楷、行五书,到现代化文字,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无论在那一时期的文字,都无一是最精彩的。

      如今的汉字文化更是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可许多人却只注意到了它的光辉战绩,却没有发现最原始的汉字文化正在悄然无声的流逝着。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的记忆,而如今的键盘输入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要的字,这样就导致出现了许多“提笔忘字“的情况。总结下来,电子产品就是汉字文化流逝的第一大罪魁祸首。然而,”危害者“远远不止者一个,另一个”危害者“就是人们的内心。人们的心中再已没有了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也没有了古人的”凿壁借光“、”三尺悬梁“,有的只是如”方仲永“一般不喜欢学习的人。对于这些危险我们怎么解决呢?让人们不在接触电子产品?强行让人们学习?不,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能够拯救汉字文化的方式只有一个――让全国人民从心底知道汉字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热爱汉字文化,然而,这个方法是没有途径可寻的,所以,这又需要许多人来呼吁大家热爱汉文化,宣传汉文化。

      那如果除开这个方法,我们又来想想,有一天,汉字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哪里来?汉字没了,当我们国家遭受侵害时又该如何抵抗呢?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一种没有文化的下层阶段。反之,我们再来想想,有一天,汉字文化越发昌盛,闻名世界,每个中国人都掌握了一手熟练的汉字文化,走出中国,江不用再受其它国家的鄙夷,每个外国人都对汉文化感到崇敬,这会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啊!正如日前火热播放的《汉语桥》这个节目,节目中,参赛选手全是来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他们的表演淋漓尽致,把汉字文化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是让我顿生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

      汉字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汉字文化,努力学习汉字文化,争取让汉字文化发扬成世界上的“东方之珠”。

      汉字,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明清时代,再从明清时代到如今,汉语都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汉字它是有生命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一撇一捺都有他们的来历。汉字的演化不是凭空想象的。例如:人字的“人”,是由人躬身垂手劳作,逐渐逐渐的被古人用繁体字来形容了,一代一代的把“人”字简化,后来就形成了简体的“人”;又例如:休息的“休”,它的演练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累了,靠着一棵树来休息,而树也可以是木,后来古人不断地发现和不断地演练,形成了现在许许多多的汉字,然而用这些汉字,就逐渐组成了汉语。汉语的演变证明了这是一种艺术的结晶。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古人都喜欢去钻研我国的汉字艺术――书法。有些人甚至以此作为一生的爱好,比如说:王羲之、欧阳旭、颜真卿……他们都是一些书法家,都是去钻研我国汉字的名人。至今,去钻研中国文字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有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是用电脑、手机来打字。有的语文老师都是用电脑来上课,而这些有生命力的汉字就被这样所替代了,没有它原来的艺术,原来的魅力。但是,有许多的外国人都来钻研汉字,因为那些外国人佩服中国古人把那方方的字,用毛笔赋予了汉字的生命,写出汉字的魅力,写出汉字的独特,写出汉字的风采。在现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用笔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而外国人来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看电视就能看见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写汉字,他们想学到写汉字的轻快捷洁,想学到中国汉字的表现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些汉字都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素质。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祖国的花朵,我有权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很多时候,我都会把毛笔拿出来练习毛笔字。毛笔可以让一个浮躁的人平静下来,而他的一笔一划都牵连大自然,你与汉字、汉语融为一体,就等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方法。

      现在,我想对同龄的我们说“不要把汉语的文化渐渐淡忘,不要一次一次的消磨它,不要让它与古人随风飘逝。”我们现在更要去钻研传统的艺术,不要让外国人抢去了,不要让电脑打字代替了它,让它永远伴随着我们,让它的魅力能展现出来,让汉字的文化气息能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文化出现了混乱。汉字的错误书写,文字滥用,说话不规范等等问题,使得中华文化的精华,优秀无处可见。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正在渐渐消失。中国的汉字也是危危可及的。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优秀的中华文化被我们淡忘。现在留下的只有被物质所填满了的人们。多数人都不去重视汉字的书写,语言的规范。人们渐渐迷失了自己,丢弃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代表国家的文化已丢失,还有什么能够留下呢?

      网络东西日益丰富,出现汉字错误数不胜数,比如一些网络语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没有了汉字的正确书写。只是沉浸在娱乐中,许多人都会写错字,这并不是疏忽而是一种认可,认为自己写的字是正确的。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写错字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

      最近,国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出现了“汉语热”“汉字热”等一系列的节目,并开始推广。像什么“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也随着汉字热逐渐兴起起来。

      汉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汉字代表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经过无数演变而形成的,它汇集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标志着中国一步步的崛起。它是中国辉煌的象征,我们不该舍弃,也不能舍弃。它见证了中国人民有始以来的共同努力,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它代表的就是我们,就是我们中国人!

      从文言文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白话文,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记录了从古到今那些伟人的壮举,让我们能永留心间。它为我们记录下了优美的文段、精彩的片刻、胜利道路上的艰辛。它一直与我们同在。翻开课本,路上的路标,花园中“请勿践踏”的字样,都是它带给我们的用处。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汉字之美。

      正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不仅想登上泰山的顶峰,更想登上人生顶峰的愿望。表达了杜甫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誓死也不投降,宁可牺牲也不出卖自己的国家。宁可坐了三年土牢,也不接受元军的劝降。突显了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汉字凝聚起来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还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中国汉字。它可以描述群山大河的气壮,人们心中雄壮的愿望。它是不能消失的优秀,它是代表我们中国人民的尊严。所以请认真对待汉字,认真书写我们中国的气壮山河!

      它,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见证;它,是炎黄子孙集体的智慧凝聚成的结晶;它,更是中华民族璀璨历史上最为夺目的星光。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汉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从神秘莫测的甲骨文,到自然朴实的小篆,从生动活泼的隶书,到端正严谨的楷书。汉字,经历了6000多年的考验,在时代无情的推移里,汉字仍旧书写着别样的传奇故事。在我看来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像是一部摄影机,完整地记录下辉煌灿烂的历史。直至今日,每每看到汉字,都不禁肃然起敬,为古人这一伟大创造赞叹不已。

      汉字并不是方方正正的呆板的符号,它被聪明的人类赋予了生命与活力,它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精灵。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漂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想流泪;“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了深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写下“人”这个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并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

      汉字的奇特,还奇在它的声。一个字,有好几种读音,如“重”字,读二声“重”,又读四声“重”。而且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二声“重”的意思是很沉,四声“重”的意思是重复,这也是许多外国人不能明白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和存在方式,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富,一半是��一半灾。品,一口,一口,再来一口,好吃极了。旧,新的东西,过去一日就变成旧的了。原来老祖宗在造字时就给我们讲了许多发深省人生的道理。

      汉字在行走在书法家的笔下,更是变化多端,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凤舞龙翔,或严肃端庄。给欣赏者传递着传递节奏与旋律之美、力度与速度之美、变化与和谐之美……总让人感到美妙神奇与亲切。汉字的形美在书法这种独特艺术形式中得以充分的展现,也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汉字文化博大加深,你越亲近它,越喜爱它,越觉得它真值得我们细细专研。我爱你,汉字,经受岁月的洗礼后,你一定会愈久弥香。你那奇特的魅力的无限活力将会永远被世人所珍爱!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莫过于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在文化的长河中绚然划过,留下平淡却令人舒心的色彩。

      汉字,从字面意思理解,自然就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仓颉造字,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盛唐楷书,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汉字从历史文化的滚滚长河中一路走过,留下许多铮铮中华魂。汉字是中华儿女奇特想象力的结晶,是历代文豪抒发情感,立下鸿鹄之志的表达工具。汉字以独特的方块造型,组成一句句人生箴言,凝成一段段中华精魂。

      汉字的音律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的每个音都有四种声调,在古诗韵律中叫做“平、上、去、入”,这样的独特韵律便是汉字的一大特点,使汉语读起来婉转动听,犹如初春杜鹃的歌声般清脆,朗朗上口。

      汉字的书写则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以汉字为根本发展的书法艺术可谓是中华物质文化的瑰宝,是汉字书写之美的最直接体现。不论是最早的篆书还真是最晚的行书,不论是最清秀的楷书还是最自由奔放的草书,是华夏儿女多彩想象与洒脱灵魂的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体现。

      汉字的一笔一划就是笔尖上的戏剧,一撇,一捺,一竖提,一弯钩,就像在低吟浅唱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一个转笔之间就包含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意。汉字,中华文化的最大载体,它承载着成千上万个炎黄子孙的梦,是中华文化的心脏,是华夏子孙的太阳。

      而如今,这样诗情画意的汉字却渐渐被高科技产品取而代之。手机,电脑,传真机这样的机器竟让我们忘了如何书写汉字。在依赖高科技产品的今天,有语文老师无法将汉字

      书写正确,有新闻报刊屡屡出现错字,有大型电视节目念错字音……这都是在警告我们汉字正在逐步被我们淡忘。

      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的是不忘根,不忘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也是一种蓬勃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应细细品味,慢慢领会总能在极具魅力的汉字文化中感受到龙脉的跳动。

      那是情感的爆发,或�M,或竖,或撇,或捺。那是心灵的乐曲,或轻,或柔,或美,或重。那是诗意的展现,或冷,或暖,或醉,或醒。一切都来源于它――汉字。

      “���玎剜亍罢馐乔么蚣�盘的声音,”悉悉唰唰“这是有手写字的声音。当这两种声音碰撞在一起,你是否会深发感触――那一个个有着生命的方块字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吗?它们会不会被电脑上那些死气沉沉的”新同胞“所替代呃?是啊!在这个信息时代,哪里还有这些小生命的地位呢?

      可是,你是否想到:当你沉醉在唐诗宋词中时,你可知它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当你欣赏着某位书法大师的作品时,你可曾想过是谁的功劳让你看见这美的享受。当你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点头称赞时,你是否体会到这心的滋养。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让你体会到诗的意境,眼的美丽和耳的重要。它忽而气势磅礴宛如高山,忽而轻柔平静宛若流水,却又忽迷茫神秘好似星辰,一撇一捺,一音一律,一意一景,无不透露着生活的灵动,汉字的刚劲以及中华民族的魅力。

      作家之所以可以写出好文章,那是因为汉字的多层含义。音乐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那是因为汉字优美的声韵。诗歌之所以可以催人泪下,那是因为汉字的柔美情趣。一笔一划之间,互相辅助,互相衬托,那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体现。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笔划中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心血,每一个音节中都体现着我们国家的雄健和骨气。所以让我们离开手中键盘,拿起手中的笔,让我们为能写出汉字这样美好又神圣的东西而骄傲吧!

      如果在你面对一个个英语字母时,你会想起汉字那一张张充满生机的脸。如果在你听到躁音时,你会渴望朗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体会了汉字的美丽,你已经感悟到了汉字的深层意义。从今往后,让我们用汉字来体会高山巍峨,用音节来体会人民的大方,用笔划来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

      看,看�M,那竖,那撇,那捺!听,那轻,那柔,那美,那重!悟,那冷,那暖,那醉,那醒……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而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化。

      一个个形态多变的汉字,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句,一首首富含哲理的古诗……

      不得不说,中国语言文化优厚的底蕴令人赞叹,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在那一个个方块字中间,一笔一划,横竖撇捺,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处处散发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汉字就像一块又一块的长城砖,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不得不敬佩中国古人的造字智慧。

      在2021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方块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它以歌舞的形式在人们眼前翩翩起舞。奥运会的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自然,简洁,流畅,同时还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文字的表现形式。这种汉字与印章的设计蕴含着悠深的中国文化和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从而也证明了文明能够持续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与汉字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然而,在如今飞速发展的21世纪,汉字的意义似乎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发展,外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也成为了我们必修的学科。有的人说,学好英语才最重要,应该把重点放在英语上。但我认为,学习外语固然重要,但是学号汉语是学习其它语言的基础,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应该由我们去传承和发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懂得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字,却在面对它们时不懂的如何书写。我们往往觉得汉字很简单,但是你真的懂得表达它吗?就拿现在的微博来说吧,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字,这导致很多人的表达越来越简短,单调。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也智慧用一个“赞”,“转发”来草草了事。难道我们的表达就只能局限在这104字,表面的“赞”和“转发”吗?

      毛笔变成硬笔,繁体变成简体,书写变成机写,汉字的书写和表达日益变化,变得更简单,便捷了。

      难道我们还要让汉字变成博物馆中的历史展品吗?不,不是的,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方块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而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华夏民族优雅品格的体现。我们应该珍惜弥足珍贵的汉字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1)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例如,饮食: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2)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例如,货币。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

      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如,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3)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地上的鼓,有别于“悬鼓”)之形。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B,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a,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除工具。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奴,像一手抓一女子之形。《说文•女部》:“㚢,古文奴从人。”可见奴字最初是㚢,从人从女,会意字。奴隶处于社会最底层,可以随时被杀被卖,地位是十分卑贱的。另外,如、姻、妟、婉和嫔等字也反映了造字者歧视女性的观念。b,对女性的歧视二:视女性为邪恶、贪婪、道德败坏的人。姦,“奸”的繁体字。《说文•女部》:“姦,私也。”该字可以说是各种丑恶品质和行为的集大成者。淫乱、私通、邪恶、狡诈、非法等为人唾弃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表示。但这个字却用三女相聚来会意。表示嫉妒、放荡、懒惰的字,如“妒”“嫉”等字,都是从女得义。媢,《说文•女部》:“媢,夫妒妇也。”本来是男子的不良道德观念,却也偏要从女得义。这说明,几千年来,女性不仅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备受欺凌,而且还被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污蔑为邪恶、贪婪和道德败坏之人。(4)汉字字形与古代民俗文化。A,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象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甲骨文“異”字,象人举双手往头上戴面具之形,当为“戴”字初文,人头戴面具,故有奇异、怪异之义。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B,人类婚姻由母

      (5)

      系对偶婚制向父系个体婚制过渡时期,曾有“抢婚”的习俗。甲骨文“妻”字,象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象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这几个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以前确有抢婚习俗。C,根据记载,先秦有食长子的习俗,东越、南楚和晋国在春秋时仍有此俗。商代金文“孟”,从子从皿,像用盛食物的器皿盛小孩形;春秋金文“孟”再加上“八”,“八”表剖分,故该字形像以皿盛子,分割而食之形。从商代金文字形看,“孟”是盛在盛食器中的小孩,而古人训“孟”为“长”、为“首”,称头胎所生之子为“孟子”、“首子”,排行以孟、仲、叔、季为序,每季的首月称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实来源于古代存在过“食长子”(或称“食首子”)的民俗。汉字应用产生的中国文化现象汉字产生以后,汉字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书法、篆刻、回文诗词、对联、字谜、拆字、避讳、字形词语等。

    篇七: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operationnameabdominalpunctureoperationgastrointestinaldecompressiondigestivesystem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社组织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再进行终审评选了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社组织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再进行终审,评选了“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

      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

      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

      是幸福了。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

      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篇八: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令狐采学创作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长。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暗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财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暴的刑罚制度。(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暗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那时社会“玉”作耳环的文化。形声字在日经常使用字中比例相昔时夜,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汉字的造字办法是古老的,表意方法是直接的。它是先民思维方法的产品,是我国古代某些文化信息的鲜明提示和指向。我们可以阐发汉字来探询先民的思想轨迹,而最能反应古人思想确当属会意字。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从而暗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在造字过程中反应了汉民族思想成长过程,表示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一)会意字所所反应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下面一组会意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采,从木从爪,暗示采摘树上的果子。休,从人从木,暗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以上几个字均反应了人与人的关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将人或人的身体部位和自然事物组合在一起,即可构成一个新字。这个字在暗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人与自然处于紧密的联系之中。“采”反应了古人的生产劳动情况,“休”反应了古人的休养生息,汉字中类似的会意字很多,反应了人们的衣住行、生老病死、生产、劳动等方面。(二)会意字结构所体现的汉民族审美观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2/3在汉字中象形字和指事字为独体字,结构相对简单,形声字和会意字为合体字。相对来说,会意字的结构最庞杂,因为会意字的意符多,至少两个,多达五六个。那么多的意符如何结合在一起,则显示了汉民族的审美观。会意字若由两个意符组成,上下、左右、内外,无论哪种结构,都表示了平衡和对称美。会意字若由三个意符构成,则呈品字型排列,如“众、森、品、晶”等。如果呈现四个意符,则上下各二,组成一个正方形。若由多个不合的意符组成,那么则会年夜致上构成一个正方形。所以我们称汉字为“方块字”。方块字较稳定,朴直之形也体现汉字的整饬美,便于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工具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汉民族审美积淀

      从以上简单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更能深刻且客观的了解到我们任何一段历史的兴败,它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掀开了一扇十分重要的窗户。

      令狐采学创作

    篇九: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时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最形象的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表现中国先民的行为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先民的思维特点。请不要以为先民的如此种种并离我们很遥远,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特点固化在汉字中并通过汉字一脉相传,继续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的卜辞,以战争和祭祀为主题.作为中国上古文化最主要的载体,甲骨文刻录的内容就是以战争、祭祀和巫术为中心。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战争文化、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三位一体。战争是生存方式,体现的是残忍;祭祀社会组织方式(参加祭祀是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现实地位),体现的是虚伪(以鬼神祖先的名义发号施令)(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巫术则是思维方式,体现的是非理性、无逻辑。可见从古时汉字就于中国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汉字产生的是一系列的中国伟大的文化,有词语、成语、书法、对联、诗、等等.例如: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1]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

      与观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在文学中所生发的诗意是不容忽视

      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对“春”字作了这样的精彩描述:“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

      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

      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

      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时,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

      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语言文字表达心灵,承载文化,辨文野,判雅俗,别善恶,明治乱,功莫大焉。

      据说,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仓颉四目,生而知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汉字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系统,不仅中国人把它

      当宝贝,全世界的人也把它当宝贝。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有“三宝”,就是“长

      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

      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回眸我们的成长经历,最先接触的是汉字,最先感受

      的是正确而自如地用汉字表达思想的快乐,并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根植在心灵的深处,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汉字发展到现代社会,虽然经历了“废存问题”和“拼音化问题”的波折坎坷,

      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焕发着新的生机,到如今,汉字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受

      大众喜欢的现代大众文化,它传承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并成为受世人瞩

      目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汉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业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这对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发

      展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

      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

      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对待汉字汉语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汉字的电脑使用的成功,使汉字的前景更加光明,我们将更加珍惜我们的汉字文化,相信这种文化会更加光辉灿烂。

    篇十: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从方言汉字看民俗文化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汉族先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状况。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贮存着丰富的信息。探究汉字信息内蕴,可窥见其所承载的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传统文化的奥秘,了解先民的社会生活状貌,进而体悟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元素的奇妙精深。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即传统的民间风俗,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的生产、生活、风尚、习俗等诸多内容,渗透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折射出民众的心理与精神面貌。

      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方言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四川为古巴蜀之地,而川北南充作为古巴人居住地,其方言反映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本文撷取川北南充地区一些方言词语,从字形、字义与字音三方面探讨汉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从字形看民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具有可解性,它最大的特点是因形示义、义寄于形,独具以字形直接表义的特色,其字形贮存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直接或间接地传示古代道德、风俗、服饰、器物等内容,特别是会意字,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风俗画。如过去南充女子出嫁时有“哭嫁”的习俗,就是出嫁前夜,亲朋好友围坐于堂中,出嫁女子居中而坐,边哭边唱,向亲朋好友哭诉离家前的悲伤与迷茫,表达不舍、感恩等感情。汉字表达“哭”的意思,有“哭”“泣”“号”等字。为什么“哭嫁”用“哭”字呢?“哭”,《说文解字》:“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哭”字上面的“吅”,即“喧”,两个“口”表示哭时的声多且大。而“哭”“泣”“号”的区别:“哭”有声有泪、“泣”无声有泪、“号”有声无泪。很明显,只有“哭”才能准确地反映女子出嫁时又流泪

      又诉说的情景和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哭嫁”时的情景,活脱脱一幅川北民间传统婚嫁的风俗画。

      川北地区为未婚女子找到婆家,嫁出女儿,女方家称之为“放人户”“打发女”。先来看看“放”的意义。“放”,《说文》:“逐也。从攴方聲。”“攵”是手拿鞭子或者棍子击打,“放”的本义驱逐流放,常说的放牛、放羊就有“驱赶”之意。把嫁出女子称为“放”,一是表现女子出嫁,不舍娘家,要赶着离开;二是表现女子地位低,出嫁离家如放牛放羊一样把她驱赶到别人家。再看“打发”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离开。”为什么嫁女用“发”字?“发”(發),《说文》:“射发也。”即把箭射出去。嫁出之女如离弦之箭,落到别处,一发不归。离开娘家,去到婆家,从此以夫家为己家,除偶尔回娘家看看,无特殊情况不会再回娘家长期生活。以“打发”说女子出嫁,颇有“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之意。

      女子嫁人后为人妻、为人婦,川北地区称妻子一般称为“屋里”或“屋头的”。先来看“婦”字字形:左边是女子,右边是扫帚。造字本义:已婚的女子,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再比较“妇”和“男”两个字,“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耕田种地的劳动主力。川北地区称妻子为“屋里”或“屋头的”,意思是妻子在家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不在外面抛头露面。此“屋里”或“屋头的”的方言称呼正合“婦”字造字的形体意义。

      二、从字义看民俗早起汉字,以象形、会意字为主,真实地记录着先民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沈兼士先生在《研究文字学“形”与“义”的几个方法》中指出:“应用象形、会意两原则的文字,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传示古代道德、风俗、服饰、器物等的印象到现代人的心目中,简直说它是最古的史,也不为错”。下面以川北南充地区几个方言词语为例,从字义分析当地的风俗习惯。例一,“打牙祭”。此词在四川地区应用很广,主要指“吃肉”,特别是很久没有吃肉,突然吃一顿就说是“打牙祭”。据说这个词来源有三

      种说法:一是古时候每月初一,十五用肉祭拜厨师祖师爷易牙,称为“牙祭”;二是祭神祭祖后分吃祭肉,称“牙祭肉”;三是古时军营有“牙旗”,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杀牲祭旗,其肉祭后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祭”字字形,左上边是牲肉(“月”),右上边是手(“又”),中间像祭桌,本义是以手拿肉放在祭桌上供奉神灵祖先。“祭”与“拜”的区别是:“祭”着重有肉,“拜”着重人跪拜。“牙祭”说明是以肉入口,让牙沾肉,只有蔬菜没有肉吃不称“打牙祭”,民间说吃肉叫“打牙祭”,这与“祭”的本义是紧密相连的。

      例二,“舂”。这个字在川北口语中用的特别多,吃主粮要舂米,舂麦子;吃辅料要舂花椒、舂大蒜;端午节要“舂糍粑”。舂,《说文》:“从廾持杵临臼上,捣粟也。”“廾”是两手捧物,意思就是把东西放在是臼或钵里,两手持杵棒捣去皮壳或捣碎烂。民间用这个词,具体形象地再现了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方式。特别“舂糍粑”反映了川北地区民间节日风俗,端午节各家各户都要吃糍粑,做法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石臼中,一人或多人手持棒子,用力舂石臼中的糯米,直到捣烂为止,拿出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饼,大家分而食之。一个“舂”字,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做糍粑的动作和大家齐心合力、其乐融融的情景。

      例三,“颈”。川北人称脖子为“颈子”或“颈项(hang)”。其实古汉语中“颈”与“项”意义有区别,“颈”指脖子前部,“项”指脖子后部。南充方言“颈子”代指整个脖子,川北民间称上吊死亡的人为“吊颈鬼”,其实就区分了“颈”和“项”的不同,因为吊的肯定是脖子的前部,堵塞了气管,人才会死亡。这个方言词语与汉字词义非常吻合,再现了民间词汇的生动形象。

      三、从字音看民俗方言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每个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地区方言与全民族语言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一些用法上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川北方言中,有些字的發音与普通话语音不相同,但其用法或发

      音与古汉语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例如,古汉语有“合音词”,即相邻的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合二字之音为一个字,实为两字之义。如“诸”,就是“之乎”的合音,“叵”就是“不可”的合音。而川北方言中,在搞不清楚别人做某一件事时,常常说“爪(zhua)子”,其中“爪”就是“做啥”的合音,属于发音的一种特殊现象,与古汉语“合音词”相同。再如川北方言中一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同,但却与古音的发音相同或相近。如“敲”,普通话读“qiāo”,而川北方言说“kāo”。《说文》注“敲,口教切”,依反切注音之方法,音近“kao”。《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一句也可佐证,这里“考”通“敲”,意思是金石做乐器是有声音的,但是你不去敲打不会鸣响。“考”是借字,而借字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基础,这说明“敲”之古音与“考”发音相同或相近。南充方言“敲”的发音kāo,与“敲”的古音是颇为相同或者相近的。

    篇十一: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P>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1/12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2/12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3/12

      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4/12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xx历史的重要讯息:

      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

      5/12

      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

      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

      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6/12

      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7/12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

      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8/12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9/12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

      10/12

      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

      11/12

      “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12/12

    推荐访问: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汉字 中国 民俗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