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17:4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4 12:30:06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6篇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探  讨  作者:孙耀宁于青黄艳华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1期  孙耀宁1,2于青1黄艳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6篇

    篇一: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探

      讨

      作者:孙耀宁于青黄艳华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1期

      孙耀宁1,2于青1黄艳华1

      (1.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要:本文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提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从指导思想,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3791(2012)11(a)-019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工业工程起源于制造业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研究,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招生。据资料统计,迄今全国已有近200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现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形成了专科—本科—双学士—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IE教育在我国仅有短短的十余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IE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1~5],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如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重庆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6~9]。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新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专业方向定位于面向自治区机械制造行业,将机电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诊断、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和物流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设计等。因此吸收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教学的研究成果,从教学体系、实验方法改革入手,构建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上述探讨我校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打造五大工加强新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型工业化人才保障工程中,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名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引领新疆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1000名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5万名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高技术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出现空前的短缺。目前全区只有新疆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在机械学院下设置该专业,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

      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2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目前我区大中小型企业在车间生产管理、物流、供应链、企业信息系统等领域急需一批即懂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的人才,然而目前我校培养的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结合制造业背景,定制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培养环节和设置课程,要充分反映用人单位的需要[10]。基础部分突出厚基础和通用性,专业部分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强化基础重视机械类技术课程,加强专业综合性课程。

      2.2构建创新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程背景及科研项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课堂相结合。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室与和学校有协作关系的企业开展模拟式、实战式教学,使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生产实习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模式的实践。邀请制造企业IE工程师进行案例式教学,加深专业知识理解;邀请IE专家进行IE发展前沿讲座,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通过这种模式组织教学过程有力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优化教学培养方案。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IE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依据其建设内容的完备和先进程度,大致可以分成4类: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验证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和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工程实验室[11]。

      新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面向自治区机械制造行业,将机电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诊断、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和物流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设计等。本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系统设计思路是摒弃传统工业工程实验模式,将教学实验用动手操作、现场观测、虚拟实习等方式进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我们将划分: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实验模块,实验类型设置中,注意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验证试验、认知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针对疆内实习资源缺乏的现状,拟建立虚拟实习平台进行改善[12]。深入调研走访国内材料类知名高校和相关企业购买或录制企业生产过程,教师动手制作虚拟实习,不断完善虚拟实习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3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老师课堂讲授,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应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13],如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CAI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育、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大量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期间注意教师主讲与学生试讲、课间讨论与课后讨论等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李玉存;程梅娟;刘珊;梁韵【期刊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引企入教;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作者】李玉存;程梅娟;刘珊;梁韵【作者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产教融合中的“引企入教”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教学改革,应吸收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及建议,考虑学校师生的意见,避免闭门造车、自编自唱;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从用人单位对财务人

      员各方面的要求入手,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1]。由于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设较之会计信息化专业较短,还没有形成办学沉淀的经验。理应通过各种手段创新,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并形成自身的特色。1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背景(1)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正是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专业素养。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认为不需要花费很多代价就可以取得专业技能,这种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刻意追求的工匠精神,并把这个精神延伸到毕业之后所追求的终身目标。其次,教师要有匠人的精神,应全面掌握专业的核心技术及最新技术。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教师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言传身教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第三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在公共课、专业课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校园文化中。课程授课内容既要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更要把我国的工匠精神作为传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内容。专业课的重点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对专业的核心技能的掌握,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考核点,让学生走进我们合作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与专业实践,体会企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及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任劳任怨及精益求精地职业习惯。在校园文化里,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形成工匠精神的沉淀[1]。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必须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我们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以就业

      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专业课程改革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落实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2)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对高职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对高职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从核算型向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综合型转变,向较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转变。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要求要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财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更要具备风险管理意识;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当好管理者的参谋,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3)财务管理作为高职新设置的专业,是从大会计专业中分流出来的新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懂得会计核算知识,又要懂得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方面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师资重合度高,束缚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创新,很难将财务管理专业办得具有与会计不同的特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1)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粮食行业的人才需求,提高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利用安徽大学MBA校友会的资源,对安徽省合肥、蚌埠、池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也对粮食行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合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中介公司、银行等,涉及工业、商业、房地产业、

      服务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被调查的人员包括单位中的财务主管、项目经理、人事主管、财务人员等。调研方式主要有实地走访、网络收集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及需求状况;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普遍青睐具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一般都会对职业技能证书提出要求,所有被调研的企业均表示要从事财务工作必须有会计专业能力或者要求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一些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其他资格证书等。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从课堂上获取,但是相关的实操能力必须通过专业实训和实践来获取,所以“引企入教”是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2)现有的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未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财务管理毕业生社会就业面,除了一部分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外,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保险公司、房产公司、证券公司,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企业仓库保管员、业务员等。我们学院自2013年开设本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会计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重合之处,而且重合度较高,只是2-3门课程不同。不仅课程名称重合、教材重合,授课内容也完全重合。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两个专业混为一谈,几乎没有任何区分,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应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用人及选人需求为出发点,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改革。(3)欠缺实训实践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阻,学生实操技能难以提升。现有的实训课程、实训室及校企合作的企业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专门服务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实训室和校企合作的企业都还欠缺,这也限制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对现有条件进行改革和完善。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招生就业情况良好。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该专业自2013年第一次招生70多人,2014年80多人,2015年200人,2016年140人,2017年80人,共计570人招生人数相对保持稳定。(2)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较充分。本专业具有副教授职称有3人;讲师职称2人;助教职称2人,90%以上拥有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50%以上。拥有近200万的VBSE实训室;拥有与会计实训室共享的ERP沙盘等。(3)实践教学改革现状。2017年7月-2017年12月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修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核心专业课,制定核心专业课课程标准;积极组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如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挑战赛,参加安徽省高职组市场营销大赛,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财务管理专业等6位同学参加了安徽省财税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参加ERP信息化技能大赛,各项竞赛成绩显著提高,准备组队参加省财务决策大赛,以技能大赛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财政支持投资200万元建成BASE实验实训室;专业课教师参与编写《成本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统计学基础》教材等,通过专业课教材的编写,把握了专业课程重难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积极服务粮食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专业教师参加粮食企业法人代表,管理人员培训的授课任务等,提升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是努力构建一种“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关系,共同推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3]。4.1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层面来看,存在只注重办学形式、夸大教学研究成果的不良现象。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4.1.1产教融合未落实,“引企入教”形同虚设学校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教学的问题,也没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人才培养方案[4]。4.1.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合度高学校存在闭门造车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即安排课时组织教学。没有深入地邀请行业、企业实务界的专家参加专业论证与研究,使教学计划与实际有些脱节。或者说不能较好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4.1.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与本科教材基本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地不好,而且课程标准流于形式。制定以后未必有专业教师执行。公共课教师只是从个人的专业层面进行组织教学,没有考虑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面相结合,不能有效地支撑专业持续扩展。4.1.4师资队伍不足,课程开发研究受限青年教师擅长考试,实际账本都没有做过。因为财务会计的实务有商业秘密,使得年轻教师只得被动地从理论到理论,理论与实践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课程教学到不了位,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4.1.5校内外实训资源有限,实训课程局限在校内实训校内有较好的VBSE实训设备,但需要增加课外辅导课程,增加人力成本。4.1.6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层面重视不够,教师层面投入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因为改革有可能失败,会遭到同行的非议。4.2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理念和“引企入教”模式,应该从学校和学生层面加大改革力度。4.2.1从学校层面来看,要真正重视产教融合的政策,使产教融合的措施落地生根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引教入企”。校内实训起到强化专业技能的作用,

      还起不到实际生产场景的效果。充分利用学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如安徽省蒙城县恒瑞面粉有限公司蒙城面粉厂、合肥青松食品公司、合肥华普会计事务所、合肥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组织安排人员到实际生产企业、证券公司、房产公司等去参观见习。根据学院的现有资源组织好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进行专业讲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企入教”,实现企业、学校的“双赢”。抛弃过去专业教师自编自演自唱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引企入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邀请行业、企业等实务界的专门人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课程内容要与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发,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开放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室,让学生经常参加实训课的实训课程的活动;将实训课程与省级院级技能大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放VBSE实训室。通过课程的实训,不仅可以发现学生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也解决了理论教学的困惑。4.2.2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有部分同学心理存在障碍,需要寻求心理救助。学校通过培养建立娱乐活动室,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发散学生的心理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心理障碍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随之“云消雾散”。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达到成功的法宝。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时,注重案例教学,注重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学习相结合。多渠道开设课程,如投资学、资产评估学、书法课、国学欣赏课程;加大音乐课程、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融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担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要求所有的公共课教师要懂得财经类基本知识,讲授的案例应该采用财经类案例进行组织教学,融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教师以自己勤奋的敬业精神、职业素质和言行举止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6]。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倩,周阅.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7):146-147.[2]赵冉,卢海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经济论坛,2016,(11):141-144.[3]吴同祥,顾永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8,(3):83-89.[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18-23.[5]张晓亮.英美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美科教创新论坛,2010,(13):150-151.[6]程金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69-270.

      

      

    篇三: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精品文章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况(一)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陕西省的职业教育资源在西北地区相对充足,基础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支撑,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1]。从总体上来看,近年陕西省高职办学规模虽然在波动中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缓慢。202x年,陕西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9.03万人,相比202x年陕西省高职在校生人数增加9.76万人;202x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3.57万人,较202x年增加2.94万人;202x年,陕西省高职毕业生人数达到11.78万人,比202x年增加4.46万人(见图1)。截至202x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单位75个,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所(含民办9所),其中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有19所。19所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在师资、办学环境、在校生人数等方面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陕西省高职教育的中流砥柱[2]。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目前陕西省高职专业已覆盖专业目录中的19个行业大类,涉及了78个二级专业目录中的68种,覆盖率为87.2%。目录中的531种专业,设置了236种,覆盖率为44.3%。所覆盖的19个行业大类中的二级类占比较高的是土建类、财经类、制造类、旅游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生化与药品类、材料与能源类、医药卫生类、法律类,较低的是轻纺食品类、公安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

      精品文章

      (二)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陕西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省会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最大城市。近年来,陕西省gdp逐年稳定上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总量跻身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x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排名全国第1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93亿元。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2x—202x年间陕西省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量一直稳步增长,且增速也相对较快。目前,陕西省逐渐形成了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林果业、旅游业、畜牧业、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3]。

      二、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第一,高职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相对稳定,在总体上两者呈现出了相互一致的发展趋势。但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却没有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快。这种情况说明,陕西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较为滞后,因此,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必然会受到限制。第二,高职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度有待提高。相对于目前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的“二三一”模式来看,陕西省的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偏少,其数量和所占比重不符合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数量过于庞大,又与陕西省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造成陕西省第三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而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与产业所占比重较为符合

      精品文章

      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因此,陕西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其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协调问题。而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设置上的失衡就会限制其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有效发挥,从而也就削弱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第三,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意愿高。202x年陕西省高职(专科)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有12389人,占已就业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0.38%;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有6123人,占5.13%;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有95495人,占79.98%;其中在陕西省内就业的有85715人,占71.79%[4]。所以,从陕西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仍以省内就业为首选,出省就业的意愿普遍不高。

      三、陕西省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就业地域都以本省为主,这一点更加充分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从区域经济出发,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但是,陕西省内的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传统思路办学,其在人才培养上与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建设需要并不相适应,并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第二,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首先,是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其次,是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缺乏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这主要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从市场招生考虑,

      精品文章

      为求较多生源而造成的。第三,高职教育缺乏统一管理。从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主管的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目标以及招生宣传方面采用的策略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差距和生源市场的混乱,从而导致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5]。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这种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为主导的办学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即依靠政府办学、依靠政府统筹、依靠政府投资[6]。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府需要承担起微观统一管理和宏观有序引导的重任。

      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建议(一)明确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高等职业教育想要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首先必须要明确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才能使其在专业设置和人员培训方面充分考虑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让陕西省高职院校了解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趋势,并能够使其牢固树立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贴近产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让陕西省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使其及时关注到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7]。(二)瞄准产业结构升级,完善专业设置调整。地方政府应该立足陕西省产业结构基础,根据陕西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做到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才能加快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平衡冷热门专业,培养一批丝路建设人才;其次,政

      精品文章

      府可以大力扶持各高职院校开设优势特色专业,让其错位竞争,避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三)统筹职教规划,推动职教有序发展。1.加大资金投入。第一,根据本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逐年加大职教经费投入,落实中央对地方高职教育发展所下拨的专项资金,以及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等专项经费。第二,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拓宽高职院校教育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例如,制定出投资职教的优惠政策,扩大投资职教宣传力度等来增强职教基地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外资、企业、团体、私人等社会多方面资金来源扩充职教投资体系。2.完善职教法规。地方政府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职业教育质量的检测与评估,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和培育等,依法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监督,以此来控制职业教育的运行[8]。3.促进职教招生。首先,建议教育部门在高中学校的毕业班免费发放教育手册,让高职院校的招生信息可以直接到达学生,减少招生的中间环节。其次,通过政府搭台、职校唱戏,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使得民众可以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力;特别是抓好每年5月第二周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次,针对高职自主招生的有意向考生,可以安排考生直接参观意向院校,使得学生、家长与高职院校零距离接触,有助于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入学。

      精品文章

      4.加强校企结合。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自身平台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校企合作制度,形成校企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双方找准利益共同点,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

      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地方经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省级示范性专业近几年来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珠顺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变革相关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本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业基础调研明确了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分析了会计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会计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机制运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宋景娥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分析、探讨该专业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密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系列做法与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地方经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省级示范性专业,近几年来,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珠顺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变革、相关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本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业基础调研,明确了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分析了会计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会计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机制运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1教学进程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自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以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针对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行业及职业特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构建了突出岗位工作技能的新型课程体系。

      ■

      以上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通专相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通识素质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又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情况下,企业认知、岗位实习与顶岗实践三年不断线,为培养财会专业理论知识饱满、业务操作能力全面的人才提供了充分保障。为满足中小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了大批“通专结合,会干能干”的会计专业人才。

      2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在我院会计教研室专任教师、事务所会计师、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认真研究在教材建设中如何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问题,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问题,主编或参编了一批优质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类教材将会计专业课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与统筹兼顾,既突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又体现了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的课程实施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所用教材均由该课程主讲教师主编,且为高职高专系列教材。高职高专教材打破了以学科体系编写为主的传统思想,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编写和整理,又重视专业实践和其他内容的开发,缩小了与职业教育改革、职业特点、职业技能等要求的差距。另外还兼顾了专业考证、个性化拓展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所学专业及职业岗位的热爱,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课程建设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实施,我们探索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收到了很多实际性的教学效果。我院会计专业现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财务管理),校级精品课程3门(会计实务、纳税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均为校级网络课程。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教学组织

      4.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和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增加了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专业核心课及主干课主要依托网中网、福斯特两大教学平台,满足了日常专业教学、学生资格考证需要;会计信息化操作主要依托用友、金蝶两大财务软件,满足了培养学生信息化管理技能和参加行业及全国技能大赛的需求。另外还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在课余时间经常开放本专业实训室,满足学生对主流财务软件的深入学习与探索需求。还利用校内网络资源及其他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给同学提供自由学习方式,保证他们最大限度利用好本专业的教学资源与条件。

      4.2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各年级课程的设置尽可能做到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形成了大一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二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大三以专业拓展课为主的课程设置格局。考虑到资格考证的时效性,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课,与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课,并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安排指导与培训,以满足校内本专业学生及校外财务人员考证和继续教育的需求。

      对大一的企业认知、大二的岗位工作实践、大三顶岗实习基本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财会咨询公司),还充分挖掘顺德中小企业资源,尽可能让本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专业对口的财务工作,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资格考证,据统计,近几年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100%,助理会计师通过率近50%。另外教研室层面还通过提供演练平台、定期集训等方式大力支持与引导学生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技能大赛,近几年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3不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实训、实践教学以突出岗位工作技能实训、强化综合业务操作实训、夯实校外专业实践的三重模式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无缝衔接。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安排,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感悟了职业需求、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近几年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充分说明了我院会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创新性。

      ■

      5校企合作

      5.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授课、或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比如,对新的税收制度的执行,有关税费的计算与申报等专业问题,我专业多次邀请事务所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展系列讲座,既丰富了专业实操与案例教学,又使学生及时掌握了本专业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另外,每学年末,组织校外实训基地专家及企业会计主管座谈,听取他们对本专业所输送人才素质与能力等的评价意见,经过充分探讨后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

      走出去:为提升本专业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教研室的协调与支持下,专任教师结合自己所任课程,有针对性的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同时每学期还会有1-2名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以便及时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及财务管理等专业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操作能力。以上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紧跟顺德经济发展,避免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5.2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会计专业自第一届学生就业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向企业会计主管了解有关意见与建议,主要是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向在岗的毕业生了解有关意见与建议,主要是针对他们的工作体会,如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实用、够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尚需做哪些调整与完善等。毕业生跟踪调查每学年由教研室组织开展,被调查的毕业生覆盖面相对较广,被调查的企业也涉及各个行业,针对企业与毕业生反聩的调查信息,由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梳理与分析后,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教研室,教研室及专任教师再据此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6师职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常年在校生约850-900人,会计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3人,均具有双师资格,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常聘校外兼职教师3人,均为企业财务主管。总体来看本专业师生比与师职结构较为合理。

      7实训室建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近几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会计专业加大了校内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加快了实训室建设的力度,目前,本可供专业专用的手工实训一间,福斯特、网中网模拟教学实训室、电算化与信息化实训4间,另有可与其他专业共用的实训室3间,以上实训室建设能充分满足日常教学、课外考证以及技能大赛的需求。

      8科研与服务

      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教学水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院财会教研室特别重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且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为发展科研工作的理念,给顺德中小企业提供了广泛的专业培训和财务咨询与管理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职业院校必须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明确办学理念,深化专业建设,努力践行教学改革,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吕一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2]高晶,何卫红.会计专业市场需求调查及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6(10).

      [3]刘晓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

      SZWLKC21。

      作者简介:宋景娥(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篇五: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

      展对策探究

      1.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文章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从而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职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工匠人才的思路,以期为职业院校培养工匠人才并能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工匠文化的职业教育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策略研究”(2021YB07);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路径探析”(2021ZC02);成都市教育局-2021年度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专项“新时代职业教育协同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

      前言: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和高度上已经达到空前状态,职业教育对工匠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出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但职业教育在工匠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职业院校如何找准定位,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切实树立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市场经济思维培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现代化工匠人才,是当前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是职业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价值体现,同时双方有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1.1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人才通过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化培训后,属于知识与技能并举的当代工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重点职业院校教学条件优越,技术技能培训紧跟行业标准,在此条件下企业可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合作,由院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工匠人才培训服务。

      1.2职业教育培养工匠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和高水平技能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探索和创新,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应用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和高水平技能。一方面高端的技术技能在企业一线推广应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优化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生产工艺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本条件,提高了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技能竞争力。

      1.3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为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工匠人才要符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人才的推出最终能在企业落地并能为区域发展服务是关键。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须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明确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指向。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工匠人才培养应对标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彝族等民族地区对标旅游业、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协调。

      2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

      2.1培养方向认识不足,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协调性差

      目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对企业实地调研不够深入等问题,导致出现各专业的人才出口量与区

      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匹配或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等情况。近几年职业院校虽开展了广泛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导致合作深度不够,工匠人才培养效果欠缺,工匠人才的培养难以与区域经济发展做到有机协调。

      2.2培养基数不足

      在国家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生源得到有力保障,招生规模有序扩大的背景下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缺乏保障。职业教育工匠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使得教学效率低,重点知识和必备技能普及难度大,毕业生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合格的工匠人才占比较小,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支持力度不足。

      2.3培养过程缺乏一线高技能人才参与,工匠人才技术技能提升通道单一

      职业院校期望工匠人才培养过程得到企业在技术技能方面的大力支持,将岗位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技术技能培养的准确度,同时能够带给学生在生产岗位上的真是体验,有助于工匠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迅速的为企业创造效益,提高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力,便于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实情况看企业难以有效分配具有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提供教学服务,或是因为教学技能人才短缺,或是因为员工个人意愿。在此条件下工匠人才的培养任务基本完全落到各职业院校,学生无法获得多渠道到技术技能培养,以致培养效率和效果与预设标准存在差距。

      3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思路

      3.1做好工匠人才培养定位,落实产教研一体

      各地职业院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及特点,分析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落实区域调研,基于大数据分析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工匠人才。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将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培养写入人

      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典型工作岗位能力的教学。与企业签署人才培养订单,输送工匠人才到地方企业。职业院校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实践,学习一线的最新工艺和技能,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职业院校和一线企业共研技术难题,做好院校与企业的互融互通,提升校企合作的价值。

      3.2完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培养工匠人才

      受制于传统培养体系限制,职业院校在工匠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准确性不够。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做好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做好引导工作,在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技能点进行重点培养,使每一位学生在技能方面有所长,在技术技能方面符合工匠人才标准。例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可以将培养内容分成机械、电气、电子等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确定独立的工匠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选择主攻领域,这样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兴趣和自身特长来完成学习内容,减少学习能力的不足和基础不牢产生的影响等。如此,在具体培养目标下培养的工匠人才更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3.3加强校企交流,工匠精神进课堂

      在院校合作方面推进人才层面的交流,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将教学经验带给企业工匠,企业工匠将技术技能及职业精神带入课堂,既拓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通道,又提升工匠人才的培养效率和效果,缩小职业院校学生与一线企业的在技术技能及职业精神上的差距,提高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实用性。

      结束语:

      当代职业教育在工匠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面成效显著,办学思路逐渐清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扔存在一定不足。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人才方面,今后需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思路、进一步完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工匠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岳军.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1):20-22.

      [2]周鸣阳.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J].区域扫描,2010,6.[3]方玉娟,魏代礼,魏东坡,张坤,尹文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2):185-186.

      2

      

      

    篇六: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韩承敏

      【摘要】AsanimportantcityintheYangtzeRiverDelta,Suzhouisfacingnewchallengesinhowtocorrectlygraspthepotential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howtojumponanewlevelinthe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relatedcityindustrialstructuretrendintheprocessofintegrationin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weproposetakinganewindustrializationroadandpromotingthecitycorecompetitiveness.Theseneedtoacceleratethetrainingofalargenumberofhighskilledtalentsforcateringtotheneedsofupgradinghumanresourcesincurredbyindustrialoptimization.Webeginwiththerecognitionoftheimplicithumancapitalforhighskilledtalentsin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ombiningthecourseofcultivatinghighskilledtalentsinSuzhou,thenanalyzethecausesoftheshortageofhighskilledtalents.Wemakepreliminaryexplorationaboutpublicpolicydesignofhighskilledtalentsdevelopmentfromthemacro-andmicro-levels.%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

      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46-49)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技能人才;苏州市

      【作者】韩承敏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宣传统战部,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C92

      长三角区域自古有黄金流域之称,被誉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到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阶段,先进的交通把长三角大中小城市联成一体,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散布在苏浙沪三地的连绵城市群,构筑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和大都市圈,追求同城效应,培植国际产业转移首选地,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长三角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群内24个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型模式显示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近期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自贸区则标志着更高层次的区域提升建设已经启动.持续的高速推进使城市群同城效应发展优势凸显.区域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经济

      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长三角城市群创造的.许多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校众多,人文底蕴深厚,科技实力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城际列车、高铁以及大桥、高速公路星罗棋布,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资本、人才、商品、服务资源更加便捷、自由、快速地流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互动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已经形成了四个层次的城市体系,第一层次是超大城市上海;第二层次是特大城市南京、杭州;第三层次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温州等;第四层次是昆山、江阴县级城市.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实际发展进程中,目前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长三角区域统筹梯度发展理想模式.城市群域内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同构性导致的区域内耗也十分严重.根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可得,2012年上海与浙江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84%,与江苏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72%[1].三地均选择电子信息、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化工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工业经济,产业发展显现出高度的同构性.从区域发展趋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呈总体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围绕通讯信息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发电、生物工程技术等行业,第三产业重点是金融、旅游和运用高新技术社会服务等行业.其连带的相关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加显著地体现程序化操作的特点,生产手段数字化也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11年又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规划预测,到2020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只有1.44%;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主要

      行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达到了70.3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28.28%[2].从长三角区域数据分析,南京、杭州、苏州三个城市人才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高度重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将面临需求增加和专业化要求提高,并伴随区域成长而不断竞争、优化和共同提升.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被称之为“灰领”的队伍,一段时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培养开发,在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队伍成长的若干障碍.面临着培养规划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成为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瓶颈.目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存在较严重的产业结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失衡,主要是体现在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匹配,数量上短缺、质量上滞后;二是整个社会环境氛围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中的创造性贡献,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同;三是高技能人才总体社会地位不高、薪酬不高,企业、家庭参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缺乏长远意识、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分类具有局限性、产学研结合初始化,缺少深层次的探索,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完备,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投入,落后于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

      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质量问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以苏州市为例.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城市,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经济转型升级正在跃上新台阶.由此导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焊接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环保设备维修等技术工种.苏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过程,始于2004年,在此之前每年仅培养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2004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总量比2003年增加了44.8%,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是2003年的8倍[3].到2006年,43万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也仅占9.8%,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0%~40%的比例相差甚远.到2010年,该市技能人才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总量需求增长10%~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25%左右.从2005年起至2010年,苏州市每年培养600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但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电一体、焊接技术等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仅能满足需求的1/10.高技能人才匮乏、能工巧匠“断层”的状况日益明显.从苏州市人社局公布的《苏州市2014年度重点新兴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看,由于新兴产业的产品更新周期短、技术要求高,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从智力密集型产业看,短平快的投入,产业迅速壮大,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显著.据调查,大部分企业表示在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困难.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前沿城市,高技能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凸显.高技能人才凭知识、经验、工作技能等知识资本即隐性的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实干中获得,也是在实干中消解的.正因如此,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没有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对这支队伍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估体系,造成了高技能人才需求断层.高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整个社会需要对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

      相对于显性人力资本的直观性,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4].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是高度复杂脑力劳动与高难度手工操作融为一体;丰富的专业(工种)经验与综合经验高度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高度结合;传统技能与创造性技能高度结合.其技能一方面是众所周知、通过简单传授和学习能够掌握的显性技能,另一方面是需要通过不断在“干中学”体会、揣摩、尝试最终转化成为属于少数人的隐性技能[5].高技能人才长期在生产服务一线,需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动脑又动手,也需要创新能力,角色定位常常会误入困境.所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现实价值评价错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这支队伍建设作深入的探索,寻找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内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从宏观层面涉及:一是区域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与高技能人才政策需要契合性调整.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从目标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建立、资源整合和成果监督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岗位设备资源与高校师资课程优势,政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探索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微观层面涉及:一是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是运用专业技能、知识、经验从事具体生产,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接受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等因素,会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影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和结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通过社会环境改善、社会舆论导向等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价值评价,促进队伍的成长发展;二是凸显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价值,搭建高技能人才共享合作机制.通过跨界协调和联动多种形式,建设收集、储存、发布、同享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与高层次领军人才相类似的人才数据平台;三是提升企

      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能力.拓展人才开发培训机制,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开发、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共享、校企教学分担等渠道改善培育机制.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通过与长三角的经济接轨,已经初步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目前,苏州市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出一定区域特色,如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太仓市;信息技术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常熟市与高新区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人才需求较为突出;工业园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比较显著.常熟市日前公布2014年度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共涉及14个行业领域,120多个专业类别,技能型人才首次上榜.数控机床、车工、磨工、钳工,锻造工、喷漆工、电焊工等人才稀缺.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政府补贴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公开征集中,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共收到园区有关企业和协会申报的项目90多个.《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目录》中,涉及46个培训项目,拟培训人数2000人.主要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云彩计划、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尽管苏州市从宏观层面以制度性、体系性的政策显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近年出台了《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2011)、《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暂行办法》(2013)等,也注重分地区分类分层次规划设计.但仍需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更多系统性、有创新价值的“高技能人才”专项政策措施,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为耦合.但多年来由于苏州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成效也比较显著.到2012年底,苏州市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取证人数突破24万,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9%,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30人,处于全省领

      先.

      【相关文献】

      [1]张磊.产业、人才转移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4(6):46-48[2]周保民,王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9-21.[3]课题组.未来五年高技能人才缺口有多大—一关于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和需求趋势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36):40-48.[4]郭玉林.隐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84-90.[5]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的界定与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财经,2008(5):41-46.

      

      

    推荐访问: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高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