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4日 03:07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4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4 09:24:02

    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4篇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有的乡镇党委没有很好的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领导方式对区域的方向目标工作重点资源环境人才队伍等宏观方面没有研究透彻反而投入较大资源来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4篇

    篇一: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有的乡镇党委没有很好的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领导方式对区域的方向目标工作重点资源环境人才队伍等宏观方面没有研究透彻反而投入较大资源来处理村级的具体事务造成在部分村庄出现大包大揽村级事务的现象致使一些本可在村级层面解决的问题上升到乡镇一层为以后村庄自我管理埋下隐患影响了乡镇党委的权威性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良好的乡村治理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引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治理为视角,通过深入了解我区乡村治理历史沿革,摸清党组织在当前我区乡村治理中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具体措施,为今后解决我区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一、XX区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一是县政绅治阶段。这一阶段从1916年开始,到建国前结束。在治理模式上,主要由各村士绅替国家征收各种赋税和摊派,对下负责管理地方的公共事务,如教育、道路、赈济等,具有承上治下的职能。二是人民公社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村上,保证村有党支部、生产组有党员。主要由村党支部掌管着治村的主要权利,在许多情况下,管理委员会与党委会(党支部)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使得“大队”以上的“民主制”成为形式。三是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治理阶段。1980年村委会产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前是村民自治的萌芽期和实践期。公社这一级机构转变为乡镇政府,而原来的“大队”和“小队”则转变成”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得到了全面的阐述,走上了一条组织农民、管理农村的新路。四是村民自治阶段。这一阶段从1998年正式实施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民主选举。在治理模式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对村民自治活动的领导,逐步形成了乡镇党委、村“两委”、乡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等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构建了乡镇党委、村“两委”、村民、相关社会组织参与、谈判和协调的运行机制。二、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科学化水平不高一是选优配强干部精力不足。有的乡镇党委在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较大精力,在基层队伍建设投入的精力显得不足,对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培养发展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深,致使农村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二是提供服务推动发展不到位。如今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而部分乡镇党委没能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着眼,调整工作思路,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去管理农村,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乡镇党委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三是推进工

      作方式过细。有的乡镇党委没有很好的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领导方式,对区域的方向目标、工作重点、资源环境、人才队伍等宏观方面没有研究透彻,反而投入较大资源来处理村级的具体事务,造成在部分村庄出现大包大揽村级事务的现象,致使一些本可在村级层面解决的问题上升到乡镇一层,为以后村庄自我管理埋下隐患,影响了乡镇党委的权威性。

      (二)村级班子干事创业能力不足一是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削弱了村级班子战斗力。个别村级班子成员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两委”争权、独权、揽权、越权、搁权等现象,削弱了整体战斗力。二是选举过程问题较多影响了班子的团结稳定。第一,人选存在局限性。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员,难免出现“小范围选人”的局限,从而使村级班子成员的素质难以有突破性的提高。第二,破坏选举行为处罚缺乏明确性。对于出现的抢票箱、截村民、堵门口等扰乱选举行为,无法进行明确处罚,致使一些破坏选举的人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三是干部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村级班子的能力提升。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区农村党组织中,50岁以上成员占比达%;从学历情况看,党组织成员中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有321人,占总人数的%。由于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致使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办法不多。(三)村干部干好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工资水平缺乏吸引力。我区村干部工资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村自筹+考核奖金等三部分组成。据了解,目前我区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不足2万元,最低村干部工资才8000元,还不到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我区只针对连续任职9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制定了补贴政策,其他村干部没有任何补助,工资报酬缺乏吸引力,致使村干部需要兼顾自己的产业,无充足精力考虑村集体发展问题。二是政治上无奔头。虽然我区出台了在村干部中选拔事业编制人员的政策,但截至目前仅选拔60名左右的村干部,有限的数量对于庞大的村干部队伍显得杯水车薪,致使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年认为村干部政治上没有奔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村级事务管理监督不严格一是村级事务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区农村在村级事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什么事情该办,什么事情不该办,随意性较大,村务管理“对人不对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各种矛盾隐患的多发地带,导致群众对村级决策不信任、对村级班子不放心、对村级事务不支持。二是村务公开不透明。村务公开目前虽然

      在各村得到普遍推行,但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的内容不够深,如在财务公开上,只公开几个大数据,不公开具体的收入、支出项目;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还未有效建立,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说明解释不够,认为只要公开就完成任务。三是农村法治宣传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村级事务而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村财务运转、村民选举以及处理涉地问题的过程中,村干部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三、对策建议(一)“三个提高”强化乡镇党委主导作用1.选优配强,提高村级班子的适应性。村级班子的选配是关系到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我区农村实际情况,建议乡镇党委要从三方面入手,促进村级班子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严把“入口”关。转变过去“能力为主”的选人标准,真正把那些有集体荣誉感、有个人荣辱感、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农村人才选进班子。二是注重班子成员年轻化。有针对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逐步形成以40岁左右、大专以上文化为主体的梯次结构,增强村级班子活力。三是疏通“出口”关。对一些不安心本职工作、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的不合格村干部进行妥善处理,增强村干部竞争意识、危机意识。2.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农村的针对性。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区经济发展新形势背景下,乡镇党委要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一是政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农民理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思路,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信息服务。乡镇党委要善于捕捉、传输各类相关经济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用以组织和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技术服务。为农户、各类经济联合体提供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四是市场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市场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实现劳动成果自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等。五是法律服务。构建完善的法律咨询网络,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法律服务。3.简政放权,提高村级班子的自主性。将过去包办型、行政型的村级管理模式,转变成引导型、支持型的村级服务模式,实现还权于村“两委”,将本应在村级解决的问题留在农村。同时,引导农村在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探索一条三、五年不变的发展思路,并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提高村级班子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三个推动”强化村级班子主体作用1.抓团结促稳定,推动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团结是村级班子战斗力的基础和保证。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班子的“主心骨”要做好三方面。一是发挥模范带头

      作用,严格职权范围、决策民主程序、村级决策落实,实现从严立威的目的。二是实现村级班子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做到职能分、思想合,工作分、目标合。三是做好村级班子的周期性调整,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有计划地培训、锻炼、考察,成熟后吸收到班子中,形成村级班子团结新的源动力,最终实现村级班子动态的、良好的团结。

      2.抓培训促提高,推动村级班子能力建设。以党校、农村讲习所为主阵地,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村阶段性重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特别要重视经验交流和赴外考察,建立村干部赴外学习考察制度,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拓宽视野,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村干部领导农村发展的能力。

      3.抓责任促转变,推动村级班子作风建设。针对农村工作普遍存在“推、拖、懒、散”等多种不良风气,实行“公开承诺+民主评议”制度。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定期向村里的党员群众作出为民办实事的公开承诺,每届上任时要作出任期目标承诺,并签订。乡镇党委根据量化考核、兑现承诺、民主评议情况,对于不称职的村干部坚决更换。

      (三)“三项机制”强化农村党员基础作用1.征求意见的沟通机制。充分落实党员联系户规定,建立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党员征求群众意见联合调查制度。村“两委”干部和村党员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收集意见建议,形成民意统计表。包村干部根据民意统计及时入户走访,进一步核实,将核实结果反映给党委和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包村干部双方村情民意统计结果,作为村“两委”确定办理事项的重要依据。2.制定方案的协商机制。建立党员代表、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事项涉及乡镇主管部门领导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事项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工作时间、资金需求等,有效整合各方意见,形成初步方案报乡镇党委、党员会议及村民会议共同研究。通过镇村双方的协商后,形成最终办理方案,由村委会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3.工作进展的汇报机制。建立工作进展双向汇报制度。包村干部和党支部向党委,党支部向党员,村委会向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定期报告工作进展、存在问题等。村党员作为村“两委”和村民沟通的桥梁,及时反馈村民意见,方便村“两委”根据最新情况调整方案,同时将整个过程的情况进行记录,以便随时查阅。(四)三方监督,推动村级事务阳光运行1.拓宽监督范围,建立乡镇党委监督系统。在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基础上,

      对我区农村“三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建立“三资”管理平台。乡镇党委作为平台的管理方和监督方,将村级资金使用、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管理等情况全部放到管理平台,方便乡镇党委和村民的统一查询、监管。凡不通过“三资”平台进行的土地租赁、工程建设等,一律无效。

      2.常态化监督,发挥村监督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畅通村务监督委员会与乡镇党委、村“两委”、村民的沟通渠道,对事项办理的进展进行日常监督和评判,发现存在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尤其对事项办理完成后的运行效果进行追踪,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党委和村“两委”,共同研究解决措施。

      3.创新公开方式,调动村民监督热情。探索建立高效、便捷、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和社会影响大的村务公开网络平台,把村务公开墙“搬”到村民的手机上、电脑上。群众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身份识别后登陆平台,对整个平台公示的基层事务、财务收支明细、个人享受惠民资金等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并实时与平台管理人员进行互动。对基层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交网络平台进行处理,各部门在工作平台内限时答复,并将答复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篇二: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各地村级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村级班子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事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的一件大事。本文就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以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之目的。一、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一)虽然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初步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但班子中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村干部“源头”不畅,一些村班子建设缺乏优秀的“领头雁”。目前,村级班子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基层班子的战斗力,特别是有些后进村,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班子瘫痪,党员干部严重老化,村组干部后继无人。班子调整时,选不到合适的干部,有的只好降低要求,这些干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便撂担子,造成群众人心不稳,怨声载道,工作严重滞后。2、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村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许多村干部遇到计划生育、征收农业税、群众纠纷之类的棘手问题,不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而常常是绕着弯子走,兜着圈子转,遇到问题就患得患失,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3、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一些村干部看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以群众利益为重,而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有利则干,无利就推。在重大问题上,不走群众路线,不集中群众智慧,凭一时冲动或想当然办事,最终导致失败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有的干部只喜欢对上级组织负责,很少深入农户,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处事不公,私心严重,在税费征收上加码,在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上,挪用截留,甚至吃、拿、卡、要,以权谋私。4、急功近利,工作作风不实。一些村干部为了完指标,创实绩,只做表面文章,汇报时只讲成绩,不讲缺点,对存在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上报农业产值,粮食产量等方面,欺上瞒下,玩数字游戏,搞浮夸。5、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淡薄,强制落实种植计划,哄骗处理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对群众做工作缺乏耐心,甚至个别村干部“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群众稍有微词,就采取过激行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6、班子内部不团结,内耗也较严重。部分村级班子涣散,搞“窝里斗”,拉帮结派搞团伙,今天你拆台,明天他挑刺,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造成了工作不协调,捅漏子,不团结出乱子的混乱状况。这就难以很好的发挥村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二)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已有一定发展,解决了“有点钱办些事”的问题,但班子整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较弱,大多数村属于“温饱型”,有少数后进村经济发展是“空壳”村,村班子成员威信不高,工作难以开展,公益事业更是无力兴办。2、近年来,有些村虽然也办了一些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项目,但对于发展经济缺乏远见,思路不清,管理不善,还是得不到较快的发展。3、村级班子制度不健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不完善。不少村服务功能很差,不能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三)农村基层班子面临着许多矛盾,工作的主要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到农民个人与班子集体的密切联系,使许多工作开展困难。少数

      农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深,使本来就存在的狭隘利益观更为严重,致使这些农民不能很好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有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集体利益,有的对基层班子抱着“有田有事不靠你、有吃有喝不找你,参军招干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解决不好就骂你,不达目的就告你”的态度,不积极配合村干部的工作。2、农民负担较重的现状仍然存在,减轻农民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重大决策,天水市制定了减轻负担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但有些村干部依然我行我素,为了早出成绩,搞短期行为,超出群众负担能力铺摊子、搞项目。有部分仍然存在村组班子巧立名目,硬性收费,少数村级班子不从实际出发,经济发展没有一点成绩,却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向农民搞摊派,群众为此非常反感,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另外,随着村民自治的依法推行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要求日益增强,但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狠办法”、“硬办法”去推动工作,使群众产生抵制心理,有的违法施政,激起民怨,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办事不公,不民主,甚至搞宗派势力,逞权势,耍威风,愚弄群众,欺压老实百姓,有的大吃大喝,侵占公款公物,甚至以权谋私,严重损坏了村级干部班子的整体形象。(四)在村级班子教育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上走调变样,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一是有的有教育管理阵地,但没有具体的教育管理内容。就拿天水市来说,全市各乡镇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都设立了党校和文明市民、村民学习教育管理阵地,但由于经费紧张,工作太忙,领导抓得不力,这块阵地大多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培训村级基层干部的作用,有的虽然开始教育、培训,但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制度和学习制度来管理约束。二是有的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松散,有的乡镇党委抓党员冬训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起到教育党员干部应有的作用。同时,个别村级支部班子建设中班子不齐,没有制度,年青党员更是了了无几。在有些村还出现了有村党支部而没有支部书记的情况。三是有些乡镇直接任免村委会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第十一条又规定:村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的成员。这说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免权不在乡镇政府,但有些乡镇党委的个别领导不依法行政,对村委会班子建设是一人说了算,选谁和免谁权力都在他的手里,难以保证村干部的质量。二、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村干部思想理论基础差。由于平时注重村里的具体事务,加上家庭负担较重,往往忽视了理论学习,对新时期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得不多,领会得不深,特别是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致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好,缺乏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二)村干部工作宗旨意识淡薄。由于一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不牢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没有很好地坚持把村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有时为了完任务,出成绩,工作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现象,往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有的干部在摸清民情、了解民意、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方面做得不够及时和富有成效。(三)村级班子经济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有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有的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干部很想给村里办些公益事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经济实力,致使村干部许多很好的设想,各级政府给的一些好项目、大项目难以实施,从而失去了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机遇。(四)村级班子干部的党性修养较差。一些村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党内生活的锻炼,致使工作原则性不强,在组织生活会上不能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廉洁自律意识差,其形象连普通党员的要求都达不到,与人民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相比就差得更远了。

      

    篇三: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论文提要

      新形势下农村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村委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村干部选举有失民主、公正,很难达到民众的期望。(二)乡村混混介入农村治理工作,严重干扰了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各项工作。(三)一些村官(尤其是村内“一把手”)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未真正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来开展工作,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背道而驰,成为农村最不和谐的问题之一。(四)基层党支部未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班子战斗力不强,缺乏“双带”(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体现出来。(五)、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六)、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

      二、对策(一)依法选举,依法管理。(二)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三)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村组干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六)、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村“两委”和村民自治增强活力。

      新形势下农村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建设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由村民直选村委会,是农村推行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个地方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村委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而村委会的领导核心——村支书这个不是“官”的官,在村内是“下管鸡毛蒜皮,上管婚丧嫁娶”,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最基层的代言人。特别是由村民直选村主任、村支书一肩挑,属于村民自治推进中的制度创新。这一模式的推出,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对于有效调适村委会和党支部之间的矛盾冲突,减轻农民负担,以及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又看到与制度创新相伴随的,是有些一把手滥用权力,村民自治变为党支部自治甚至是村党支书(主任)个人自治。

      就近几年来说,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惠农政策,更加注重从基础和战略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税减免政策的逐步到位、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委会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一、当前村委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村干部选举有失民主、公正,很难达到民众的期望。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选举中出现问题的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在选举中,目前主要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选举工作。但是,在一些地方(诸如对选举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还不完善。二是在推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民主意识贫乏、政府行为失范、家族势力抬头,黑恶势力操纵选举等问题。主要体现在:贿选成风,“谁给好处就选谁”,选举的过程成了政治赌博的过程;农村宗法、宗教势力抬头,谁家人多势力大,村民就被迫选谁;“拳头、棍棒里面出村官”;也有村党支部权力被架空,支部培养,推荐干部成了空话;三是地域影响选举的公正性。村民之间的利益往往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的地域关系产生和形成了村民之间的不同派别。因为对大多数的选民来说,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如果村官是他们所在的村民小组的,可能就会在今后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其

      他支农惠农方面向本组倾斜,这就使选举村干部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当选的村干部也就更能有效地影响村委会做出有利于本自然村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地域因素对选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正常的选举,产生了不称职的村委会,为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阴影。

      (二)乡村混混介入农村治理工作,严重干扰了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各项工作。

      介入方式主要有三:一是介入选举。惟利是图,软硬兼施,通过利诱、威逼和打击报复等手段,为自己的头目或者傀儡强拉选票;二是介入村民日常纠纷的处理。村民之间发生纠纷后,纠纷双方常常请乡村混混来以恶制恶,用非正常手段解决矛盾;三是介入村级决策的实施。有些村干部与混混存在权钱交易或利于瓜葛,促成了村干部和混混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横行乡里,为所欲为。

      (三)一些村官(尤其是村内“一把手”)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未真正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来开展工作,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背道而驰,成为农村最不和谐的问题之一。

      个别村干部作风不端、工作方式粗暴、侵害村民利益等问题引发新的矛盾和上访。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一些村官的财务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村委会、村社干部政

      务不公开,经济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收支不透明,甚至自己又批又支,把村集体的财物当成个人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有的就是有账,也是白条坐支坐收居多,甚至直接漏收重支,直接侵害村民利益,又由于监督的空白,致使违法乱纪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和纠正,造成群众利益长期被侵害,以村干部代表的村委会公信力极差;二是有些村干部在村内家族势力庞大,人多势众,在村内大权独揽,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对村民态度骄横跋扈,村民敢怒不敢言;三是由于一些村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执法办事的过程中做不到一视同仁,优亲厚友,使人们的心理感到不平衡,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四是各种矛盾产生后没有及时、公正地采取处理措施,甚至在办事过程中作风粗暴、言语粗鲁,致使矛盾激化,引发村民上访。

      (四)基层党支部未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班子战斗力不强,缺乏“双带”(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体现出来。

      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私”字当头,为了守住位子,故意瘫痪组织,甚至千方百计阻止有水平、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组织;二是部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缺少应变能力;三是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身无长处,有为民富民之心,却无为民富民之策,只满足于应付上级;四

      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党员偏少;五是广大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老观念和旧思维方式在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思想惰性大,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老党员甚至以老、穷做资本,带头为自己和他人因没有得到某些救济或救济偏少而经常找乡、村两级的麻烦乃至于上访。

      总之,因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员先进性不突出。

      (五)、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正常开支面临很大的缺口,严重影响着村委会的规范运行和职能作用的发挥,更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村级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政治方面:不能转干和提拔重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部普遍缺乏进取心;经济方面:待遇偏低,老无所养等缺乏工作动力;三是工作怕得罪人,得混且混。(六)、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一是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

      严重,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而从事其他活动,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二、对策新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主要问

      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在讨论乡村社会治理时,切不可离开乡村社会实际而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权利这些大词,更不可以抽象的理念代替对乡村社会的冷静观察与思考。通过调查了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法选举,依法管理。首先村干部的产生过程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关键抓好“选人”,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尤其要调配好支部书记。“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农村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逐项落实。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准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自

      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标准:选用“双强”型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选配“双强”型的村组干部;培养“双强”型的农民党员队伍;吸收“双强”型的农民入党;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不拘一格,可以从种养大户或农民经纪人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也可从外出打工有管理经营经验的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此外,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年轻党员,扩大党员队伍,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和后备干部乏人的状况。

      其次,选举产生的村委领导班子在工作中要依法办事,党支部既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

      (二)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保证和战略高度。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首先把乡村党员干部作为骨干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调整经济结

      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使这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首先成为新型农民。其次是通过这些骨干去培训和影响其他群众,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帮助村级建立和完善如下几项制度:(1)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涉及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可以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初步议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要通过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两委的内部决策运作机制,形成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民主决策。(2)两会议事制度,包括党员议事会制度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在村级组织下选举出有威信、有觉悟、公道正义的村民组建村民议事会,保证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特别是要注意总结经验,推行一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村民(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委会(党支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质询制度、民主日制度等。(3)村务公开、村规民约、村务管理、社会治安、环

      境卫生管理等系列制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把两委班子建设成为一支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的新农村领导集体。尤其要在防止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上下功夫,并把财务公开放到突出位置。关于村委会的资金收支,可由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双代管”;对于村主任(支书)的财务支出,要成立理财小组予以监控。

      (4)明确干部工作职责,制定考评办法,建立干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为民富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稳步发展,农民人心稳定的保证。发展村级经济一是要因地制宜,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时,要积极稳妥,克服盲目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市场行情和传统习惯来规划调整,如炎山乡二半山适合发展核桃、花椒、蜡虫、魔芋产业,区、乡两级应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培训,为农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和搞好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二是要利用大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老板、个体经营户、经纪人投资兴办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一者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二者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三者可以带动农村劳动者业务素质结构

      调整;四是可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五是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方向,增强“双带”能力,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兴办各类经济实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形成一种干部当能人,能人当干部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村组干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首先,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时向其倾斜,使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解决养老问题,让村干部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养老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工作责任到村,目标量化到村,监督考核到村,兑现奖惩到村”的工作责任制,以保证村级干部充分覆行职责。

      (六)、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村“两委”和村民自治增强活力。

      抢抓省、市、(区)财政扶持机遇,要加快解决以村级办公室、活动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和农村教育培训阵地的建设,改善村级党组织活动条件和农民群众受教育培训的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员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农村党员真正发

      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发挥模范作用。让党员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带头当先锋”活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通过“双带工程”、使农民党员做到“三个带头”,争当“三个先锋”,即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和采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做致富先锋和科技推广先锋;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带头崇尚科学、弘扬美德,做树立农村文明新风的先锋;着眼于管理民主,带头履行应尽义务和解决矛盾纠纷,做遵纪守法的先锋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先锋。

      参考资料[1]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

      员会研究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徐世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对策[J].山东: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四: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当前村委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

      作者:肖爱生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当前村委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

      肖爱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

      [摘要]农村村委会在当前农村治理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国家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村委会发展遇到了选举困难,能力不足,乡村、两委矛盾,村级腐败等现实困境,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进程。针对造成村委会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法律法规、合理界定乡村政权的角色职能、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治理,以期实现村委会科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委会;现实困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1.86566(2017)05-004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一、当前西部农村村委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一)村委会选举不规范,致使选举质量不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但在现实选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乡镇政府干预过多。一些政府往往采用变通的手法,给选举划框子、定调子,进行暗箱操作,阻碍民意的自由表达。有的村干部对国家选举政策、换届程序和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引导群众正确参与选举活动,影响选举的公开、公正性。二是宗族势力干扰选举。在西部农村,宗族宗派势力在农村普遍存在,宗族观念在农村群众中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候选人大多是村里大族大姓的代表,选举过程中利用家族势力拉选票,左右本族本姓村民投票,使自己当选;有的村派别显现,各选各的代言人,互相攻击,选票分散,难以过半数,致使选举不成功。三是贿选现象影响恶劣。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村民参选的意识强,贿选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候选人为能成功当选,跑关系,拉赞助,对村民施以小恩小惠,民主票很容易就变成了“关系票”。四是选举组织困难。一些后进村、难点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涣散,很多村民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要么存在着“事不关己”的心理,不去参加投票;要么不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感觉选谁无所谓,别人选谁我选谁,使选举结果不能广泛代表民意。

      (二)村委会职能不断扩大但能力不足,造成职能发挥不够

      在现行法律法规中,为村委会设定职能的既有中央立法也有地方立法,中央立法总共为村委会设定114项职能[1]。地方立法中规范村委会职能的是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内容涵盖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乡村建设、公共安全、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数量非常大。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农村村委会的工作职能。但是另一方面,农村村委会的能力素质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但近年村委会改革偏向于压缩村委会的规模,同时村委会

      成员又不脱离生产,意味着村委会成员既种自家的田,又做公家的事,造成其精力不足。另外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出,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从而导致村干部整体素质下降,平均年龄上升,任职时间偏长的局面。再有现在西部很多农村地区村委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在村务管理中,村民参与普遍不足,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在职能发挥上,村委会更愿意发展经济,而在公共服务职能的行使上明显动力不足。这些都造成村委会职能发挥普遍不足,极大影响了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三)“两委”难以和谐相处,矛盾冲突较多

      现实中,“两委”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泛行政化”。一些地方党委和村党支部曲解了对村委会的领导,过度介入村委会日常事务和其他村民自治领域,村民自治成了村党支部的“一言堂”,最后村党支部书记拍板决策,村委会形同虚设,造成了“两委”关系紧张。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涉及到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集体土地承包、集体企业管理等事关经济利益的事项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往往会因争夺利益产生矛盾。二是“泛民主化”。随着国家对村民自治的推进和完善,一些地方村委会不愿接受党的领导,也不接受基层政府的监督,在日常工作中为所欲为,超越了法律法规授权范围。由于“两委”关系不能摆正,必然造成农村基层组织在管理上的混乱,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进行。三是“泛集中化”。当前有不少农村实行的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结果必然出现一言堂,村支两委分工不明,甚至出现村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

      (四)城镇化行政主导明显,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干预过度

      当前,一些乡、镇人民政府,仍习惯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对农村事务干涉过多,导致村委会日常运作处处受制,难以有所作为。一是通过目标考核加强对村委会的控制。近些年,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披着目标考核的外衣,实质上是用行政手段加强对村委会的掌控,将各项行政事务分摊给各村委会办理,并进行评比考核,由此建立奖惩制度,牢牢地掌控村委会。二是通过财务、干部报酬等进行控制。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为了能强化对村的管理,制定了对村干部的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同时,一些地方通过党的组织纪律把控村党支部,间接“领导”村委会。另外,一些地方实行“村财乡管”,村委会受到来自基层政府的财务制约。

      (五)民主监督实现困难,村级腐败问题严重

      当前,在对中国政治生态进行深度反腐治理的时候,中国农村的腐败问题,尤其是村干部的腐败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村干部的腐败问题是农民上访的一个主要根源,或者是一个重要理由[2]。近十年来,在土地征收流转、“三资”管理、惠农补贴、扶贫救济、低保医保、旧村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少数村委会成员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贪腐手段多样、隐蔽性逐渐增强,贪腐主体外扩、网状贪腐成趋势[3]。村级腐败相比较于更高层级的腐败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直接危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推荐访问: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不足分析 村委会 存在问题 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