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11:13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用推拉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非转农现象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2 20:54:02

    [摘 要]农民进城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的现阶段,却出现了非转农的现象,这也与国际上逆城市化出现的条件不符,因此本文将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非转农 推拉理论 推力 拉力

    作者简介:张静(1984-),女,福建建瓯市人,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海鸥(1961-),男,湖北黄梅人,管理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

    根据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06年第一次现代化的十个指标(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中,我国还有4个指标没有达到标准,即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6%,同时2005年,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0分,与世界平均值相差11分,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8分,与世界平均值相差15分。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快城市化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积极作用[1]。就全国范围而言,2004年农业劳动力比例是45(标准值为30),城市人口比例是43(标准值50),数据说明,农业劳动力比例必须减少15个百分点,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7个百分点[2]。因此农民进城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逆城市化的非转农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过,雷文斯坦 E. G .和埃弗雷特·S. 李 都研究了迁移流和反向迁移流的问题,他们认为在迁移过程中 , 对于每一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有一个反向迁移流[4],但是逆城市化一般都出现该国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5%的时候[5]。而我国城市化水平远没达到这一水平,200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3%,且中国官方2000年以后公布的数字,把那些进城打工半年以上者都列入城市人口,中国官方还把在镇里读书的农村孩子统计成为城镇人口,这样中国城市化率就提高了几个百分点。[6]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范围内逆城市化出现的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引起了国内新闻界及学者的关注。其中学者廖筠[7]利用成本收益理论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学者赵金亮[8]也对其产生的原因,隐患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国内新闻界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其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是大多数都缺乏理论的分析,或对该现象的分析不到位,因此本文将利用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现代移民研究的奠基人雷文斯坦 (E.G. Ravenstein),在1885-1889年间发表的论文《移民的规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中提出了人口迁移以经济动机为主,大多数人希望在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的欲望是引起迁移的最有力因素,这已经涉及到了迁移中的拉力因素。

    而最早提出推拉理论的应是赫伯尔,他在1938年发表的《乡村城市迁移的原因》一文中提出,迁移是由一系列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是指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这一理论经过博格(D.J.Bogue)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是研究流动人口重要理论之一,用以说明在地区间大的迁移流中哪些共同因素分别以推力、拉力激发迁移,也是分析当时欧洲移民、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等现象的理论基础[9]。

    根据推拉理论 (push and pull theory),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10]。推力即存在着迫使居民迁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压力;拉力即存在着吸引居民迁入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压力。人口迁移正是迁出地的推动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非转农群体的构成

    在利用推拉理论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非转农现象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非转农群体的构成进行分析。我国非转农群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 原来是农业户口,通过各种办法转成了非农业户口,现在又想转回农业户口的人。类似汝阳的非转农群体。第二,大学生回乡落户农村,以浙江台州为例。第三,原来属于非农业户口,后转为农业户口的群体。第四,进城打工半年以上及在镇里读书的农村孩子而被列入城镇人口(这部分人虽然其户籍没有改变,但是仍被统计为我国的城镇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会回到农村的,也是非转农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目前非转农群体由四部分构成,因此在分析非转农中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时针对不同群体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二)非转农城市推力分析

    (1)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有限且是选择性的

    对于非转农第一种类型和第四种类型中的进城打工群体来说,他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大部分人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而城市工厂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是有限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投入,这些工厂和企业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低素质的劳动力不易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是这部分群体处于就业劣势地位。

    同时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下岗职工,这也使城市中非农业户口的低素质劳动者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是有限的并且是有选择的[11],使许多在城市谋生活的人无法在城市中找到适合的就业机会。

    (2) 城市住房及生存压力

    2004年底四季度,房价增长高达10.8%,增幅比当年全年高1.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价格增长11.1%,增幅比当年前3个季度分别高3.5%、1.0%和2.5%。200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结合之前发布的各个月份数据可以测算出,2006年全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5%。

    房价增长过高,除了从加大劳动力转移成本,还将购房和租房能力下降的农村人口排斥在转移特别是稳定转移之外。

    城市住房的不断增长不仅影响城市中生活的低收入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对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群体造成了生存压力,购不起房的同时还要面对城市相对而言较高的消费水平。由于城市生活的消费结构与农村不同,每天都要负担基本的生活开支,同时服务费用的开支也较农村来得高,从而使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机会不足或工资不高,从而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12]。

    (3)城镇户籍价值的淡化

    改革开放以前,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可以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购买到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且由于城镇人的许多福利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从而享受相对较多的福利,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由于城镇教育设施比农村优越的多,非农业户口的居民要得到这种服务,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13]。

    随着改革的发展,今天城镇居民与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依靠计划来保障粮食等生活用品供应,城镇户籍在这方而的价值已经基本消失,同时非农业人口的福利的增长在地方财政压力加重的情况下增长也不显著,从而是城镇户籍价值不断淡化。

    (三)非转农农村拉力分析

    (1)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农民福利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新型农村,解决农民的住房差,出行难,上学难,看病贵等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且做到农民孤有所托、老有所养、病有所望,跟城里人享受同等或者接近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这里以福建某村为例,该村是福建某一县级市的城中村,直接归该市管辖,目前全村人口为2982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村里的资产包括3个市场(两个菜市场和一个建材市场),土地,淡水养殖面积400多亩,水库和2000多亩经济林。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要求转入该村的人口,并且实际转入人数已达约90人,其中有约40人原来属于非农业人口,可见这部分人口占了转入人数的近一半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很大部分归因为该村近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该村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该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该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根据该村实际,因地制宜,成立渔业,果蔬协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通过科普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改造和改良,逐步提高单产产量,从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工商业方面,充分发挥了该村享有的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一方面招商引资,改变经营观念,把土地资源及资产推向市场,如对某一市场进行改造,通过招商引资来改造整体租赁方式,并取得成功,年收入达55万元。加上其他市场林业等收入,该村财政年收入近200万元。

    ②该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指导下,该村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从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首先于2007年投入资金累计8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全村耕路水渠进行维修保养,对水库进行整修,增强其防旱抗涝能力。其次,投入6万元左右用于该村的路面建设及保洁工作。

    ③该村村民福利进一步提高

    该村居民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即农业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可免缴杂费及书本费。不仅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农村家庭对孩子上学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享有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该村由村财政全部负担村民的参保费用,村里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全员常见,参保率达到100%,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5%之高,这是很多没有正式单位及医疗保险的非农业人口所达不到的。此外,该村还规定,6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80元的补贴,并提供专门的场地成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当然这是福建某村的具体情况,但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下,众多城中村,城郊农村,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因此又具有代表性。

    (2)与农业户口相联系的土地及计划生育等政策优惠

    农业户口与土地直接挂钩,虽然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村集体所有,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的土地就可能会被征用,因征地而获得的巨额收入归入村集体资产,凡村民都可以分红,一项公开的数据是,土地征用,每亩至少10万。早在2001年,仅分散于台州市区的城中村,集体资产超过亿元以上的就有4个,千万以上的30个,百万以上的44个[14]。或者是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如建高速公路,铁路及水库等的需要而对农村土地进行征用,这也能使农村土地的现实含金量提高,并从中得到大量的收益,这也是三种类型群体非转农的一个重要拉力作用。

    此外,农村财产集体所有,因此对于集体财产的出售及转让村民也可取得一定的收益,上文提到的福建某村于目前将该村拥有的一市场整体出让,获利3000万元,每位村民估计可分得近10000元。

    除了普遍具有的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申请宅基地等外,还对计划生育也有相关优惠,允许生第二胎,从而有不少人在政策诱惑下选择了非转农。

    (3)农村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

    由于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工资的增加,使很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而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是丰富且低廉,加上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投资办企业的政策优惠等,从而促进了许多民营企业向农村转移,从而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1995年以后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大学生毕业后要自谋职业,进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公开招考。同时,随着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15]。城市人口中劳动力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因此在城市就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及城市人口非转农,到农村寻求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并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差距,且出现的非转农现象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人口达到75%才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趋势不符合,却是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下城市推力与农村拉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当然第四种类型的非转农除城市推力,即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农村拉力,即农村工作机会的增加外,部分由官方的统计口径造成的),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有其有利的一面,如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及技术工人迁入农村对迁入的农村还具有溢出效应,即当一个受到教育的人搬迁到一个社区是,这个社区的人们由于没有为该人士的教育成本做过任何贡献,因而获得了公共收益[16]。同时也可能带了一些隐患:如“有关土地,矿产,森林,水利,草场等资源权益的分配与使用问题的纠纷,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许多非转农的人口并未真正投入农村的建设中去,只为享受农村的优惠政策及福利等,不利于真正推动农村的发展,因此对于非转农现象应有客观及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M],北京大学出版社,pp264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1,pp62,pp267

    [4]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pp323

    [5]山田浩之,都市的经济分析[N],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昭和56年,[5] 廖筠.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国是论衡[J],2003年第7期

    [6]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pp97

    [7]廖筠,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国是论衡[J],2003年第7期

    [8]赵金亮,“非转农”逆城市化现象探析,经济师[J]

    [9]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pp139

    [10] R.赫伯而,乡村城市迁移的原因,美国社会科学杂志[J],1938年第43期

    [11]王树新,人口社会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pp195

    [13]李若建,城镇户籍价值的显化与淡化过程分析[J],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14]张凤安,台州“非转农”:热潮与隐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日

    [15]骆建华,祝美群,杨圆华,透视大中专毕业生 “非转农” 现象关于台州市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的调查[J],浙江经济

    [16]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推拉 现阶段 现象 理论 我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