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12:03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2 19:54:01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产业布局由点及面迅速铺开、部分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同时,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发展、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重陆轻海”理念等隐患也开始凸显,亟需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根据决定性影响因素的差异,可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导向型产业和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五类,在布局过程中,应基于五类产业的内在属性分别制定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影响因素;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6-0079-0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为沿海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海洋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一)由点至面迅速发展

    近十年,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带动下,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一些产业突破地域、资源限制,从重点城市向其他地区扩展,从区域分布向全国布局演化,对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由2001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2亿元,并以青岛、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以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为重点的区域布局;海水综合利用业产值由2001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亿元,海水淡化“十一五”末生产能力突破60万立方米/日,以青岛、天津等城市为重点延伸到多个沿海城市和岛屿;海洋电力业产值从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0亿元,除已建成运营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外,各地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710万千瓦。同时,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已在南海启动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有望在我国南部构建起深海油气产业链。从发展态势看,未来10~20年可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巨大。

    (二)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 海洋高效渔业。从省域范围看,我国海洋高效渔业中远洋渔业发展的地区集中度比较高。2011年,我国实现远洋渔业产量过百万吨。在11个沿海省(市)中,浙江省产量最大,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20.5%;其次为福建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16%、14%和11.2%。从作业海域看,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近海发展到遍布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已在海外建立100多个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实现了较大范围的生产布局。

    海洋高效渔业中的海水健康养殖业以传统海水养殖业为基础。因此,海水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布局态势。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区域集中特征十分明显,山东省是我国海水养殖产量最高的地区,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6.7%;其次为福建省、广东省和辽宁省,分别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4%、17.1%和15.7%。具体到深水网箱养殖,山东省产量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5%;其次为海南省,占22%。全国约75%的海水工厂化养殖产品源于山东省和辽宁省,其工厂化养殖产量分别占全国工厂化养殖产量的44.6%和30.9%。

    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集群化布局态势较为明显,已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群为核心,海南和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为辅助”的发展格局。其中,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数量最多,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从2011年的造船完工量看,江苏省规模最大,约占沿海11省(市)造船总完工量的36.9%;其次为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占沿海11省(市)造船总完工量的18.3%和15.6%。

    3 海水利用业。目前,海水直接利用特别是海水脱硫项目布局较为分散,全国已有12个燃煤电厂、共47套海水脱硫工程投运或在建,总装机容量超过200亿瓦特,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区。海水淡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等沿海及海岛地区。其中,以天津市和山东省为代表的北方沿海以多效蒸馏法为主,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则以反渗透技术为主。

    4 海洋电力业。目前,我国海洋电力产业领域只有海洋风电已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开发。从发电能力看,我国海洋风电区域化布局态势比较明显。2011年,11个沿海省(市)风能发电能力达1407.8万千瓦。其中,山东省规模较大,占11个沿海省(市)风能发电能力的31.3%;其次为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占13.9%和9.2%。

    5 海洋生物医药业。21世纪以来,沿海省(市)相继建立了数十家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上海、青岛、厦门和广州四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目前,以四大研究中心为依托,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和广东省走在了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的前列。

    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同时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沿海各省、市纷纷将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但从全国层面看,各地普遍存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方向、项目设计上过度趋同问题,且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地区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和具体发展环境而盲目出台新政策、上马新项目,搞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海洋产业结构的同构化趋势。另外,地方利益为上的本位主义发展理念限制了要素在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导致区域间海洋开发严重失衡,某些地区海洋产业聚集度过高,生产负荷已严重超出本地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再继续任由各地盲目发展,将可能出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序铺开的局面,不利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

    (二)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核心技术缺失

    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已有、在建和拟建项目不仅多以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主要特征,而且生产要素向产业链低端环节聚集,产业链高端环节投入相对不足,造成的结果是结构性供需不匹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严重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于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强大带动能力,沿海省(市)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但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品主要集中于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高端产品的设计建造十分不足,某些关键、核心设备的设计和建造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又如,海洋电力业中海洋风机制造领域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低端、非核心产业链和技术链环节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大型风机制造关键技术、整机设计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生产制造领域却十分薄弱,只能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三)“重陆轻海”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理念局限海洋开发活动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重陆轻海”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理念限制了海洋开发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现阶段我国海洋生产活动还主要布局在海岸带的陆域区域,而对海洋空间特别是10~30米等深线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如,在海水健康养殖业中,养殖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海滩涂和浅水水域,对深水区域的立体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并使传统养殖区面临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三、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策略

    (一)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即自然资源要素存量及其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高效渔业和海洋电力业。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一般均是强资源依赖型产业,离开特定自然资源的支撑,产业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要充分尊重自然资源的原始分布状态。如,远洋捕捞作业的活动范围要以世界渔业资源的分布状态为依据;海洋电力项目的布局要以海洋能源的密集性分布状态为依据。当然,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并不排斥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区域,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决定了产业的最终分布状态。如,我国的远洋渔业不能进入世界范围内的每一处渔业资源丰富的渔场开展作业,是因受到国际多项多边、双边渔业政策的制约;我国部分海域尤其是东海、南海海域潮汐能、波浪能蕴藏量虽丰富,但因受技术条件制约,开发利用水平十分有限。

    在海洋风电方面,基于不同的风能资源条件,近期布局应以渤海湾、山东半岛近海、长三角附近海域、福建省沿海、珠三角附近海域等资源条件好且靠近产业和人口聚集区的海域为主;中长期可加强辽宁(渤海湾外)、江苏、海南、广西等省份近海海域的风电场建设。在潮汐发电方面,应主要布局在浙江、福建和江苏三省。在潮流发电方面,应主要布局在以舟山群岛为重点的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波浪发电方面,近期布局应以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为重点,加快试验性示范电站建设;中长期扩展到南海省和渤海海峡,实现波浪电站的商业化运营。在海洋温差能开发方面,应主要布局在南海诸岛,争取早日实现海水温差能水电联产。

    (二)市场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市场导向型产业,即市场需求量及市场分布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水利用业为代表。培育与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最终目的在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海水利用项目往往布局在淡水资源供应最为紧张、市场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如,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淡水资源更为紧张,因此海水淡化项目以北方城市居多;淡水缺乏是多数有居民海岛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海岛上布局海水淡化项目也十分必要。市场导向型产业的布局,同样离不开技术、政策、资金等因素的作用。在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不同地区,技术、政策、资金等要素决定了海水利用项目的最终分布状态。如,受海水淡化技术水平的制约,在我国淡水供应十分紧张的北方沿海城市,海水淡化项目的分布并不广泛。又如,因受国家有关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示范城市项目的政策性支持,青岛、天津等城市的海水利用产业却走在了全国前列。

    北方沿海地区应坚持海水淡化和大规模海水直接利用并举,在天津、大连、青岛等重点城市集中布局项目,并在原有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海水利用综合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南方沿海地区应以大规模海水直接利用为主,针对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积极在电力、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推广水电热联产等海水利用模式,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上海、深圳、厦门、泉州、宁波、舟山等沿海城市;海岛地区应基于岛上军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针对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规模适中的海水淡化工程,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重点发展岛屿包括山东长岛、浙江舟山、海南三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建制海岛。

    (三)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即技术、资金、地理区位、劳动力、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共同发挥影响,且决定性影响要素不唯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中,地理区位往往是基础性要素,是在具备优越区位条件的地区聚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构成该地区的区位综合优势并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如,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具有明显地理区位优势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不断汇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随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与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明显的集群化布局态势。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布局,应围绕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苏中——上海——浙东地区”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分工明确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在环渤海地区,以辽宁和山东两省为主体,加快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发展以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制造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通、舟山等城市为重点,建设以生产平台及物探船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在珠三角地区,大力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城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以深水钻井船、辅助船舶制造为主要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

    (四)技术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技术导向型产业,即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外部技术可获得性等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技术要素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影响深远,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比较快、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往往是海洋生物科技力量较强地区。此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作业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材料。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还受上游原材料产业分布状态的影响。

    作为技术导向型的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应围绕上海、青岛、厦门、广州四大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进行产业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要依托上海市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和各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基地集聚,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二要依托青岛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建设为契机,联合大型药物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在青岛市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三要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区,在福州、厦门、漳州、莆田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成果孵化区,在厦门、漳州和泉州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聚集区。四要在广东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品牌基地。

    (五)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即自然资源存量及其分布、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等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深海油气产业。在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中,自然资源要素与技术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资源的分布信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技术发展水平又影响资源的开发能力,二者共同决定产业的最终布局状态。如,深海油气资源存量及其分布状态相关信息的获取,依赖于资源探测技术的发展,若不能获取深海油气资源分布的相关信息,也就谈不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决定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次序和开发程度。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布局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重点支持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建设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与后勤保障基地。二是围绕我国南海北部区域油气资源开发,以海南岛为基地,针对北部湾油气区及海南岛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海洋油气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三是选择部分沿海重点城市,如青岛市和三亚市,作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产业化开发基地试点城市。

    (责任编辑:任春杨)

    推荐访问:战略性 海洋 产业布局 优化 我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