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9日 17:19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湾区独特文化魅力的诗意彰显与活态传承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2 16:54:02

    2017-2018年,热门词汇之一绕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指经济的建设,还包括文化建设。大湾区在历史、人口、语言、文化上具有同一性,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这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民间文艺根植于群众,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特文化魅力的诗意彰显。回顾2017-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艺的发展,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9+2”城市群在人文地理上同属岭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中华文化在岭南大地上的孕育和发展。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悉数散落于各个城市中,又因地域性差异、中西文化交融等因素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特点,在取长补短的融合中寻求各自的创新与发展。

    一、概述:呈现互联、交融特点的大湾区民间文艺

    粤港澳大湾区囊括多元的民间文化,构成比较复杂。既包括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府民间文化、客家民间文化和潮汕民间文化,又包括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港澳民间文化、现代都市民间文化。在这些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下所形成的民间文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大湾区内各地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广东民间文艺工作紧贴新时代脉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率先创办了岭南民俗文化节、“广东省民间歌会”“广东省麒麟舞大赛”“广东省花灯文化节”“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循着“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民俗传承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不少沉寂已久、濒临消亡的地域性节庆礼仪和二十四节氣习俗等重新回归民众的视野和生活。[1] 传统古村落保护等民间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工程等行动,进一步向大众普及了民间文化知识、唤醒民间文化自觉,使民间文艺的发展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新时代新气象。2018年,广东省首次承办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是对广东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在颁奖会上,广东在本届评选中一共夺得两朵“山花”,云浮市的民间广场歌舞《禾楼舞》和范安琪的佛山陶瓷《戏曲人物》分别荣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和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截止目前,广东共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40个。[2]

    就香港而言,从1841年开埠后,西方人口大量涌入,渐成华洋共处之势。历经150多年时间的打磨,中西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了香港独特而迷人的多元气质。这种“既中且西”的多元文化体现在香港的每一个角落,也浸透到了每一个香港人的生活中,而民间文艺正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有数据统计显示,香港文化中心在2017年6月就开展了60多场演出,包括粤剧、音乐剧、杂技、戏剧等。[3] 英式“赛马文化”和“俱乐部文化”继续影响香港人的生活,但同时,香港又将中国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农历春节,全家出动到黄大仙膜拜求签,争抢“头柱香”,或到车公庙祈福,转一转风车祈求好运;每逢端午,大澳会举行逾百年历史的“游涌仪式”,乡民们划着龙舟,后面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沿途焚烧宝烛,其他居民朝龙舟拜祭以祈求平安;源于19世纪的大坑舞火龙在中秋之夜必会吸引无数人前往观赏,阵阵锣鼓声中,一条条火龙在闹市的街道上往复穿梭,火光闪烁。可以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香港并行不悖、交相辉映,但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根。

    就澳门而言,从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已经是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贸易、居住,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此诞生。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整个澳门约有1/5的面积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4] 同时,随着中国内地居民不断迁入澳门,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也被带入澳门,形成了澳门的主体民间文化。因此,澳门的民间文化是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民间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民间文化。澳门的传统习俗与岭南文化相近。例如,在春节期间,澳门也会举办花市,居民在吃过“团年饭”之后,都会去逛花市。这个时刻也是澳门居民拜神祈福的最佳时间,澳门多信奉妈祖,因此在春节子夜,众多澳门居民纷纷前往妈祖庙、观音堂去祭拜,祈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而新年期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会组织举办一系列贺岁活动,比如粤曲演唱、戏剧表演、武术表演等。

    二、“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力度空前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民间“非遗”项目非常繁盛,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曾经冷门的非遗,近年来成为热词,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

    1.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非遗传承工作

    2018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广东省1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通查验收工作。[5] 抢救性记录工程旨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存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和文化记忆,并为他人学习、借鉴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造条件。2016年,广东省共有1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列入抢救性记录名单,涉及6个地级以上市,5个门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78岁,平均年龄79.6岁。经过2017、2018年历时两年的深入调查与系统拍摄,共采集、整理口述文字稿130余万字、图片5.6万余张、视频近380小时、音频近130小时,形成了包含文献片、综述片和工作卷宗在内的系列成果。同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也在抓紧落实中。鉴于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因此,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推荐访问:彰显 诗意 传承 独特 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