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02日 11:27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的恩师齐良迟先生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2 11:42:01

    zoޛ)j馟ii=iv饨ky主任,他们在齐良迟会长领导和部署下,举办大型书画展览、艺术讲座、专题理论研讨、编辑出版齐白石艺术研究成果典藉、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颇受社会欢迎,例如书画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虽工作很繁忙紧张,但她觉得过得很充实、愉快,尤其是从齐良迟会长身上,能学到厚道为人勤于做事的品德,这是任何地方都难以得到的财富。

    令她难忘并极其感动的是,齐良迟会长的大师风范,以及待人的诚恳、谦和。充分体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高尚品德。

    美术界许多人都知道,齐良迟是经周总理亲自安排,让其辞去国家单位的公职,回家专门伺候年事已高的父亲的。当然,齐良迟也明白周总理如此安排的深意:学习、钻研、发扬光大父亲的齐派艺术。经年不懈的追求,终于使他在白石老人逝世之后,成为名重艺林的“齐派”艺术掌门人。他在诗、书、画、篆刻上都继承发展了齐派艺术。孟巧玲说,齐会长从来不愿意宣传自己。别人要給他办画展出版画册他都婉言谢辞。他在传承白石老人画风的同时,对齐派绘画艺术力求创新和发展,行家或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齐良迟在齐派艺术上的突破。可他总是觉得自己不行,还要像父亲那样刻苦,继续认真学习齐派艺术。他常说:“我是齐白石的儿子,说话、办事不能给父亲丢脸。”当年,时常有人从外地带画来到北京,到白石老人故居找齐良迟老师,求他鉴定白石老人作品的真伪,他都认真鉴别丝毫都不马虎。例如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有人拿着一本册页,说是白石老人遗作,请齐良迟看,并说,只要齐老师认可为真迹,便有国外的收藏家,以80万美元买下。齐会长仔细翻看后,判定此册页非真迹,来人一时大失所望。就说,这是某名家收藏的,岂能有假?并再三强调,只要齐老师认可,并出示鉴定文字,“少不了您先生好处”。但齐老师不为诱惑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事后,齐老师说:“如今有人专门打着大人物、大名人旗号,说自己收藏的是齐白石书画来鱼目混珠,我不能见利而愧对先人!”齐良迟不愧白石老人后代,一直坚守着齐家的家风,绝不做对不起先人的事情。

    齐良迟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后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去世前为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委员。出版有《怎样画虾》、《怎样画螃蟹》等多种书画技法著作。可他从不以自己是科班出身又是名门之后而自恃清高。作为会长的他指导思想十分明确: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钻在钱眼儿里。老舍茶馆总经理尹盛喜是齐会长的学生。老舍茶馆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办公和活动场所。每月定期在那里举办名家书画讲座,书画家们还在那里现场挥毫作画。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里集中了启功、白雪石、秦岭云、许麟庐、张世简、陈大章、董辰生、沈鹏、雷振民、金鸿钧、刘炳森、黄均、吴休等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只要齐会长一请,这些书画家都会欣然而至。每逢春节前,齐会长不顾自己80多岁的高龄,总是登门去慰问会里的老书画家,待他们既是画友又是朋友。2002年春节,师兄刘仲文和孟巧玲,陪同齐会长看望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的风趣幽默,齐良迟先生的谦恭朴实,给孟巧玲留下深刻印象。艺术大家之间的高尚友谊,让她十分感动,孟巧玲说:“跟这些艺术大师在一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既学画艺,更学做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每逢举办大型书画展等重要活动,齐会长也必是不辞辛苦登门一一拜访,郑重邀请。他见工作人员布展很辛苦,只要有时间除亲自到场指导,有时还帮助做些具体工作,当有人认出他就是画家齐良迟,都为他的这种作风非常感动。齐老师不仅平易近人,还很善于团结人,不仅尊重书画家,还尊重各个画派,因此,向心力、凝聚力极高。当年的活动总是名家齐聚,非常隆重。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不断吸引众多的书画家参加进来,在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上,已成为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艺术团体之一。

    一次到齐会长家开会,刘仲文与孟巧玲一进门便眼前一亮,看见画室里挂着刚刚画好的四条屏,非常漂亮。两个人还在那几幅画前合影留念。齐会长说,这画不是卖的,是父亲的学生重病需要钱,家里经济上有困难,媳妇进京求救,我画了这四条屏,让她卖掉去解困。刘仲文与孟巧玲不只一次见到,齐会长这样帮助有困难的人,而且凡送人和帮助别人的画,他都跟自己创作每一幅画一样,严肃认真,绝不粗制滥造随便应酬。他常说:“我送出去的画,和我创作的、卖的画一样,都一定要代表我的水平,丝毫不能糊弄。”齐会长德艺双馨,名声远播,画价不菲,于是有造假者制造出不少赝品。有时会有朋友让他去找造假者理论,他总是笑一笑,淡淡地说:“让人家有口饭吃吧。”这是多么宽厚的人哪。

    齐良迟常常召集刘仲文和孟巧玲去西城跨车胡同13号白石故居去研究工作。一般他们都是从上班的单位下了班,匆匆赶过去,来不及吃晚饭,齐会长就会在工作后留他们二人吃饭。就近找个饭馆边吃边谈工作。有次他们在一家饭馆吃饭,偏偏老板认出画家齐良迟,说出大天来也不肯收餐费。隔几日他们去会长家开会,只见画室里挂着几幅刚刚画完的大幅画,一问,说是给那家饭馆画的。孟巧玲大惊:“那顿饭值几个子儿呀?”齐良迟说:“我绝不白吃人家东西。”闹的两位秘书长再也不敢跟老师出去吃饭。怕人家认出齐会长又不收钱,会长再以画“谢恩”。有时别人送齐会长一小箱橘子,他就画一张画送给对方。孟巧玲说:“您的画什么价儿呀,一筐橘子……”齐良迟还是说:“我绝不白收人家东西。”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充分显示出齐良迟的高尚品德,以及齐家善待他人的良好家风。以至后来一到吃饭时,老师只好说:“今天就在我这儿吃啦。”齐良迟对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可是又像待客一样敬重他们。齐良迟平时自家吃饭特别简单。但留两位秘书长吃饭,便必然要有鱼有肉。他们总是感到,在老师家和老师共餐,是吃得最香的饭,也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从来都不拒绝。齐会长对两人非常信任,他说自己所以能做好工作,是得力于他俩这“左膀右臂”。齐良迟既是会长又是他们老师,却总是对他们很尊重、很客气,对他们付出的劳动充满感谢。不止一次地说:“我为什么用你们俩?共产党员。”而在两位秘书长心里,协助齐良迟办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既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也是自己对老师的报恩。

    齐会长不顾年事甚高,事必躬亲。如1998年安徽、江苏两省部分地区闹水灾,他召集正副秘书长组织北京百余名著名书画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书画捐赠活动,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通过民政部转给灾区的群众。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捐画捐款活动,不止一次地组织书画家举办大型赈灾义卖笔会,将其所得款项捐送给中国国际红十字会和北京慈善协会,并请他们转交灾区人民。每年组织著名书画家慰问部队、学校等等。逢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香港、澳门回归书画展的布展、开幕式、出画册、签名等等,他都积极带头参与。周恩来诞辰90周年,他绘制了九尺巨幅《荔枝图》,邓颖超看后深为喜爱。听参预此次画展的师兄刘仲文说,邓颖超还关切地询问齐家后人的近况,真诚地说:“‘文革’中让你们一家受了不少苦,我代表政府向你表示歉意。”这件事让齐良迟非常感动,听后一改沉稳的常态,不禁流下激动的热泪。他为刘少奇画的巨幅《喇叭花》,被有关部门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同样得到王光美的赞赏。齐会长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2003年齐良迟先生不幸仙逝,孟巧玲决心把老师的奉献精神保持下去,不辜负老师多年的栽培。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她与冯远、龙瑞、吴东魁、邹德忠、汪国新等几十位著名书画家,在北京参加当代著名书画家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的活动。她捐赠了一幅六尺整纸的花鸟画。画上有齐老的题款,有人说:“你老师已经不在了,你就舍得捐?”她说:“我非常珍惜老师给我题字的画,但老师如果现在还活着,他一定会支持我这样做的。”她捐赠的这幅作品被《人民政协报》选登。她还被聘为北京大学爱心社爱心万里行的名誉顾问和爱心大使,为支持北大学子的爱心活动,她同样把自己的大幅作品捐赠给他们。相信她老师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

    齐会长作风很严谨,平时也很少说话。他常说:“作为一名画家,除了追求艺术的极致境界,就要做到‘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劳更立碑’。”因此,他一生淡泊名利,只求多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他人。他不赞赏“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生存哲学。更对摧残中国文化的野蛮行径痛恨不已。在她最初到跨车胡同齐会长家商谈研究会工作时,只见堂屋一进门正对的墙壁上挂有一幅木刻匾额,上书“还我手泽”四个大字。白石老人的大照片则挂在电视柜上方与此匾额相映衬。当时孟巧玲还不懂此四字含义。后来知道了,是老师自己书写并撰刻的。“文革”中,白石老人的收藏及书画作品、印章等,被“造反派”抄走拉了整整一卡车。孟巧玲曾跟齐老师聊过此事。她深知老师做为白石后人,父亲的珍藏被抄走,没有归还是什么心情。那些珍藏的艺术品,不仅是父亲一生精神结晶,也是中国国宝级的文化精髓呀!就这样被无端“抄”走了!寻找呢,又茫无头绪;不找呢,又愧对先人,这还不说,白白地任其流失,岂不是对犯罪行为的姑息?!只好寄此匾额为尽孝之证,高悬于白石老人故居之堂,以这种方式安抚父亲在天之灵。也是对“文革”的一种无声的批判。齐良迟说:“我家的珍藏就这么抄走了?!父亲的东西丢失了,连找也不找就是不孝。”每当谈起那个对中国文化彻底颠覆的年月,齐良迟便痛心疾首。

    其实,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哪里有理可讲呀。谈到这里,孟巧玲说:“我还记得1974年2月15日,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的‘黑画展’,被裹入此展的18位画家中,许麟庐不也是齐派画家吗,被无端地批判污蔑一番,受污的画家们又上哪里去理论呢?只有良知回归中国复兴才真正有望。”当年,很多人都劝齐良迟放下这件事情,要不就成心病啦。几年后,齐会长终于将匾额取了下来。孟巧玲曾问:“如果那些东西,有一天找回来,您会怎么处置呢?”齐良迟稍停片刻说:“这是两码事,东西回到我身边,就是物归原主,如何处置更好,我有我的考虑。”

    一天,孟巧玲在齐白石故居老师的画室,正等着取老师给灾区捐赠的画。老师画完画题完款以后,见他用钥匙打开画案旁的柜子,从上下两截的黄色柜子里,取出自己印章盖在画上。孟巧玲看到柜门的背板上贴着一张纸,她很好奇的问老师:“这是什么呀?”齐老师没有说话,她看到那上面工整地写着两个字:遗嘱。当年老师还不到八十岁,能在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写下遗嘱,有些人会认为不吉利,老师的这种作法,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上,恐怕也是超前的。她当时觉得老师怎么也得活100多岁呀,遗嘱是不是写的早了点呵?可她又觉得老师的心态特好,活的特别明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老师活到83岁时,竟突然不幸去世。孟巧玲感叹道:“现在看来老师是有先见之明的。实在令人钦佩,更值得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好好学习。”

    “心正则笔正”——这是白石老人的话;“人品不高,笔下无法”——这也是齐良迟会长的谆谆教诲。孟巧玲时时牢记在心,并且以此激励自己,争取做到:实在做人,勤心作画。

    说到拜师的事,孟巧玲回忆说:最初她提出要拜师,齐会长只是沉吟着笑了笑,未马上应允。孟巧玲觉得,老师似乎不愿收女弟子,认为女孩子的笔墨容易拘谨放不开,特别是画大写意画首须洒脱。而孟巧玲跟任率英初学的是工笔画,大写意画没画过。但孟巧玲毕竟有灵性,在诸多的书画活动中,只要齐老师一挥毫,她就目不转睛地偷学,回家抽空就练。一次,孟巧玲拿一幅虾给齐会长看,他看了高兴地首肯道:“成,你笔底下有。”别看就这么简单几个字,却让孟巧玲激动了许多天!被大师肯定啦!照她自己的理解,老师说的“成”是她可以学画,有学画的条件;老师说的“你笔底下有”,就是有艺术悟性,可以画大写意画!由此可以看出,齐良迟对艺术的一丝不苟,以及收学生的严肃态度,同时也反映出齐良迟为人的刚正。这在当今艺术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呵。

    1994年夏天,刚好有两人要拜齐会长为师。老师便决定收这两男一女为弟子:男弟子为刘仲文、张文华,女弟子为孟巧玲。拜师仪式在国际饭店二楼贵宾厅举行,北京电视台《书坛画苑》节目播放了“齐良迟喜添新弟子”的场面。师母纪碧环、师兄齐展仪、师姐齐秉淑,老书画家张世简、董辰生、韦江凡、钟灵等见证了拜师仪式。孟巧玲说:“从此我成为齐良迟先生的入室弟子,被齐老师领上学习齐派画的道路,这是我今生今世都要铭记的恩情。”

    有幸成了齐良迟弟子,孟巧玲决心更上一层楼,以无愧于齐大师弟子称号。她越发高速运转起来。在单位她担任处长职务,一大摊子事儿丝毫不能马虎。而在家里呢,她是长女,上要孝敬父母,下要照顾女儿,做饭、买菜等等,她都要一一照应。偏偏那段时期她父亲又患了重病,她得无微不至地照看……沉重的家务负担压的她几乎喘不过气来。每天当一切家务都完成了,家人都睡下了,她才摊开纸笔作画。这一画就到夜里一两点。第二天天没亮就得爬起来,做早点、送孩子上学,然后又风风火火地蹬着自行车上班。她拿出拼命三郎的架势,每天都透支着生命。有朋友劝她要爱护身体,但她却只想到要学齐老师,学他的人品,做他那样的人。孟巧玲说:“齐老师为继承发扬齐白石艺术,呕心沥血,尽了他全部的力量。他为白石艺术立下的汗马功劳,是功不可没的。他的家人,弟子,和书画家们是最好的见证。“她记得齐老师的孩子就心疼地说过:“不应该让我父亲这样辛苦。”但谁又劝得住齐老师呢?孟巧玲说:“我必须在做人作画上向齐老师学习。他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齐白石研究会工作搞得风生水起,连续几年被北京市社团办评为先进单位。《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时,孟巧玲跟记者说:“要评先进,就评我们会长!要采访先进,就采访我们会长,我们的齐会长,是当之无愧的先进。”

    孟巧玲学习绘画,是得到老师真传的。她常常拿着自己的十几幅画作,到齐白石故居老师的画室,一张一张地往地上一铺,聆听老师细细地品评点拨。画得好老师就高兴。有日子没拿画来,齐老师就会询问。当然,老师还是以鼓励居多:“有进步”、“你能画好!”她许多画作得到齐良迟先生称赞并欣然题字。她研习齐派绘画艺术画艺大进。尤其是在齐派大写意画风方面更显成熟。她画的虾、蟹等,水墨淋漓,形神兼备。师兄刘仲文很受老师赏识。有时师兄拿画来请齐老师给“补笔”。老师提笔就给补。记得一次是老师给他的葡萄画补藤。那藤画的,真可谓绝了!一天,孟巧玲看见老师画案上摆着一个柿子,老师在新纸上试纸时就在纸上面画了柿子,这个柿子画得栩栩如生,她都看愣了。“你喜欢吗?”老师问。“太喜欢了。”老师便在画上题字:“事事如意”,然后送给了孟巧玲。

    齐老师生活很是俭朴。总是脚上一双黑布鞋身上一套中山装。家中不见任何奢侈品。人家送给他营养品,他从来不吃,有时分给两位秘书长:“给你们父母拿去吧。你们这么忙,也顾不上孝敬父母……”到年底工作有了点成绩,老师就画幅画送给他们,作为送给他们的学画的教材,或者在他们的画上题些字。两人都觉得这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和奖励。

    当然,在作画上,老师要求是很严格的。你既然拜我为师了,就更要刻苦作画。他对孟巧玲说:“一忙就放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可能学好画”。我曾经读过一些谈画艺的图书,记得白石老人就说过:“三天不画画,笔无狂态。”照我对齐良迟先生说的话的理解,这就是白石老人说的“不教一日闲过”的另一注解。再如白石老人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等等。对照着这些谈艺的言语,来看孟巧玲的为人作画,我想她正是以此为座右铭,努力地在为人处事上,争取做得更好更符合这些准则。这也说明齐良迟在对弟子的要求上是多么严格。

    一次,齐老师看了孟巧玲的画,感觉很有气势,就在她的画上提笔写下“画笔排闼而来绝无女儿作态模样可成大器”这些文字。认为这个女弟子很是“大气”,有胸怀、很有男子气概,很适合画大写意。孟巧玲至今说起都流露着幸福感。齐老师强调:“你要能发现生活中最美的能入画的东西,还要表达得准确。”孟巧玲说:“老师在作画上一丝不苟,比如我画虾,老师要求我多观察水中虾的神态,不惜废纸千张的练习。画坏的纸不能丢弃,要裁成小块继续练,直到满是墨迹才丢弃。”有时老师不马上告诉她,画得怎么不成,哪里不成。有时老师会伏案一笔笔缓慢地作画,让她对照着他的画反复揣摩,然后再细致点评。老师授课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弟子看他画画。时间紧时,老师就会拿出自己的画来,说:“你看看我是怎么画的,你自己找差距、挑毛病。”这样的授课法每次都让孟巧玲有深刻的领悟,至今历历在目。老师常说;“一定要多看大家的画。包括名家出版的画册。”老师认为看画就是读画,读画犹如读书要细心读,默记于心才会有心得。

    遵循老师教导,赏析名家画作,果然,孟巧玲画技日益精进。有人不相信孟巧玲的画,真能达到相当水准。齐会长便让她在笔会上跟大家们一起现场作画,大家们看后认可了,老师当场给她画作题字。一次,齐老师在她画的虾的画幅上,留下一首极有韵致的墨宝:“泥水风凉又一秋,黄沙晒日正堪愁;草虫能识前江阔,早出山溪趁细流。”这是希望她抓紧大好时光,早日拼搏“出山”之意。他还在孟巧玲另一幅画作上题诗,其中有两句是:“劝君何必乘龙去,画里遨游最无妨。”齐老师先后给她刻了两枚“白石门下”和人名的印章,成为她宝贵的收藏。现在每当画完一幅画,她都会极其恭敬地将这些印章工整地盖上,以示对老师的感激,提醒自己不要辜负齐老的期望。

    齐老师曾在孟巧玲一幅画作上题款:“巧玲女弟之画较前大进,予喜之。明日更胜今日好,毫端不肯让须眉。” 落款题“八十二岁齐良迟”。足见老师对她画技的提高是何等欣喜。她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和其它地方展出,深得好评。其画作曾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海内与海外》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并入选《齐白石与当代名家书画集》、《中国书画精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齐白石与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名家作品》等大型画册。

    孟巧玲深切体会老师齐良迟的良苦用心,期待她能“出自名家自成家”;如今,孟巧玲正沿着老师指点的画路,抓紧时间勤奋地创作新画,以回报恩师的教育之恩。孟巧玲说:“今年是齐良迟老师逝世十周年,我格外怀念齐老师,他是一位德高艺佳的老画家,我会永远铭记我的恩师。”

    推荐访问:恩师 齐良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