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9日 13:05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的一个发展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1 18:12:02

    [摘要] :笔者作为徽州人基于对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的热爱与推崇,从全球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发展脉络出发,在总结徽派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如何屹立于世界地域主义建筑之林。

    [关键词] :地域主义建筑;中国徽州;徽派建筑

    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

    在1990年代,全球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共同研究的热点,全球化一般首先指经济的全球化,广义的全球化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无疑,伴随着全球化,科技文明的进步、信息交流的便捷、资本全球性的流动等,推动了世界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交通的发达,信息传媒的进步,地域差异在缩短,“文化趋同”现象在继续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如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甚至包括北京。

    反映在城市与建筑领域,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全球化对城市原有文化环境的破坏、城市特色风貌的逐渐丧失、“千篇一律的城市”、“千城一面”等种种现象是不能不重视的,这些“表面上似乎是全球文化的强大,实际上是世界文化的危机的显现,即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推进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吴良镛,1998)。由此可见,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面临着“全球性”与“地域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与解决途径的探索也直接导致了“地域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 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1)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缘起

    这要从近代建筑史谈起,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反对过分装饰、反对僵化的传统,提倡重视建筑的功能性与工业化的结合等等,这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伟大的进步,但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了它自身的局限性,僵化、教条、反传统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

    地域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普世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另辟拯救现代建筑的途径,寻找地方文化应对普世文明的策略。

    在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两者各自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批判的地域主义被提出来。

    2)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相关的理论家

    1930-1940 omfordian Regionalism: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美国城市建筑理论大家Lewis Mumford,早在1930年代,当时正是“国际式”开始流行的时代,Mumford就明确提出反对的意见,他拒绝沙文主义,认为地域的特殊性应建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基础上。可惜在“国际式”、“国际风格”、“现代主义”的强势推进下,Mumford的地域主义思想在1940-1950年代中销声匿迹了。

    1970-1980 ritical Regionalism: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lexander Tzonis&Liane Lefaivre夫妇和Kenneth Frampton以及Alan Colquhoun,他们对于地域主义的研究是以“批判的地域主义” -Critical Regionalism出现,较年轻的还有Keith L.Eggener。

    Alexander Tzonis和Liane Lefaivre夫妇在1981年首先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1983年Kenneth Frampton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Frampton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

    3 中国地域主义建筑发展概况

    对“中国式”建筑的自觉意识与特征认识应该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20世纪初,当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各个近代城市的大量建造活动迅速将西方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形式带到中国的土地上后,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外来者的政治与文化的抗争之中。1929年,在国民党的《首都计划》中,“中国固有之形式”作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新建筑形式被正式推出,大屋顶、有立柱的屋身与坚实的基座是构成“固有形式”的基本元素”(卢永毅,2008)。

    在上世纪5O年代的新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更紧密地联结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民族主义形式’加上‘社会主义内容’才构成完整与正确的建筑形式表达” (卢永毅,2008)。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就为中国未来的建筑设立了“中而新”的目标。5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转而提倡反浪费,开始批判“大屋顶”,而此时的前苏联在政治、社会、文化与技术的一切方面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之楷模,于是,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艺术又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的样板。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过几次关于城市建筑面貌的讨论。有所谓“老的千篇一律”,指改革前留下来的“火柴盒式” 建筑,既无个性特色,也无地域特色;还有“新的千篇一律”,指新时期大建设中出现的“南方北方一个样” 、“中国外国一个样” 的建筑形式,风格雷同,缺少地域差别。“民族特性的问题再次成为建筑领域的焦点,但此时地域身份的讨论已经逐渐从国家主义的政治语境中逐步解放出来,民族性问题也开始聚焦于吸收西方现代建筑经验下的地域性途径,新建筑如何与地方传统及城市特征结合成为建筑实践的目标,而学术界的文化热更为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推波助澜” (卢永毅,2008)。

    但总体而言,我国无论是在地域性建筑理论还是建筑实践中的优秀成果还很少,有待业内人士的进一步探索。

    4 徽派建筑

    1)徽州概况

    “一生痴决处,无梦到徽州”是人们对徽州的赞美。

    徽州,位于皖南地区,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安徽省名就是清初有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

    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值得骄傲的徽商时代,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

    在明清时期,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

    2)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州最广为人知的除了自然景观的清新秀美外,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徽派建筑,而其载体无疑是大量遗存的传统聚居村落,从选址、设计、布局、造型、功能、结构到装饰诸多方面都自成一格,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地貌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徽派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单体上,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山水环境之间的布局关系同样是徽派建筑文化的瑰宝,它集中体现在一些古村落的布局里,如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西递等。

    ①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特色

    徽州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究风水。村落选址多借助山水格局,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之地。这种规划布局遵循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把房屋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使住宅可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防止洪水的侵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宏村就是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其北负雷岗山,南抱羊栈河,东、西有东山、石鼓山,这就是中国传统风水观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徽州村落的格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制度与文化理念。徽州较大的村落均为一个宗族聚居之地,如宏村为汪氏宗族聚居之地,西递为胡氏宗族聚居之地。

    ②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特色

    徽派民居外观造型简洁、装饰适度;白墙黑瓦,色泽朴素、典雅大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轮廓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徽派民居外部砖砌高墙,装饰以素面为主,大面积为白色的墙体,只在局部如入口的门楼、门套、门楣以及院墙的漏窗等处饰以小面积的砖雕或石雕。

    徽派民居的屋顶设计独具一格,除采用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和坡顶形式外,还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狀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层层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徽派民居多连成一片,层层跌宕的马头墙高出屋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勾勒出一条条优美的天际线,更增加了徽州民居的层次和韵律感。

    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安徽宏村南湖

    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安徽宏村月沼

    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白墙黑瓦

    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马头墙

    徽州古村落的典型元素-巷子

    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马头墙

    徽派建筑特色——绣楼

    徽派建筑特色——牌坊

    ③徽派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特色

    徽派民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讲究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逐层向内延伸,越是大户人家,进深的院落越多,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徽派民居的内部是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空间。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天井的设计还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借助天井“四水归堂”的寓意,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建于楼上部分的“走马楼”和“美人靠”也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

    除民居之外,徽派建筑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县衙等,它们整体布局、空间结构与民居大致相同,只是在规模、形制、装饰等元素上有所不同。

    5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地域性建筑的一个代表的可能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记念碑。徽派建筑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江南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也是那个时代的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徽商还是徽帮进京,徽文化还是徽派建筑都曾在一个时期内作为江淮乃至江南地区的一个代表,所以本文认为,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并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徽派建筑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地域主义建筑(江南地区)的一个代表,屹立于世界地域主义建筑之林。作为徽州人,笔者也将致力于向这个目标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1):1-4

    [2]卢永毅.建筑:地域主义与身份认同的历史景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1期(2008-2):39-48

    [3]沈克宁.批判的地狱主义[J].建筑师,2004(10):45-55

    [4]汪光明.浅谈徽州民居[J].建筑学报,1996(1):55-59

    推荐访问:建筑 中国 展望 地域 主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