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4日 11:00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学与公众的分离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31 18:12:02

    [摘 要]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造成科学与公众分离的原因后,指出单单依靠当前的科普工作还不足以弥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针对科学与公众分离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学;公众;分离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4—0123—05

    一 科学发展:科学越来越远离公众

    科学自由“神学婢女”的地位解放之后,发展迅猛,现代科学已经迥异于从前,由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国家科学体制形成,业余科学家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科学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人们在为现代科学取得惊人成就雀跃的同时,应清醒的看到科学的迅猛发展已使其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科学自身的原因

    1.理论艰深难懂

    现代科学理论的内容愈发艰深难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艰涩难懂,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更不是”。现代科学理论大量应用数学成果,“如果说科学发展的早期,数学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物理学,那末到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便更多的依赖于数学”虽然,物理学的发展不能代表科学发展的全貌,但无人可以否认数学对于现代科学的重要作用,数学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若想理解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然而抽象的数学又是公众难以理解的。除了大量应用数学外,科学理论中还充满了思辨与假想,以及科学理论所使用的专用术语等等,这些都为公众理解科学设置了重重障碍。科学的艰深难懂使得普通公众难以理解现代科学。

    2.专业越分越细

    如今各科学领域发展越来越快,专业分化越来越细,科学体系越发庞杂,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现象愈发严重。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例如对天文学家而言,发现X射线的意义只不过是增加了一项知识而已,因为他的范式不受这一新辐射存在的影响。但对于开尔文、克鲁克斯和伦琴等研究辐射理论或阴极射线管的人而言,射线的发现必然要破坏旧范式,同时创造新范式”。库恩此处指出的“天文学家”和“伦琴等人”同为科学家,甚至同为物理学家,可x射线的发现,对于伦琴等人来说这将引发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他们的范式,然而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一发现无关紧要,他们也根本感受不到这一科学发现在自己同行中所引起的危机与革命。《结构》一书成书于1962年,距今近60年,现代科学体系的庞杂已经远非当时所能相比。科学的发展,专业的细化,使得大部分科学家只能专注于本专业,而难以对整个科学事业有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了解,对于专业以外领域的研究,他们同样是“门外汉”。科学的专业分化,不但使得普通公众难以理解现代科学,也使得大多数科学家只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难以把握与理解整个现代科学。

    (3)科学本身不完善

    虽然科学发展迅速,成绩惊人,但同样难以掩盖科学本身的不完善。科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是极其困难的。四位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费耶阿本德都试图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一条分界线,结果都难以令人满意。库恩认为范式并非客观世界的知识,只是不同科学家集团在不同心理条件下产生的不同信念,没有真、假之分或真理性而言。费耶阿本德甚至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科学、宗教、迷信都是有用的,应该保留。其次,同一个科学领域中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理论。劳丹指出,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内存在唯一的范式,所有科学家都遵照该范式展开研究是不符合科学史的,即使对于同一名科学家来说,他也并非只接受同一理论,而是“把一部分时间花费在占支配地位的研究传统上,把另一部分时间花费在一个或多个不那么成功、尚未充分发展的竞争研究传统上”。因而科学事业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领域存在数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拥有各自的拥护者,甚至一名科学家会同时接受不止一种,且相互竞争的理论,因而科学界存在大量的争论。科学自身的不完善,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充满争论,而只有具有“发言权”的科学家才有资格进行争论,公众根本无法分辨孰对孰错,面对争论不休的科学理论,公众只会表现的茫然无助,其唯一的选择只会是置之不理。

    (二)科学家的原因

    1.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现今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他们在研究机构中工作,从“老板”那里领取工资与奖金,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依据自己所取得的成果获得声望。科学家一不在公众那里直接领取工资,二不在公众那里获取声望。因此,大部分科学家将自己关在实验室,安心科研,他们不需要公众的参与,也不希望公众来打扰他们的工作。此外,由于科学界的现行奖励制度,为了获得最初发现权,科学家疲于奔命的工作,无暇与共同体外部、尤其是与公众交流。科学家是连接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重要桥梁,科学家的“自闭”使得其与公众之间拉开了距离,从而也使得科学与公众之间拉开了距离。

    2.不洁身自好

    原来在公众的心目中科学代表了真理,科学家是维护真理的斗士。布鲁诺、伽利略等著名科擎家在面临死亡抉择的时刻,他们选择真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界中弄虚作假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个别科学家的行为损害了整个科学工作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使公众发现原来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为了名利而你争我夺,弄虚作假,欺骗科学界,甚至欺骗世界。以威廉·布罗德、尼古拉斯韦德合著,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引进出版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一书为代表,披露科学界弄虚作假的书籍、报道越来越多。公众心中科学的形象、科学家的形象已不再那么神圣,科学家宣传的科学理论或做出的科学解释,公众也不再表现出完全的信任,而是将信将疑,科学理论也不再被视为真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公众的能力难以理解科学理论,难以了解科学的全貌,难以分辨科学的真伪,再加上个别科学家的过失,使得公众对于科学不再狂热追捧,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自然而然的被拉开了。

    二 社会发展:公众越来越远离科学

    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一)没能力

    首先,现代社会,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劳动分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分工越细,劳动者专业化程度越高,相应的生产效率就会越高,职业化,专业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识。然而,专业化的提升同时意味着局限性的加强,公众在专注于自己专业

    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的了解越来越少,公众也越来越远离科学。没有经过系统的数学训练,再加上科学的专业分化与科学的艰涩难懂,使得公众根本没有能力理解科学理论。“尽管不排除有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公众出于很稀有的兴趣爱好,喜欢挑战自己的智力去阅读艰深的科学内容,但大部分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越来越把阅读和观看科学作品当作一种娱乐,他们很不情愿去折磨自己的脑细胞来费劲的理解科学背景知识,而只愿欣赏和享受科学的产品”。其次,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体系庞杂,人们想要全盘学习、甚至全面了解科学事业,已经不再可能。

    (二)没时间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劳死”充分反映了现代人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加班工作已经变得稀松平常。当前,工作之余留给人们的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然而自由时间并不等于学习时间,还要再除去必要的吃饭、休息、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娱乐等等,这将占去部分公众全部的自由时间,使其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对于那些热爱学习的人来说,自然会挤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然而学习时间也不等于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学习的首选内容也必将是那些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或者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帮助的知识,之后才会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的进行阅读和学习,以丰富专业以外的知识。有多少时间会留给学习科学知识呢?恐怕少之又少。

    (三)没必要

    假使公众拥有一定的时间,可以依据个人情况有选择的学习,还存在一个问题,公众是否会选择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公众利用那难得的一点学习时间进行学习,起码要保证学习的内容有用,要有“力量”。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时,公众会,发现可供学习的选择太多了,而且都是非常有用的。如爱旅游的人会关注人文地理知识,爱古玩的人会关注历史艺术知识,爱音乐电影的人会关注相关的咨询,最终选择科学知识的人不知会有多少。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来说,投资知识、法律知识、医学护理知识、历史知识是非常有用处的,而天文学知识、地质学知识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内容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来说作用不大。此外没必要还体现在人们使用与享受科技产品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时,根本不需学习科学理论。如家中买了电脑,重要的是学会使用操作满足自己的需求,并非要弄懂CPU的制造工艺,运行原理等;公众使用WORD用于编辑文档时,只需知道如何使用该应用软件,而无须知道WORD的程序是如何编写的,应用了何种理论。

    业余科学家的消失,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公众没能力、没时间、也没必要自己学习科学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业余科学家。因此,社会的发展,将普通大众拉得离科学越来越远。

    三 科普工作:难以独担大任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缩小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使公众理解科学事业。我国政府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把科普教育界定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在我国,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科普工作的自身性质以及科学事业的现状,仅仅依靠科普工作是不足以弥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

    首先,科普工作的重点在于普及,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群众的接受能力,科普工作需要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因而普及的更多的是初级的、简单的科学知识,由于科普工作的性质与定位必然导致其在缩小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方面作用有限。((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在调查公众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程度方面,选择了16个各国通用的测试题目: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对);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对)……这些各国通用的题目充分的反映了科普工作重在普及的特征,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与回答对于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是有帮助的,但对于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则作用较小。

    第二,相对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普工作相对滞后。科普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公众,这要求普及和宣传的科学知识是在科学界相对确定的、争论不大的。然而科学事业的现实状况是一项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伴随着大量的争论,只有通过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消除争论,而证据的获取需要时间,当争论逐渐消除时,理论被证实时,新理论已经成为了旧理论,这就造成科普工作普及的科学知识相对陈旧,科学的最新动向在其中难以有所反映。因而,当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科普工作还在大力宣传一些陈旧的科学知识。此外,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即使一些杂志、报刊报道一些最新的科学动态,在公众中间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如上所述,科普工作的着重点在于普及,向公众普及最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公众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对科学事业有简单基本的理解,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若要通过科普工作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是难以实现的。

    四 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科学与公众之间越来越远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公众越来越难以对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不但如此,即使是科学工作者,同样面l临这样的问题。恩格斯同样承认,每个自然科学家在他自己的专业之外也不过是一个半通,不客气地说是一个门外汉。科学家同样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离其他科研领域也越来越远。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李洪志的谬论时,许多专家教授也深陷其中,在面对伪科学的时候,他们和普通公众一样无所适从。因而,科学与公众分离,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工作者这些普通公众的分离,同时也是与科学工作者这些特殊公众的分离。

    结论2:科学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科学对公众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大。如今科学改变着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产品充斥在公众的周围。科技产品使得公众的衣食住行便捷、高效、舒适,公众对科技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强,难以想象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汽车,没有手机,没有……,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也就是说科学与公众分离,公众越来越不能从整体上来审视科学,但是科学的发展并未因此而减速,科学产品也层出不穷,科学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分工理论同样适用于科学事业。

    结论3: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分离,是科学与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必过于忧虑

    科学与公众逐渐分离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突飞猛进的过程,是大量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并走进公

    众生活的过程。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即远又近,是专业化、职业化在社会各个部门行业的必然结果。因而,科学与公众的分离并非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进步的结果,对此表现出过多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笔者承认,科学事业需要通才,需要突破人的片面化,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一向提倡通才教育,科学史也已经证明通才,以及进行跨学科研究对于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但是恩格斯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经指出: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科学事业中这种通才、集大成者只有少数伟大的科学家才能做到,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都已片面化。因而公众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承担全面了解科学事业的责任,大可不必为科学与公众的分离而担忧。

    虽然分离过程是科学与社会进步的结果,但同样需要看到在这一过程同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破坏着科学事业,破坏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在诸多问题中,尤以伪科学为甚,伪科学是打着科学招牌的非科学,混淆视听,对科学事业以及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笔者认为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科学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科学的观念的相对滞后所形成的矛盾,即公众、政府、媒体、科学工作者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科学与公众逐渐分离这一趋势,减小科学与公众分离的负面结果关键在于重新调整科学工作者、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四者关系。

    1.明确科学工作者、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公众的社会责任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工作者的地位和社会职能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今科学工作者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车间的工人,与种地为生的农民并无实质差别,他们是生产科学理论和科技产品的劳动者。作为生产者的科学工作者,要加强伦理教育,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果实是科学成果,科学成果具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首先,科学成果的一般性要求科学工作者作为一般的生产者,要保证自己的科学成果不存在虚假成分。其次,科学成果的特殊性体现在科学理论的复杂性,公众、媒体与政府相关部门、乃至非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在没有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本无法鉴别,因而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媒体担负起监督责任,需要科学工作者在保证自己正常工作的同时,进行行业内监督,对发现的科学共同体内的不正之风给与监督与揭发,绝不可漠不关心。

    政府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监管者,自然对科学事业具有指导与监管的责任,保证科学事业的正常运转,其监督对象包括科学工作者、媒体、公众。政府要监督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以及他们的科学成果,监督媒体是否对一些虚假的科学成果的进行宣传,监督并引导公众合理对待科学与科学工作者。

    当前媒体商业化,追求利润是其目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新闻点,必然存在不客观的报道与宣传。加强媒体的责任,使其清楚认识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公正客观对科学进行宣传的重要性,减少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作出虚假宣传。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科学成果带来的进步。由于对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成果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因而公众的责任主要在于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在业余时间注重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

    2.加强科学工作者、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

    在明确科学工作者、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公众的社会责任后了解到,公众作对于消除科学与公众分离的负面影响方面作用较小,责任较轻。因而消除科学与公众分离的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加强科学工作者、媒体、政府相关部门三者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科学与公众分离的负面影响。首先科学工作者要借助媒体与政府相关部门,对公众进行宣传,增加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工作者必须依靠媒体这一工具加大与政府与公众的接触,科学工作者应自觉走出实验室,对同行的错误行为进行揭发。其次,媒体与政府相关部门要借助科学工作者。没有科学工作者的帮助,媒体与政府将与公众一样根本无法辨别科学成果的真伪,从而难以履行其监督的责任。科学工作者、媒体、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消除科学与公众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

    推荐访问:公众 分离 科学 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