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02日 22:33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31 12:06:02

    【摘要】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苗族;年俗;芷耳村;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由于独特的宗教信仰、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诸方面原因,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苗年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岁末年初,许多地方的苗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年俗活动。位于武陵山区深山峡谷间的湘西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也保存着这一传统。2015年2月8日,正值芷耳村一年一度的“芷耳乐”“闹年大会”。六百多村民积极参与,通过祭祀、苗鼓、长桌宴等活动,祈福新的一年安定团结、长乐永康。

    一、活动背景

    2013年3月21日,湘西州编制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文化部召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论证会”上获得通过。“文化强州梦” 由此落地生根。州委、州政府设立目标: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在推动民族传统村落整体地、真实地、可持续地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同时,着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发展能力,以达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州委、州政府将规划精神与内容传达到县市和州直有关部门,各县乡政府深入挖掘,使出实招,全面展开保护与发展工程。

    在村落文化保护方兴未艾的政策背景下,一群有识之士深受鼓舞,组成乡贤队伍。乡贤队伍主要成员有八人,其中有教育工作者,有退休官员,也有企业家等。他们视野开阔,资源广泛,对家乡念念不忘,在政府与各乡镇之间建立桥梁,以自己毕生之力奉献家乡,反哺故园。乡贤队伍曾多次到芷耳村拍摄考察,久而久之,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一次和村民的闲聊中,他们从村民口中得知该村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闹年大会”。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后,他们认定此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属于苗族文化生态保护项目,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乡贤队伍将此活动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当地政府来此地多次调研分析后,认定芷耳村年俗文化是当地苗人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值得抢救和保护。因此,政府特批专项资金,为大会配备演出设备和发放新春灯笼、对联等节庆品,全力支持。乡贤队伍的成员周健华对笔者说:“政府的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对此,我们在工作之余常来芷耳村组织村委和有特殊技艺的村民,汇聚一起商讨如何把 ‘闹年大会’办得更热闹。我们的工作,说大一点,是把武陵山的苗族民俗文化挖掘和抢救出来。我们主要就是想把这些民俗挖出来给大家看看,因为现在年轻人打工回来就把木房子推倒,建成砖房,老人去世了,也没有人来传承。所以我们团队也有这紧迫感,所以每当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们都会出钱出力,给他们做后盾。”

    村民在乡贤队伍的带领下,更加有次序、有组织地筹备。许多在外地打工的芷耳人得知此消息,不忘乡愁,提前向工厂请假回乡。许多隔壁邻村村民闻讯赶来,农闲之余参与演练,希望能为“闹年大会”出力。许多村民告诉笔者:“在‘闹年大会’多一份参与,就会多一份喜庆、多一份欢乐,来年田园里将多一成丰收。”

    “政府主导、乡贤组织、村民出力”,三方力量让此次“闹年大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如期举办,现场盛况空前、亮点纷呈、热闹非凡,且保留了原汁原味。

    二、活动内容

    “闹年大会”的内容分为祭祀、庆祝、习俗展示三部分,具体仪式有巴代祭祀、苗族古歌、苗鼓、舞狮、飙桌子、打糍粑、长桌宴等,每一项都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一)巴代祭祀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逢年过节必要祭祀祈福。巴代文化属于花垣县苗族主流祭祀文化,因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及苗族民间信仰的传承者被称为“巴代”而得名。大会现场,八位传承者通过祭拜芷耳村常年所供认的祖神、土地爷,展示神秘而神圣的巴代文化。巴代们头戴冠装,身着红衣,手持角号、师刀、长刀、令牌、马鞭等道具法器,在震耳欲聋的响器声中,时而吹角号,时而高唱神辞歌,时而默念祭祀口诀,时而通过“手诀”来沟通天地、祈福天下。村民们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祭祀祖先和山神,相信来年一定氏族繁荣、家道兴旺、风调雨顺、生活安康。

    (二)苗鼓

    苗鼓一直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欢的民俗之一,苗鼓技艺代代相传,辈辈不衰。此次大会,汇集多位苗鼓高手,热闹助兴,各种湘西苗族特有的鼓舞打法都一一精彩呈现。例如象征丰收喜悦的“喜庆鼓”、集体自娱的“坐堂鼓”、喜闻好动的“猴儿鼓舞”、传达爱意的“男女花鼓舞”以及各种“女子单、双人鼓舞”、“男子单、双人鼓舞”等,鼓舞节奏明快响亮、舞姿鲜明多变, 场面恢宏,气氛热烈。

    (三)舞狮

    鼓声刚落,锣声又起,一只只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从四面八方赶出来“闹势”。舞狮是苗人逢喜庆节日必备活动之一,村民穿上自制的狮子皮,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宝”, 配合默契、遥相呼应,在欢声雷动中驱妖除怪,“闹”出苗人的安乐兴旺。

    (四)飙桌子

    舞狮旁摆着四张大饭桌,艺高胆大的男子,像跳马运动一样,助跑起跳,双手按一下桌面,迅速交叉前移,一跃而过,称为飙桌子。飙桌子有一定的风险,但村民毫不畏惧,一往直前,纵身一跳,切角而落,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五)苗族古歌

    花垣县的“苗族古歌”被选入国家非遗扩展项目名录,芷耳村始终保留着这古老的民族瑰宝。活动当天,后山葱郁的山坡上,几位古歌传人用最原生态的上下句结构和简单旋律,演绎着最古老的苗族诗体神话。

    (六)打糍粑

    俗话说:“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糍粑是湘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一位石姓大叔告诉笔者,过年必须打糍粑,一是能预祝翌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二是在打的过程中需要众人参与,同心协力,营造团结喜庆的气氛。

    (七)织布工艺

    纺线、织布、绣花、缝衣、打花带等针线活依然是村内妇女的必修课。一村户家前坪,几位妇女分工合作,向后辈们演示着传统的苗族织布技术。退线、拉线、卷线、直入线梳和竹梳、上架再到织布,妇女们飞针走线,运用自如。

    除此之外,抬轿婚俗、吃碗、吞火、踏火等项目也有声有色,精彩绝伦,让整个芷耳村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三、活动价值

    经过漫长的发展进程,“闹年大会”的理念不断提升,特点日趋多样,内涵日益丰富,涵盖范围日趋广泛,逐渐涉及到当地村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传承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闹年大会”将排料乡所有的村民都凝聚在芷耳村,如同一个无形的磁场,吸附着、整合着整个排料乡村落社会的关系。在这欢快喜庆的氛围中,一年来所有艰辛、痛苦、烦恼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得以消解,村落的秩序得以维持,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得以促进。

    村民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接受着不同的文化表演象征符号,刺激着情感,使自己进一步感受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闹年大会”伴随历史发展一直承载和传播着苗族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一个教育子孙后代学习苗族文化的场域,同时又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乐观向上的民族情怀的契机。芷耳村“闹年大会”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其最终目的并非完全在于娱乐,而是也带有社会教育的性质,通过集体的庆祝活动和人人参与,来传承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 “闹年大会”上,苗鼓等民俗传人齐聚一堂,各施绝技,闪展腾挪,彼此相互切磋之余相互学习。村里孩子们在“闹年大会”上耳濡目染,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在习得技艺同时,更领悟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苗族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日的习俗活动口传身教而世代继承下来的。在没有自己文字的苗族社会生活中,祭祀、鼓舞等习俗作为的一种行为叙事,记载了苗族人民对生活、文化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精神信仰。“闹年大会”为苗族民间习俗的继承与弘扬、推广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苗族民间习俗在该民族、该地区得以世代相传,让后世始终保存共同的家乡记忆。

    “闹年大会”为芷耳村村民带来欢乐和希望,充实了一代又一代苗人的精神生活,并且折射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从村民的欢声笑语中,我们相信芷耳村村民将年年闹年以志庆,不忘始祖,继承遗风,发扬传统,振兴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杨帆(1985-),男,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类文化遗产学、视觉人类学。

    注释:

    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海拔680米,属高山溶岩区。位于排料乡西南部,是排乡料的南大门,东与吉首德夯景区、西与本县排碧乡岩罗村交界,辖2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93户789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村民姓石,多为苗族。

    推荐访问:苗族 当代 价值 文化 年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