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1日 19:01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性化居住区环境空间设计手法探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9 16:42:02

    摘要:城市环境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的精神文明的层次。居住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性化居住环境因素涉及人文因素、居住环境中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等,人性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渗入程度,能体现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空间设计

    居住环境是生活发生的场所,场所是环境与人互惠的地方,而怎样的场所能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理想发展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不断所探究的问题。在中国,居住环境的问题与其他国家从发展背景来看有很大不同,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近二十年的中国城市,一些为寻求就业机会从农村或小镇聚集到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急剧膨胀,阶层分化复杂,人口流动性强,经济增长、对住房的需求急迫等各种原因导致城市居住环境彻底改观。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居住区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是以一种特殊时间、形态在经历着。居住环境是由空间、时间、光影、声音、色彩、秩序、意义等多项指标综合而成。以下从人居环境中人性化,精神空间及自然环境等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居住区环境人性化因素的分析

    自然生态决定论者认为,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必须以“生活第一”为原则,满足人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人性化生活居住环境首先要考虑环境场所适合人生活的需求。[1]适合人生活的需求也就是要达到方便生活。建筑师张永和认为现代人其实生活在两座城市里,一个是支撑日常生活需要的“城中城”,即居住小区;另一个是满足更高欲望的大城市。不管一个城市化程度如何发达的城市,满足人基本需要的一个“城”必然是合理的社区居住环境。其中应该具有方便的市井生活、安全的社区环境、安静和谐的氛围等。

    (一)居住环境要有方便的街道生活

    居住环境是有生活发生的场所,场所是人与环境互惠的地方。社区首先需要具有“公共起居室”功能的生活配套设施。一个社区特别是大型社区商业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商业设施建立社区的街道生活,让人觉得这样的环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适宜人居住生存的。另一面,居住区本身是带有惰性倾向的,而商业设施则刺激了住区的活力和兴奋。商业区是社区街市的核心,商业区的位置,也应该设置在社区步行十分钟的路程内,超出这个半径就会感到不方便。

    (二)安全的社区环境的反思

    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对于处在不同消费层次的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社区硬件设施的安全因素方面应考虑的有环境、结构、硬件设施、休闲娱乐及社区物业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等。综合这些因素,安全是在一个保护与被保护的范围中进行,但是保护的度的问题如何处理,比如社区安防系统的摄像头,这是否涉及业主的隐私,你是一个被保护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被监视的对象。我们都知道国外很多好的社区都是开放式的,但在我国,大部分住宅小区为了安全保障,围墙仍是必须的,在一些高档住宅小区,高墙耸立,戒备森严,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会,这会给居住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压抑感。这些问题现在的设计常通过隐蔽的摄像头,强化保安巡逻,来使围墙和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另一方面一些安全的问题在于建筑或环境中自身的问题,例如楼梯踏步的设计,高、宽尺寸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甚至包括踏步的铺装色彩应在立面、踏面做区别,便于人视觉识别。坡道设计应考虑到残疾人的使用问题。地灯的安装高度应适宜,不会给人造成耀目的眩光。路面的铺装材质应考虑雨水的良好渗透,避免雨天路面积水和夜间反光,以致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行走的舒适性;另一方面可减轻城市排水设施负担,降低地表温度,调节居住区局部气候。

    (三)安静,在居住环境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影响小区安静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硬性因素,来自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社区所处闹市区,或处在新建高架桥及城铁周围等。另一个是可通过设计和管理来改善的软性因素。比如园区设计时人车分流,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汽车噪音,另一方面对于小区路面活动的人来说也更安全。建筑材料中隔音材质应广泛运用,使墙体、楼面、电梯间、设备间等等降低噪音,其它还包括社区色彩,路灯的明亮程度等,合理的设计都会对住宅的安静有所暗示和影响。

    二、居住环境中的精神空间及人文因素的分析

    在讨论居住环境中的精神空间时,一方面考虑是“第三空间”的营造。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博格提出的第三空间,指城市中除办公室和家庭以外的公共空间,在那里人们之间是自由平等的关系。没有职场的上下,也没有家庭里角色限制。一个可容纳个性自由,发展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营造。

    (一)精神空间的创造

    柯布西耶的居住理想中有两个互补的核心“宁静、独处,而又天天与人交往”。打开居室大门人生喧闹、其乐融融的俗世生活图景,关上家门就进入了幽静清爽的独享世界。居住空间作为家庭生活中心当然重要,但美好生活的内容同样取决于居室之外的、社区大门以内的第三空间的营造,即广场、会所、书店、花园、商业街等等,它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休憩、交流、游戏、聚会等的适宜场所,它是社区中各个居所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个体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平台。另一方面,现代都市人对私密生活方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公共场所而不是自己的家中与亲戚朋友会面、交流、玩乐。居住区所提供的公共空间重在整体氛围和它的亲和力,场所的意义在于它是空间的灵魂,而比其自身的单纯的物质空间更重要。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一个适宜人们聚居的有意义的空间。[2]居住区的场所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让人气定神闲的舒适氛围。人居的舒适度除了房子的物理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精神的舒适度,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不应该只是外在的风格。

    (二)人文因素的影响

    人文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涉及到建筑形态、风格风貌、艺术活动及阅读欣赏等。从建筑形态风格中看,以万科的第五园设计来分析,我们看到粉墙黛瓦,前庭后院中天井,荷塘修竹,好像一幅水墨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觉得它和中式传统民居不一样,飞檐翘壁,雕梁画栋一概不见了,线条造型现代简洁。其设计师这样说道:“中式传统建筑适合人居住,但没有适合社会发展,所以我们选择放弃表面符号化的表达,转而运用视觉并不容易察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来表现中式风格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第五园竭力要表现的中式人文精神藏在小区一个个传统的中式院落里。院落是中国风水上追求的藏风聚气之地,中国民族性格中内敛含蓄的根脉正是院落培养的。

    艺术欣赏、图书阅读体现了社区环境的人文精神。比如社区举办音乐会,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日活动。甚至在一些高级别的居住区或周围修建美术馆,而小区内部的景观小品便可以是年青的艺术家门的创新之作,社区附近可开发一公共活动的开放式公园,为儿童、老年人提供可游戏、休闲的去处。社区图书馆是创造社区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条件。社区图书馆并不需要太大的建筑空间,也无需功能强大,设备一流,它只是普及教育的机构,除了借阅,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公益活动场所。儿童把它作为放学后的安全之所,老人把它当做排解寂寞之处,成人把它当做自我完善之地。

    三、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人的天性趋向自然,人的本能都向往着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基地选址遵循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做出的优劣评价和选择来创造一个适于长期居住的好环境。在全世界,追求依山傍水,凭海临风依然是好房子的建造标准,从纽约长岛、香港的浅水湾、日本东京湾等等。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建筑学家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论”,其中强调建筑应与自然相结合,即从属于环境的“自然的建筑[3]”。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建筑单体的式样也并非那么变化多端,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重点,关系比建筑本身更重要。从这些看来,不论是现代赖特的有机建筑还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思想,人类其实已经认识到应该尊重自然,建筑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好的建筑应该是和自然连续地融为一体,如同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而不是一个物体突兀地去和自然结合,是让建筑的美符合自然风景的美。

    那么在人类都以优质自然环境为居住选择的前提下,建筑—人类的物化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少数人占据多数人的山水资源,自然资源共享还是独享的问题是需要得到反思和解决。一个享有优越自然环境社区的形成在现在基本有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山川湖泊、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区旁得天独厚的占据一个好地块,或是选择一个本来就有原生树林的地块将别墅放进去。在开发建造时,先占据好的地理位置,把地铲平,摆上齐刷刷的快餐式房子,卖了房赚了钱就走人。而不考虑如何在特有地形条件下产生个性化产品,考虑社区规划和原地貌、周边城区的关系,对于原本的生态绿地,以及历史文化风貌的结合等等。这样的做法是对我们周围越来越稀缺和不可复制的自然山水的浪费和糟蹋。

    另一种建造是从无到有地自造一个好环境,没有山水,可以土石堆山、挖地成池,缺乏树木绿色资源,可以从别的地方移植成年大树,迅速营造出一个园林环境。这样的做法在不毁坏其它环境的情况下对于人们追求优质自然生活环境的理想无可厚非,但经常却采取粗暴的从另一个自然环境挖取和移植成年树木,而导致其它环境的破坏和摧毁。在缺乏天然水源和自然循环系统的地方,生硬地挖地成池,对于后期的人工湖的维护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从能源和低碳的角度上来看,也是得不偿失,需要反思。

    人与环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而要解决矛盾、实现统一,必须着眼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4]。二十世纪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活标志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倾向回归到自然中去。当然这种自然的居住环境并不仅仅只在乡村中实现,即使在城市中心,我们的建筑应该服从一种更接近自然、更温和的工业化模式。

    居住环境是在很多因素的重叠作用下形成,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全、健康、便利和舒适。由于这些目标所依据的评价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有关,具有强烈的情感意义,而在中国,从传统的住宅来看,从宫殿到民居、庙宇、园林基本样式都没有太多变化,其区别更大程度上是体现在环境上。居住环境概念所涵盖的因素从对空间、时间、秩序等多项指标综合的感受以外,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包括生态、能源、科技,但终归的本质是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探析 居住区 人性化 手法 空间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