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1日 02:44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俄罗斯“能源经济”对国内非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7 16:36:02


    打开文本图片集

    能源产业作为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的支柱性产业,其战略地位的确立既是2008年以前国际油价一路高涨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国家经济结构特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目前,多数俄罗斯学者将能源产业视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有力武器,对以“能源经济”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充满信心。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了俄罗斯经济稳步增长的发展形势。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油价下跌以及西方制裁等多重因素影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2014年更是跌落至了0.6%。经济形势恶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率上升、卢布贬值、能源价格不稳定及银行贷款利率上调等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特点入手,研究能源经济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而分析非能源产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

    一、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特点

    (一)俄罗斯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

    自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转变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体系,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崩溃和重建。当叶利钦首次执政时,所面对的已不再是昔日以重工业为基础、以各加盟共和国分工协作为构架,虽有瑕疵但总体向好的苏式经济模式,而是一个经济总量仅占美国1/10,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危若累卵的俄罗斯。此时,俄罗斯急切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缩小与西方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由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人相继推出了休克疗法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种改革既是出于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对后苏联时期渐进式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后的无奈选择。但是,由于改革本身严重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民意,其紧缩货币政策、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商业外贸自由化、商品价格市场化,这些原本在玻利维亚、波兰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改革手段,反使俄罗斯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随着1994年盖达尔辞职,俄罗斯快速经济改革之路愕然而止,在之后的整个叶利钦时代,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含糊不清、前后矛盾。千年之交,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平稳过渡,以普京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带着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主张入住克里姆林宫。这时,俄罗斯新权力层所面临的任务,一是要在政治上尽快恢复国家秩序,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二是在经济上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结束近10年的动荡局面。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任何国家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当时的俄罗斯而言,加快能源输出既能发挥俄在国际贸易中的禀赋资源优势,又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家摆脱债务威胁,因此,也就构成了能源经济在俄罗斯产生的内部诱因。而外部诱因,则是2003年以来以石油为主要标志的国际能源价格屡创新高,能源收益丰厚而稳定,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预测机构对未来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担忧,也使俄罗斯看到了以能源经济恢复昔日强国地位的捷径。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俄罗斯开始逐年加速扩大能源产能,并以之为主要出口创汇工具,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能源输出在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亦随之逐年增强。

    (二)能源经济在俄罗斯的发展特点

    第一,从国家整体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能源经济是俄罗斯实现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俄罗斯经济步入增长轨道的重要原因。在对内经济政策上,俄罗斯以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及福利水平、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在保持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俄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则努力寻求建立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充分利用对有限资源和自然财富的控制权,借以弥补外交手段的不足,实现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2010年德国弗莱堡召开的第三届德国—俄罗斯论坛上,俄能源专家瓦雷里.亚泽夫曾公开表示,俄政府正在酝酿“一个全球能源守则的概念”。而后,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构建国际能源新秩序的框架建议,如构建“天然气欧佩克”等。这些建议虽未能实时奏效,却也反映了俄罗斯掌控全球能源市场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能源—在俄罗斯政府所规划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已摆脱了自然资源外部属性的种种特征,转而成为实现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

    第二,从政府投入层面来看,俄罗斯政府对能源产业的政策投入逐步扩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为扩大能源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如2010年1月俄政府决定对东西伯利亚所属的22个油田实施原油出口零关税政策,以及《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颁布实施等;二是,制定具有明显地缘政治特征的对外能源政策,增强俄罗斯能源输出对全球能源走势的影响力;三是,逐步削弱私营能源企业在能源出口中的份额,加快实施能源产业国有化战略,力图保持国家对国内能源生产、运输渠道的控制。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上述政策投入在俄罗斯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应,并逐步确立了能源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从企业投入层面来看,在政府各项政策投入的引导下,俄罗斯国内各类不同所有制能源企业生产能力膨胀迅速。以俄罗斯石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为例,2012年全年共开采石油1.22亿吨(2010年1.15亿吨,2009年1.09亿吨,2008年1.06亿吨)。由于受到国内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大的影响,为推行产业扩张战略,自2002年后,以俄四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以股权、资产为抵押向外举债以确保资金链供应,由此造成经济发展患上了严重的“资源病”,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并使得俄罗斯主要能源公司在财源滚滚的同时也负债累累。

    二、能源经济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对社会投入导向的影响

    在能源经济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企业均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入。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度俄罗斯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在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能源开发的投资由2000年的2114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19974亿卢布(约占总额的15.1%),而同年对农林牧渔四业的投资仅为4997亿卢布(约占总额的3.8%);在有外资参与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开发由2003年的638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4205.3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22.8%),同年这一数据在农林牧渔四业仅为347.5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1.9%)。

    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在俄政府能源战略不断深化,以及政府财政投入方向的引导下,全社会投入资本主要流向了能源及其相关产业链,对于农林牧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产业却少人问津。以至于,时至今日俄罗斯此类产业仍是依靠着粗放式经营模式艰难维持,而俄罗斯政府的注意力却始终放在通过重组能源部门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的新战略上。

    (二)对从业者收入及流动性的影响

    长期不变的政策导向,在引发资金集中流入能源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林牧渔等业从业者与其他产业收入上的较大差距(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与能源相关的开采业(добыча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 -емых)和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кокса и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月工资水平均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其中,以收入最高的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为例,其月工资水平分别是农业(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食品加工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пищевых проду ктов)和教育业(образование)的4.12倍、2.78倍和2.76倍,且这种高收入行业工资与低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在这种劳动付出与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非能源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并由此导致俄此类产业发展效率低下、前景黯淡。2010年夏季一场大火烧掉了俄罗斯1%的GDP,而这场火灾之所以发生并难以扑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俄罗斯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特殊的泥炭地理环境增加了扑火难度,以及俄紧急情况部和地方消防部门设备老化、通讯不畅,但从更深层面来看,火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俄罗斯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关注,在从业者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依靠其自身自觉防范谈何容易。毕竟,相对于政府灾后承诺的每名灾民6600美金的补偿而言,很难保证月收入不足800美金的林业从业者不会蓄意放火,以求得到政府补偿。

    俄国内各产业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会造成从业人员向高薪产业集聚。这样一来,一方面加重了高薪产业的就业竞争,间接地起到了优化高薪产业人才结构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削弱了非高薪产业的人力资源总量,加快此类产业人才流失速度,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对国内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硬实力包括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等,而软实力则包括人力资源储备、科技水平等。对于俄罗斯广大非能源产业而言,其发展潜力的硬、软实力在能源经济优先的背景下,均受到了重创:硬实力方面,由于缺少有效地资本投入,设备无法更新,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软实力方面,由于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源储备近乎枯竭,不仅导致从业者人数连年萎缩,更导致科研技术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已有的科技成果也由于没有资金供给而无法推广应用。

    当这些特征在俄罗斯非能源产业中已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俄罗斯政府却仍然坚信只要世界能源供需缺口无法缩小,那么价格保持强势增长的趋势就不会发展根本改变。因而,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受阻只是暂时现象,待俄罗斯利用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继续深入,以能源产业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的规划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俄罗斯从政府到民间对非能源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始终较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此类产业发展受阻所带来的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强、经济自主性被削弱的风险。

    (四)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由于俄罗斯能源战略主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使得政府、企业对农业的两级投入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从2010年夏俄罗斯大火中可以看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资金投入,俄罗斯农业从业管理人员老化、积极性不高且效率低下,而农业设备在减缩的同时无法完成更新换代,曾经的“高度机械化”早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目前,俄罗斯各类农机具老化比例达到60%以上,每千公顷农机保有量从1990年的11台下降到2013年的4台,每台农机的工作负荷由95公顷上升到274公顷。由此,造成农机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租赁、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政府还停止向俄农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并且从1994年起又取消了来自集中贷款的优惠贷款制度,这对农业部门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没有预算支持和低利率的长期贷款,农业生产者面前只有高利率的短期商业贷款可供选择。但农业投资收益率低、回收期又长,贷款利率过高就使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敢贷款,资金短缺又使得农业物质技术保障水平不断恶化。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组织中(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организаций)各主要农作物产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对比1990年和2013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谷物产量下降了40.8%、土豆产量下降了68.4%、蔬菜产量下降了66.8%,而水果与浆果、畜禽屠宰、鸡蛋和牛奶产量则分别下降了47.1%、20.9%、13.3%和66.9%。(表1所示)。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展望

    目前来看,为了克服金融危机以及西方制裁对俄国内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政府、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财力、人力、智力等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能源产业,并将其持续做大做强,以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根据近年来能源产业产出不断增加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或将有可能全面超越其他能源输出国,甚至包括OPEC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商。而俄能源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落后于开采、生产、深加工等技术及劳动效率方面。充裕的资源投入,将弥补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使其不至于出现只有当国际油价保持在90美元以上时才能确保盈利的局面。因此,俄罗斯只有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才能确保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非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问题将会从另一个方面拉低俄政府的底气。长期以来,俄罗斯国内农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停滞不前,造成农产品供应无法实现自己自足,供需差距更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在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为弥补消费需求缺口,必须不断扩大进口力度,致使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俄国内市场,既加重了俄国内市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也使得俄“能源外汇”不断流出。据俄罗斯联邦工业与贸易部统计,俄进口总额由2000年的3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149.67亿美元,其中,以食品类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进口额由73.84亿美元上升到431.6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3.7%;肉制品进口量由51.7万吨上升到128.8万吨,进口额5.91亿美元上升到50.66亿美元;土豆进口量由35.9万吨上升到44.8万吨,进口额由0.56亿美元上升到2.23亿美元;西红柿进口量由10.8万吨上升到85.6万吨,进口额由0.46亿美元上升到11.04亿美元。

    安全问题的国家,无论其他产业如何发达,终将难以实现真正、持久的强盛。况且,这种单纯依靠进口弥补产出不足的方法,必将大量消耗俄国内财富。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的财富构成中,主要包括三种要素:本国货币资产、本国国债及外汇资产。而进口农产品需要将大量本币(卢布)兑换美元向外流出,消耗俄以能源出口所换取的外汇财富;而外汇大量外流将导致俄国际收支失衡,贸易顺差缩小。虽然,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进口增加将缩小能源出口所带来的经常性账户顺差,以此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但不容忽视的是,俄目前的收支顺差是通过超前输出能源—这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其持久性、稳定性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继续依靠能源经济“单引擎”增长模式,俄罗斯将势必面临更为严重的发展危机,因此,有条件地逐步实施产业重心转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非能源产业中来,是俄罗斯政府未来一个时期必须完成的任务。▲

    推荐访问:能源 俄罗斯 影响 产业 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