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2日 12:13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时空观对数字化影视内容建构的影响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6 11:48:01

    在观赏影视节目后(尤其是带有故事性的剧情长片时),很多人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有的特别缓慢,有的却特别快。除了剧情内容与故事取材的差别原因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因素与这种现象有关?这其中的影片放映时间与观赏者对时间感受的时间落差,是否和故事叙述的方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是的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差异?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对时间这个议题,做深入的探讨。时间是什么?它有何特性?它是如何被应用在影视剧情片的创作、进而影响我们欣赏影片?

    时空观的发展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对时间的表述,是基于对天体循环的现象观察,认为时间是循环式运动:既无始点,也无终点。而到了中古世纪,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呈线性的运动方式在变化着,并非如前人所说的呈周期性方式运动着。时间的线性概念,至此被清楚地提出,并引起广泛的关注。

    与奥古斯丁不同,牛顿理论中的时间和空间既互相分离,又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因而是绝对的和不变的,所以称为绝对的时空观。但随着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题后,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又提出了“要素”观念,强调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都是由物理要素或者是心理要素构成的。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

    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刊物《物理学记事》上发表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提出时间的相对论理论,从而引发了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 就如布诺斯基(J. Bronowski)及玛滋立斯(Bruce Mazlish)所言:“不同的观察家可能以不同的时间次序, 看事件的同一次序,因此破坏了康德所具有的那种牛顿式均一的时间画面”。②而每当叙述一种现象的时候,必须指明发生的时刻和持续时间,也就是记录叙事体发生的时刻和时间间隔。如果依据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观概念,那么时间逆转(TIME REVERSAL)现象, 则可能发生,时间能从未来返回到过去。使得时间的单方向流动方式,添加了可逆转的空间/现象倒叙及重现。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觉时间的论述,是用来解释空间或者现象变化的表述序列度量工具,其度量方式,一是叙述事件的发生点,另一方面则用来叙述其持续长度。相对于线性时间,那么我们可视那些非线性的运动为“非线性时间式”的影象叙述。

    线性与非线性时间观的特征及行为倾向

    成语“光阴似箭”,常被用以形容时间的快速流逝且不再回头的线性时间观。

    而在董仲书(约179BC-104BC)的思想里, 时间并不像一条绳子一样单纯地前进, 而是以一段的“行”循环更替而运行,时间呈螺旋型前进。就像史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诠释自由主义式的意识形态的行为, 多为稳定中求变化。所以持螺旋式时间观的行为者, 对于社会的变迁,认为仅需调整部分零件,而且变迁的幅度,应该依照社会步调来调整。

    与肯定时间是前进型的不同,佛教对时间最明确的观念就是“循环”,所以,佛教徒将时间想象为封闭的环形,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就像HARBANS MUKIA对印度社会的观察,印度的时间观是轮回运转,强调那种永远不停止的重复,它是比较静寂无变化的,沉睡于永恒的境地中③,这种又称为循环连续的时间观。

    前面三者的共通性质是时间的连续性;而在社会理论家涂尔干的观念里,则呈现出一种不连续的时间观。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并非感性的直观形式,而是一种知性的概念。在理性生活中,只有在区分不同的时刻的条件下,人类才有可能去思想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时空必须透过区分或者分类,才能为主体所把握,才有所谓社会实践的意义。

    涂尔干的思想,或许可以称为一种断代性的时间观,在他的解释里,断代、区分、分类等是人类拓展知识的必须态度和行为模式。而它的行为倾向,就可以说是一种导向控制论,即控制他人思考方式的一种行为,自主意识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时间运行模式(及其可能产生的不同的行为倾向或风格),分别是线性前进的时间观、循环连续的时间观、螺旋前进的时间观以及断裂(或断代)的时间观。相对于第一种以直线前进的时间观而言,我们把后三种统称为非线性的时间观。

    空间环境对数字媒体内容的时间再建构及应用

    在比较过线性与非线性时间意识、特征及可能产生的行为倾向之后,我们将基于以上的研究,探讨影视创作活动中的叙事行为,并分析此叙事过程中所可能依据的线性与非线性时间观或意识。

    与自然时间的直线性连续前进不同,时间被叙述时即(叙事时间)是具有可逆向性的、可断裂性、可跳跃式的。而我们在进行影视创作时,违反单向连续原则的时间意识,就可以归到所谓非线性范围来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信息的数字化发展,所谓非线性剪辑系统的诞生,也改变了空间现象变化的序列作用。在非线性的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里,原来线性的序列性排列方式,改变为以水平式的空间并列方式创作。多视窗的应用就为明显的例子。在线性创作里,想要调出特定位置的画面,需要在线性上前后摸索或设定,而后只将这个特定画面呈现在显视器上;在以电脑剪辑的非线性架构里,因为它的排列方式是水平式地被转录或记录在软硬盘里,并能以点式的呼叫方式将所有不同的影像空间点同时并列出来,以供制作人员选取、排列、截取、改变和组合等。

    也因为这种以空间为主体的时间论述方式的创作,产生了更多元的信息创造的可能性。在信息传播的探讨上,我们不妨把信息是如何放置在线性及非线性概念下的传播系统架构,做一比较分析。如果以信息的传递顺序,在线性的特性传播频道架构里,所有节目是依序地被传送出去,也就是一个节目播出完后,另一项目才会被传送出去;而观众们必须依照信息的发端源所预计的创作模式,去牵就或配合信息发号源的工作顺序,进行接收观看的行为。和线性式信息传播模式比较,非线性信息传播则明显地改变了这种以信息发号源为决定者的创作方式。而非线性的信息传播行为,比如视频点播,观众就能在菜单中进行选择并随时观看节目,而无须依照节目安排。美国的视频点播,在经历了许多初创失误后,正成为主流。根据统计,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 Corp)有线电视系统上的按需观看数量已超过10亿次。而在时代华纳有线电视(Time Warner Cable),目前每户家庭平均每月观看30个此类节目。

    同时,为使观众对已点选的信息能有参与创造的可能性,在非线性思维里,通过观众参与的共同创作,可使观众通过自行思考,安排或组合不同的节目内容发展,而获得不同的结局与观感。如英国最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加冕街》的数字电视观众,他们只要按一下遥控器上的红色按键,就能进入一系列互动服务。这些服务可能包括:一些附加的从属情节和背景故事、剪余片、情节重放、幕后资料和竞争等。这正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一开始就已经对互动内容采取的措施,他们的目的在于提高互动价值,鼓励新的受众尝试它,而最终希望通过互动应用程序,加强观众对本频道的兴趣和忠诚度。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线性与非线性的影像创作,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传统与科技之间有所争议而已;即使在传统的线性创作过程中,从策划阶段起,就可有非线性创意的运作方式。而在电视与电影的创作中的拍摄阶段,具有非线性的表象创作模式,如多机创作,也会造成以线性式创造信息的可能性封闭倾向。在后期制作阶段,如果以影像并置式的电脑非线性编辑创作系统,进行素材的选取、裁剪、排列、组合,乃至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整合性空间运作,本可创作出更富变化与信息表意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容许受众可参与信息创造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其封闭式的性格也仍存在。如奥古斯丁所暗喻,时间的概念被前置在空间的变化上的叙述方式,所造成的预测性作用就会产生。

    如果说影视剧情片的叙述方式,常带有很多的趣味,以致观赏者常会专注于信息呈现的方式和内容的话,那么或者可以这么说,一段非类似日常生活经验的时间感受和视觉经验,在可接受的内容节奏变化内配以适当的环境,常能引起影片观赏者专注神态,而造成时间差。

    对影片创作者而言,熟悉叙述方式和时间意识的关系,并进而开拓时间领域的研究,或以比较、或以开放式的意识看待时间,那么其作品的创意和内涵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资料:

    ①俞吾金(2004),《走出自我的困惑》,《复旦大讲堂》 ,PP99-101

    ②Bronowski, J.&Mazlish, Bruce, 《西方思想史》, 贾士蘅译,国立编译馆, 1996

    ③黄俊杰(2000),《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观念》,当代,Vol.40,PP.83─91。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时空观 建构 数字化 影响 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