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8日 22:22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思考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3 16:30:04

    摘要: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针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实行创新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不断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创新教学;经管类专业

    作者简介:陈静(1976-),女,江苏海门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江苏 南京 211167)

    经济学课程是为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经管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各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运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障碍,而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并由此提出经济学创新教学的思路。

    一、经济学的特点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及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问,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从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看,经济学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理论丰富派系众多

    高校本科所涉及的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从宏微观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各种学术派别,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派别。众多的派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体系,但同时派系之间的理论分歧甚至对立给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不少困惑。

    2.数学模型大量应用

    与一般人们脑海中认为的“经济学是文科”的概念大相径庭,经济学是利用数学模型解析经济现象的一门科学,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另外,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以及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在经济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的形式化及其逻辑的严密性使其在经济分析中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的同时,但也给刚入门或数学基础尚欠缺的初学者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本科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但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一些应用型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鉴于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及教学实践,笔者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

    1.学生缺乏经济学素养导致理解不透彻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同学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

    2.学生数学基础不强导致学习困难

    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原理需要借助曲线、图表、数学公式等工具进行分析,课程中的有些理论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往往人文知识较为丰富,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经济学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面对教材中充满的数学工具有畏难情绪,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不习惯接受。因此有部分学生认为经济学抽象、枯燥,学习起来有难度。

    3.中外国情差异导致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很大,很多观点站在中国国情角度往往理解不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是从原理到原理,从概念到概念,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给予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学用脱节成为这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思考

    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更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及上述存在的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应用问题的讲授,结合理论联系中国现实,阐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理论在中国运用的适应性。以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目标,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社会的领悟和分析能力。对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创新教学思路。

    1.把握核心,梳理主线

    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主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主题是资源利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理论结构框架的共同处,把握理论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宏观经济学中,由于理论派系众多,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围绕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阐明三大模型各自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和深刻领会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三大模型这条主线,可以有机地串联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有了核心和主线,在学习中较易把握。

    2.教学中技术与思想并重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教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理论结论,而在于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目前国内自编的经济学教材与国外引进版的教材对比可以发现,国内的教材注重技术而忽视经济学思想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会偏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弱化了经济学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所蕴含的经济学思想和内涵,学会如何用数学形式表达经济学思想。

    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强而学不好经济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但由于他们欠缺经济学思想,因此不会运用数学工具理解经济学理论。其实不管是数学模型还是几何图形,其本身只是分析研究的工具,而非经济学理论。所以,教师授课时不应仅停留在模型的数学推导这个技术层面上,更应讲授构建模型的经济思想及模型中每一个变量、等式和结论的经济意义。否则数学模型充其量只是数学游戏,甚至会加深某些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注重技术与经济学思想的结合,缺一不可,侧重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

    3.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实情

    脱离实际生活的经济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经济学教材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撰写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远未真正建立,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理论不能较好地揭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切实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把系统教学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鲜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经济学教材在阐述三大货币政策时,强调与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效果最佳,一般较少使用。而在中国,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达19次,仅2007年一年就上调了10次,其操作频率远远高于利率工具。对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惑较多,教师应结合开放经济背景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金融环境、利率汇率间的关系等方面给予解释。再如,讲到IS-LM模型时,可结合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实践来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宏观经济中一些重要的总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图,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

    4.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

    (2)讨论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概括性理解。

    (3)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在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

    总之,经济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使学生感受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基础。经济学的创新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有赖于社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3]格利高里·曼昆.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赵赟)

    推荐访问:经济学 本科 思考 高校 课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