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7日 00:08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央苏区卫生科普队伍的建设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2 12:30:03

    摘要:中央苏区卫生科普是提高民众革命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苏区军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党和苏维埃政府首次将科普人才建设纳入执政视野,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了科普人才建设伟大尝试,主要从依靠医务技术人员、培养卫生科普干部、健全卫生科普组织、建立卫生宣传队以及发挥苏区干部作用等方面进行卫生科普队伍建设。

    关键词:中央苏区;卫生科普;队伍建设

    “科普”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化普及。在中央苏区,卫生科普工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的重要工作,通过“灌输卫生常识于一般劳苦群众,使他们自己起来注意个人的和公共的卫生,以减少疾病和死亡”。但卫生科普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卫生科普工作的开展。随着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卫生科普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建立并完善科普工作的组织体系,建立一支多层次、专兼职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这为苏区卫生科普事业的发展乃至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健全卫生科普组织

    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防病治病”的方针和一系列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为卫生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政治保证。而卫生科普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则为科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32年以后,在红军已建立起卫生防病组织,总卫生部设保健局,军团卫生部设保健科,主管卫生防病工作;师、团设卫生长、连队和有关专职卫生防病工作的卫生员。与此同时,在各级政权系统中,也设立了卫生科、股、在乡政府一级成立卫生委员会。1934年3月,还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这些防病组织工作的一大任务是“十分注重卫生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讲究卫生”。1931年9月,《赣东北苏维埃今后的中心工作》指出,“各级苏维埃,应从速增设卫生委员会或卫生委员,切实进行卫生运动……要灌输卫生常识于一般劳苦群众,使他们自己起来注意个人的和公共的卫生,以减少疾病和死亡。”1932年11月《涂振农向中央的报告》指出,“卫生工作,设立了卫生委员会……并出有卫生画报,灌输卫生常识。”1932年11月,《中共湘赣省委政治处工作须知》规定卫生委员会有两个主要职责。第一,经常注意伙食、宿舍等的清洁卫生和个人卫生。第二,凡行军所到之地方,应帮助和号召当地群众做防疫清洁卫生运动。1933年7月,《内务人民委员部卫生管理局五个月卫生工作计划》指出,“以乡为单位建立起卫生运动委员会,村设卫生小组,责令区内务部须于八月底完全成立。”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对卫生委员会的职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该草案指出,卫生委员会委员7~9人,负责管理辖区内通光、通气、通水、扫除灰尘垃圾,清洁沟渠便所,灭蝇、捕鼠、防疫、医药等卫生事项。

    二、依靠医务技术人员

    中央苏区时期,科技人员缺乏,卫生科普工作并没有专职人员,广大医务人员就成了卫生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当时一些知名的医务技术人员,将卫生科普作为一种科学事业,为卫生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贺诚主持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后,按照毛泽东“要向广大干部战士宣传卫生知识的要求”,克服了种种困难,领导组织医务技术人员人员编辑出版了《健康报》、《红色卫生》、《卫生人员讲话》等书刊。广大医务技术人员通过给苏区军民“上卫生常识课,唱革命歌曲、画报剧等形式,广泛宣传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发病率”[1]。实际上,医务技术人员集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于一身,他们的科普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中央苏区对医学人才的优待政策,在全社会有利于形成尊重医学科学良好氛围,极大促进了医学科普的发展。一方面,他们肩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服务对象的广泛使他们更了解基层军民科普的需要。医务技术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逐步认识疥疮、下腿溃疡、疟疾、痢疾是中央苏区的四种常见病,是医务技术人员防病治病的重点。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对各种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发病率最高的四种疾病,并将统计结果报告给部队首长,“要求他们在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中加以注意。”[2]同时,贺诚、陈义厚、彭龙伯等卫生工作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在《红色中华》及《红星报》等报刊上专门开辟卫生常识栏目,刊发大量的卫生知识,如《我们要怎样来预防瘟疫》、《预防流行性脑脊膸膜炎》、《疥疮预防法》、《冻疮速愈法》、《鼠疫预防法》、《加紧卫生消灭霍乱》、《怎样来消灭赤痢》等。这些科普性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苏区军民普及卫生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培训卫生科普干部

    卫生科普干部由军团、师的卫生部长,团营的卫生队长、军医、助理军医等组成,他们既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又是卫生科普队伍的骨干。中央苏区成立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将卫生科普干部的培训纳入政府中心工作之中。1933年3月,“闽浙赣省苏今后的中心工作”中强调,“各级卫生部长与委员,应加强学习,要具有比较充分的卫生知识”,并进一步指出“红军医院与工农医院必须尽可能培植一批医生,以医治红军和群众的疾病。”

    中革军委为了确保每个连队有卫生委员会外,还要有一名专职卫生员来推动红军中的卫生运动的广泛开展,于1932年12月发出开办卫生员训练班的训令,要求各连队选送一名学员到卫生学校接受为期2周的培训。后此,卫生学校陆续开办数期卫生员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卫生骨干。1933年下半年,内务部卫生管理局委托红军卫生学校举办了2期地方系统卫生行政人员训练班,每期学员50名,由各县苏维埃政府负责选送。培训内容主要是一般卫生知识和卫生行政工作纲要。此外,红三军团团一级卫生队也不定期举办了卫生员培训班,主要培训连队的卫生员,每次培训人员10~20名左右。

    卫生科普干部培训工作,主要是提高卫生干部队伍的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求卫生干部要注重苏区卫生状况的调查,制定卫生运动的规章制度,指导军民开展卫生运动的方法,帮助村民制订卫生公约,开展卫生竞赛等。

    四、建立卫生宣传队

    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宣传卫生常识,苏区政府建立了卫生宣传队。1934年3月22日,《红色中华》对瑞金九堡区的防疫工作有这么一段描述——“区苏召开了一个专门讨论卫生运动的工作会议,对防疫的工作,有很详细而具体的决定,开会后立即进行各种组织如乡设卫生委员会,村设卫生小组,又组织卫生宣传队、消毒队、掩埋队等。并对群众作挨户的宣传,特别是打破群众的迷信观念。”

    当时,中革军委总卫生部要求“各师卫生机关编演各种卫生新剧至少每月一次或二次经常作卫生宣传,这样才能使群众深刻注意卫生。”各红军医院响应总卫生部的号召,纷纷组建了新剧团,以演话剧、活报剧、歌舞剧、儿童剧等形式,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如《早婚之害》、《检查卫生》、《谁的罪恶》等。通过剧团巡回演出,深受苏区民众的喜爱,既丰富和活跃了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又普及了卫生防疫知识。

    五、发挥苏区干部作用

    苏区干部在苏区科普队伍重要力量。苏区干部秉着“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宗旨,关心群众疾苦,努力推动卫生科普工作的发展,对于苏区军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苏区,卫生科普工作主要是通过党和政府推动的,发挥苏区干部的宣传教育作用尤为重要。1934年1月15日,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联合中革军委总卫生部给第二次全苏大会代表赠送了书籍《卫生常识》。在这本书里,包括了“吃塘水,用塘水洗米洗菜之害处”、“吃生水之危险”、“开井应注意之事项”、“住房内不可放便桶”、“停尸不埋之害”、“要种痘预防天花”、“传染病的预防法”等20余项内容。给出席全苏大会的领导干部和代表赠送《卫生常识》,其目的是,让领导干部和代表要率先学习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同时也通过代表们回到工作岗位上,把这些卫生常识普及到其他干部和群众中去,即“按照书本所载在各地作一广大而深入群众之宣传,以便在最短期间使全苏区建立初步卫生工作,减少病人”。1934年1月16日,《红色中华》刊发题为《红色医生的礼物》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为要普及卫生宣传,提高卫生知识,加强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保障苏区革命群众及红军健康起见,特编印赠送二次全苏大会代表们卫生常识一书,准备赠出席二苏大会代表。”

    总之,中央苏区卫生科普是提高民众革命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苏区军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央苏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和卫生状况落后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大众良好卫生观念的形成,首次将卫生科普纳入执政的视野,通过政权的力量,建立并完善科普组织体系,并依靠医务技术人员、科普干部、卫生宣传队和苏区干部的作用,推动苏区军民卫生知识的提高和卫生观念的改善。中央苏区卫生科普队伍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防病治病,预防为主”的卫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科普队伍建设中的伟大尝试,为以后科普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史料回忆(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2]同上。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推荐访问:苏区 科普 队伍 中央 卫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