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2日 14:25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的出版价值评述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1 09:48:02

    【摘 要】 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成为学校、家长的一道难题。《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较为及时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该书呈现了多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指导青少年家长如何正确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并提供了一种对网络游戏素养理念的新型认知,就如何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思考。

    【关 键 词】青少年;网络社会;网络素养教育

    【作者单位】杨元媛,商丘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8.030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成长开辟新空间的同时,也给学校、家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已经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互联网已然成为他们须曳难离的“第六器官”[1]。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一个让学校、家长无法回避且非常紧迫的问题产生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究竟应该如何培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写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书前言称,由于互联网社会的变化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多既有规范和社会规则难以适应新生的网络事务,研究者只能通过某些视角体验、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相较于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只是一种“小心翼翼地探索”。这个自我评价,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匮乏,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作者谦虚谨慎又不失开拓创新的学术态度与精神。事实上,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不仅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如何塑造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有更加准确的认识,也让更多的人包容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生活,全面了解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现状、研究进展和未来走向。

    一、呈现多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最新研究成果

    应当说,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庞大、牵涉面甚广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多视角下研究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将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就采用这样的研究理念,从多元视角为读者展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最新研究进展。

    1.教育学的基础视角

    本书首先从教育学这一基础视角,用了三讲的篇幅探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问题,这也是其他视角得以展开的前提。这三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诉家长,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是需要教育智慧的,家庭在培养孩子网络素质方面至关重要。

    本书指出,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网络,而在于其成长环境、心理特征等。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培养自我控制使用网络的能力,家长越是阻止孩子上网,孩子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就越高。培养孩子网络素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他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给孩子更科学、更智慧的家庭教育。为此,本书为家长提供了以下建议:一是用开放的心态接纳网络,经常安排共同的家庭活动;二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不是唠叨;三是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建立尊重平等的亲子关系;四是要对孩子多多“积极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五是帮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与规则。

    2.社会学的代际差异视角

    网络游戏并不是恶魔,家长需要对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本书从社会学的代际差异视角讨论了游戏的意义。本书指出,每个人童年的记忆深处,往往是与游戏联系在一起的,游戏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给孩子带来无限欢樂和幸福。作者认为,游戏应当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产品往往被成年人排斥,这是代际文化差异造成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剧烈变动,这一变动中形成的代际文化差异,夹杂着代际与时代的双重烙印。网络游戏这种娱乐形式,是很多家长没有体验过的,由此造成他们与孩子之间缺乏移情体验,自然无法接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文化。

    面对这种代际差异,新时代的家长该怎么办?作者认为,换位思考很重要。这种思考回到作者强调的游戏意义上来。游戏本身具有文化属性,由于代际文化隔阂造成了分歧。倘若占据主流文化的大人能够放下身段亲自体验一下孩子们玩的游戏,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尊重,本书形象地解释如何做到这种理解与尊重——孩子们不要嘲笑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时的笨拙,家长也不要轻易敌视孩子们玩游戏时的痴迷。总而言之,游戏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们知道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3.法学的权益保护视角

    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离不开法律的强力保障,本书对青少年网络空间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全球性等特点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叠加后,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危害,如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欺凌、网络造谣、网络诈骗等。法律对青少年网络空间权益的保护应当更加全面与完善,国家、社会与家庭也应当担起责任。

    本书指出,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并不是法外之地,同样应当受法律约束。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网络诈骗、网络自杀论坛或游戏、网络欺凌是中国青少年经常遭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要设定规则和修建防护墙使原本藏污纳垢的虚拟空间转化为适合广大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空间。本书还详尽介绍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探索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指导青少年家长如何正确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本书不仅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珍贵读本,也是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珍贵指南。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是青少年的网络和数字媒体使用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干预者,而非政府、学校、互联网企业等其他主体,在青少年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教育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家长(digital parent),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焦点要从线下向线上转变。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缺乏数字教养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意识?本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培养家长的数字教养技能。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多方面沟通,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和控制孩子的网络使用时间,与孩子协商制定网络使用的时间、地点与惩罚措施。家长可加孩子好友关注,但不要追踪,家长还要做一个具有良好上网习惯的模范,在探索、共享网络世界过程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是教导孩子学会预防并应对网络欺凌。家长应尽早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给孩子提供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定期检查孩子的网友名单并将其好友限制在熟人范围内,告知孩子遇到特殊情况时要及时告知家长,鼓励孩子帮助遭受网络欺凌的小伙伴,还应教导孩子注意网络礼节,发消息时应多用“请”“谢谢”等基本礼貌用语。

    三是教导孩子在使用网络时学会保护个人隐私。要告知孩子不要分享任何个人信息,必须使用时注意谨慎提供,要使用设备设置和控制工具保护相关的隐私信息;当孩子玩在线游戏或者在社交网络发布消息时,要告诉孩子如何安全地分享他们和朋友的照片、视频和评论等。

    三、提供了一种关于网络游戏素养理念的新型认知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关于网络游戏的新型认知,分析了误解游戏的文化根源,并阐述了游戏的正向功能,全面、深刻地为游戏正名。

    本书提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新的游戏素养理念,并期待游戏成为助益青少年成长的“第二世界”。首先,作者指出,我们必须改变对游戏的文化偏见,重新理解游戏及其社会价值。在传统认知中,游戏被视为“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对游戏进行了重新界定——它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而非简单的物质消遣;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意义媒介,要重视游戏精神性的层面;游戏本身是中性的,要实现趋利避害就必须对游戏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索游戏影响社会的积极方式。其次,作者阐述了游戏能够助益青少年成长的一面。网络游戏除了具有负面影响,还具有同侪认同、团队精神培养、文化传承和娱乐等正向功能。作者指出,“游戏的奥秘和乐趣正在于,它表明了玩家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当然,考虑到青少年自制力不足的客观事实,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一味谴责游戏伤害孩子视力、身体健康的论调是有失偏颇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对待网络游戏,可以借鉴国外游戏分级管理经验,强化行业监管与自我规制,鼓励非政府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到网络监督之中。作者期待有那么一天,网络游戏成为对人类尤其是对青少年有益的“第二世界”,而非“洪水猛兽”。

    四、展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与构建策略

    本书还展示了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让读者对我国目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生态系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引发读者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理论上实现了探索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同时,作者就如何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树立青少年网络素养赋权、赋能的核心理念。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自出生便身处其中。赋权就是要赋予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权利,让他们在探索网络的过程中发现内在的意义与自我成长的价值;赋能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通過利用网络自我发展为智慧网络人,具有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

    二是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首先,青少年要根据自己的网络知识结构与能力,参与网络社会话题的讨论,参加利于自己成长的网络社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社会行动经验;其次,青少年要学会健康地使用网络,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隐私防范意识;再次,要加强注意力管理,以防止过度使用网络,警惕形成数字依赖。

    三是实施青少年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其一,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水平,管理好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提升网络信息鉴别、搜索、分析、评价的能力。其二,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留心观察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和状态,善于倾听孩子的困惑,必要时与孩子商定家庭上网规则。其三,家长要教授孩子基本的信息整理、分类和辨识知识和技巧。其四,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参与网络互动、文明上网,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网络形象,指导孩子文明上网,不传播未经核实、侮辱他人的违法违规信息。

    四是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要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学校教育是基础和关键。学校要改善课程设置,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或融入式课程,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网络素养模块,着重培养教师的实用知识和方法。此外,还要注重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媒体、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其中,指导青少年参与媒介体验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文革,沈杰,季为民.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推荐访问:评述 读本 素养 青少年网络 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