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9日 07:34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学校体育预防其犯罪的作用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1 09:30:05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中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维度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是其个人社会化存在缺陷。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个人的社会化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遵循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原则,发挥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学校体育作为发掘青少年优势的载体和手段,有效发挥学校体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社会化 学校体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北警官学院社会治安治理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体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作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18)。

    作者简介:李丹,湖北警官学院警体战训部,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01

    青少年犯罪是指年满十四周岁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社会行为。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案件犯罪人数的70%,且实施团伙犯罪的案件占比达到85.7%。①当前,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突出社会治安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本身就较多,而当今的信息网络环境则将青少年置于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是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必要措施,已经被我国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予以实施。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年轻的心灵引向符合社會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轨道,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增强其守法意识,促使其认清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健全其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教育以枯燥的书面教材为内容,以简单说教的方式进行,常常因为内容空洞、深奥、教学形式单一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容易使其产生共鸣,所以效果并不理想。与之不同的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更接地气的学校体育,更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的教育途径和形式,但由于社会各界普遍对学校体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其独特功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青少年初始犯罪低龄化

    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初始犯罪的年龄比20世纪末降低了2-3岁,14-16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逐渐增多,甚至10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实施犯罪行为②,低龄化趋势明显。2015年10月18日,湖南省邵东县廉桥镇新廉小学一位女老师被3个学生劫杀,这3个学生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11岁③。此案中青少年初始犯罪年龄之低举世震惊。

    (二)青少年犯罪类型复杂化

    从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盗窃、斗殴、抢劫和性犯罪为主,近年来开始出现的新类型主要是涉黑案件、涉毒案件、女性犯罪案件和网络犯罪案件。这些案件,有的是单独犯罪,有的是一些青少年纠合在一起实施团伙犯罪,有的是由成年人控制、教唆的犯罪,青少年犯罪类型趋于复杂化。

    (三)青少年犯罪手段成人化

    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实施智能型犯罪,许多案件表现出犯罪前有计划、有预谋,犯罪中有反侦查能力,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犯罪后果严重等特点。

    青少年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其辨识能力差,模仿性强,自控力弱,法律意识淡漠,不计犯罪成本,不考虑犯罪后果。有时,仅仅为泄私愤就实施严重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凶残,有些甚至超过成年人。

    (四)青少年犯罪途径网络化

    除了面对面的日常交往之外,青少年还经常通过网络或其他高科技手段而纠合起来,组成临时或长期性的团伙,一些犯罪团伙的头目往往直接在网上指挥,由其他青少年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有的犯罪甚至直接在网上实施,即,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途径网络化趋势明显。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

    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心理学维度来看,其个体的社会化存在缺陷是其诱因之一。所谓个体社会化既包括社会对其进行社会规范的教化,也包括个体主观上接受这种教化并予以认同、接纳、践行的程度。具体而言,人的社会化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交往活动接受社会知识、技能并接纳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个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积累社会经验,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将自己内化为社会之成员④。社会化缺陷会导致青少年拒绝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或者根本承担不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逐渐发展到基本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教化,其身心发展均尚未定型,抗腐蚀的能力较差,此时,如果意志薄弱并受到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诱导,就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甚至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尚浅,头脑中还缺乏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的标准,法律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在心理上很容易表现出: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真诚的友谊,人云亦云,自身缺乏主见,即“从众同流”心理严重,不知不觉就走向违法犯罪⑤;二是易冲动,遇事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造成严重后果。

    社会化缺陷还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到家教缺乏、社会关系决定一切、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念,如“享乐主义”、“老实吃亏”、“法不责众”等错误价值观,而艰苦奋斗、踏实获利、知法守法等正确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却被他们视为“迂腐”或“无能”,自私自利、唯权唯钱、追求奢侈淫逸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时期。多数青少年这一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进展与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含着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直接竞争、通力协作等内容,也涉及到角色承担、规则接纳、规则遵守、职责履行等过程,这些均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化的培养

    学习、掌握、接纳、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认同、遵守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弘扬体育文化,但除此之外,学校体育活动的竞技规则,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参与者必须理解并遵守这些竞技规则,否则就不能参加竞技或者参与中由于犯规而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些规则同国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甚至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等对人的约束力有类似效应,学生接受这些体育竞技规则的过程,就是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主流社会规范的过程,这为其接纳并逐步遵守各种社会规范打下基础。

    (二)青少年社会角色承担意识的培养

    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中,角色的含义是基于个体在社会关系架构中所处的位置而被社会所期待的与个体所处位置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的总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角色的学习、认同、接纳、内化与承担,不同的角色需要对之予以培养并让其掌握不同的身体、心理、生活技能,学习、接纳、内化从而让其具备与角色相对应的心理素质,同时,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社会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具备明确的角色意识,才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景下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从而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所以,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体育比赛中,青少年可以对自己的角色予以定位,并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人竞争的艰辛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心理感受,这些过程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初步尝试。学校体育为青少年提供寻找和调适自身角色的机会、场所和平台,为青少年社会角色承担意识的养成发挥积极作用。

    (三)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品质表现为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需求,展现个人才能,与人和谐友善。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注重青少年自主意识培养,要求其注意力集中,勤于思考,积极实践。通过体育运动过程的参与,培养其勇敢、坚毅、果断、顽强、忍耐等心理品质,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制力,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这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理解生活的艰辛与快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提高精神境界、纯洁道德信仰、注重灵魂升华。

    (四)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會化过程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交流,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交场所,而学校体育教学在形式上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在课堂上组成团队而完成学习或训练任务,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宽容和相互沟通、协作,发挥个体优势,形成团队合力,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竞争对手或团队成员。个体的努力与团队的成功,竞争与合作,失败与成功等经历与感受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从而逐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体育是培养青少年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平台。

    四、发挥学校体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功能的措施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并不顺利,体育课开课率不足,甚至沦为边缘化学科。社会的偏激认识,确保绝对安全的“紧箍咒”常常让学校体育课功能的发挥受限,学生体质30年来持续下滑,健康水平堪忧,学校体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自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采取相应措施。

    (一)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重大社会课题,仅仅依靠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范性效力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应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综合治理。学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既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也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并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场所,尤其是对所谓的“后进生”,学校是社会成员个体进入社会的最后环节的过滤屏障,所以,学校应该一定程度上承担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责任,发挥学校体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有作用。

    目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过度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成为共识,但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导致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偏离。部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将学生区别对待,重视和关心“优等生”,对“后进生”则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致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和抵触心理,甚至仇视社会,这种做法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对其个体的社会化均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厌学或违反校规过早地脱离学校,在其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法律意识严重缺乏之时,就成为失去学校屏障保护的闲散青少年,这意味着其成为实施犯罪的高危人群。

    当前,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以成人视角,采用理论课的形式进行,对于青少年而言,上述教育内容深奥、空泛,形式单一、枯燥,收效甚微,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理论学习更是其短板,封闭式、程式化、模式化的说教式的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不但效果不佳还会引起学生反感与抵触,对本身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与程度造成影响。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激发参与者的拼搏精神、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的显性功能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学校体育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信心并改善其抑郁、焦虑和紧张情绪,有助于平抚青春期出现的“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学校体育的隐性功能则是培养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提升其社会角色意识并塑造良好个性,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充分认识体育的多重功能,拟定科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切实地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其平稳地度过叛逆期,顺利完成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

    “有教无类”是中国几千年前就有的教育思想,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遵循这一理念,保护任何人接受社会教育的平等权利,不放弃任何一个青少年,避免其脱离学校的教育、保护和监管而误入歧途。信息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一方面是网络本身的诱惑性,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精力充沛,如果不用有意义的社会化活动消耗掉青少年的空闲时间和精力,他们极有可能无所事事,增加其与不良社会现象接触的机会,这极易使其走上堕落之途。

    (三)促使青少年的优势得以展现而预防其犯罪

    “优势视角”就是以个人的优势为着眼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个体自身的潜能,助其摆脱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促其拟定正确的目标,从而实现其理想的一种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优势”的内涵是青少年自身拥有的优于他人的某方面的潜力,包括爱心、创造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这种优势大多是每个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予以发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⑥,挖掘青少年自身的体育优势,引导和转移青少年的关注点,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其进取心,是帮助“后进”青少年尽快社会化、远离犯罪的有效手段。比如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有所选择地促使其参加个人或集体体育项目;结合青少年的身體素质特点选择爆发力、耐力、灵敏性等有相应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有规律的运动训练,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将其优势展现出来,所以学校体育是优势视角理论有效的实践方式,学校应积极组建多种体育运动训练队,组织各种体育经济活动,并吸纳所有成员参加,弥补学校体育以外其他教育方式之不足,有效发挥学校体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五、结语

    从社会心理学维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之一是个体的社会化存在缺陷,而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个体的社会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重要性,切实发挥学校体育在其社会化进程中的有效作用,遵循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原则,将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作为发掘青少年优势的载体和手段,发挥学校体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有效作用。

    注释;

    ①李亚可.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及优化策略.前沿.2015(6).93-95.

    ②陈丽丽.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现代交际.2014(1).10-11.

    ③中国新闻网.湖南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 打死1名女教师.(2015-10-21)[2017-08- 16]. http:///life/2015/10-21/7580902.shtml.

    ④卢川.试论学校体育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青少年体育.2015(10).13-15.

    ⑤尚瑞丽.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4).41-42.

    ⑥ 杨晓菡.公安机关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5).127-130.

    推荐访问:社会化 过程中 青少年 预防 犯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