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1日 05:32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0 15:54:02

    zoޛ)j馟iv]6]8׎2xۯ|۽5]i~to}Z材料质感都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回到深圳,我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转折。作为建筑师,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避免对灾难的过度渲染,不去追求宏大叙事。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重建对于当地意味着什么?仪式和典礼过后,新修的建筑为谁使用?如何把藏民骨子里的生活哲学植入设计,让新建筑获得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感?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把纪念馆持久地与当地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毕竟与目的明确的外来访客相比,当地藏民才是这件事儿更长久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地震之前与重建之后的生活需要通过设计连接起来,并延续下去。

    设计——接上地气儿,为“人”设计

    基地位于沿214国道进入玉树结古镇的必经之路,对面就是地震遗址格萨尔王宾馆。这是一座地震时正在修建的两层建筑,也是玉树重建后唯一保留的地震记忆。我们首先采用新旧建筑“一隐一显”的场地策略,把新建纪念馆展览空间沉入地下,地上设计4m高、106m长的水平石墙,融入远处灰红色的群山背景之中,从而让遗址成为最真实的展品,尽可能突出废墟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实意义。然后裁出一条“裂痕”贯穿场地,界定出遗址保护范围,同时作为采光缝建立起地面遗址与地下展厅的视觉联系。直线石墙和折线光缝之间形成步行参观广场,可以举行仪式集会,同时连通南面的雕塑广场和北面的商业广场。

    在藏地生死轮回的哲学中,死亡不只意味着结束,更代表着新生。在藏民生活中,“转”的哲学无处不在,这也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启发和灵感。我们结合纪念馆的地面石墙设计了86个藏式转经筒,平时步行路过的藏民会自然地沿石墙转完一遍经筒穿过广场进入市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化的生活场景。人们通过转经,把对灾难的纪念转化为日常的祈福。

    纪念馆地下部分为两层空间,由纪念墙体、祈福厅及展厅组成。设计跳出原有展陈大纲的局限,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几何原型,将地下空间重组为由“重生之墙”、“仰望之丘”、“祈福之庭”、“防灾展厅”所组成的连续空间序列。玉树的阳光穿透力极强且有重量,我们以光作为媒介将空间、材料、色彩三种基本建筑要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场所感。观展流线按照顺时针的转经方向进行组织,通过线型空间缓缓步入地下空间,再沿螺旋钢梯下到中央的祈福光庭。内聚的圆形空间、环绕壁龛和酥油灯阵共同烘托出沉静的空间氛围。进入地下二层的展厅,人们可以透过下沉庭院仰望地震遗址,最大程度地向观者展示地震破坏的痕迹。展厅上空的红色吊顶由不规则三角形钢板立体拼接而成,同时几何映射到地面上,微微起伏,形成不稳定的视觉和触觉暗示。

    回顾整个设计过程,当地的藏民、藏学者、活佛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一次方案传到结古寺,一位活佛强调转经筒不宜设在地下空间,因为经筒低于人的膝盖是藏地文化的忌讳。在后来的交流互动中,大家达成一致:以玛尼石堆作为祈福光庭的中心。放上一块刻着经文的玛尼石成为更自然直接的祈福方式。让人欣慰的是,开馆那天纪念馆馆长尼玛江才说他喜欢这个房子,空间实用,藏味儿很足,材料有质感。

    建造——放下图纸,现场制造

    随着主体结构的完成,建造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玉树的施工条件差,工人们在寒冷缺氧的条件下作业很难保证施工的精度,有不少图纸上和模型上理想化的细部设计到了现实中就失效了;另一方面投资成本严格受控,而且运输困难,可选材料有限。我们必须调整策略,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混凝土部分,由于模板问题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了多处漏浆。一开始我们想尽办法修补,后来转念发现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就是原始和未经打磨。如果克服建筑师的“洁癖”,何不尝试一下只在表面刷透明清漆,保持原始模板的手工质感?事实证明,这种粗犷的做法反而更贴切地表现了建筑气质。

    地面石墙只能就地取材,我们跑了几个山里的采石场,选定与群山背景一致的红色系天然石块。接下来的问题是,石墙内壁是混凝土剪力墙承重结构,同时外壁是砌体结构,按照建构逻辑,石块尺寸要下大上小。由于现场切割不现实,我们要求按尺寸分堆儿,通过样板墙最终确定了易操作的砌筑方式。

    地下藏红石膏墙的拉毛质感其实是从当地的白玛草墙得到的灵感,我们在现场与师傅们一起讨论和尝试了不少土办法,最后用“粗毛刷刮墙法”实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同时节约了不少造价。

    原来设计里的耐候钢板用在楼梯、栏杆和广场收边上,后来由于成本原因被换成了廉价的锈铁板。玉树昼夜温差极大,室外金属上漆肯定会脱落、于是我们“将错就错”,调整细部采用最直接的焊接方式,反而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沧桑感。

    临近竣工发生了个小插曲,转经简装了一半就被叫停,原因是师傅们在筒里并没放八经书!结古寺专门派僧人下山把所有经筒按照藏传佛教的礼式缠上经文,否则转经筒就失去了意义。这次特殊的经历也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更需要真实切题的建造?

    转经——回归平静,生活继续

    热烈的仪式结束,广场又回到平静。转经筒已经全部装好,地下展厅尚未开放,但不少路过的藏民开始转简了、问起经筒的手感,他们说有些偏重,有些太轻,但没啥关系,转的人多了也就顺了。想想也是,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

    推荐访问:重建 纪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