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7日 15:48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方高校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配置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19 16:42:01

    【摘要】本文探索地方高校如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改革,为地方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首先,在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以科研服务促进教学,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充分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作用;其次,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充实巩固基础资源,增加地方特色资源,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第三,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创新人才

    我国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高校是生产和传播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当今高等学校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以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位于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是一所办在西部贫困民族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所处地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是国家为了促进全区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扶贫攻坚的示范区。为了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本文拟就课程体系改革中地方高校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指出教师需要在强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期构建科学优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师资源的改进与加强

    教师资源是高校教学资源中的核心,教育课程资源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而基本的条件性资源。在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首先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以教师资源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1]。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了担负起“教书育人”这一重要职责,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者。教师要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学科的学术前沿性知识,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技能和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理论;同时教师要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够通过教师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具备处理和革新教材的能力,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驾驭课程,在地方特色教学资源上开展试点和改革,将最新科研成果、学术创新融入教学,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2、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以科研服务促进教学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既是教师素质的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学术水平的指标。为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应当充分利用区域研究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科研能力,还要具备整合科研成果,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的教学与实验中,并通过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完善,从而提高学术水平[2]。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课程资源,解决了理论的陈旧性与知识脱节的矛盾,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对科研的探索则是一种人文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高校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科研与探索精神,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格及道德培养,完成“育人”这一重要的教学职责。

    3、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充分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作用

    转变教学团队构成观点,逐年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改革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根据专业教学特别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际需要,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由以往的学历培训转变为非学历培训,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走进公司,通过长期、短期、专项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逐年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完成教与学的互动。

    积极利用地方性外部教育资源,将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技术负责人请进课堂,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扩展学生的视野,以近距离的接触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增进与教师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二、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武陵山区虽然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武陵山区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多样,并保存了大量的珍稀古老生物、特有生物以及众多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生物,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关键地区。结合吉首大学学科与资源优势,加强生物科学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制定了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

    1、充实巩固基础资源

    创新建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特色为核心,将国家基础课程资源做深做强,牢牢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国家课程资源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强调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功能是构建人才的知识结构主体,使学生获得以主干学科为核心的大门类范围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相关的方法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打好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3]。吉首大学所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植物4 000多种,动物8 000多种,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地,对于《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这些国家基础课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感知与全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每年均会至湘西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是湘西古丈高旺界林场等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培养了热爱自然意识,树立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加地方应用资源

    地方性应用资源课程的开设,能够更针对性地服务地方,为学生构建起丰厚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充分利用武陵山区生物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依托“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建立了“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特色学科。在特色专业与特色学科的支持和带动下,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于大三、大四开设了系列具备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如:《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食用菌栽培技术》、《山区寄生虫病检测》等一些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地方应用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4]。

    3、将地方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尽管高校一直在强调“产学研”结合体制,并已意识到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高校仍然只注重产研结合,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忽略了产学结合,存在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教师对武陵山区重要的资源生物(如猕猴桃、虫草、鱼胆草、盾叶薯蓣、腊梅、绞股蓝、淫羊藿、缬草、棘腹蛙、娃娃鱼、武戌山羊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获得丰厚的科研成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整合学校的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无疑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传递最新知识的教育价值外,科研成果的教学资源化还能通过教师对科研过程的介绍,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思维与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4、抓好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有网络资源丰富,具备简单快捷,易操作,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将校园网与教学结合,通过深化扩展网上教学资源的内容和范围,促进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平台以及资料库的完善,延伸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等新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形式,实现互动网络功能,建立师生在线和离线答疑系统,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使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此外,有限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得到共享优化,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学生的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了人才培养目标。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与教材也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创新性人才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强调两项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范围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外及校外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资源配置的优化,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科技活动,将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基地。还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学生能更近距离的接触生产实践,充分发挥学校的学术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基地和产业优势,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发展之路,创新理论与模式,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达到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佳,吴刚平.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49-53.

    [2]胡弼成,尹岳.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 江苏高教,2006.2.69-71.

    [3]龚怡祖,陈万明. 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3-57.

    [4]徐学俊,周科祥.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 教育研究,2005.311(12)43-48.

    【作者简介】

    李鹂(1973-)女,湖南永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

    推荐访问:资源配置 高校教师 课程 地方 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