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6日 16:07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通用1合集)【通用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1-04 12:16: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通用1合集)【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通用1合集)【通用文档】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志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

    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

    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

    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

    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

    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

    选了他的《苏东坡传》。

    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

    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

    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

    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

    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

    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

    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

    -->

    -->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最近在读这本书,闲暇时间放下手机,给自己充充电,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没办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就拿起书看看别人的大千世界。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亦由此来,一说为其小妾王朝云创制(苏被贬黄州之际王为改善其饮食所创),黄州时,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于是乎才研究的食用方法。

    被贬黄州——东坡居士。

    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幽居黄州,一变而为农夫。远去黄州的路上,苏轼只是携长子苏迈一同前往,家眷则有其弟子由照看。苏轼于二月初一到达,贫穷的子由一路带着家眷十数人在五月底方到,一路的坎坷艰辛可想而知。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即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僻陋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苏轼自觉却是“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此时,他的大儿子苏迈21岁,两小儿一个12岁,一个10岁。初到黄,廪入即绝,人口不少,斯甚忧之。此种境地,苏轼也雇一小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种地、游江,他亦自得其乐,“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一直致力于建筑学、农学,至此他已成为真正的“东坡居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朝云,是苏轼的妻子在杭州时买的,那是朝云才12岁。也就是在黄州时,苏轼纳其为妾。元丰六年生一儿,名遁儿,苏轼曾自嘲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

    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苏东坡的诗词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作为诗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书法家,他自评“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不拘小节、天真烂漫;作为官吏,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他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与潇洒。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有时比较冲动、做事不经“大脑”,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所以我们会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用林语堂做结语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

    -->

    -->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欧也妮﹒葛朗台》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它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对于它,我却始终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喜欢那个美丽善良的欧也妮。她温柔隐忍,对于自己吝啬的父亲,她始终是顺从的态度。但为了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币给了表弟查理,在父亲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币的时候,她因拿不出金币,被父亲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因为此事,她胆小而贤淑的母亲被吓得一病不起,而最终,她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亲,视财如命;她的母亲,懦弱胆小,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不了她;克罗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为继承万贯家财的跳板;而她深爱的表弟查理,在发财后,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最终负了她。

    那时候,觉得这样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爱情,敢于把金币给自己爱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顺从的父亲起冲突,真的很勇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个女子而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更为客观地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台这个形象。

    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一般人的吝啬,大多是对于别人,而葛朗台却不止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吝啬不说,对自己,也是吝啬得很。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他们一家人却过着近似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从来不买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怎么说呢,因为作者带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关于王安石、关于变法,这样非但不能更好的展示苏子之才智品性,反而会让人对作者产生质疑,干扰读者对本书其他内容的认可。作为一本传记,不够客观算是硬伤吧,奔着林语堂而来,奔着四大传记而来,却有些许失望。

    从历史的宏观纬度上去看,苏子一生若没有如此的波澜起伏的.经历,也不会有如此豁达优美的诗词。文字本就是一个载体,尤其是诗词歌赋,更承载着人生的每份阅历和心灵的每次颤动。离开这些人生经历,苏子的乐观豁达、自然洒脱就难以如此深刻的触动我们。他的所有经历不是凭空而来,与他的性格、与他的选择、与他的坚持等等都息息相关,离开这些,苏东坡也不会美的如此震颤人心。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所坚守的东西,暂且称之为“初心”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寒假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触还是不少的,自以为从小学到现在苏东坡也在书本中出现不少次,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也了解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不过,现在看来,我错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一段是从网上找的苏东坡简介,不是很详细,但却反应出了苏东坡命途多舛,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没有被官场的黑暗玷污,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无所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仅是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同时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更是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同时他温柔敦厚。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得不说,评价很高,但苏东坡配得上这个评价。

    苏东坡,一个骄傲的人,但苏东坡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一个天真纯朴、终身不渝的诗人、画家、人民之友,一个本该翱翔于天际的鸟儿,却活在了错误的时代,羽翼尽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们赞叹苏轼,赞赏他的才华,称赞他的诗作,惋惜他的结局。

    无疑地,苏轼具备能受人欣赏的一切能力。

    他能书会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散发着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一般的光芒,吸引着人们。

    他有着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结交。

    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其胸襟之博大。

    不仅如此,他还靠自己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不少赞誉,这直言不讳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败于此。

    变法这种东西,是必须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对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让他无法形成势力。

    苏东坡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须处理的对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种方法。

    自此,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在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靠着自己闲下来的心,他醒悟了,他说:“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有了闲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轮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

    心闲下来了,手脚渐渐忙起来了。

    当年苏轼初被贬、再被贬的神态、心境,我们已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只要能轻声吟诵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着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风吹过,竹柏犹如水中藻荇一阵摇曳。

    这月、这竹、这柏,成了一位受贬政客、脱俗诗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闲暇时,保存千年的风景!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

    -->

    -->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九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

    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

    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

    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

    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我对于东坡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诗词,他遭遇的乌台诗案和他对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尽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苏东坡在古代熠熠生辉的诗词大家中,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这位在我认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际遇,就这样,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在一次很偶然的经历中进入了我的视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我没有带伞,猝不及防的暴雨让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带伞的人躲进了附近的商业城。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实体书店,内心欢喜。想着既然暂时走不了,又不赶时间,索性就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我和《苏东坡传》的缘分就这样到来了。当时的我径直走向它,看到书籍干净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惊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书,翻开它的目录,就那么随便浏览了一个小片段,便欲罢不能了。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句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说的那番自我评价,可以说极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东坡先生,竟然还能轻松快意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似乎所有苦难的经历与己无关一般,不能不令人惊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如此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胸?我想,从开篇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就可找到答案。

    这就是第二句话。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阅遍世间人情冷暖,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始终都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人们都说,一个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这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适。

    每一次人生变故,对东坡先生来说,都会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诗词的造诣不需多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诗词之外给人带来的惊喜。被贬黄州,他发明出香飘千年的名菜——东坡肉;流放海南,又创制出流传至今的“东坡笠”;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修建了后来的“苏堤”,后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诗词大家、美食家、时尚设计师、工程师,各种头衔放在苏东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张。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苏东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含义。短短几个字,词人就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像包饺子一样,所有的花红柳绿、风雨雷电包含在里面,蘸点酱油,蘸点醋,笑着将一切吃下肚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别说人生数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来说,东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处在人生低谷的我,每当心绪烦乱,或者夜不能寐时,就会翻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些章节,头脑中所有的杂音便都不存在了,犹如我第一次偶遇《苏东坡传》这本书那一天的情形一样。任凭外面疾风骤雨,但手捧《苏东坡传》,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一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二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仅此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坏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三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体会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感悟他的魅力。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乐观,构成了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可以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议的人。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发现狱卒里关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苏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犯人,就任凭疾病在他们身上肆虐,而是寻找患病的根本原因。他对待犯人就像对待普通老百姓一样。立马查明了原因,原来是狱卒里的湿气所致,苏轼立即给狱卒里关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来去除湿气。苏轼连对待犯人都这么好,一片真心。徐州城怎么不会热闹起来呢?百姓怎能不会在此地安居乐业呢?苏轼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百姓流露出一种真情,对亲人又是多情的。

    苏轼不仅善良,重感情,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面对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从此落魄下去;而苏轼却乐观豁达。被贬密州时,面对这贫瘠的土地,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只是对这里的蝗灾略有些惆怅。苏轼到处去寻找解除蝗灾的方法,他经常不耻下问,向当地的农民了解蝗灾。经过苏轼和整个密州百姓的努力,灾情才得以缓解。当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苏轼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因为俸禄少,所以他常常到园子里去寻找野生的枸杞吃。如果是其他官员,肯定觉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苏轼却说枸杞和菊花适合养生,若春夏秋冬都吃岂不长命百岁呢!苏轼的言语中彰显出了他的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面对时间的流逝,别人都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会仰天高歌: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重感情的,是乐观的,但这只是比较明显的方面。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但不管怎样,苏轼的精神都会与我们相伴,引领我们成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四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老先生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老先生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读完后对照林老先生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老先生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五

    读此书前,唯爱辛弃疾,读此书后,最爱苏东坡。

    对东坡的印象,是他写与亡妻的词和他写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也颇爱吃荔枝,当时差点没羡慕死他,但看完他的传记之后才知,他在晚年被贬谪到海南,而此地非常不易居住,夏天潮湿高温,原住友人家,后友人因此受连累,倾囊盖屋,数月无米,煮青菜除饥,但他却能写出这样诗句…我想世人之所以这么敬爱东坡,大抵敬的是他为人的豁达,不绝的.才情。他虽一路遭弹劾,但每到一处都能受到百姓爱戴,都能结交挚友,都能吸引一波当地的读书人。

    当然他也不是无为,只享受这种拥戴,建水库和医院,解决饮水和看病问题。行至此,笔下尤乱,不知所词,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了解了他的这一生,他的行踪足迹已然在我脑海的地图上留下印记。

    此后,我再去四川峨眉,靖江,常州,广州,海南,都绝不会只是享受美食了,但我又能何所为?我觉得他的很多诗词写出了我的感受,而我才疏学浅,只愿此后有此境遇有所感,能吟诵两首,也算穿越千年与他对话了!

    推荐访问:摘抄 合集 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通用1合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通用15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5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