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1日 09:42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课题工作报告(通用14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1-01 19:0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课题工作报告(通用14篇),供大家参考。

    2023课题工作报告(通用14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题工作报告篇一

    本课题构思于20xx年,当时本人担任四个班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平均3周时间讲完一个单元,要花二天的时间才能改完200多份试卷。设计的初衷是想把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设计成网络练习和考试形式,利用计算机评卷,减轻工作量,并且在学生练习或交卷后能即时针对学生的不同作答,有针对性地反馈事先预设的提示信息,通过人机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自我醒悟错在哪里,达到智能辅导的目的。本课题正式立项时间为20xx年12月,课题名称:《基于物理网站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归属: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下属子课题项目:《站:基于物理网站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编号:x-221,课题负责人: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覃进文。从20xx年9月——20xx年12月进行正式研究运作,20xx年2月按预定计划完成结题。

    1.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课题筹备阶段。

    a、立项可行性论证。

    我校学生素质较高,学校电化教育设施先进,20xx年建成校园网第一期工程,20xx年建成校园网第二期工程,配套有多间多媒体电教室及电教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基于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不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只能被动接受。而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一人一机,人机互动,能较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互动课件或互动实验的操作,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增长知识,开拓了视野。我校开展电化教学较早,本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有电教科的两位电教老师的技术支持,有信心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b、筹备开题:20xx年3月——20xx年8月。

    学校建立课题小组,由学校行政领导、物理科组、电教科组等老师共9人组成,主抓电教的陈校长亲任组长,物理科组教师为骨干,电教科组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物理学科内容、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定好实验班级,完善多媒体电教室的设施。做好物理网站素材和内容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开始时所教章节能正常投入使用。递交课题申请表后,课题组就着手组织课题成员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素质理论,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定好实验教师,并对实验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理念。通过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课程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突显三个特点: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工具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高效能;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促进了各项准备工作的开展。完成课题申报并被批准立项,参加了总课题组在广州市召开的开题大会及子课题组在深圳市召开的开题会议;执教老师制订阶段实验计划。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均按计划完成。

    2.课题研究第二阶段——课题运作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实验班开始教学,边实验、边检测、边修订实验方案,网站建设比教学进度快2——3章。

    配合课题的开展,建立了互动平台——互动物理天地网站,。网站已收集物理情境录像素材资源超3g,收集资料文档100多篇,互动题目近500题,互动小课件20多个,互动实验30多个。

    20xx年参加了在珠海市召开的子课题中期评估大会,提交了有关中期结果。

    课题工作报告篇二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而写的书面材料。

    注:

    1、研究工作报告是对研究工作做事务性说明,而非学术性说明。就是“工作总结报告”,属于工作情况汇报。

    2、与课题研究报告的区别:课题研究报告是在某一课题研究结束进行结题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表达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其主要目的是在于表述研究成果和推广研究成果。

    在进行课题研究结题时,专家组通过听取或阅读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了解课题研究工作的历程。

    主要有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的主体部分是撰写的重点。

    前言。

    正文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的方法主体课题的研究过程(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结尾。

    标题。

    标题的写法一般在原课题名称前加“关于”二字,在原课题名称后加“工作报告”等字样。

    例如:关于《小学研究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报告。正文。

    正文有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写作要求如下:

    前言部分:主要概括说明所研究的课题是什么课题,从什么时间开始研究,到现在经历了几年。

    例如关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网络资源开发研究》工作报告的前言:

    我校承担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网络资源开发研究》课题,从20xx年3月开始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主体部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其中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写作的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的写作内容与课题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基本相同,写作时注意参考相关内容。

    (二)课题研究过程。

    这部分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明课题研究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主要写本阶段做了哪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定、责任分工、开题会等。

    持续提升,增强了学校的核心教育竞争力。

    在课题研究中,首先,大力组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者师资库。一是聘请有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作为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顾问。二是邀请我市教体局、教研室的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三是精选骨干教师中从事教材研究、课型设计、课件脚本的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通过外聘内选,我们组建了本校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师资库,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

    其次,积极构建校本培训课程。我们以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开发研制的“新课程教师培训资源包”和“学科培训教材”为教师培训的必修教材,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订购了《新课程教师培训》、《校本教研》、《走进新课程》、《现代教育学》等大量图书,在《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专业报刊摘选精品文章,印发给广大教师,让教师进行专题研修;另外,还要求教师自行选择自学研修内容,规定教师的学习量,定期抽查教师的学习笔记。这样,不仅有效地构建起了必修、选修、自修相结合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而且通过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三条途径,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方式:一是“专题研讨式”培训。以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理念和实践的结合问题。由各级教研人员牵头组织,分组进行研讨,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理念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研讨、讲座、观看录像、典型案例解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二是“行动研究式”培训。在行动研究中,针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培训和研究整合为一体,进行专题研讨。这种培训形式,倡导培训者与参与者围绕课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对话,并针对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是“案例分析式”培训。由培训者给实验教师展示典型课例或其他案例,引导大家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理念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理念的认识,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理念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四,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研、训、学、教“一体化”的原则,努力探索教研、教改与培训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运行机制,认真组织了新课程四课型(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验课)达标、优质课评选、集体备课、教学诊断、案例评析等一系列教研活动,促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沿着“达标求规范、优质求提高、创新求拔尖”的轨迹层层提升;深入开展了语文“大量读写”、物理“反思教学”、数学“小组合作”和化学“自主探究”等教改实验,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探究教学规律、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

    课题工作报告篇三

    一、课题研究的是个什么问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包括问题提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理论依据等。

    二、课题怎么研究出来的。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指导思想等。

    这个部分的陈述,要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目标合理、有效,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步骤安排科学规范,研究方法得当。通过这个问题的陈述,突出使人感到确实有几条重要的研究经验可以给其他主持人借鉴。

    三、主要的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以及成果的影响。

    不仅要具体陈述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还要表述成果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和实际的效果。

    例如《职业中专“学生健康成长工程”实践与研究》自我鉴定意见。

    一、课题研究立意较高。该课题研究坚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职业中专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据以德治国的方略和学校教育的现实要求,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不断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与育人途径,并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展,进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整体改革实践。

    二、课题研究思路明确。该课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主线,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成长的个体性、微观性、过程性、动态性以及教育的导向性、制约性等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并建立了与中专学生相适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体系,进而对素质教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相应的完善。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使成长主体在必需和尽可能完善的成长条件的激励、引导、保障和规范作用下,在价值体系、智能水平、身心状态、思维模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全面持久、优质高效、积极主动、自主充分、愉快和谐的成长态势。其操作体系的核心是:依据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调动一切教育手段(包括教育行为、机构、投入、场所设施、人员、内容和活动等),挖掘成长因素和潜力,激发成长需要和动力。通过科学的导引、制约、激励等机制的作用,实现学生成长的目标。课题研究的思路清晰,通过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构建,增强了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措施得力。该课题的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程,由学校一把手亲自主持,并整合了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达到了最优配置,而且还构建了科学的督导和运行机制,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在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始终以国家教育方针和关于德育的一系列文件为基本依据,以科学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实验,进而得以全校全面推广,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已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安置连续几年均实现了优质就业,就业率为00%。该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它不仅对职教系列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可以为各类学校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

    课题工作报告篇四

    20xx年11月,我校承担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实践与探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那么写话也就成为低年级学生最恐惧的一项作业,如何能降低写话的难度,让学生爱上写话,有话可写,成为低年级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我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发现,每次训练学生动笔写话,都是正正规规的,可学生却觉得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从下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写话要求过高,如规定字数,还要写生动,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提笔无言。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所以写起来难度就更大了,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到“易、趣、活”?如何让学生把心中所想到的内容通过文字写下来就成为写话的难点。

    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现状,有部分教师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就会写了。要么有的教师直接开始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写作方法,而这些方法难以被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每次写话的时候,也是学生最头疼的时间。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自然不对,但“拔苗助长”的方式同样也帮不了学生。因此学生的写话陷入了两难境地,怎样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话,成为低年级教师最头疼的难题。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和其余几位老师于xx年11月申报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探究》一课题,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进行写话配画训练,让学生自己画自己写,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二)理论意义:

    1、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指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于孩子们的配画不追求是否完美,重在激发他们画的欲望。

    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

    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三)实践意义。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其实文学与绘画结合,自汉代开始就有。苏轼评王维曾说过,体味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欣赏王维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成为民族艺术的一个特色和优良传统,至今还在发展。我们尝试与美术老师结合进行《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有效指导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让学生为日记配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拥有广阔的宣传阵地,比如宣传栏、校广播室,教师墙壁等。

    (三)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形成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观摩课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实验班的写画结合训练已很见成效,并形成“以画促写,配画写话”的写话模式,孩子们乐写、愿写,喜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仅仅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在日记本上,只能让全班五十几个同学欣赏,已经不是我和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宣传栏校园广播这些好平台,为孩子们的“涂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欣赏,同时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以便于孩子们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配话写话中来。实践证明:在广阔的空间里,孩子们的视野更辽阔,参与度更广,写话的劲头儿更足。两年时间里,孩子们张贴发表共计20xx余篇,有的孩子已经超过100余篇,虽说数量并不能代表着什么,但至少证明孩子们在不懈地努力,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有时也是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的领导要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保障实验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1、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无法对学生的绘画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点拨,导致学生的配画总处于游离状态,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和美术老师进行协商,让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但总觉得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存在有“两张皮”的嫌疑,不能使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写法指导上,真的有点“深不得浅不得”的感觉,“深”了怕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浅”了达不到写法指导的目的,这个力度还真不好把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学生的惰性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虽然孩子们喜欢上了写话,虽然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总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课题工作报告篇五

    本课题从20xx年12月开始通过文献分析,掌握班班通应用效益相关资料,利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首先对学校管理、软硬件环境、资源共建共享、应用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问题解决提供前期准备工作,再到20xx年4月开始依据上一阶段得到的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入课题申请和研究阶段,利用系统方法构建出班班通应用效益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通过讨论研究、论文撰写和课堂实践描绘出推进班班通效益的模型。在得知课题得以立项后,本课题组所有成员欣喜若狂,学校领导特别重视,马上组织了开题大会,邀请了县市级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讨今后课题研究步奏和具体的实施过程。经过将近一年半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学习交流及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班班通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年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一年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课题组活动做法及体会汇报如下:

    研究课题,就必须多途径地学习理论知识。于是本课题组在开题之初就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xx版)》;《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的变化》;《课程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构建》(王清、黄国华)、《媒体组合和学习步调对多媒体学习影响的眼动实验研究》(王玉琴、王成伟)、《多媒体学习——视觉信息与言语信息的系统整合》(苏爱玲、侯继仓)等理论书籍。

    通过理论学习使实验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将“班班通”正确灵活地使用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打造真正的教师省力,学生轻松的优质课堂。

    为了“班班通与传统课堂的融合”课题的顺利开展和研究,以及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提高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和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我校在多媒体室于20xx年6月5日进行了班班通应用的培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培训活动,第一时间为课题组请到班班通设备厂家和县一小的班班通使用专家到校授课,本次培训全校组织中青年教师共有30名教师参加,参培率达100%。

    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热情饱满,老师们倾听认真,讨论热烈,改变了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尤其一体机的直观性和易操作性,以及多种教学软件的介绍,使大家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兴趣浓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为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班班通使用于课堂中,精美而内容丰富、实用的课件能给完美实现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起到非常重要的重要。在6月底,本课题组又积极联系县计算机专家到校讲课,为全体成员和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课题制作的技巧。在授课专家的倾力传授和悉心指导下,全体参训成员认真学习,用心摸索,在课件制作方法上有了长足进步。

    一切真理皆源于实践。20xx年9月省电教馆举办了江西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从校级、镇级、县级、市级到省级层层选拔。本课题组认为这正是我们磨练自己的在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达到优势互补,创建优质课堂的良好时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尽心组织下,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群力群策,认真备课,反复修改,反复磨课,将之前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最后,本课题负责人兼课题组长邹利群顺利进入20xx年宜春市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荣获语文组一等奖并获得省级三等奖。课题组副组长张美华在20xx年全县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小学数学组三等奖。

    “教坛新秀”称号。课题组成员李青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综合组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

    通过几次比赛,本课题组对于“班班通”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它是实现传统与现代教育结合的一款全新的、功能强大的高科技教学工具,它既继承了普通黑板这一教学手段的优点,又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别是它在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的多功能性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发挥“班班通”的辅助教学优势,将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

    活动总结后,成员们积极思考今后应如何更好地将班班通和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探索一条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优质课堂新路子,撰写了一些论文并获得多项市级殊荣。

    1、教师利用班班通资源上课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课题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班班通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并撰写了一些优秀论文,制作了一些精美的优秀课件。

    3、初步开始实践建构以“课前资料搜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查阅——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几个环节的班班通环境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4、获奖成果。

    课题负责人邹利群:执教的《美丽的小路》一课在20xx年宜丰县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小学语文组县级一等奖,在20xx年宜春市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在江西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省级三等奖。

    在20xx年全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荣获电脑绘画类市级指导二等奖。论文《电教媒体让语文教学插上愉悦的翅膀》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县级论文类一等奖。

    在20xx年宜丰县“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荣获“宜丰县教坛新秀”称号,其中第一轮教育理论比赛中获二等奖,第二轮信息技术比赛,第三轮说课比赛,第四轮上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肖蕾:在20xx年宜丰县“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指导12位老师荣获一等奖,4位老师荣获二等奖。

    张美华:论文《浅淡农村发展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20xx年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市级论文类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分数的意义和产生》在20xx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资源展示活动中获市级三等奖。

    20xx年获“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比赛二等奖。

    在20xx年全县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获小学数学组三等奖。

    李青:20xx年11月,全市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中,“电脑绘画”类指导壹等奖。

    20xx年9月,全县“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信息技术组”教学理论比赛荣获二等奖。

    20xx年11月份,全县“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信息技术组”上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阳秋萍:20xx年《三角形的面积》课件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0xx年《蓝色的树叶》课件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20xx年《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0xx年执教的《平移和旋转》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况晓珍:20xx年《黄山奇石》课件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获得宜春市“三等奖”。

    20xx年《whereismyruler》课件在20xx年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获得宜春市“二等奖"。

    五、

    1、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和拓展延伸学习的能力需要提高。

    2、课题组缺乏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研究的深度还需进一步挖掘。

    3、今后应加强建构教师、学生和班班通资源交互协作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信息库资源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素养。

    课题工作报告篇六

    中国古代文化博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逝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历经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学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语言相差甚远,所以,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其次,基于我校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一,文言文的底子薄,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言文的学习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面对学生处在学习文言文颇不感兴趣的困境中,我校课题组的语文老师一致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效果,必须要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如何才能让学生爱文言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文言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操,美的人文思想。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加之在现代语言环境中要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厌学文言文,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研究这个小课题,具有现实意义。希望通过研究寻出合适农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途径,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为了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同时开展了“高效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尤其应用与文言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就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决定研究这一课题开始,我们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研发实验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教务处干事李锦存任组长,工会主席陈平、语文教研组长李丽、少先队辅导员刘梅、杨龙为组员,合力将我校初中生文言文兴趣研究研究领域拓宽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德育教育等层面。制定了《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既明确了研究的总目标,又明确了具体目标。每一位思品教师、每位班主任都积极参与文言文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成语赛、古诗词背诵,文言文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地设计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情况,调整教学的模式,改善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合作教学”,讨论式课堂模式。

    为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一是对全员教师的培训,使其懂得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学习《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实施方案》《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教学目标设计培训》等文件方案,明确课题研发的目的意义;二是不定期开展课题和课程研发的主题研讨会。如不同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如确定?;展示汇报教师课巢排;分年级进行文言文教学成果汇报课;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如何安排等;三是在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成果汇报展示课,例如观摩李锦存执教的《陋室铭》、《马说》《与朱元思书》,李丽执教的《论语十则》、《桃花源记》,陈平执教的《出师表》等,这一系列的观摩课,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一方面将研究的好的成果和方法传递,同时也摸索探讨更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途径,并且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在观摩之后,课题组进行了课后评课,及时的馈总结好的方法,进行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进行校本课程。

    在设计了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后,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问卷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在七年级、八年级开展了“小组合作式教学”,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在文言文的应用教学中,将学习和整理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了,学生积累整理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了,主动性高了,课堂参与程度也强了。这样的成功的课例有:李锦存执教的《马说》《与朱元思书》,陈平执教的《出师表》等。

    (二)课程渗透。

    为了真正的研究讨论出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学习文言文文的重要性,并从内心喜爱上文言文。我校把古典诗词、文言文诵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升国旗仪式、班队会、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在校园环境中,注重了早自习的领读、诵读;注重了班级、走廊、寝室等学生常在的生活学习场所的文化建设,悬挂古典诗词文化标语,进行古典文化、文言文现实应用的渗透,并在某些班级开展“文言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开设了校本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文言文应用、写作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七至八年级尝试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二是由思品课老师负责将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与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

    (一)重视氛围的营造和兴趣的激发。

    为了凸显“人人是老师,处处有文言,”的理念,学校重视了校园、班级诵读的氛围的营造。一是每周早自习展开班级诵读朗读评分制度;二是校园内有文言文德育文化喷绘内容;三是班级墙报有“我爱读书”“我爱文言文”的主题内容。

    (二)“看、读、讲、演”活动多重开展。

    由于我校初中年级都是单班,开展活动时受到很限制,但是我们仍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以下几类学生展示活动:

    1.看。让校园、班内的文言文诵读标语、书画、橱窗、主题板报和墙报目染学生。让随处可见的文言古诗佳作名句,文言文在有意无意之中走近学生的视野。

    2.读。利用每周早自习,课代表领诵,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3.讲。学生在熟读文言经典的基础上,讲解经典中的故事,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4、利用六一、元旦等节日,排练文言文节目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经典魅力。

    (一)课题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

    1.课题研究给我校初中文言文教学阶段注入了新活力,也带动了学校其他教学工作的引领发展。“高效课堂”、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创新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而且推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团结。

    在课题研究中,每个组员因为任务去学习、阅读、查阅,实践探索,思,再次实践,总结提升,发展了教师教研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研究课题时候,教师们互相观摩互相助,促进了情感交流和合作精神。

    3、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文言文诵读研究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感悟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朗读。学生对文言文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提高。最后,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言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和学习文言文良好的方法途径。

    (二)文言文兴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1.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文言功底,文言知识体系水平参差不一,亟需提高。文言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而我们每一位研究人员都有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

    2.学生关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与研究不够。既然文言文已经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更好的深入开展下去去。

    3.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文言知识展示平台,经常开展文言知识竞赛,文言情景剧表演,有条件的创建文言文刊物,给学生创建更多的机会和展示舞台。

    以上这三点既是我们研究中存在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文言文教学任务任重道远,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阵地在学校,它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任。一路走来,借用一句诗以表心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题工作报告篇七

    在几个月的课题研究中,我按照课题研究制定计划,根据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践阶段工作,结题阶段的工作也基本完成,在整个研究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孩子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努力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游戏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在游戏中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采用适量的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把握教材,精心设计,让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生动丰富有趣活泼。我们力争确保有一个充满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奠定良好的情感与心理沟通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

    为了搞好这项课题研究工作,我学习了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增加自身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对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并认真撰写了调查研究分析报告。通过听课,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得出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实施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相关理论和调查得出的现状提出大致的策略。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出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改进。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1.查阅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客观分析目前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

    3.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研究的实践阶段(20xx年4月—9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2.制定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3.根据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活动方案、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收集,积累,整理相关资料,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有目的地进行小学英语兴趣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总结提高阶段(20xx年10月—12月)。

    1.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确保顺利结题。

    三、

    本次课题《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探究》,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我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宗旨,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为目的,对课题进行实施与研究。通过几个月的加强学习,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学生是越来越喜欢英语课堂了,教学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下面是我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

    (一)。

    20xx年4月6日我在学校对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发放了有关《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探究》的60份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主要是想了解现阶段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以下问题:

    1.发现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关键所在:缺乏自信心,并随着年纪的上升,课程难度的增大,那种初学的好奇心逐渐消退。

    2.发现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的主动性差。

    3.发现小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看法:部分学生跟老师存在抵触情绪,因不喜欢个别教师,而不学习这门功课。

    (二)。

    1.

    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英语气氛,能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课前让学生听、唱英语歌曲,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之感。娓娓动听的曲子,不仅仅是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加上富有热情而又关怀备至的freetalk,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了心灵的“谐振”。

    2.

    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教师在情境中教,学生在情境中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playgames”、“readandact”、“askandanswer”和再现教材中购物、问路、打电话、举办新年派对、去北京度假等内容,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演,诱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身临其境、身处其境的感觉,人人进入角色,完成练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用口诀教学帮助学生记忆,特别是使用了节奏性很强的说唱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制作教具或自制表演的道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量;让学生自编短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竞赛,激发了竞争意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4.

    教学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感到有趣,感到新奇。这就要求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模型、图片、幻灯、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

    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依赖感,这样才能产生“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克服让学生讨厌胡“满堂灌”和“满堂问”,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多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应相信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困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

    四、

    1.极大地鼓舞了一批在英语学习方面缺少自信心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从不敢开口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到慢慢开始张嘴讲英语、拼单词、说句子。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地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演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一个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小主人。

    五、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探索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懈努力深入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篇八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课题工作报告篇九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

    首先是数字上的庞大惊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十四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约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20xx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xx万人。

    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案件时有发生。

    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

    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试问: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正如相关专家所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仙居是荆门一个偏远山乡。全乡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现有中小学5所,小学教学班28个,中学教学班15个;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948名,初中生847名。全镇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达1.2万人次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6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口已超过全乡总人口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荆门市授予“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xx年5月,仙居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通过实验,探索出仙居乡区域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等。

    具体说来,本课题针对调查出的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问题采取以下几点实验方法: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二)课题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从统计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24人。

    仙居中心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共102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8.34%。从各年级留守儿童的人数上看,留守儿童在中高年级人数居多,占中高年级学生总数的近4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留守人数最多,留守率高达34.7%。从性别上调查发现102名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要高于女生人数。除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人数都略高于女生人数,六年级男女生人数差距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共47人,少于父母双方外出人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55人。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级,一二年级的人数最少。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留守儿童年龄偏大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充分考虑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监护人监护而照顾好自己的问题。

    (3)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认为学习重要占34%;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占16%;认为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为子女混文凭占37.5%;认为顺其自然占12.5%。直接监护人教育对学习要求严格占35.6%;无时间顾及占47.8%;任其自由发展占16.6%。隔代监护人教育76%认为是迫不得已;重养不重教占73.3%;重教而力不从心占26.7%。

    (4)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的具体信息统计如下:

    学习优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较差的有44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学习状况在良好和中等档次的人数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各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的人数上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六年级学习状况较差的人数最多。

    2、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在中小学各年级留守儿童中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3)对研究样本(抽样50名)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对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3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主要是祖父母。这类监护人基本无法指导学生的家庭学习。从学习习惯看,监护人的学历越高,优秀学生占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因此,监护人的学历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明显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差。前者的优秀学生率仅有18%,而较差学生率却达到46%。后者优秀学生率达46%,较差学生率为27%。在深入的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对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此类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应当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很了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这说明儿童总体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但相比之下,留守儿童自我了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超过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时,近一半教师(47.6%)认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时,19%的孩子有自责倾向,喜欢责备自己。这反映了农村儿童较严重的自责倾向。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在留守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34.1%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好地与人相处,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比非留守儿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数儿童(包括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关。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

    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中近1/5的孩子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过6%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敌对性,“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低,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对监护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课题工作报告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课题工作报告篇十一

    古人认为,只有反复的吟咏,才能对诗文有最为深刻的感受。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早读应当成为学生阅读、想象、表达、展示、演绎才情的自由天空。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影响晨读课有效性的问题有:

    一、朗读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上的朗读背诵课文。

    二、读书目标不明确,早读课达到什么目标,知识取向性不明确影响读书的质量;

    四、老师的激励性、激趣性语言影响学生的读书心理。针对语文早读课的现状,为了进一步优化早读形式和内容,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我对“小学语文有效晨读”为课题进行研究。

    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晨读教学是相当及时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晨读使人感知、共鸣。晨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开设晨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刚开始学生可能熟悉各个环节挺浪费时间的,经过几周的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明确晨读教学内容及目标,提高晨读效率。

    晨读课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我一般是在前一天放学时布置第二天早读的内容及要求,早读的时候在黑板上再写出本次早读内容及要求,使全体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开发有特色的晨读课堂模式,拓展学生视野(或课外知识)。

    晨读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严格,但它能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早读来说,好的组织方法是体现早读价值与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我预计这样安排:每天的晨读前十分钟都是课外知识拓展时间,时间充足,避免学生得不到充分展示而失去兴趣;然后做2—3分钟小结,后二十几分钟主要是当天或前天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这样也不会致使偏离晨读本质。前十分钟内容也是提前规定好的:周一:新闻播报---来自新闻媒体、生活见闻等内容;周二:名言警句荟萃;周三:优秀作文、精彩片段赏析;周四:配乐诗歌朗诵会;周五:自编小课本剧表演。

    刚开始学生可能熟悉各个环节挺浪费时间的,经过几周的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提高朗读水平。

    1.教师示范朗读或领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他们的朗读很大程度上处于模仿阶段。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必不可少。此外,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多领读,教给孩子朗读方法,或者听录音,或者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引导学生读准、读好、读出美感。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边读边评价,边读边自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2.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竞读、听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也可以采取同桌演读背诵,或者小组竞争自由朗读,极大地调动学生早读的积极性,互相带动,互相监督。我一般采用的做法有:

    1、大显身手竞赛读: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开火车、随机点读等形式。这主要是激起朗读的乐趣和斗志,始终能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

    2、声情并茂配乐读:这主要在学习新课前或朗诵优美句段时使用。通过创设出浓烈的朗读氛围,帮助学生去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感悟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

    3、同桌互读互背:这主要用于复习旧知和背诵课文或优美片段的检查。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小面积地最清晰地了解到学生个体掌握情况。

    4、在拓展性的朗读中,主要采用自由自在朗读法,即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起立或坐着,或摇头晃脑或正襟危坐等,大声读出来。5.情景再现:对课文中有故事情节的精彩片段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孩子担任角色,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情感等,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四)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充满信心。

    1.教师激励性评价。

    教师千万不可吝啬自己的表扬与激励,这不但能让学生对每天的早读都充满期待,更能提高他们一整天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但是我们的评价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误的进行学习、模仿。只有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评价语,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

    2.同桌之间、学生之间学习性评价。

    每个人其实都很在乎别人时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们也是一样,虽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都会聆听、去判断好与不好,为了让同学们更加认可自己,我想学生会更加努力的展现自己的。

    3.自己对自己客观性评价。

    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很难能可贵的,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他们能说出一点点,就已经达到提高的目的。

    1.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月)。

    制订研究方案,修改、完善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启动课题研究,制订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基本保持大计划不变的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做到不拘一格,服从大局。同时定期撰写研究小结或论文,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20xx年6月)。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晨读能力,课题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提高的方法和形式:

    (一)晨读方法。

    1、明确晨读目标。晨读内容要明确,这使提高晨读课效率的前提。如课文的预习、复习,初中必背古诗文。教师应当在晨读课开始前,最好在前一天的晚上就让每一名学生明确晨读课读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层次。晨读内容要定量,这是提高晨读课效率的保障。教师对于晨读课的任务布置要适中,量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宜太多或过少,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2、加强阅读训练与指导。以领读求规范,学生的晨读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学生会背诵的文章,也不代表其已经会读。要读好文章,晨读课上教师就要领读,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晨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享受。

    3、追求阅读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集体晨读,集体背诵,小组赛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晨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晨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各种形式活跃晨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加强目标反馈。检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比如让学困生晨读词、段、篇等;中等生听写单词、短语或句子;优生复述或背诵课文。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检查流于形式,才不会使学生产生“南郭先生”式的投机取巧心理,才不会使学生养成得过且过的坏毛病。

    (二)晨读形式。

    1.齐读。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声音洪亮、富于节奏、大造声势的齐读能快速地让学生亢奋起来,很快地进入到读书的情境中去。

    2.散读。散读,或称自由读,最有个性特色。大部分晨读课采取散读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散读绝对不等于放羊。

    3.其他读书方式。

    (1)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老师情绪感染,入情入境地晨读,使学生在晨读时达到音与情融为一体。

    (2)诗情画意地配乐读。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

    (一)缺乏优秀的诵读教材。除了孩子们搜集的一些资料外,我觉得学校也应该定制一些该方面的优秀教材,使阅读更深入人心。

    (二)诵读方面的反馈策略欠缺。怎样的检查和指导能更详细的得知孩子们在晨读中是否真有所收获,从而改善教学策略。

    (三)在课堂构建模式上,我觉得时间分配还不是很合理,到底拓展该占多大比例,影不影响朗读?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晨读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改善和创新。我想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一定能够在此课题的研究开发上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个人个人素质得到加强,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对晨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也有了更为合理的思路。但基于当今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小学晨读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1)晨读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

    (2)要切实改变晨读训练中“量少、面窄、质劣”的现象,全面提高晨读训练的质量和学生晨读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创设出合情合境、能够驾御自如的有效晨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整体把握目标,制定晨读计划。语文教师应制定本班本学期的晨读计划,对晨读的内容、要求、形式、检查等作全局性安排。教师在熟悉全册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本学期需要识记、熟读、背诵的相关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安排的要求,合理安排好晨读内容。制定好晨读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要求并向学生公布。

    (二)丰富晨读形式,拓展晨读内容。学生晨读读不起劲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形式单一,大多数为放任自流的朗读和背诵。这样形式下,学生的晨读热情不易保持。如果对晨读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度丰富与拓展,将大大鼓舞学生的晨读劲头。一是丰富晨读形式,在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把演讲、讲故事、读报等形式适时引入晨读课堂,对要求完成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并熟读、背诵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二是拓展晨读内容,在教科书上明确要求熟读、背诵的名人名言、熟语、优美的段落、篇章之外,教师可以围绕主题适度拓展一些内容:

    1、与语文相关的资料(语文常识、故事、笑话,成语故事等);

    2、与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学习方法、心理咨询辅导、卫生常识等);

    3、小学生应适当了解的一些国家大事(方针政策、重大事件、活动等)。

    (三)师生共读互动,激发晨读兴趣。晨读中,很少见到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背诵,教师更多的是坐在讲台上看看书报,改改作业或者是做些杂活,偶尔下去转两圈或是检查几个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中没有来自教师的声音,总觉得不够和谐,好像少了点什么。

    教师积极参与晨读,既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教师是“自己人”,赢得更多的尊重,提高自身的威信,又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进一步熟悉教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师生共读互动中,教师可与学生一道朗读优美的文章,背诵精彩的段落;与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撰写书评,向学生推荐好书;与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看法甚至争辩。这些措施必将调动学生参与晨读,激发学生的晨读兴趣,提高晨读效率。

    课题工作报告篇十二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境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1、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计。

    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适契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2、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努力形成“大数学”、“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3、发展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待课题研究,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等,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平等性原则: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5、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新学的计算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1.小学数学课中情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在课堂中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

    (2)、在数学计算课中如何把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中的方法多样化教学。

    (1)、怎样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研究算法。

    (2)、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算理进行数学计算,找到多样化的算法。

    (3)、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验证,发现最优化的方法。

    3.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提取信息(2)提出问题,尝试列式。

    (3)组内交流,探究算法(4)组间交流,理解算法。

    (5)归纳小结,明晰算法(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4.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究怎样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5.计算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设计。

    1.对小学数学计算课上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总结在计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教学资源的开发。

    (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场景资源的开发。

    a、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

    b、创设有趣的活动情景。

    c、创设积极的游戏情景。

    d、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

    e、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

    (2)、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资料。

    a、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资料。

    b、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学习资料。

    c、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资料。

    3、在实施计算教学后的学生调查和案例分析。

    对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4、计算教学在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与总结。

    结合课题研究,在计算课上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的研究。教学后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3、个案研究法。根据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建立课题组,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第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月)。

    课题组教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实施阶段边实践,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写出教学心得及相关论文、案例。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优化研究过程。

    课题工作报告篇十三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

    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

    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

    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

    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1.分年级推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儿歌、古诗,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古诗文经典、习书画、练博弈、对词吟诗,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经典古诗文,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体现教师发展,从而摈弃过去单一的教师发展或学生发展,把师生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5.多种感官介入。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世纪20年代起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提出要实现儿童六大解放,即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的解放。我们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时候,就是要实现儿童的身心解放,让儿童在身心解放的愉悦中眼睛、双手、头脑、嘴动起来,让儿童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少一点成人的占领,多一点儿童的自主支配。

    6.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7.建设文化校园。我们借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践行“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大胸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返本开新的参与者、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塑造学校灵魂、凝集学校精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1.积极申报“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根据《大屯矿区姚桥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方案》,在20xx年6月20日前提交《大屯矿区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申请·评审书》。

    2.加强领导,重在指导,善于引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要通过常规检查、竞赛评比、档案验收、综合评优等形式,指导和督促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制度方案、校本教材、教案作业、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总结交流等六类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档案,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资料。不得借实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向学生收取费用。

    3.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和进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和拓展国学经典诵读。

    七、实验步骤和进度。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精选经典诵读内容。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按计划开展经典诵经活动。

    2.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文章)。

    2.典型案例实录(文章、录像)。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录像等)。

    (二)最终成果。

    课题工作报告篇十四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推荐访问:工作报告 课题 通用 课题工作报告(通用14篇) 课题工作报告(通用14篇) 课题工作报告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