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7日 12:28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历史传承、现实境况和未来取向(全文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12-19 10:0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历史传承、现实境况和未来取向(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历史传承、现实境况和未来取向(全文完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历史传承、现实境况和未来取向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夯实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民心基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条件。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历史传承,辩证审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实境况,正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未来取向,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自觉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历史传承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激励人民群众奋斗新时代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它与党百年奋斗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群众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党的百年奋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奋进的动员史,是一部熔铸精神力量、赢得精神主动、缔造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群众,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伟力,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顺利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开路先锋、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强大力量。党的早期组织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创办《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工人周刊》等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通俗刊物,组织工人上劳动补习学校、工人半日学校、工人夜校、识字班等,培养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党成立以后,特别注意面向农民的宣传。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起草农会宣言和章程,号召工人农民团结起来“打倒我们的共同敌人——资本主义和军阀!争回我们的固有权利——自由和幸福!”领导农民运动,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注重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教育,积极开展实际的农民问题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要“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同时,我们党还提出了启发农民阶级觉悟的方式方法,比如,提出的标语口号要通俗易懂、切中农民的痛苦和要求,要善于演新剧、编歌曲、在墙报上做文章等等。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我们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宣传内容、宣传技术,制定和发布了《宣传员工作纲要》《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关于广播、报纸宣传方针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规章,通过报社、通讯社持续深入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举措对于教育群众认识真理、动员人民为解放自己而斗争汇聚了天翻地覆的磅礴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适应在全国执政、领导建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党领导人民积极改造从旧社会带来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等先进榜样人物活动,以精神的重塑、文化的改造激发起亿万人民的雄心壮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报刊、广播、文艺、图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将婚姻法的宣传及其执行作为党的长期工作之一,使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道德观念逐步树立起来,“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旧的婚姻观念得以改变,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参加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同时,党还领导了查禁封闭妓院、取缔封建迷信会道门、禁演宣扬封建迷信的旧戏等改革,深入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文化扫盲运动,大力发展工农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接受科学思想。20世纪50年代,党先后召开三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系统地建立和加强宣传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主张来宣传和教育人民。20世纪60年代,党适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提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口号,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舞台剧、歌剧、歌曲、舞蹈、小说不断涌现,这些对于人们重温革命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鼓舞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生动教材。与此同时,党还组织开展向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王杰、欧阳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学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焕发出改造山河、奋发图强的空前激情和冲天干劲。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深刻认识以理论创新引领动员群众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洞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始终强调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党领导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时提出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使科学理论深入人心。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深刻洞察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甚至整个社会还要变质。鉴于此,我们党明确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并在党的十二大、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举措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为使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得到根本好转,党特别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隆重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序幕,涌现出一批时代楷模,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为主题的活动,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扫黄打非”、“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群众性活动,增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此外,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任务,持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为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益精神食粮的需求,党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繁荣文艺“三大件”(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儿童文艺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A“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了宣传思想工作应变局、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形象地表达为“中国梦”,为新时代提供了鼓舞人心的目标引领和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就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进一步深化“两个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战略任务,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促进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自试点以来,党围绕文明实践的目标任务,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着力点,坚持以科学理论培树群众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好最大同心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效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是继承了党百年来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了党的群众工作政治优势,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这为新发展阶段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了历史根据和战略自信。

      二、辩证审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实境况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要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便深刻反思其中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更清晰地把握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趋势和使命。2018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区)数量逐步增加,从最初的50个扩大到500个,2022年底将全面覆盖全国范围的县级行政区。试点地域范围不断延展,从农村村镇延展到城市社区。试点工作内容形式日益丰富,打造出一系列工作品牌,摸索出丰富多样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了五种不同的文明实践模式。一是“文体活动型”。在基层文明实践中,通过整合文体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各地组织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构筑起群众精神文明乐园。二是“文化搭台型”。即采取“送”的方式,将理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法律、科技等送到基层,通过文化搭台的途径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精神需求。三是“文明培育型”。通过培育、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群众思想认同、情感共鸣、行动自觉。四是“文明创建型”。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达到改造群众生活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建设文明生活的目的。五是“文明治理型”。通过探索教育、制度、监督等常态化措施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构系统化的自我约束机制,促成了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这些在探索中形成的文明实践模式及其积累的丰富经验、工作方法,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层文明实践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呈现出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初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且还会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深化拓展。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判把脉,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种现象”。

      一是“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分体推进,出现叠床架屋状况。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它与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具有高度一致的契合性。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基层阵地建设的规定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是作为第一个阵地加以突出强调。然而在试点过程中,有的地区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地位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以为这只是工作中加挂的一块新牌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看成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两件事,未能做到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未能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来对待,未能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激发动力的作用,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没有发挥应有实效的根本原因。

      二是“条块化”现象,即文明实践的工作内容、阵地资源条块分割明显,统筹整合效能不佳。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是党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这是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文明实践的具体工作中,不同工作内容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入、浑然一体是提升文明实践吸引力感染力、群众参与度的必然要求。但在基层实践中,往往出现各部门各单位条块分割、工作内容互不搭界的现象,理论宣讲就只是理论宣讲,政策宣介就只是政策宣介,文化活动就只是文化活动,工作方式依然停留在过去分部门、分单位贯彻落实的惯性层次上,导致文明实践应有的价值导向、文化内涵、情感温度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反而沦为群众眼中的形式主义。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的主要依托。把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优化调配、协同运行、共享使用,是解决文明实践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空置浪费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综合使用效益的必要举措。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这些资源的权属不同,致使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布局分散、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的现象较为突出,结果是使用效率不高、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是“脱节化”现象,也就是文明实践的设计实施未能根据基层社会结构、人口构成的变化提供精准的志愿服务,脱离群众实际需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苏区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到河南兰考的“焦桐”,再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日记”,都是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生动写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在乎“有没有”到注重“好不好”,由盼“数量”到盼“质量”。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基层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老人、妇女、儿童和年老返乡农民工占大多数,一些地区人口日益向城市和小城镇聚集,“小镇青年”“第二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不断涌现,这对文明实践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都提出了新课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在培养人、造就人上发挥作用,就必须深入研究和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对象的现实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文化供给、便捷化的参与渠道,不断增强各类群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然而现实中文明实践内容形式单一化、标准化、“一刀切”的情形较为普遍,未能根据地域、农村、社区差异进行分类设计,未能聚焦群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提供内容各异的文化服务,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致使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严重脱节,不接地气、不聚人气、缺乏活力。

      四是“一阵风”现象,即文明实践工作缺乏持续化常态化机制,活动“一阵风”,人员“一窝蜂”,缺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因此,组织好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起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成效。一般而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首先要有志愿服务项目,然后根据这些项目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文明实践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同时,还要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制度,明确对志愿者的评选表彰、星级评定、信用激励、困难资助、优惠公共服务等礼遇,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保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然而在试点工作中,有的地方虽然引入了志愿服务机制,但只是在之前的机构挂个牌子、队伍换个名字;
    有的地方招募志愿者并没有根据活动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安排;
    有的缺少志愿服务激励措施,没有建立准确记录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信息台账,没有形成志愿服务互助循环发展机制,没有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估体系,结果只能是活动“一阵风”,人员“一窝蜂”。

      三、正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未来取向

      当前,我国已进入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更好地传承弘扬党广泛宣传群众的优良传统,辩证审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存问题,以更明确的未来实践取向激发文明实践的发展活力,从而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向心力、战斗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思想文化基石,是新发展阶段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一,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强化战略认同为必要前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但是这一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部署只有得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志愿者的深刻认同,才能充分激发他们推动文明实践向更深层次拓展的战略主动性,才能真正能够实现战略目标。A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针对部分地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战略功能把握不够深入、认识不够清晰的倾向,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史传承的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志愿者深刻体悟我们党用先进思想文化动员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历史经验,全面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方法,从而不断增强新征程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战略定位的深刻阐释,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清楚,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战略功能讲清楚,从而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曾断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十分注重用科学理论分析全局问题、确定中心任务、推动实践发展,让“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从而形成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凝聚力。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两张皮”现象,新征程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实现中心建设与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当下,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其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指引方向、凝心聚魂。因此在文明实践中,要着力于阐明党的科学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彰显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一是要彰显大众化的理论品格。围绕基层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用A关于“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来阐释党的初心使命,展现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为民情怀。二是要善用大众化的话语表达。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身边的变化、群众关切的利益、群众熟悉的典故、群众关心的时尚等结合起来,使党的创新理论鲜活化、具体化。三是要契合大众化的认知方式。用本土化的宣讲资源,创新沉浸式、体验式、说唱式、问答式、对比式等传播方法,用当地群众熟悉的民歌小戏、乡村广播、绘画漫画等宣传载体,鼓励吸纳普通群众参与宣讲活动策划、讲解内容设计,促动理论“粉丝”向理论“讲师”的转变,让群众在场景体验、亲身经历中领悟思想、增进认同。

      第三,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基本职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是关键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要素。社会生产力正是通过人的内外协同发展,形成凝聚力极强的动态组合。马克思多次指出,人是主要的生产力。列宁也指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当然,劳动者作用发挥得好坏,是由其素质决定的,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引导来实现。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以往的文明实践中,之所以存在“两张皮”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育新人”的使命任务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致使文明实践设计的指向性不聚焦。实际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加以建设的初衷就是要以文化人,培育新人。因此,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属性,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技术深度融入文明实践体系,实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一是要弘扬时代新风,构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明家园”。通过开展评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邻里互助、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好人、好事、好家庭先进典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文明风尚风向标,引导群众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事。二是要推进移风易俗,重塑群众文化习俗价值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宗教渗透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禁止性要求,出台约束性措施。与此同时,大力挖掘、传播当地民俗节庆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和文明道德,在复兴民俗节庆文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现代化劳动素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数字化生活需求不断涌现。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变化,主动设计实施数字教育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引入优质化的数字教育培训资源,搭建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平台,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数字工作能力、网络文明素养,从而打造高品质数字生活,促进现代化建设主体全面发展。

      第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重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其关键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切实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A也说过:“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针对以往文明实践中的“脱节化”现象,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要高度重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辩证法的方法论价值,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开展文明实践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文明实践内容、形式要与当地群众实际需求紧密对接,讲究精准性。其一,要精准把握群众现实需求。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群众的需求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深化拓展文明实践,要精准把握需求,深入群众察实情、听民意,找准社会民生的重点、群众生活的痛点,注重从群众关心的具体事情入手,才能提升文明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要精准提供有效供给。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紧盯他们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设计文明实践项目,精准匹配志愿服务人员,制定精细的活动计划安排,做到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其三,要精准开展思想教育。针对群体差异、代际差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思想教育,特别是针对利益受损群体、弱势群体做好心理服务,对存在的思想困惑、精神困扰进行疏导,开展点对点的沟通互动、面对面的谈心交流,积极消除他们认识上的“疑点”和思想上的“疙瘩”。同时,用好群众中的“诸葛亮”,引导群众守望相助、开展自我教育。

      第五,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强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重要抓手。历史文化是城乡的根和魂,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鲜明的价值导向、深刻的人文智慧。保护传承利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留住群众“乡愁”、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由于基层文明实践工作标准化、“一刀切”情形较为普遍,忽略了各地特色城乡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致使城乡基层部分文化资源停留于静态展示甚至是“沉睡”状态,提振群众文化自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彰显。随着城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旺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要以文明实践为牵引,以强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抓手,进而彰显各地文明实践的特色化、个性化。一是系统梳理城乡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红色资源、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档案;
    开展城乡历史文化精髓挖掘工程,把蕴含在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积极因子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在文明实践中焕发新魅力。二是系统规划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整体风貌、文脉赓续,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文明实践中“活”起来。通过建设社区(乡村)历史馆、历史文化街区,培育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人故居等,推动历史文化与人相亲、与人相融。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与科技联姻,运用数字化思维实现可视化传播、活化性传承,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发挥历史文化的教育功能。三是强化城乡历史文化交流惠民实践设计,积极培育本土历史文化传承能人。本土人群对当地历史文化理解最深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开发调动当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文化走亲”“文化串门”等惠民实践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培育本土文化能人,确保文化活动持久常态。

      第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城乡联动、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为保障支撑。为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必须以制度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支撑性保障。针对之前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条块化”“一阵风”现象,一是要建立城乡联动机制。以县域为整体,坚持城乡“一盘棋”思维,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尤其是要组织社区所在地的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力量与农村共建共联,充分发挥城市优质资源多、志愿队伍强、支持资金足等优势,常态化推进优质资源持续性下沉,弥补农村文明实践缺项目、缺人才、缺资金等短板;
    同时引导农村地方戏曲、非遗项目等乡土文化资源向城市社区辐射,将农村传统民俗文化、本土特色资源送到城市社区,促进城乡文化交互映照、联动发展,从而打造一批城乡文明实践“联合体”,协同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二是要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树立大平台、大阵地观念,充分发挥县一级枢纽统筹作用,打破各类阵地资源的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在机构、人员、设施等权属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文明实践的实际需要进行统筹整合、优化配置、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最大程度上激活盘活、联通共享城乡基层教育服务群众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平台;
    统筹整合项目资源,按照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要求,强化县域范围不同部门、单位工作的系统设计,把同类项目集约化、异类项目互补化、常态项目品牌化,让各类文明实践项目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三是要创新文明实践绩效与利益回报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以往的文明实践设计和安排,比较注意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突出彰显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价值底色,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路径。但如果长此以往忽视激励机制的运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群众文明意识和道德责任的生长,导致社会道德舆论力量的减弱。因此,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要确立适度回馈原则和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逐步完善利益激励与回报机制,制定制度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礼遇措施,使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获得现实的政治、物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利益,形成有利于文明实践深入持续开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荐访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历史传承、现实境况和未来取向 境况 新时代 取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