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09日 11:30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8-01 10:36:02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8篇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1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也是宣传文化工作的时代使命。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红线”,坚守“底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乡土情怀”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

    第一支“公正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五种“南翔精神”及“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文化之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灵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2

    让“家国情怀”激荡心间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在转折不平处更显得波澜壮阔。那些留下深刻印记的是精神信仰,是价值积淀;那些激励后代、鼓舞世人的,是捍卫家国的责任担当,是披肝沥胆的无畏境界。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总结了中华儿女素来崇高的家国情怀,更诠释了每一名中国人誓除国难、砥砺前行的爱国基因。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把“家国情怀”镌刻在坚定的信念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爱国情感赋予在一句句传唱的誓言中,这是中华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魂。疫情来势汹汹,但第一时间封锁社区、采取隔离管控,让世界见识更惊叹于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无数抗疫先锋不惧生死,国家面前舍小义保大义,让我们顿感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上万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风雪中站点值守,大雨滂沱下守护群众百姓的安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声、真情无悔。网络上数不清的不知名商家、店家,自愿为武汉邮寄一箱箱的口罩和防疫物资,他们不求回报,更无关利益,不需要动员,更不需要号召,这就是家国的感召,爱国的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家国情怀”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数百年的家国历史,有奔腾高亢,也有低回湍急,但最终却都化险为夷,浴火重生,究竟是靠什么奋起图强,又凭什么逆天改命?我想,正是因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坚守平凡岗位: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边检防疫的警察、社区值守的工作者,甚至是清扫回收垃圾的清洁工……其实他们也会害怕,怕熬夜、怕生病,更怕被人指责,但他们却没有退缩,仍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的只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凡人,一个个为了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普通人。当一切如常,当烟火气渐渐恢复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岁月静好的难得,才会真正体会到默默奉献在基层工作中的别样意义。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把“家国情怀”融入到不懈的奋斗中。疫情中我们看到无数90后奔忙的背影,他们扛起了这次抗击疫情的大旗,把“家国情怀”写到了一封封请战书里,前仆后继,“请战出征”。我敬畏每一名奋斗的年轻人,同样也效仿他们奔走在岗位职责间。从年初封锁社区、居家隔离到全面复工复产、喜迎丰收,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波折和担忧,却更收获了奋斗的果实和成长的礼赞。一个小家的幸福需要不断努力,一个国家的富强依靠国人奋斗,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终将聚沙成塔,筑牢复兴之基;散落基层的星星之火,定能聚光成辉,照亮中华前程。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3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4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_年11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5

    @文艺工作 今天你推动增强文化自信了吗

    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谈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个“更”突出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与稳定性,也彰显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

    文艺是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文艺在传承经典、输出文化、彰显大国自信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文艺工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入实践,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与文化行为。

    在文化传播中创新文艺工作,打造优秀文艺节目。文艺工作承担着文化传承与输出之大任,在传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要时时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文艺工作者犹如文化自信道路上的引路者,引导大众去传承我们悠久的辉煌历史、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去了解我们先进的现代文化。以央视文化类节目为例浅析文艺类节目对传播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积极影响。作为文化输出类节目《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以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吸引广泛的观众去了解我们的文化,认识我们的文化从而真正信任我们的文化。《百家讲坛》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典型节目,创新科教知识传播形式,让文化传播更有趣、更有意思。《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文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我们优秀的诗词、诗歌文化。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此类节目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经典走向群众,让美育教育滋润成长。同时,此类形式的美育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于古人实现了古今对话,让我们在古人的诗词言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的熏陶。《国家宝藏》则是以各地博物馆为主,展现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人文、风俗等。受《国家宝藏》节目的影响我每到一个城市便先去当地博物馆看看,现如今依旧清晰记得在上海博物馆时保安大哥给我讲述馆藏文物历史时的自豪与自信。

    在文化传递中沉淀文艺工作,塑造精良文艺作品。文艺工作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发扬之重任,任重而道远,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能引发共鸣与反思的,是值得反复琢磨与思考的。如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时空中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和命运,看完电影不仅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一心为国的爱国精神,而且不由思考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们这代人能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文艺工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欲望需沉淀自身、需静心坚守初心、用心打造作品。现如今流量明星、各路网红等占据各大空间,真正静心打磨作品的却寥寥无几。实际上,流量明星应承担传播文化之责任,多加积累,厚积薄发。各路网红也应承担传播文化之重任,植根文化,用心表达。正如习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会联组会时所言:“大师、大家,不是说有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因此,文艺工作者要静心、用心,努力去打磨精品、塑造经典。

    文艺工作要想推动文化自信,必须走进实践,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必须于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深入民心的经典;必须“创新+静心”,用心用情用功发扬优秀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6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_年11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7

    让“家国情怀”激荡心间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在转折不平处更显得波澜壮阔。那些留下深刻印记的是精神信仰,是价值积淀;那些激励后代、鼓舞世人的,是捍卫家国的责任担当,是披肝沥胆的无畏境界。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总结了中华儿女素来崇高的家国情怀,更诠释了每一名中国人誓除国难、砥砺前行的爱国基因。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把“家国情怀”镌刻在坚定的信念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爱国情感赋予在一句句传唱的誓言中,这是中华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魂。疫情来势汹汹,但第一时间封锁社区、采取隔离管控,让世界见识更惊叹于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无数抗疫先锋不惧生死,国家面前舍小义保大义,让我们顿感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上万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风雪中站点值守,大雨滂沱下守护群众百姓的安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声、真情无悔。网络上数不清的不知名商家、店家,自愿为武汉邮寄一箱箱的口罩和防疫物资,他们不求回报,更无关利益,不需要动员,更不需要号召,这就是家国的感召,爱国的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家国情怀”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数百年的家国历史,有奔腾高亢,也有低回湍急,但最终却都化险为夷,浴火重生,究竟是靠什么奋起图强,又凭什么逆天改命?我想,正是因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坚守平凡岗位: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边检防疫的警察、社区值守的工作者,甚至是清扫回收垃圾的清洁工……其实他们也会害怕,怕熬夜、怕生病,更怕被人指责,但他们却没有退缩,仍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的只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凡人,一个个为了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普通人。当一切如常,当烟火气渐渐恢复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岁月静好的难得,才会真正体会到默默奉献在基层工作中的别样意义。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把“家国情怀”融入到不懈的奋斗中。疫情中我们看到无数90后奔忙的背影,他们扛起了这次抗击疫情的大旗,把“家国情怀”写到了一封封请战书里,前仆后继,“请战出征”。我敬畏每一名奋斗的年轻人,同样也效仿他们奔走在岗位职责间。从年初封锁社区、居家隔离到全面复工复产、喜迎丰收,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波折和担忧,却更收获了奋斗的果实和成长的礼赞。一个小家的幸福需要不断努力,一个国家的富强依靠国人奋斗,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终将聚沙成塔,筑牢复兴之基;散落基层的星星之火,定能聚光成辉,照亮中华前程。

    文化自信团课心得体会篇8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推荐访问:团课 心得体会 自信 文化自信团课观后感 传统文化团课心得 制度自信团课总结 上团课的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团课心得 对于团课的心得体会 团校课心得 中华文化团课心得 团课的心得 坚定制度自信主题团课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