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4月29日 04:2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13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7-13 13:24:01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第1篇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13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13篇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历程。

    (1)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19世纪中期:自由党和保守党形成,两党制发展。

    (4)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在英国成立的条件、时间和标志、意义。

    (1)含义: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

    (2)背景

    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②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

    ③1688年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詹姆士二世。

    (3)时间和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意义

    ①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②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形成过程、内阁的运行原则、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

    (1)含义:内阁(即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2)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原则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19世纪中期,在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负责组阁。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地位和意义。

    (1)背景

    ①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

    ②独立战争结束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各州。

    ③美国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

    ④“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3)内容

    ①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并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在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②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③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作用

    ①地位:1787年宪法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直接:据此,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③长远:保证了美国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1)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2)总统与国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

    (3)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院法官,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4)国会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什么是联邦制度?为维护联邦统一,美国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有何影响?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的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4)影响:联邦制度维持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

    (2)不同点

    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1)背景:1789年以来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2)颁布: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3)内容

    ①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4)巩固:确定法国国歌和国庆日,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5)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5篇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6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 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和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

    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3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4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1)明朝“海禁”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2)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2、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三、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解放战争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古代:西欧)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欧美)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荷兰兴起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 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3)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4)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5)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

    2、荷兰的殖民扩张:

    (1)扩张形式:建立东印度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2)殖民区域:非洲、亚洲、美洲

    (3)结果:17世纪“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中 历史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13篇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实用13篇) 历史高中知识点归纳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