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18日 23:09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2-26 18:18:02

    《哀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  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哀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

      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背读赏析法。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由背诵姜夔的《扬州慢》引入新课。然后略讲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它与杂剧有些区别。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出数不定;传奇不称“科”而称“介”;传奇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而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尝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营十载的《桃花扇》,终于“三易稿而书成”,并轰动京城。明朝灭亡以后,身为戏曲家、诗人的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他的代表作《桃花扇》,共四十四出,描述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再现了南明覆灭的历史概貌。这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也是明清传奇戏的压卷之作。《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作“南洪北孔”。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职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孔尚任的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与顾彩合作的传奇《小忽雷》、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预习诊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秣陵(mo)窗棂(ning)刍牧(chu)B.长楸(qiu)蒿菜(hao)瓦砾(li)

      C.饿莩(fu)窗寮(liao)弋阳(yi)D.丹墀(ci)樵夫(qiao)水榭(xie)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B.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C.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D.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3.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

      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

      4.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C)

      A舞丹墀燕雀常朝B.放悲声唱到老C.不过些砖苔砌草D.直入宫门一路蒿

      5对有关的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作者是明代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

      B.《桃花扇》剧作“三易其稿”十载乃成,时人将其与李渔的《长生殿》相提并论。

      C.《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哀江南》是其中的一支曲子。

      D.“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折桂令”、“沽美酒”、“太*令”等都是曲牌名。

      四.内容理解:

      1.学生朗读全篇曲词。

      2.了解七支曲子的结构层次及大意。

      ①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

      ②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③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见教师用书)

      小结:这套曲子自开篇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

      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五.完成课后练习三,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见教师用书)

      教师示例:以尾声一曲为例。这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这支曲子中三个“眼看他”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语意加重,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语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等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具有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六.指导背诵(课后练习一)

      教师指导学生先简单分析,然后逐节背诵。

      七.完成练习四,即就课文与刘禹锡《乌衣巷》写景抒情的异同写一段短评。

      教师提示:《乌衣巷》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它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的所见,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八.内容回放:

      选出对课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A.课文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B.曲词先写南京城内外的景象,再依次铺写村郭的萧条,陵墓的荒凉,宫殿的残破,秦淮长桥、旧院的冷清。

      C.本文注意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通俗生动,读起来让人觉得声情并茂。

      D.课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九.布置作业:印刷资料

    《哀江南》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学法引导

      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七支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依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五处景物现在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现在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现在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

      (二)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

      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

      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

      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十大古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二)整体感知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明亡国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

      《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

      (《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2.简介作者: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昇齐名,称“南洪北孔”。)

      3具体赏读曲词:

      (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

      蒿(hāo)菜秣(mō)陵长楸(qiū)阿监(jiàn)丹气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áoliáo)

      (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

      (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

      (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哀江南教案《哀江南》说课稿教案《哀江南》教案

      (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慷慨击节。)

      (四)总结、扩展

      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曲词。

      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

    《哀江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尚任及《桃花扇》。

      2、学习此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写景之语朗读分析,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式

      自学引导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先学内容。

      2、梳理课文层次。

      3、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桃花扇》

      2、教师补充补充介绍相关知识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层次。

      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三、达标学习

      1、梳理课文层次。

      (1)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学生概括本曲内容。

      (3)教师明确本文层次: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诗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1)《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2)这套曲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亡国之痛。

      (3)背诵曲词,深入体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清代伟大的戏曲家孔尚任《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桃花扇》整体上是“借离合之情,言兴亡之感”。而《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亡国之痛,这是《桃花扇》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南洪北孔”,这是*戏剧史上的佳话。如果可能的话,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桃花扇》全剧,进一步感受全剧的艺术魅力。我现在就是有一个愿望,如果我在南京工作的话,我一定和同学们一起,到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走一走,从课堂上的文化走向现实中的文化,一同感受南京这座古都所蕴含的魅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三维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哀江南》说课稿3篇

    《哀江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戏曲,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时代的洪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剧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地层的裂变,总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而历史的巨变,容易让人们产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了历史巨变的人,对此更是有切身体会。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以此抒发亡国之痛。曲词可以用三册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读。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二、教学目标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彻领悟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亡国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词,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分析情景关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六首,课堂上重点赏析一首,其余的让学生同桌间配合,选取一首,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做到了在教师导读之下,学生的真正的自读。同时,应该看到,七首曲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前六首,应该是一个具体描写南京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地方对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尽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宫殿、秦淮河这样的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的凄凉、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时伤世的情感。所以,应该指导学生看到六个景点其实上是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寄怀了作者“兴亡之感”。

      三、教学步骤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自读全篇,以获得对本篇的总的感受。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间,然后是在全体学生间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互作点评。其中,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有两块,前六首有许多相似处,所以重在求同,便于“举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注重求异鉴赏。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以往的怀古题材的诗词,品评他们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本篇的主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的设想,所以,如此来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理解·鉴赏·巩固”三大块来组织的。

      第一块理解阶段:这部分包含了课前的预习、课堂导入和剧情的简介。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实际上是为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为课堂上的鉴赏预热。采用“清代戏曲双璧”导入,是因为作品的特殊的文学价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衔接到作者和剧情的简要介绍。我们对文中的“兴亡之感”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二块鉴赏阶段: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共同来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其中,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应该说是对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应该像“有经验的演员”那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关键、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创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学生自由鉴赏的阶段。具体作法是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同桌之间选取一首曲词交流,探讨。探讨的问题围绕本文的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同学之间互作点评。学生是这部分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教师的关注,或是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学生向深处探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部分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第三块巩固阶段:这既包括课内的比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也包括了课后的背诵。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较科学。同时,我预计到:学生在自我鉴赏时可能会出现卡壳的时候,所以,我也准备了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准备一些描写秦淮河繁华的诗作,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哀江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哀江南》说课稿3

      【说课稿】

      《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时代背景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助读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时代背景

      南京原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但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清兵入关后,攻破扬州,直逼江南,南明灭亡。

      本文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苏昆生之口,在南明灭亡之后,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3.《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剧情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全文阅读: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1.学生听范读

      正音:

      刍chú恸tng墀chí殍piǎo槛jiàn榭xiè枭xiāo诌zhōu弋yì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己填完后小组交流讨论)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B.这些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宾白”部分是怎么写的?在曲词部分又是怎么写的?

      景物 宾白 曲词

      江南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令] 寓情于景

      四、赏读

      1、再读宾白和【离亭宴带歇拍煞】部分,思考: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文中人物

      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产生此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伤心、恸死俺也、哀、悲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曲词也然,下面两个例子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

      a.在[沉醉东风]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请问这里的“朝”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联想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其主题)

      随即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想象这幅画面,若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B.如果要为苏昆生的这张《哀江南》专辑评先一支最佳单曲,你会选哪一支,为什么?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五.小结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本文处处写景,景中含情,用景物来说话,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让我们更深沉地体会到人世沧桑,历史兴亡的沉郁、悲怆。特别是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让情感猛然爆发,动人心魄,把悲情推向了及至。本文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六、拓展延伸

      读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扬州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二者都写到了战争后的情景,你认为哪一处更动人,为什么?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七、作业

      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借景抒情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哀江南赋序译文及注释3篇

    哀江南赋序译文及注释1

      南北朝:庾信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江南好教学设计

    江南好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

      2.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乐合奏《江南好》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2.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知识拓展,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生:北京、沈阳、成都……)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生:在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

      2.师:首先我们来看地图,谁能介绍一下江南的地理位置?(生:江南的地理位置: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 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3.师:你知道江南的历史么?(生: 江南的历史: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彦。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风情?(生: 江南的特产: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味小吃多,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栗子,白果,糕团。)(生: 江南的文化艺术:江南文化传承吴越文化的风采,保有楚文化的余韵,历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代出不穷,诗歌、绘画等风格明秀绮丽,自成流派)

      二、 欣赏:

      1.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

      a) 初听《江南好》

      b)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生: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飘响、山清水秀……)

      c)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景,请同学们思考乐曲分为几部分?

      d) 复听音乐(生: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

      2.分段复听

      a) 师:同学们认真的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

      b) 生: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巷……。

      c) 生: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

      d) 师:为什么你认为有潺潺的水声、幽静的小巷?

      e) 生:速度:中速、稍慢。情绪优美(教师进行评价)

      f) 师:欣赏完美丽的江南景色,不同的美景又印入我们的眼帘。

      g) 生:细听第二段(师:下面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

      h) 生:水中的鱼儿跃出水面、渔民在愉快的撒网捕鱼、人们划着小舟在水中采摘荷花、莲蓬……(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

      i) 师: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我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j) 生: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

      3.完整欣赏乐曲《江南好》

      师: 听完了乐曲我们已经知道这首乐曲是由民乐合奏的。领奏乐器是竹笛,属于民族吹管乐器(出示竹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竹制、上端有吹孔有六个音孔、以及清脆明亮的音色。并由同学进行吹奏展示)

      三、知识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来赞美江南。同学们能够说一说么?

      1.咏江南 课件展示诗词两首。

      读一读:组织学生一起朗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分析诗词内容: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引出下一个环节:

      2.看江南

      (1)小桥 流水 人家

      [课件展示江南的风光,民居]

      看一看:

      选择的照片是江南的桥,江南的民居,江南的小巷,江南的河流等,突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场景,从每张照片反映的不同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的美。

      谈一谈:对江南建筑的感受。

      (2)苏州园林

      [课件中穿插VCD,播放苏州园林景色]

      欣赏:

      苏州是*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是首屈一指的。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寻求反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基调。

      说一说:身边的园林景色。

      3.唱江南

      [课件穿插VCD,播放《太湖美》]

      听一听:江南的曲调,江南风格的音乐。

      4.舞江南

      [课件穿插反映江南特色的舞蹈《莲蓬娃娃》]

      演一演:模仿舞蹈动作

      5.画江南

      [课件展示描绘江南的绘画作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江南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多的感受江南。(放乐曲《江南好》出教室。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江南》教学设计10篇

    《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5个字,会写江、叶两个字。

      3、通过理解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体会江南荷塘的美丽景色和生动的鱼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江南荷塘美丽的景色和生动的鱼趣。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联系学生实际知识导入,解释课题:

      1、小朋友,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来给咱们背一首自己最熟悉的古诗?

      (指名背诵,相机点评,一两位即可)

      2、刚刚小朋友们背诵的都是唐诗,唐代是*诗歌最盛行的朝代,离我们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很久就开始创作诗歌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学习一首比唐诗还要早八百多年的汉代乐府诗,它的名字叫:[出示课题:江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江是后鼻音,南字就更复杂了,不仅声母是鼻音,而且韵母是前鼻音,谁能把这么难读的题目读准啊?(知名读,正音,齐读)

      3、小朋友知道江南在*的什么地方吗?[出示*地图]

      师:江南在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苏的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出示课件]我们南京就位于江南一带。[出示图片,音乐]看,这里河流众多,人们把自己的家建在水边,建在河上,打开窗户,时常能看到清清的河水,荡漾的河面。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富饶繁华的地方。不仅如此,江南一带的风景也是格外优美,特别是在夏天时候,荷塘里开满了许多粉红色的荷花,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一片连着一片,真是美丽极了!

      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去感受一下两千多年前汉代诗人眼中,江南夏天美丽的荷塘景色吧。

      二、初步理解课文,认读生字:

      (一)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打开语文书73页,请小朋友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范读课文)

      2、老师读得好不好?你们也想像这样来读课文吗?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那么,首先,小朋友要能借助拼音,把课文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谁听清我的要求了?(指名说)你们能做到吗?(自由读课文)

      3、指名个别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二)随课文识字

      1、小朋友现在把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咱们读好课文的第二步啦。要想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要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出今天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吗?

      2、指名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相机认识感叹号:表示感叹,惊讶的感情)

      3、谁来读读第一句?指名读。

      4、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出示:采莲]这个词是生词,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谁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片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

      5、那么,“可采莲”就是说?(指名回答)“可”也是个生字,连起来读读。(齐读)如果让你也去这荷塘中采莲,你会有什么感觉啊?(指名交流,相机请学生朗读第一句,男女生读)

      6、这句话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相机出示:何田田]“何”是个生字,一起读读这个词。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出示图片:大片大片的荷叶]你有什么感觉?对,这就是[出示:莲叶](指名读,齐读)莲叶一个连着一个,密密麻麻,可真多呀!多得让人惊叹,这就叫做[再出示:何田田](齐读)再加上一个感叹号,语气更强烈了,谁能读出莲叶真多呀?(指名读,齐读)

      7、[出示采莲图片]让我们再凑近一些看看,在这么多的莲叶中间还有什么呀?[相机认读:鱼]哎呀,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自由读)

      8、这句话可长了,由五个短句组成,谁来读读?(指名读)

      9、再仔细看看这五个短句,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认读生字)

      ① 戏:齐读,能给“戏”找找词语朋友吗?(个别回答)那课文里的“戏”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小鱼会在莲叶中间怎么游戏呢?(指名交流)

      ② 西、北:小鱼一会儿游到莲叶东边,一会儿窜到莲叶[出示:西]边,一会儿成群结队地钻到莲叶南边,一会儿又嬉戏到莲叶[出示:北]边了。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鱼?(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可爱的……相机指导朗读)是啊,这个荷塘可大了,因为这里的莲叶特别多,所以小鱼们无论游戏到莲叶的哪个方位,其实都是游戏在莲叶之间啊![出示:间]谁给“间”找找词语朋友?(指名交流)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1、多么广阔优美的荷塘啊,多么活泼有趣的小鱼啊,小朋友们终于读懂了课文,最后,就差一步你们就能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了,想不想知道这最后的秘诀?那就是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这样,你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啦!自己试试看。(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的朗读仿佛把老师都带进那美丽的荷塘之中了。我们刚刚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还学会了课文里的不少生字词呢,还记得吗?(齐读)

      3、去掉拼音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认读)

      三、练习书写:

      1、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两个生字的书写。[出示:江、叶]这两个字里都有我们学过的字,你发现了吗?[出示:工、十]

      2、比较:新的生字多出了什么?认识两个偏旁。

      3、像这样由左右两个部分组合起来的汉字结构,我们称之为“左右结构”。

      4、这种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时,笔顺通常都是先左边后右边,谁来当老师教教我们这两个字的笔顺呢?(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5、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略微有点弧度,“工”的横画略微缩短一些。

      叶:口字旁稍小,往上写,“十”的横画要缩短。

      6、出示易错情况辨别。

      7、看范写,再练写。

    《江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背全文。

      2、理解大意,掌握学习古诗基方法。

      3、体悟情感,积累经典。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2、体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题目。这个题目很有趣,大家听好啦。如果说美酒叫琼浆,美食叫琼酥,美花叫琼葩,美玉叫琼瑶,美貌叫琼姿,美文叫琼章,那么,海南为什么简称琼?(因为海南美)海南很美,神秘浪漫的天涯海角,风情万种的三亚,举世瞩目的博鳌……阳光,沙滩,海浪,椰林,还有热情的海南人。

      海南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春意浓。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胜日寻春单元,去诗中寻找春之美。

      板书课题。读题。绝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出示杜牧简介。

      我们在读经典时,关注一下作者的生*,对更好地掌握诗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整体把握,概读全诗

      1、自由读

      2、抽学生个别读

      3、划上节奏依节奏读

      4、全班齐读

      5、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江南春)江南春景如何?(美)。

      二、咬文嚼字,细读全诗

      真要品出江南美,还需要我们到每一句里去咬文嚼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1、出示第一句,读:千里莺啼绿映红

      a、拿出笔来,从这句诗里选一个字,围绕江南春景,咬一咬,嚼一嚼,写一个词,或写一句话,想像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写一段话。

      b、江南春当然美,你看,千里都是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呢。(让学生质疑,千里并非实数,而是概数,极言多。)

      原来,这个“千里”,并非“一千里”,而是“处处”的意思。其实,古诗词中,千、万、九等数字都代表很大、很多等意,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诗句可由学生自己回顾出来: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里共婵娟。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等。)

      假如说我们海南椰林多,那就是:(千里椰林;)碧浪多,那就是:(万里碧浪。)

      c、怎么读,才能读出“千里”之感。(生读,拖长“千里”)

      d、江南美,声美色也美。

      2、出示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同学们,第一句诗被同学们嚼得有声有色,我们再来品品第二句(生动笔,发挥想象,品第二句图景)。

      “水村山郭”是静默的,“酒旗”是招展的,这一句,被同学们字斟句酌,又嚼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怎么读才能读出静动之变。(生读,低读静高音读动)

      3、出示第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读读这两句诗,你能围绕江南春景,写一句话或者写一段话吗?烟雨蒙蒙,多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轻轻地,缥缈的声音读

      b、这里又有一个数字:“四百八十”,南朝是不是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呢?在《南史·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说明南朝的寺庙有五百余所,杜牧应该写“南朝五百余座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不是更多吗?(生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有很多,的确,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古人对四八这两个数字是比较喜欢的。比如“四”,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纸墨笔砚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天下为四海。可见古人对四字情有独钟。“八”字就更多了,你知道哪些含数字八的.成语?(友情深:八拜之交,官清廉:八府巡按;会周旋:八面玲珑;很威风:八面威风;神通广大:八仙过海;很有才华:才高八斗)另外,佛经里也常用“四万八千”来形容极多,比如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佛法有四万八千法门等。在这里用“四百八十寺”,既是古人用数字的习惯,又暗合佛语里以“四八”表示多之意。

      南朝建了这么多庙宇,历经风雨,依旧是红墙碧瓦、画栋雕梁、钟声悠扬,在这迷蒙的雨雾中,若隐若现,若明若暗,更添一种迷离之美,历史之美。

      c、这两句,

      4、小结:回顾全诗,短短二十八字,诗人却从多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春景,(引读,并指导学生读出动静声色等)

      江南春美,声美色也美(师):千里莺啼绿映红(生)

      江南春美,静美动也美(师):水村山郭酒旗风(生)

      江南春美,晴美雨也美(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

      5、齐读全诗,要读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明有暗,要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意。

      三、争议主题,深读全诗。

      同学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觉得最后两句诗应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加上问号,同学们觉得有什么变化?(还有几座庙宇亭台存在这蒙蒙烟雨之中呢?)

      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南朝是我国历史上兴亡更替最快的朝代,南朝大修寺院,想用佛教的一些理念来约束民众,但因大量修建寺庙而劳民伤财,适得其反。兴亡更替,物是人非,原来金碧辉煌的庙宇,历经风雨,所剩无几,这些庙宇,它们若能做诗,它会说_____________;

      (创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________风雨中。)可填“兴亡”“沧桑”“忧伤”“感慨”“教训”

      如果是这样理解,再读全诗,你们觉得前两句应该怎么读?(赞美之情)后两句该怎么读(感慨之意)

      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泛读美句。

      杜牧笔下的江南,很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诗人是怎么写江南的。(课件出示:)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景)

      苏轼: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美酒)

      韦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美人)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美忆)

      皇甫松: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美梦)

      生读,大致概括出括号里的内容。

      总结:江南美,海南美,中华大地,处处美。诗美,读诗的人更美。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诗词,能感受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设计江南春绝句

      杜牧

      江南声美、色美、静美、动美、晴美、雨美。

    《江南》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湘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江南小曲》,重点介绍江浙地区的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分为民歌、歌舞及器乐三个版块,以不同领域展示江南地方音乐委婉、含蓄、流畅、细腻的音乐特点。笔者将单元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一节以民歌演唱、欣赏为主的综合课。第二课时则安排歌、舞、器乐欣赏的内容,器乐内容的选择上除掉了古筝曲《茉莉芬芳》,而加入了代表江南器乐的代表“江南丝竹”。本课为单元第一课时,即以江南民歌为主,听、唱江南小调的代表《茉莉花》,欣赏跟唱秧田歌《拔根芦柴花》。旨在通过欣赏同一地区不同民歌而感受体验其所渗透出的相同音乐特征,及其与地区地理、文化、方言的关系。《茉莉花》的教学主要在对歌曲的情感处理上,而《拔根芦柴花》的重点则在感受江苏方言及由波音带来的纤巧委婉的感觉,具体见教参。

      学情分析:

      学生对《茉莉花》的音调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对茉莉花的演唱还需要多下功夫,同时,学生对茉莉花这一典型代表下的江南音乐也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广洒渔网,重点捕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听到更多的代表民歌同时,也能唱好茉莉花,在唱与赏的过程里体会江南民歌风格。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民歌细腻优美婉转的音乐风格

      2、在听、说、看、唱等过程中体验方式中探究江南民歌风格

      3、能初步了解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掌握音乐知识波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

      难点:《茉莉花》的情感处理、波音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茉莉花》导入

      听清唱版《茉莉花》 说说在哪听过

      师总结:茉莉花是一首民歌,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曲调,大家猜一猜,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来自哪里?

      揭题:江南小曲

      二、感受江南民歌风格

      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片断(无锡景、孟姜女、江苏另一版本茉莉花)

      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优美/柔美/细腻/婉转/吴侬软语

      2、观看幻灯片,思考:什么使江南音乐如此柔美?说说你了解的江南

      从环境、气候、方言、风俗人情方面初步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师:《茉莉花》是江南民歌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它

      三、演唱《茉莉花》

      1、跟琴齐唱 师观察情况,如有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

      2、说说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赞美、喜爱)

      师提问:那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

      3、指导生用亲切优美的表情和声音演唱歌曲

      师评价

      4、歌曲处理

      (1)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为例,你觉得,把哪个地方唱得强一点,会更加表达出对茉莉花的喜爱?

      生自由回答,演唱,全班挑出好的版本

      点做的好的学生示范

      (2)师:歌曲中出现了两句同样的话“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曲调也是一模一样,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唱的也是一模一样,好听吗?怎样唱会更好一点?

      请学生先读一读,引导他们要换气(顺便解决前两个休止符),以及可以加上力度的渐强

      齐唱、或独唱加齐唱等方式巩固

      (3)第三个休止符的处理

      这样美丽的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你听

      A、师声情并茂演唱

      你有什么感觉?哪里表现出的?引导出休止符

      B、一起唱一唱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跟唱《拔根芦柴花》

      师:大家用优美的声音演唱了《茉莉花》,你们想用江苏方言来学唱江南民歌吗?

      1、初听

      说出音乐情绪,师简介秧田歌

      2、师唱第一段,生找出与普通话很不同的几个字,师讲解

      3、跟琴唱一段

      4、用对比法解决波音

      五、小结下课

      江南民歌是*民歌中一颗璀粲的明珠,它婉转优美易于传唱的旋律流传于民间,甚至走向全国、飘到海外。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学们今后做个有心人,定会听到更多的民歌,它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江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时间

      西晋

      东晋

      进行表格的填写,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知识的补充,使学生了结当时东晋政治的特点,了解:“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师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此表,让学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几个朝代?②他们的都城在哪里?③从三国到南朝共有几个国家定都南京(建业、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其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讨论,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书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从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社会条安定、劳动力、劳动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此为本课重点,教师仍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估计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内容。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板书设计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江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5个字,会写江、叶两个字。

      3、通过理解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体会江南荷塘的美丽景色和生动的鱼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江南荷塘美丽的景色和生动的鱼趣。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联系学生实际知识导入,解释课题:

      1、小朋友,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来给咱们背一首自己最熟悉的古诗?

      (指名背诵,相机点评,一两位即可)

      2、刚刚小朋友们背诵的都是唐诗,唐代是*诗歌最盛行的朝代,离我们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很久就开始创作诗歌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学习一首比唐诗还要早八百多年的汉代乐府诗,它的名字叫:[出示课题:江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江是后鼻音,南字就更复杂了,不仅声母是鼻音,而且韵母是前鼻音,谁能把这么难读的题目读准啊?(知名读,正音,齐读)

      3、小朋友知道江南在*的什么地方吗?[出示*地图]

      师:江南在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苏的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出示课件]我们南京就位于江南一带。[出示图片,音乐]看,这里河流众多,人们把自己的家建在水边,建在河上,打开窗户,时常能看到清清的河水,荡漾的河面。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富饶繁华的地方。不仅如此,江南一带的风景也是格外优美,特别是在夏天时候,荷塘里开满了许多粉红色的荷花,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一片连着一片,真是美丽极了!

      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去感受一下两千多年前汉代诗人眼中,江南夏天美丽的荷塘景色吧。

      二、初步理解课文,认读生字:

      (一)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打开语文书73页,请小朋友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范读课文)

      2、老师读得好不好?你们也想像这样来读课文吗?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那么,首先,小朋友要能借助拼音,把课文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谁听清我的要求了?(指名说)你们能做到吗?(自由读课文)

      3、指名个别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二)随课文识字

      1、小朋友现在把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咱们读好课文的第二步啦。要想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要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出今天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吗?

      2、指名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相机认识感叹号:表示感叹,惊讶的感情)

      3、谁来读读第一句?指名读。

      4、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出示:采莲]这个词是生词,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谁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片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

      5、那么,“可采莲”就是说?(指名回答)“可”也是个生字,连起来读读。(齐读)如果让你也去这荷塘中采莲,你会有什么感觉啊?(指名交流,相机请学生朗读第一句,男女生读)

      6、这句话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相机出示:何田田]“何”是个生字,一起读读这个词。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出示图片:大片大片的荷叶]你有什么感觉?对,这就是[出示:莲叶](指名读,齐读)莲叶一个连着一个,密密麻麻,可真多呀!多得让人惊叹,这就叫做[再出示:何田田](齐读)再加上一个感叹号,语气更强烈了,谁能读出莲叶真多呀?(指名读,齐读)

      7、[出示采莲图片]让我们再凑近一些看看,在这么多的莲叶中间还有什么呀?[相机认读:鱼]哎呀,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自由读)

      8、这句话可长了,由五个短句组成,谁来读读?(指名读)

      9、再仔细看看这五个短句,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认读生字)

      ① 戏:齐读,能给“戏”找找词语朋友吗?(个别回答)那课文里的“戏”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小鱼会在莲叶中间怎么游戏呢?(指名交流)

      ② 西、北:小鱼一会儿游到莲叶东边,一会儿窜到莲叶[出示:西]边,一会儿成群结队地钻到莲叶南边,一会儿又嬉戏到莲叶[出示:北]边了。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鱼?(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可爱的……相机指导朗读)是啊,这个荷塘可大了,因为这里的莲叶特别多,所以小鱼们无论游戏到莲叶的哪个方位,其实都是游戏在莲叶之间啊![出示:间]谁给“间”找找词语朋友?(指名交流)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1、多么广阔优美的荷塘啊,多么活泼有趣的小鱼啊,小朋友们终于读懂了课文,最后,就差一步你们就能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了,想不想知道这最后的秘诀?那就是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这样,你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啦!自己试试看。(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的朗读仿佛把老师都带进那美丽的荷塘之中了。我们刚刚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还学会了课文里的不少生字词呢,还记得吗?(齐读)

      3、去掉拼音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认读)

      三、练习书写:

      1、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两个生字的书写。[出示:江、叶]这两个字里都有我们学过的字,你发现了吗?[出示:工、十]

      2、比较:新的生字多出了什么?认识两个偏旁。

      3、像这样由左右两个部分组合起来的汉字结构,我们称之为“左右结构”。

      4、这种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时,笔顺通常都是先左边后右边,谁来当老师教教我们这两个字的笔顺呢?(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5、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略微有点弧度,“工”的横画略微缩短一些。

      叶:口字旁稍小,往上写,“十”的横画要缩短。

      6、出示易错情况辨别。

      7、看范写,再练写。

    《江南》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初步理解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含义、并学习朗诵古诗。

      2、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3、通过朗诵感受春天江南的优美景色。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展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片内容。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呢?(教师注意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景、人物,初步理解图片内容。)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你知道画里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吗?

      2、小朋友这幅图片很漂亮,描写的是江南的景色,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通过感受古诗表现的江南景色之美。)

      3、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古诗,说的就是这幅画里的事情,请你们仔细听听古诗里是怎么说的。

      二、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古诗。

      1、教师结合挂图完整地诵读古诗两遍,引导幼儿了解古诗的名字,初步感受古诗中的语句。

      现在老师把故事念一遍,小朋友仔细听。

      2、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故事念完了,谁来告诉老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请全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说说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古诗《江南好》说了些什么呢?

      3、教师再次完整地朗诵古诗,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

      古诗里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哪一句?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意思是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你们还听到了哪一句不太懂?或者是有疑问?日出江花红胜火说的是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指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

      4、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完整朗诵古诗。

      5、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己认真读一读儿歌。

      6、请幼儿集体朗诵古诗。

      三、通过讨论解说,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关于这首诗的相关经验。

      刚才,你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中的江南景色之美和古诗中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江南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之情。

    《江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我的修改: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2、开火车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听音找字。我的修改: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出示:江南 何田田 (小)鱼 (游)戏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南”是上下两部分,上面上个十。

      (3)“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4)“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

      2、揭示新课。

      二、朗读课文

      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5、看图描述:小姑娘在莲叶丛中一边采莲,一边唱歌,听她们唱的多快乐呀!(放录音)小姑娘的歌声惊动了谁呀?

      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请学生扮演小鱼活动活动。

      9、连起来读课文。

      三、背诵练习、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齐背全文。(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是背诵。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帮助学生设置台阶,从自己尝试背诵、老师引背到表演背诵,让学生装体验学习的快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教育)

      四、学习生字

      1、出示:西、可、北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1)“可”字的末笔是竖钩。(组词)

      (2)“西”按笔顺写准确。(组词)

      (3)“北”左右不一样。(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五、作业设计

      每个生字按正确的笔顺写三遍。

      教后记:今天利用了多媒体,带同学们学习了《江南》这篇课文。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古诗,因此我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这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因此我用个各小组分开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读。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已经基本可以背下来了。由于生字越来越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更多的强调注意看老师怎么写的。

    《江南》教学设计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学法引导

      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七支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依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五处景物现在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现在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现在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

      (二)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

      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

      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

      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十大古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二)整体感知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明亡国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

      《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

      (《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2.简介作者: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昇齐名,称“南洪北孔”。)

      3具体赏读曲词:

      (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

      蒿(hāo)菜秣(mō)陵长楸(qiū)阿监(jiàn)丹气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áoliáo)

      (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

      (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

      (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哀江南教案《哀江南》说课稿教案《哀江南》教案

      (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慷慨击节。)

      (四)总结、扩展

      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曲词。

      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

    《江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江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背全文。

      2、理解大意,掌握学习古诗基方法。

      3、体悟情感,积累经典。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2、体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题目。这个题目很有趣,大家听好啦。如果说美酒叫琼浆,美食叫琼酥,美花叫琼葩,美玉叫琼瑶,美貌叫琼姿,美文叫琼章,那么,海南为什么简称琼?(因为海南美)海南很美,神秘浪漫的天涯海角,风情万种的三亚,举世瞩目的博鳌……阳光,沙滩,海浪,椰林,还有热情的海南人。

      海南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春意浓。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胜日寻春单元,去诗中寻找春之美。

      板书课题。读题。绝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出示杜牧简介。

      我们在读经典时,关注一下作者的生*,对更好地掌握诗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整体把握,概读全诗

      1、自由读

      2、抽学生个别读

      3、划上节奏依节奏读

      4、全班齐读

      5、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江南春)江南春景如何?(美)。

      二、咬文嚼字,细读全诗

      真要品出江南美,还需要我们到每一句里去咬文嚼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1、出示第一句,读:千里莺啼绿映红

      a、拿出笔来,从这句诗里选一个字,围绕江南春景,咬一咬,嚼一嚼,写一个词,或写一句话,想像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写一段话。

      b、江南春当然美,你看,千里都是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呢。(让学生质疑,千里并非实数,而是概数,极言多。)

      原来,这个“千里”,并非“一千里”,而是“处处”的意思。其实,古诗词中,千、万、九等数字都代表很大、很多等意,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诗句可由学生自己回顾出来: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里共婵娟。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等。)

      假如说我们海南椰林多,那就是:(千里椰林;)碧浪多,那就是:(万里碧浪。)

      c、怎么读,才能读出“千里”之感。(生读,拖长“千里”)

      d、江南美,声美色也美。

      2、出示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同学们,第一句诗被同学们嚼得有声有色,我们再来品品第二句(生动笔,发挥想象,品第二句图景)。

      “水村山郭”是静默的,“酒旗”是招展的,这一句,被同学们字斟句酌,又嚼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怎么读才能读出静动之变。(生读,低读静高音读动)

      3、出示第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读读这两句诗,你能围绕江南春景,写一句话或者写一段话吗?烟雨蒙蒙,多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轻轻地,缥缈的声音读

      b、这里又有一个数字:“四百八十”,南朝是不是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呢?在《南史·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说明南朝的寺庙有五百余所,杜牧应该写“南朝五百余座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不是更多吗?(生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有很多,的确,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古人对四八这两个数字是比较喜欢的。比如“四”,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纸墨笔砚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天下为四海。可见古人对四字情有独钟。“八”字就更多了,你知道哪些含数字八的成语?(友情深:八拜之交,官清廉:八府巡按;会周旋:八面玲珑;很威风:八面威风;神通广大:八仙过海;很有才华:才高八斗)另外,佛经里也常用“四万八千”来形容极多,比如:“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佛法有四万八千法门等。在这里用“四百八十寺”,既是古人用数字的习惯,又暗合佛语里以“四八”表示多之意。

      南朝建了这么多庙宇,历经风雨,依旧是红墙碧瓦、画栋雕梁、钟声悠扬,在这迷蒙的雨雾中,若隐若现,若明若暗,更添一种迷离之美,历史之美。

      c、这两句,

      4、小结:回顾全诗,短短二十八字,诗人却从多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春景,(引读,并指导学生读出动静声色等)

      江南春美,声美色也美(师):千里莺啼绿映红(生)

      江南春美,静美动也美(师):水村山郭酒旗风(生)

      江南春美,晴美雨也美(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

      5、齐读全诗,要读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明有暗,要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意。

      三、争议主题,深读全诗。

      同学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觉得最后两句诗应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加上问号,同学们觉得有什么变化?(还有几座庙宇亭台存在这蒙蒙烟雨之中呢?)

      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南朝是我国历史上兴亡更替最快的朝代,南朝大修寺院,想用佛教的一些理念来约束民众,但因大量修建寺庙而劳民伤财,适得其反。兴亡更替,物是人非,原来金碧辉煌的庙宇,历经风雨,所剩无几,这些庙宇,它们若能做诗,它会说_____________;

      (创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________风雨中。)可填“兴亡”“沧桑”“忧伤”“感慨”“教训”

      如果是这样理解,再读全诗,你们觉得前两句应该怎么读?(赞美之情)后两句该怎么读(感慨之意)

      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泛读美句。

      杜牧笔下的江南,很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诗人是怎么写江南的。(课件出示:)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景)

      苏轼: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美酒)

      韦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美人)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美忆)

      皇甫松: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美梦)

      生读,大致概括出括号里的内容。

      总结:江南美,海南美,中华大地,处处美。诗美,读诗的人更美。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诗词,能感受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设计江南春绝句

      杜牧

      江南声美、色美、静美、动美、晴美、雨美。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江南教学设计5篇

    江南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播放《甄嬛传》主题曲,一首歌唱出了多少古今深情儿女的心事,歌词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寥寥几笔,词作者就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寂寞的闺中夫人的形象,由此可见,词作者的文学造诣之高。其实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唐代著名的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词——《菩萨蛮》。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位才华横溢的温先生,

      二、花间词派及作者简介

      作者及写作背景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精致,内容多写女性生活,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花间词派称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派”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zu ò)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编为《花间集》。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呈现出香软浓艳,婉约含蓄的特点,词作内容多是离愁别绪和闺情绮怨,因此被称为" 花间词派"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温庭筠的词,叫《望江南》

      (一)朗读《望江南》

      1、听音频赏读,并评读(评析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感情)舒缓、(罢、独倚、皆)

      2、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老师相信50多个学生会有50多种画面,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并将画面写在横线上,总结其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并浅描画面。(要求: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画面:

      4、有感情地齐读。(配乐:望江南)

      (二)意象分析赏读《望江南》

      1、引入意象含义:.

      意象:诗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事物。

      2、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找出词中的意象。

      通过词中的四个典型意象把握赏读情感

      倚楼 斜晖 水悠悠 白苹洲

      (1)、倚楼

      ①、女子登楼倚望之前还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师拓展:倚楼等待,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或思念,或期待。比如白居易,比如辛弃疾,比如范仲淹(出示投影)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闺中少妇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④、师总结:独倚楼头,写尽女子的孤独,望江倚楼,写尽女子的期待,倚楼,皆因女子期待爱人归来的淡淡愁思。

      ⑤、师提问:女子独倚楼头,她望到了爱人了吗?显然没有。因为“过尽千帆皆不是”,也就是说一艘船来了,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结果没有,又想说不定在下一条船上呢,直到差不多一千条船过去了,始终没有看到夫君的身影。每一条船来,给女子带来殷殷的希望,每一条船过,又给女子带来无尽的失望来来往往的船只带给女子的是反反复复的煎熬,始终等不到那个远方的爱人我们想象一下此时女主人公会有哪些变化呢?给“皆不是”后面补充内容。分析一下主人公这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期望,期待到焦急等待,失望)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

      (2)、斜晖

      ①、师提问:作者为何设置“夕阳西下”的背景?可否换成“晨曦”?

      ②、师提问:在诗歌中,关于“夕阳”的意象描写,同学们知道哪些?你怎样理解诗中这一意象?生思考,可能出现的回答:

      马致远的《秋思》里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浪迹天涯,对家乡的思念。 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怅惘失意。

      范仲淹的《苏幕遮》里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

      ③、师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积淀丰厚,拓展很有价值,夕阳是失意,是思念,是思念后失望的失意。黄昏日落最容易勾起离人的缕缕情丝,女子从清晨等到了黄昏,从希望等成了失望,女子的心也如夕阳般几近沉落西山,所以“夕阳”意象含有女子希望转眼成空的沉沉愁念。

      (3)、水悠悠(水缓缓东流的样子)

      ①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水”意象的诗句,明确一般指绵长挥斩不断的愁绪。抒不得志之愁 、写情人相思之苦

      ②师提问:王国维有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水悠悠,你还能读出女子那种感情悠悠?

      ③师总结:江水东流,女子等候,日日思君不见君,满腹忧愁,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悠悠,流淌的是女子的幽幽愁绪。(板书:悠悠 幽幽愁绪)一起来读读这句

      (4)、白苹洲

      ①斜晖脉脉,江水悠悠,此情此景怎不让女子愁情满怀,可又是什么让女子肝肠寸断呢?(白苹洲)白苹洲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白苹洲:“白苹”,水中浮草;洲,水中小陆地,暗示学生说出白苹洲应该就是开满白色小花的水中陆地。

      ②、师提问:女子“肠断白苹洲”,同学们觉得这“白苹洲”在女子的生命中有什么特别回

      忆吗?

      ③、师肯定:同学们的猜测很有道理,且看古人这样说: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赵徵zh ēng 明《思归》)

      诗句中点明“白苹洲”就是送别之地。可见“白苹”、“白苹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苹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现在“白苹洲”成为思妇的“肠断”之地你理解了吗?白苹洲应该是两人离别的地方,想两人分别时可能在开满白色苹花的洲渚上执手相看泪眼,愁眉紧锁,欲语泪流。并且嘱咐爱人早点归来,你走后,我将会日日在江面的望江楼上等你归来。可江面的太阳升了又落,船儿来了又去,远方的你却不见归影。你大概是忘了曾经的诺言,曾经的爱,永远不回来了吧,想到此,怎不让女子断肠?

      这“白苹洲”展现的是女子的“断肠愁恨”。齐读这句,注意读出这种悲怨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出示几句诗句)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猿猴:哀伤、凄厉。

      (3)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4)梧桐:梧桐是凄苦、寂寞、惆怅的象征。

      (5)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6)秋雨:凄凉清冷,唤起离人的愁思。

      (7)长亭 : 陆上的送别之所。

      (8)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小组合作探究,用意象分析法赏析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找出这首词的典型意象,通过意象的解读把握词的大致情感。咏妇女相思情事, 离愁别绪

      四、总结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对于一首诗歌有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阅读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再加上抓住诗眼、知人论世、对比等方法,我想即便我们与古人之间有着万重的阻隔,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音,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千年的哀愁。

    江南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生字“江、南、可、采、莲、鱼” 和偏旁“三点水、草字头”,了解并运用一些识字方法。

      2.会写生字“可”和笔画“竖钩”,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朗读课文,多种形式感受江南“莲叶”之美、“采莲”之趣,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见“江南”,感受江南之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游玩,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读课题--江南)。读准字音。

      (二)随课题学习生字“江”“南”

      1.学习“江”字。

      (出示地图)这就是长江。长江以南的地方就是--江南。

      认识偏旁“三点水”。

      2.学习“南”字。

      (出示路牌)认路牌、公交车牌:江南大道 江燕南路 广州南站

      小结:认路牌、公交车站牌、地铁站牌都可以识字。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识字。

      3.看图片,感受江南之美。

      【设计意图:借助课题认读“江南”,同时借助看图、认路牌等途径,让生字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感受江南之美,导入新课。】

      板块二:结识“江南”,感受诗歌之美。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认读本课生字。生字宝宝们来了,还认识他们吗?

      1.读带拼音生字条,读准字音。同桌合作读、个别读。

      2.读准音节词。齐读。男女生读。

      3.学习生字“采”。

      看“采”字的演变,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4.学习“莲”字。认识偏旁“草字头“。

      小结:我们在识字时,把同一偏旁的字放在一起认,也是识字的好方法。

      5.巩固生字词:采莲叶游戏。

      6.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再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美,读出采莲之趣。

      1.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诗歌里,再来读一读。

      2.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读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分散识字和和集中识字相结合,阅读和识字相融合,既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又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对于诗的理解也更加自然和深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感受诗歌之美。】

      板块三:赏画读诗,感受“莲之美”、“鱼之乐”。

      (一)读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感受江南“莲之美”。

      1.(出示莲叶图)大家仔细看:这莲叶长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来说。

      说话练习:我看到了( )的莲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莲叶何田田”的景象。

      3.指导朗读句子,理解、运用。

      出示南沙、植物园等莲叶图,尝试运用。

      (二)读后几行诗句,感受“鱼之乐”。

      看鱼戏图,感受鱼儿的快乐。

      表演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图画,发挥想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江南“莲之美”、“鱼之乐”。】

      板块四:书写练习,感受汉字之美。

      (一) 观察“可”字字形。学习新笔画竖钩。

      (二) 范写。

      (三) 学生书空、描红,练写。

      (四) 点评,修改。

      【设计意图:在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边指导边示范。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江南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诗句节奏轻松愉悦,表现了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文中所配水墨画,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式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西”和新笔画竖弯,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江南风景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多种方式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2、会写“西”和新笔画竖弯,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江南水乡图,师描述:美丽的亭台,弯弯的拱桥,清清的的湖水,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题目就是《江南》。

      2、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江南。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课题。

      3、认识生字“江”。

      (1)认识“江”及偏旁三点水。“江”就是长江,你知道哪些江的名字呢?出示词语认读:、长江、黑龙江、汉江

      (2)“江”的偏旁是三点水,表示跟水有关。你还知道哪些三点水的字呢?回顾以前内容复现词语:流水、小溪、小河、游泳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江南,那里自古以来就是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出示图画,播放音乐。)这么美丽的地方,课文怎么写的呢?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字圈出来。

      (3)出示课文,标红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齐读。

      (4)生字藏在课文中,读通课文。

      2、借助课文插图,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这就是江南水乡的一处风景,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1)认识“莲”。出示词语“莲花”“莲叶”,认识生字“莲”。“莲”是草字头,一般跟植物有关。你还知道哪些草字头的字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巩固识字,你利用生活经验识字。

      (2)认识“采”。出示“采”的甲骨文及汉字演变,了解“采”的最初意思就是用手去摘树上的果子。还可以“采”什么?组词识记;采蘑菇、采茶、采蜜再读前两句,做到有节奏地读。

      (3)认识“鱼”。碧绿的莲叶,芬芳的荷花,荷塘中的阵阵清香吸引了好多的鱼儿,出示“鱼”。你知道哪些鱼?借助生活识字:金鱼、鲤鱼、草鱼、鲈鱼

      (4)认识“东、西、南、北”。

      鱼儿们在池塘里自由的游来游去,你看,它们游到xx、,游到xx,游到xx,游到xx。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反义词识字。东—西、南—北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字吗?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识字。

      再读后五句,做到有节奏地朗读。

      3、出示生字,开火车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西”,组词。

      2、观察“西”,认识新笔画竖弯,与竖弯钩区别。学生书空新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书写,强调书写姿势。

      5、展示学生书写,展评。强调要求:正确、规范、整洁。

      四、回顾小结。

      1、齐读课文。

      2、师总结: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欣赏江南的美景。

    江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1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读准“江、南、可”等生字的字音。会写“可”掌握“竖钩”1种笔画。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猜谜语识字法:

      (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2.偏旁归类识记:“莲”,草字头代表植物。

      3.书写生字:“可”是合体字,教师在范写过程中,一边写一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

      2.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诗歌,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适当停顿。在读最后四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4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3.积累运用。

      通过欣赏画面上挨挨挤挤的莲叶,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美景。

      教学准备:

      关江南风景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

      这里是美丽的江南,请大家睁大眼睛,跟随教师一起去美丽的江南来一次短暂的旅游吧!(教师简单介绍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江、南”

      二.前置检测

      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随文识记“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2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竖弯”。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三.个人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识记生字。

      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检查认读生字,各种形式读生字。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谜语识字:(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3.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三点水和草字头。

      提示:学习“江”,认识三点水,有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如:河、湖、海。

      4.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可,生注意观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可”的第二笔是竖。

      (2).指名说,相机评价引导。

      竖钩:从上到下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下笔处和起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可:上面的长横要足够长,“口”要缩小,在竖中线的左边,新笔画竖钩要挺直,且在竖中线的右边。

      (3).学生练习书写,练写两遍。

      (4).师评,学生互评。

      五.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自由、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巡视指导,引导,参与学生学习。

      六.汇报交流

      指名小组汇报交流:

      1.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

      看课文插图。瞧,他们在做什么?(采莲)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江南/可采莲)。

      看,这里的荷叶可真多,课文中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莲叶/何田田)。

      (1)怎么读好它?听教师读,注意停顿(读完后课件出示停顿划分)。

      2.于是可爱的鱼儿也受到了感染,纷纷跑来,就成了——(引说“鱼戏莲叶间”)

      鱼儿会一直在一处不动吗?它们最爱自由了,它们会怎样?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指导学生读,各种形式的读。

      七.总结提升

      1.看视频(预习莲叶图)

      2.对照板书总结,试着背一背。

      八.当堂检测

    江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理解《忆江南》的词意。

      2、背诵《忆江南》,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3、理解词意,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得到对词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读出词的韵味,运用多种方法背诵《忆江南》。

      【教学难点】

      对词中所写景象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了解词、作者

      (板书:词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1、看板书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同学相互解答,师补充)。

      预设:

      我想知道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词?我想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白居易还写过哪些作品?

      从学生质疑导入,解决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体现学生自主性。同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搜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汇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进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2、听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通过听音频范读文件在脑中形成映象,注重学生自主感悟不迷信书中文字插图敢于比较。

      3、个性化读词:

      同学们读得不错,还想读的更好吗?(想)怎么办呢?理解词义可以使我们更有感情韵味的读好这首词。

      二、赏析《忆江南》

      1、借助注释小组讨论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要做到有议有评。

      2、指名汇报词语的意思。指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指出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仗工整,描写生动)

      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有目的有分工。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

      忆江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白居易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能读出来吗?(找伙伴,找老师共读,自己读,男女生对读。摇头晃脑读、表演读。小组分配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

      4、演唱此词:

      ⑴ 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跟着来唱。

      ⑵ 自己为词配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选择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了然于胸。

      三、体会填词的乐趣

      1、你曾到过哪些地方?那里的风景给你留下怎样难忘的印象?

      2、模仿白居易词作,填一首属于自己的《忆江南》:

      设立开放性话题,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四、知识的延伸

      1、说明忆江南实为上下两篇(课件)

      2、介绍两篇《忆江南》(课件)

      3、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有关资料,和同学们在课间交流一下。 ?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哀郢》赏析3篇

    《哀郢》赏析1

      《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关于本篇的背景,王逸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哀念故国而作;王夫之则认为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278年),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而作,《哀郢》即“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楚辞通释》)。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被迫离开郢都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的感情。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流放时情景。第二层写乘船离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想起郢都将毁于一旦,诗人忍不住涕泗横流。游子的“断肠”之苦与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交融。李贺曾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第三层写自己继续东行时的凄怆心情。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真可谓一桨九回头,一步一伤神,读之催人泪下。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诗人才点明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往事一幕幕,九年以来,诗人魂牵梦萦,从未忘却。第五层揭示出造成国家危难、个人悲剧之根源在于朝廷那些群小的误国。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

      本诗的写法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结构采用了倒叙法,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而是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既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突出表现诗人被流放以来刻骨铭心的那一幕幕夺人心魄的情景。二是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在抒情上,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痛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综合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第五层,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示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位的政治现实。乱辞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郭沫若曾说:“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统一着的。*人如果不灭种,*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遭难人民的同情,对个人遭遇的愤慨,这是深沉的忧思,这是博大的"社会情怀,更是屈原以及他的《哀郢》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让文明的薪火在我们手中越燃越旺。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3篇

    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1

      上了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2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 ,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习侧重了解作者生*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江南春》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江南春》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江南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导诗

      1.师: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师: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杜牧写的《江南春》(板书课题);

      3.读题

      师: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江南的春天

      师: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

      小结学法:理解诗题,能帮助我们知道诗的主要内容(板书: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

      师:自古美景出江南,那一山一水,一楼一桥,都似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自由朗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好了自己借助注释去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2.交流反馈

      ①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描情画景,字字千斤,咱们可得读准了。你来试试(抽生1),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有意见请举手。

      抽生2抽生3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怎样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呢?

      (抽生交流节奏并出示标有节奏的幻灯片)

      ③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抽生读

      师范读

      (配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师)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正美!那么,杜牧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江南呢?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圈在古诗中)

      2.交流(拿学生的课文纸反馈)

      预设1.学生没有圈出“绿”和“红”,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老师哦

      预设2.你为什么要圈出“绿”和“红”?

      3.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这些景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①比如:(出示课件)千里莺啼绿映红

      引导“莺”想画面:

      可从听觉、视觉、其他动物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②分四人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要求:1.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2.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画面机动增减

      3商量出最满意的画面让组里写字高手写在卡片上,完成了贴到黑板上。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贴的画面已被其他组贴了,那你就不能贴了,只能另想其他画面,时间规定3分钟。

      4.看黑板上贴的画面,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5.采访小诗人,诗人来到你这,看到了什么?

      生答;来到你这,又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美景?

      理解“千里”。这“千里”是指“一千里”吗?虚指

      6.播放视频画面

      感受江南美景

      7.学生看画面读古诗

      整个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看着这样的春景,你的内心是?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感受

      见到如此美景,诗人也是忍不住想要赞美一番(板书:赞美)

      配乐齐读

      8.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板书:想画面)

      四、品读感悟诗情

      由小结“画面”引入

      这么多的画面,怎么三四句(大组)的画面这么少呢?

      请生交流,形成两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景物写得这么少?写法怎么变了?

      二是晴天怎么变成雨天了呢?

      三是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我们要先来了解诗人。

      3.(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被称为“小杜”。)

      4.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在他眼中,江南除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寺庙,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5.(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八十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借助这些资料(板书:借助资料)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板书: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的思想感情)。

      7.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8.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9.(师)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他的情隐含在烟雨中,这请抒发的非常含蓄、间接

      五、总结背诵:

      1、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那份浪漫的希冀,与作者再一次徜徉于千里江南万般情思中吧。

    《江南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靠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望江南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望江南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1

      教学内容

      望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 感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习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

      2、读出重音。

      3、 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 ”“肠断”。

      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 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 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 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 没有粉饰、刻板之语 ,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 、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 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 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推荐访问:江南 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 《哀江南》教学设计1 哀江南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