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18日 23:31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学语文,研究戏剧文学中的人物形象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31 10:18:02

    现中学语文大多在学唐诗宋词,殊不知,元曲也是中华艺术宝库里一颗灿烂的明珠。现就元曲代表作《西厢记》略做浅显分析,打开中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元曲的兴趣。

    元曲大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璀璨作品。明初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凌波仙》:“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清李渔评价说:“吾于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的确,《西厢记》受到后人的许多好评。我认为《西厢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结构的严谨,语言的优美,主题的深刻,还在于人物性格的朴素,自然浑成。通过对张生形象的分析展现作者的一种理想、期盼。

    一、身份:诗情秀才

    张生一出场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俫人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第一本第一折)

    可见张生的父母双亡,但家世不错,父亲是礼部尚书,张生自然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但[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俫人上开]暗想小生萤窗血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吗,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第一本第一折)

    方可看出张生正刮垢磨光,潜心修炼,对人生充满报复与希望,踌躇满志地要进京赶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性格:单纯可爱

    正因为张生的直率,其不加掩饰的动机闹出了不少笑剧,也显示出书生的单纯和傻气。

    张生的心地很善良,在《借厢》一折中,他看到红娘[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她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她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第一本第二折)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奴婢,奴婢在元代命运是很悲惨的,《元典章》说:“在都富势人家,奴隶有犯,并不经官言理,往往用铁枷钉项。”《刑法·诸禁上》法律还规定:主人杀了奴仆,只受棍棒处罚。可见当时女婢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老夫人后来拷问红娘,在当时是十分平常的事。所以张生首先想到要恢复她的平民地位。把红娘解放出来,可以看出张生心地的善良。

    张生不仅忠厚老实还富有正义感,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万分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写信给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解了普救寺之围。救了莺莺全家和众僧人,保住了伽藍。

    三、情感:信念坚定

    张生是爱情至上者。考取功名,本是张生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最重要的途径,但当他在途中的普救寺遇上莺莺时,冥冥之中,他的爱情来到了。

    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命琴童送信给莺莺,并一往情深,刻骨地思恋着莺莺,并及时赶了回来。但回来后发现郑恒使用了阴谋,张生这时并没有退让,而是据理力争,不畏强权,无论如何定要守住自己的爱情,最后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四、缺陷:懦弱有余

    张生的表现,诚如莺莺所埋怨的:“秀才们从来懦”,(第二本第二折)面对老夫人的骗局,他激愤不平。却无一点应对的办法,虽然鼓起勇气质问了几句,拒绝了莺莺的敬酒,却没有抓住老夫人自食其言的要害,据理力争。老夫人呢?她无法否认许婚的事实,自知有些食言,只管“甜话儿将人和”,(第二本第三折)许以金帛让张生“别无他求”。这是更巧妙的骗局。既赖了婚,又不落负义的名声。善良而书生气十足的张生,竟完全凭意气办事,只说了这样几句气话:“夫人既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自有颜如玉’,即日索便告辞!”(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书剑飘零的生活使他形成浪漫奔放的外向性格。热烈大胆但又善良单纯,多情风流却又志诚专一,才华横溢但又缺乏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老实的有点迂腐,善良的近乎软弱,而这一切都因为他正直淳朴的品质。

    莺莺之所以选择张生而不是郑恒,人格占了最重要的因素。王实甫这样细致刻画张生的形象,在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倾向于张生的,这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一个温和、谦逊、无大男子主义,又坚守爱情,信念坚定的优秀男子。

    张生富有浓厚的书生气而又富有正义感,这种性格使他大胆地同阻碍他爱情幸福的各种势力执着斗争,反映了自由爱情的真挚与美好,表现了青春觉醒的动人力量与无限希望,现实越是黑暗和丑恶,人的精神世界就越是向往光明、美好。这也对中学生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1929.

    [2]李渔.闲情偶寄[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39.

    [3]王实甫.西厢记[M].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编辑 温雪莲

    推荐访问:中学语文 戏剧 人物形象 研究 文学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