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6日 23:57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2-30 20:36:02

    《发现孩子》读后感1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  ———玛利亚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优秀范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

      ———玛利亚 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2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3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4

      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规定什么时候必须做功课,什么时候才能玩,什么时候必须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总是振振有词,能讲上一大推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道理……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内心有一个“老师”引导着他们。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我家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甚至号啕大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很无奈却不知道怎么做,不到一岁的孩子给她讲道理也听不太明白,只能从书中找答案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从当当上买了蒙台梭利全集《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带着疑问去阅读这些书,刚看完第一本《发现孩子》。

      新生儿的诞生,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经历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打破自己原来的成长状态,开始接受我们*所谓的爱,裹上襁褓一天天长大。

      当孩子慢慢成长,有了自己主见和行动力时,我们就会开始去约束他们,可是我们的约束真的不全都是正确的。比如,孩子想自己学吃饭时,很多家长就会觉得弄到全身很脏很乱,不让孩子碰勺子和碗,殊不知孩子内心是有一个“老师”,一直正确的引导着他们,他们看到我们在吃饭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去学。当我们拿拖把拖地,孩子也想去拿着拖地,很多*认为这是淘气不听话的表现。当我们想想,如果我们*的世界介入了巨人,所有的生活指令都要听巨人指挥,那我们是有多么厌烦,这样一想,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没有必要去打断或者限制孩子,他们也拥有权利去探索世界,当*干预和入侵孩子的生活领地时,孩子会斗争和反抗。如果我们不是打断而是正确引导,孩子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尊重他们,快乐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5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6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7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出来。*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第14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8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9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1)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2

      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发现孩子》读后感3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4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5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6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7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8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9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不能因为他小,表达能力不够完善,而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活动意愿,试着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的原因,并且支持与鼓励他。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们总是神经紧张的看护这他们,当他们要拿一个花瓶时,常常喝止他“别动”担心花瓶会破碎,碎渣会伤到孩子,久而久之,那个说“别碰”,这个说“不行”,孩子势必会变的胆小,慢慢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寻求别人的同意再做,养成对他人的依赖感,这样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的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细腻敏感。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很少去倾听儿童的想法,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的对的,于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去帮他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长此以往下去,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何不试试做一个小听众,倾听我们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挠,在倾听时,我们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还低,用心地听,注意看他的眼睛,听他的语气,观察他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你对他的爱和信任。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看了让我心生爱慕,儿童之家一个班里50到60个人,混龄的,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样反而会变的更好,虽然一个班人很多,但是他们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蒙台梭利很注重幼儿感觉的训练,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对温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准备一套教具与教学模式让幼儿得到反复训练,她的细心与耐心溢于言表。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动的把每个孩子的行为、表情、思想都写了出来,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她的理论,更加有说服力,读着此书,仿佛“儿童之家”就在眼前,儿童之家里聪慧伶俐的小家伙们活灵活现,蒙台梭利的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由于时间的缘故,这次只是匆匆读过,各中的理论知识还没全部熟练掌握,这样的好书应该要读个几遍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2)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2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3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4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5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6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7

      《发现孩子》,读完以后,我认为可以用“*等、自由和爱”来概括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爱是*等的。

      “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还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是历经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

      作为母亲,铭记的是自己的生产之痛,却不曾想,那一时刻,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我们的孩子,这个为了新生而英勇奋战的小战士。不要将孩子看得弱小,也许,TA正是救赎我们今生的使者。

      “要记住,孩子随时都会对我们付出爱,并且听我们的话。孩子爱大人,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他们。

      对于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非常注意和敏感,他们也很想遵从大人们的指示。大人绝对想象不到,孩子已经做好永远服从我们的准备,而且他们的这种意志特别坚定,这正是孩子的特点之一。”

      孩子是真正爱我们的人,无条件的信任,才会无条件的服从。服从,这是信任与爱的表现,而我们是否珍惜了呢?是否将爱变成了剑,对这位小小的崇拜者剑拔弩张了呢?不要用爱,去攻击你爱的人。相反,尝试着了解爱的人,也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自由才能自律。

      “经验让我们懂得,老师应该学会逐渐放手,保姆应该给孩子准备好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我们没有必要干涉孩子,即使他们做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也应该学会谦卑地行事,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的进一步需要准备教材。

      我们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尽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给自然。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身体比例就会形成得越协调,身体机能也会发展得越健全。”

      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哪怕是干扰一下,都会有麻烦上身。而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孩子充满自信,给予合理的指导,孩子会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的。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任意放纵,更不是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等待,这就足够了。

      稳定的注意力。

      “一个人的内在生活发展得越正常,他就越能成为有个性的人,也就越能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一个要在人生道路上奋斗的人,他不必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准备,但是他必须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身上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是在一天天的储备中得来的,没有哪个英雄在作出宏伟业绩前就是英雄了。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生活的艰苦程度,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们面对的方法,一个人只有充满蓬勃的朝气才能应对一切事情。”

      让孩子乐观、进取、充满活力,也许比送给TA物质财富更有意义吧。坚韧的生命力,才可以让爱无限期的延续。

      “有些家长持有另外一种育儿原则。从经验中,他们知道孩子在哭闹一阵后会自己安静下来,所以他们通常都不会被孩子的泪水打动,也不会试着安慰孩子。这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安慰,不但会把他惯坏,还会让孩子养成用眼泪引起*注意的坏毛病。父母就会变成这些被宠坏的孩子的奴隶。

      在此,我必须对这个看法做一个回应,那就是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泪水,在他们习惯于我们的爱抚之前就已经开始流淌了。而这些泪水其实是孩子内心挣扎不安的表现。

      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力去安慰他。绝对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不得不承认,这段文字直击我的内心,将这种心理剖析地准确无误,原来有些至理名言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以为。反思自己*时对待孩子的方式,越来越感到理解孩子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啊。

      本来,我们可以过得更好,只是人容易产生惰性。而孩子能够帮助大人上进。如果大人不去努力尝试,那么,他就会遭受失败,甚至慢慢变得顽固起来,最后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

    《发现孩子》读后感8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9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3)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2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3

      考虑到我们所处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改善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刺激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理论和方法,而是根据*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有些父母持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小就开始制定计划,所谓要做有出息孩子,安排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早期教育类或各种兴趣课程,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训练,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孩子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上足够成熟的进入早期教育,不会考虑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加入兴趣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这种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智力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看完《发现孩子》后,我明白了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孩子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破坏。我们似乎很少认为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们其实总是期望有人能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脆弱的心灵总是碰壁,受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变得听话了,有时甚至到了另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也许我们的教育削弱了孩子们的个性,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一个顺从的群体,因为成年人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质疑他们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因此,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成为最可能危害孩子个性发展的人,因为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教师不应再树立威严的权力,应以谦虚的态度帮助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4)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10篇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1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借阅了《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 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几天几月的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随一生。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每一章都有“教你一招”,全书家长提供12种妙招,采用6个步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懂尊重、富爱心、能负责、会自理的五个好习惯。

      而以下六步,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读完此书,我觉得每个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也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因此,让我们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在图书室的随意翻阅,让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的梦想。可是,当许多人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却痛苦地发现,这成功早已吞噬了自己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受。也可以说,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幸福即成功,而和谐即幸福。每一个成功的家庭与学校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特征,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等和谐,两代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正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人的一生都是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但是,3~12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以,“成功计划”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计划,教子成功之路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之路。可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本书以现代教育的专业理论结合生活中孩子的实际问题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培养孩子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许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理念和方法,看过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做一个懂教育的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我希望更多的父母、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从中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我们行动起来,提高自己,为孩子的幸福未来努力吧!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2

      拿到这本书仔细慢慢阅读。本书作者蒙谨通过自己教育的一双儿女的实践,用身边的小“案例”,向父母展示“习惯教育”的精髓理念和有效方法,笔风轻松活泼,通俗,实用。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感到受益颇深。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值,只重视成绩和分数,对习惯教育有所忽视。习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有以后事业上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

      本书介绍了家长应该怎样在谈吐,行为,举止方面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从而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心理习惯,以及如何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的切实有效地方法。

      安静下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中缺少方法和技巧。从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亲子教育方法,虽然现在Eric才刚满2岁,这却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本书中有很多很好的例子,比如把积木放进玩具箱—培养责任心的习惯,我也为孩子买过很多玩具,在玩完之后,我收拾好玩具或者嫌太麻烦,干脆自己也不收拾了。这反过来想想很不好,本身作为父母在*时生活中的言行就对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孩子本来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作为妈妈,更应该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还有在书中提到家庭成员保持一致性,这一点我也没有深入思考过,也曾苦恼过。我和孩子他爸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还算一致,可是他奶奶太溺爱孩子,我们对一定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又一次Eric从外面学了一句骂人的脏话,我知道其实孩子并不知道这是脏话,但是他奶奶还炫耀给我,认为他孙子长本事了,这么小这样的话也会说,但是孩子一说我就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还扭他嘴,一遍遍告诉他这是脏话,说脏话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并*心静气地告诉他奶奶,老人当时还固执地认为孩子小,大了就不说了。

      我还让老公给婆婆讲道理,这场教育之争才算*息。从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事例,或许有时候事情太小了,我们父母在忙碌中忽视了,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时刻影响孩子的未来。教育孩子并不是把孩子送到早教课上上几堂早教课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并注重实际生活教育。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3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借阅了《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 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几天几月的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随一生。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每一章都有“教你一招”,全书家长提供12种妙招,采用6个步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懂尊重、富爱心、能负责、会自理的五个好习惯。

      而以下六步,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读完此书,我觉得每个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也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因此,让我们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在图书室的随意翻阅,让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的梦想。可是,当许多人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却痛苦地发现,这成功早已吞噬了自己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受。也可以说,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幸福即成功,而和谐即幸福。每一个成功的家庭与学校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特征,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等和谐,两代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正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人的一生都是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但是,3~12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以,“成功计划”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计划,教子成功之路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之路。可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本书以现代教育的专业理论结合生活中孩子的实际问题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培养孩子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许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理念和方法,看过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做一个懂教育的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我希望更多的父母、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从中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我们行动起来,提高自己,为孩子的幸福未来努力吧!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4

      寒假里,读了孙晓云所著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在打开电子文件以前,不由得回忆起13年暑假时在蓝海汇州培训的那次养成教育。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好习惯的人,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又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的意义尤其重大。

      本书中所提到的十二个习惯是:

      一、把一件事做到底。

      二、孝敬父母。

      三、做事有计划。

      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五、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六、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七、耐心听他人说话。

      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九、微笑待人。

      十、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十一、认真写字。

      十二、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本书作者给我们培养五个步骤的习惯:

      (1)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在习惯感兴趣。

      (2)明确的行为规范,是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3)行为训练的持久性,让孩子从被动到主动自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4)及时奖惩性评价。

      (5)形成环境。

      我认为步骤3和步骤4是最关键的两个步骤,这需要从细节的父母和教师,坚持训练,反复提醒,制定计划,及时地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奖惩,让孩子们从被动开始活跃,然后形成一种自动的行为。这些看似小的习惯,正是我们*时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们这一辈子都需要的,换句话讲,它关乎我们一生的成败。如果将这些至关重要的人生习惯传授给我的学生们,那一定是作为一名老师今生中最大的成功!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们的孩子通过我们的努力都能掌握这十二个习惯,掌握人生的大智慧,从而走向自己的成功道路!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5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叫《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个人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我长大了,从识字的那一大起,爸爸便给我订阅了许多报,我翻开那些书,顿觉发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白雪公主、尼尔斯……从此,我每天回家首先做的便是看书,慢慢地我养成了看书这个好习惯,因为书不仅给我知识,还给了我无穷无尽的乐趣。每天晚上,坐在灯光下,看着那一行行铅字,忽然,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跳啊,跳啊。多么有趣呀!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读书会增长知识,使我们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天锻炼也是一种好习惯,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孩子们每天埋头于功课,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就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做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长期坚持,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仅是在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在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身体,使很多人获益匪浅。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那么还有哪些哪些是良好习惯呢?学校每周都有一项重点常规养成训练,比如,穿戴整洁,物归原处,学会倾听,认真作业,按时就寝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只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养成一个好习惯对我们很重要,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坚持良好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争做优秀学生吧。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6

      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辉煌,随时也可能崩溃。

      人才人才,先要*,其次才是成才。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

      轻轻地合上书已经很久了,但作者孙云晓老师在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的对教育的个性见解,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

      第一次在新华书店的书柜上看到《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是被这本书外包装上的一条横幅所吸引,再一看,升级版!于是取下书,带着试试看能否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一份心情去看它。每次打开一本书,总会习惯性地先去浏览一遍目录,谁知一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被目录上方的序言给吸引了:2008年第二版序言,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2004年第一版序言,我讲课是与好朋友谈心。二次出版,可见其畅销程度!于是就没有再往下看目录,迫不及待地去看了序言:“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在我看来,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句话重复三遍就是对别人的折磨,你对你的孩子同样一句话重复了八百遍,他怎么受得了?”“孩子需要的是你具体有效的帮助,不是唠叨或训斥”……一字一句,扣人心弦,牢牢地锁住了我的眼球,就这样一直站着,滔滔不绝地一口气看了俩小时之久,直至家人打电话催促我回家,才感觉双脚有些发麻。于是匆匆买下这本书带回家接着看,看完后,第二遍又从头至尾把自己认为需要按照书上说的去做的地方做了标记,圈圈点点。此后,在家中每至书柜前总是会拿起这本书来翻一番。书中的诸多观点,让人意犹未尽。

      一、每个人做事都需要养成确认的习惯

      每个人做事都要养成确认的习惯,否则就会有吃不消的苦头。书中列举了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听力考试时的一件事。当时,上海市某大学考点,一连来了4名迟到的学生,当监考老师告知他们不得入内时,他们才想起看准考证……既然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为什么这4名学生考前进考场的时间都不去确认准确,这是对待这么重大的考试时该犯的错误吗?这是一种什么习惯?任何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都不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看看每年的高考,总会看到诸多新闻媒体报道某某某学生忘带准考证,父母是如何如何帮忙求情,有的父母甚至不顾尊严跪倒在监考官的面前……可见养成确认习惯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小养成确认的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就像学生*时该认真完成作业并检查,考试时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时要按时赴约……只有从小养成确认的习惯,为人处世才能妥帖稳当。

      二、孩子是一本书,值得父母与教师用心去读,而且要读懂

      文中提到北京一所学校有一个女孩,吃营养餐喝豆浆时,她从来不争先恐后,老师表扬她,她却说:我最后去,是因为底下的豆浆好喝。老师大跌眼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亲眼看到的现象未必是你所想象的。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要鼓励童言无忌,鼓励奇思异想,鼓励脱颖而出。书中教给我们一个检测自己是否胜任父母的方法,就是让大家回家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十大优点。要是能发现十大优点,就是一个优秀的父母;要是能发现五个优点,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要是一个都发现不了,那您就该下岗了。1999年秋冬,王极盛教授对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状元父母的家教特点如下:特点一,做人教育是家教的灵魂;特点二,父母的表率作用;特点三,尊重孩子的人格;特点四,明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特点五,不给孩子学习加压;特点六,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总结起来,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于学习成绩,最有魅力的老师和父母是能够引导孩子热爱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事情。他们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书中写到,北京有个家庭,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写作业特磨蹭,他母亲在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之下,对其儿子奖罚分明,双管齐下,最后帮助其儿子改掉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的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越牢固。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只要他的坏行为比原来的次数减少,就要慢慢容忍他甚至奖励他,一次比一次少,直至成功。比如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的一个通病,放学一回家就迷上看电视,亦或先忙着出去到处玩,不管放假几天,每次都是回校前一天晚上匆匆忙忙赶做作业。你说,这样的作业能有质量吗?对于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就必须给出规定,每天看多少时间的电视,什么时间必须做作业看书等等。要想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就要坚持不懈让孩子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父母要天天监督孩子,直至这个习惯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孩子才能自动按照规定上的去做。

      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培养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习惯培养不起来,是我们的方法不到位。家里有一个学生,做父母的就需要营造一种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麻将什么的。有的父母边哗啦哗啦打麻将边说:“孩子,好好学习啊,考北大、考清华。”他能考上吗?再比如你在家里看电视,韩国电视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你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你说这孩子能专心学习吗?你是个大人都控制不了,孩子还那么小,他更抵抗不住诱惑。只有父母爱看书的家庭孩子自然爱看书,因为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孙云晓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在家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比如在孩子的床头、桌子上、沙发边等都放上一些书,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因为孩子看书不像上课那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在偶然的状态下拿起书看,突然就有了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作者在书中说,我对于讲课的理解与追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与好朋友谈心。假若我们每位为人父母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都能用跟好朋友谈心时的心态去对待,我想跟孩子沟通起来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简单很多,当然对于孩子各种好习惯的养成也更有帮助。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给为人父母者分析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介绍了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步骤,并以实例与大家就家庭教育中常遇见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互动,孙云晓老师以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敏捷的反应、生动的表述解答了一个个家庭教育的难题,他的远见卓识给我们每位读者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以来,自信读过的教育教学书籍也有不少,唯独《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扣人心弦,读后令人感动不已。读着《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一种跟老朋友许久未谋面后又重逢的喜悦,又宛如与闺蜜滔滔不绝、推心置腹地切切私语,可以让人不顾一切地投入其中。

      为了孩子的成功,让我们先走向成功!为了两代人的幸福,让我们终身学习!终于明白读书的好处,不管哪个方面,固然没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在别人的思想行为中汲取精华,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7

      拿到这本书仔细慢慢阅读。本书作者蒙谨通过自己教育的一双儿女的实践,用身边的小“案例”,向父母展示“习惯教育”的精髓理念和有效方法,笔风轻松活泼,通俗,实用。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感到受益颇深。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值,只重视成绩和分数,对习惯教育有所忽视。习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有以后事业上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

      本书介绍了家长应该怎样在谈吐,行为,举止方面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从而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心理习惯,以及如何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的切实有效地方法。

      安静下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中缺少方法和技巧。从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亲子教育方法,虽然现在Eric才刚满2岁,这却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本书中有很多很好的.例子,比如把积木放进玩具箱-培养责任心的习惯,我也为孩子买过很多玩具,在玩完之后,我收拾好玩具或者嫌太麻烦,干脆自己也不收拾了。这反过来想想很不好,本身作为父母在*时生活中的言行就对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孩子本来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作为妈妈,更应该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还有在书中提到家庭成员保持一致性,这一点我也没有深入思考过,也曾苦恼过。我和孩子他爸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还算一致,可是他奶奶太溺爱孩子,我们对一定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又一次Eric从外面学了一句骂人的脏话,我知道其实孩子并不知道这是脏话,但是他奶奶还炫耀给我,认为他孙子长本事了,这么小这样的话也会说,但是孩子一说我就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还扭他嘴,一遍遍告诉他这是脏话,说脏话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并*心静气地告诉他奶奶,老人当时还固执地认为孩子小,大了就不说了。我还让老公给婆婆讲道理,这场教育之争才算*息。从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事例,或许有时候事情太小了,我们父母在忙碌中忽视了,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时刻影响孩子的未来。教育孩子并不是把孩子送到早教课上上几堂早教课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并注重实际生活教育。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8

      午睡时翻阅了《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的这本书,收获颇多。

      我觉得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里面分别讲了: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爱学是万善之源;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等等,其中让我最受益的是第二讲,里面有讲到“什么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对呀,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

      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若你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实际上你也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因为你有什么习惯就很容易传给孩子什么习惯。从小慢慢培养孩子对于媒介的抵抗和诱惑,你只能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慢慢的他就有了一种抵抗力。只有增强他的抵抗力和他的这种成功感,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书中说得对: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和*儿童!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其实孩子一定要给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

      因此,防治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早越好!从幼儿早期,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高度重视。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助也很大的,现在他们还在幼儿时期,特别是我们班的幼儿是学年前的儿童,要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教他认识自己,懂得接纳自己,学会控制自己!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9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教育专家孙云晓著作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在书中他阐述了教育孩子的核心是什么?(是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什么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等等。作者将自己数十年的真实体验,生动的事例在*白如实的语言中,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感悟。

      孙教授在谈到习惯培养时,他说,儿童时期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好的习惯。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明白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养成教育。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培养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于神经系统中的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大学生找工作由于面试时乱翻别人的东西而未被录取”,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啊!在我们的周围一般有所作为或者说有所成就的人士,他们往往都有好的习惯,如有时间观念,做事有始有终,讲卫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等等,而且这些习惯都是打小养成的。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并牢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孙教授说首先要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要把培养习惯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教育目标来完成。其次,要对班级的孩子制定切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规范,并得到孩子与家长的支持认可。第三,要树立榜样。孩子毕竟小,喜欢模仿。作为教师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表率,用榜样给孩子树立心中的偶像。第四,培养习惯要持久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第五,要及时给予评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这些对我们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孙教授说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行为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发现儿童,*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的成长规律,发现孩子的潜能。*儿童就是*儿童的手脚、*儿童的思想、*儿童的身心。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多让孩子们积累经验,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努力实践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读后感10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借阅了《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 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几天几月的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随一生。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读完此书,我觉得每个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也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因此,让我们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5)

    ——《读懂孩子》读后感10篇

    《读懂孩子》读后感1

      读《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一书中“当孩子似乎在变坏时中的恃强凌弱”书中说的非常正确,孩子的恃强凌弱真的是受家庭人员的影响,还有家人在处理这方面事情的态度。我家两个宝贝,年龄相差三岁,是一个大宝未懂事小宝瞎闹腾的年龄差距,所以家庭大战就在小宝的出生那刻开始了。小宝小的时候大宝还可以让着小宝,家里还算和谐,只有两个人嘻嘻哈哈的笑声。当小宝一岁多有自己的“小主意”时候,大宝就没有耐心对小宝了,呵呵,总是因为一样东西争来争去,最后大宝不要了,小宝也就没有了兴趣,这就是童真吧,挣来的往往总是最好的。当时想着小宝小,所以多少会偏向小宝,总是能看到大宝委屈的眼神,说实话,小宝的出生对大宝来说是开心的也是烦恼的,开心的是有一个小妹妹了,烦恼的是家长不会像只有他一个人那么的关注他了。其实大人心里谁都是重要的,只是小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完善到能够理解这一点,也许只有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真正理解吧。大宝上幼儿园以后,真的让我在希望幼儿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老师的影响和每个学期的家园共育的读书会这个活动中,都是让我受益匪浅,看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真的想妈妈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呵护。读书会的每期的书我都会认真阅读,从书里能让我感受到想真正的理解孩子,走近孩子,作为家长真的要认真学习,不断的改变自己。尤其深刻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么与孩子沟通,《3-6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让我能够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阶段,应该有自己的反应,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让我能够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起码我心里很坦然,孩子对事情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自己成长,所以我就会学着放手,只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自己尝试。

      小宝三四岁了,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大宝自己在家就会碎碎念着说妹妹去哪了,也没有人陪我玩了,两个人成了对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也有吵和大的时候,我可不会再帮你们当和事佬了,他们在一起吵架的时候无非是谁拿谁的玩具啦,谁打了谁一下啦,这样的事情我就当没有听见没有看见,我心想,我费半天劲,问问这个问问那个,还没有转身的功夫你们两个就好的更一个人一样,我何必“啥操心”呢,自己还伤神。所以我也“难得糊涂”吧。

      所以说有时候孩子在有自己意志的时候就具备了对事情的判断,不管处理的对与不对,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咱们就等着看着孩子慢慢成长吧,放手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不管就是最好的管”这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一直提醒着我,相信孩子,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的多,看你给不给他发挥的机会了。爱孩子就相信孩子吧,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懂孩子》读后感2

      暑假里,我特意读了一本名字叫《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的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3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孩子》读后感4

      《读懂孩子》这本书,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素里再*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教师也应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学生感受得到,才能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转化为同一立场,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吗?

      作为教师,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读懂是基础,让我们每位教师为此努力吧!

    《读懂孩子》读后感5

      暑假里,我特意读了一本名字叫《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的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6

      说到《读懂孩子》这本书之前,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我们的班主任和我们说“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又譬如一些书上说有些孩子能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专心的看书,在还是小孩子时我也尝试去排除周围的干扰,但事实我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当时我认为我就是一个天生容易*扰的人,我也因没这种能力,烦恼了很久。

      以上是我童年的一些有趣回忆,但确实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假如有时光机,我应该把《读懂孩子》这本书带回去给我小学的老师看看,书中有一个篇幅讨论了孩子“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并不否认世界上有超强专注力的人存在,但那绝对是个例,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即使是我们*也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孩子呢?

      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很专心的看书,到吃饭时间了,家长通常会觉得吃饭比较重要,就会打断他,其实这样做对幼儿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专家建议孩子在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应该让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迟。

      同时我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需要提供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幼儿进行活动,我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开始时非常专注,但是当教室里老师开始谈论时,孩子们也开始分心。由以上两点可见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书章节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些简单有趣的亲子幼儿,所以可见孩子的专注力还是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的。

    《读懂孩子》读后感7

      以前的一位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素里再*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8

      我读完《读懂孩子》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其中提到师生关系与学习现象,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教学水*多高,只要是换老师,学生心里自然会产对比,面对这类学生,我们会产往往产生很多困感。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我由此想到了自己,面对一个个的孩子,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因此,作为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9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通过案例以及解决方法,作者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着案例中的孩子和作者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读懂孩子》读后感10

      初中生频频跳楼家长如何读懂孩子心理“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脆弱,如此不珍视生命呢?”近日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令大人们不禁发问。对此,华东师大儿童心理咨询师培训负责人曾祺反问道:“有几位家长和老师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他从儿童心理辅导的理论出发,结合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呼吁大人们为孩子营造心灵世界的“生态环境”。寻根探源大人为何不懂孩子的心灵世界在*,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传统。首先,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还是成绩和证书。在家长们的闲聊中,拿出来炫耀的总是“我家的孩子这次考了第一名”等等。学校教育则更以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不好的学生处处不受重视,自我评价很低。其次,大人们喜欢控制孩子。

      曾祺说,现在很多孩子都很不快乐,因为大人们总是依据他们的意志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导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带着一种负面情绪。近日曾祺接待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初中生长期以来被家长“逼迫”学钢琴考级,此前孩子一直还挺顺从的,但最近一次,孩子很强硬地说:“我不想弹,是你们要我弹,你们再让我弹,我就站到窗外去。”“这就是孩子已经在跟家长谈判了。现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命令——商量——谈判——谈判不成就是完蛋。”曾祺说,到这个时候,父母着急、老师焦虑也无济于事了。

      [改变观念]“蓝海经济”时代更强调情商近日,*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教师眼中的尖子生毕业后为何多是“高开低走”》的报道,文中称,福建从教37年的特级教师陈成龙告诉记者,他干了一辈子教育,“最遗憾和迷茫的”是“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多无所作为”。陈成龙解释说,当老师的总有一种思维定式,在校学习成绩和将来在社会发展的好坏成正比。但事实却是:原先在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表现**;在校成绩**,甚至被定义为“差生”的学生,在事业上却颇有成就。他反思说:“现在我对‘学生个个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对人才多规格的理念,很理解,很信奉。”

      曾祺提出,现代社会正从“红海经济”向“蓝海经济”跨越,“蓝海经济”中更强调的是人的情商,所以“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应该摈弃。沟通技巧家长需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转变了观念后,家长也需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除了儿童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身份外,曾祺也是一位小学生的父亲,他告诉了家长一些沟通技巧。怎样回应和肯定孩子的认知家长要放弃高高在上的架势,放下身段与孩子沟通,学会尊重孩子心中的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世界。相信孩子会判断、能够做现在很多孩子在不快乐的同时也不自信,因为大人们总是替他把各种事情做好,名曰为孩子好,实为“剥夺”他们做事的能力,导致孩子认为“我不行”。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怎样“软处理”当孩子的愿望和家长的期望发生冲突时,家长要“软处理”,而不是硬生生地说“不行”,最后导致和孩子彻底闹翻。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便会日趋紧张。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6)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10篇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被文中小华盛顿的所作所为,诚实的精神感动了!

      这个故事是讲小华盛顿用斧头砍倒了爸爸心爱的樱桃树,后来勇敢地承认是自己所为。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一定要诚实,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敢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你们看,在我们*时生活中,就经常有这样的人。

      有一次,我和弟弟在一起吃蛋糕,一不小心,蛋糕被弟弟弄翻了,地上到处都是。妈妈只看到满地的蛋糕,急着问这是谁干的,弟弟立刻红着脸承认是自己干的。看,这难道不是诚实、勇于承认的精神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学吗?

      想着,我的脸就红了起来。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在一起吃水果,一不小心,把水果刀掉在地上摔断了。后来外婆发现了向我们盘问,我一着急就说是弟弟摔的。现在想来真是自愧不如啊!

      诚实是人迈出的第一大步,有了诚实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搞垮你。诚实也是别人相信你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我们做人起码的准则。如果你犯了错,一定要诚实,要敢做敢当。而欺骗、说谎不是解决事情的好办法,只有坦然地面对,坦然地承认才是最佳办法。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人们号召: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原则!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2

      今天,我在考场上阅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列宁小时侯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他很不愉快。在妈妈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承让了错误,并受到了姑妈的表扬。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诚实比什么都珍贵。与列宁比起来,我差得太远了!想到着儿,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那是一年前的一件事,我在家里看电视剧《少林寺》,少林武僧那精彩的武打镜头,使我看呆了。这时“色空”打醉拳了,他一会儿打这儿,一会儿攻那儿,打得似醉非醉,令人眼花。我再也控制不住,就学了起来,和弟弟对打。我一拳打过去,弟弟也想练一下弯腰,谁知站得不稳,摔在地上。弟弟摔得很痛,发起火来,一拳打来,把我打得扑向水桶。“嘭!”我摔水轻,再往桶里一看,啊,一瓶汽水开了口。我见了,高兴极了,急忙把一瓶汽水和弟弟对半分。喝完了,装了些水。妈妈回来了打开汽水,喝了一口,觉得不对,一闻,哪有味呀,生气地摔瓶子,直骂卖汽水的商店。我和弟弟看着,羞愧地走到一旁。后来,我俩一直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妈妈。

      现在,我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定回家立即告诉妈妈这件事的真相。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3

      我一放假,妈妈就从汉唐书城买回三本书,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地读完了《培养孩子诚实善良的 00个品德故事》这本书。书中一个个既生动又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书中既有像华盛顿、列宁、林肯这些大人物的诚实故事,也有许许多多像“曾子杀猪”、“情同朱张”和“喜马拉雅少年”这样守信的故事;既有大将军韩信知恩图报的故事,也有摧人泪下的“阳光姐姐”和“冬夜的灯光”这些助人为乐感人的故事;既有宽容的老兵、又有善良的长发妹;既有舍身救助朋友勇敢的金凤凰,也有谦让他人的黛翎公主……

      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的心灵。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我要把这一颗颗美丽的宝石收集起来,作为我人生的财富。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用诚实和善良做底色,用守信和宽容做调色,用勇敢和机智做亮点。

      我要学习诚实的小华盛顿,当有错时要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还要学习守信的宋濂,当我向他人借书时一定要按期归还,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好孩子;我还要学习勇敢的韩信,当我在困难中得到他人帮助时,我一定会涌泉相报;我还要学习善良的钟离意,当别人遇到危险时,我会勇于挺身帮助;我还要学习宽容的老兵,用爱心去溶化敌友之间的仇恨。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4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阅读了《诚实的孩子》一文,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原来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先是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很不愉快。在他妈妈的帮住下,列宁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受到了姑妈的表扬。

      往事又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那是一天下午,我跟妹妹正在看《白蛇传》,那里边的`人物英勇得令人佩服,一会儿飞过去一会儿又飞过来,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俩忍不住了,跑到床上拿起床单学他们飞、舞。结果一不小心把床单弄到电灯上去了,然后就把电灯弄坏了。这时我心急如焚,生怕被妈妈发现了。又提心吊胆,不敢走出去告诉妈妈,怕妈妈批评我。“怎么办呀!这下可好了……”妹妹说。一直到现在,妈妈都不知道真相,只知道那灯是自己坏的,但我现在读了这篇文章,心想我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诚实比什么都珍贵。我比起列宁来,我差远了!现在我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后,决定回家后一定要告诉妈妈事情的真相。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5

      今天,我在考场上阅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列宁小时侯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他很不愉快。在妈妈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承让了错误,并受到了姑妈的表扬。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诚实比什么都珍贵。与列宁比起来,我差得太远了!想到着儿,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那是一年前的一件事,我在家里看电视剧《少林寺》,少林武僧那精彩的武打镜头,使我看呆了。这时“色空”打醉拳了,他一会儿打这儿,一会儿攻那儿,打得似醉非醉,令人眼花。我再也控制不住,就学了起来,和弟弟对打。我一拳打过去,弟弟也想练一下弯腰,谁知站得不稳,摔在地上。弟弟摔得很痛,发起火来,一拳打来,把我打得扑向水桶。“嘭!”我摔水轻,再往桶里一看,啊,一瓶汽水开了口。我见了,高兴极了,急忙把一瓶汽水和弟弟对半分。喝完了,装了些水。妈妈回来了打开汽水,喝了一口,觉得不对,一闻,哪有味呀,生气地摔瓶子,直骂卖汽水的商店。我和弟弟看着,羞愧地走到一旁。后来,我俩一直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妈妈。

      现在,我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定回家立即告诉妈妈这件事妆,的真相。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列宁小时候到他的姑妈家里去玩,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当时列宁因为害怕没有敢于承认错误。回到家后,列宁在妈妈的鼓励下写了一封道歉信给了姑妈,姑妈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是啊!诚实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一个诚实的小孩子。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好品质。没有了诚实,就失去了一切。

      这 不由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同 桌是一个女生。有一天,她把发夹拿下来说:“想不想要啊!”我没理她,但是她还在旁边烦我。我想:不如抢过来,可以安心写作业。我把笔一放,一下子就把她手上的发夹抢过来。她见我抢了她的发夹便开始“反扑”和我抢发夹,“啪”地一声发夹断了。我想完了,又要挨批了。好不容易放学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骗妈妈说:“我的同桌的发夹断了她问谁家有强力胶帮她粘一下,我说我有,就把这带回来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能慌张,不能慌张。可我还是很慌张。妈妈看出了我很不对劲。便不停地问:“是不是你弄的,是不是。”我越来越紧张,终于鼓足勇气说:“是我弄的。”我闭上眼睛想:马上又要骂我了。可是妈妈不但没骂我,还对我说:“没关系,诚实就是好孩子,我帮你粘上”

      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诚实能让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都是诚实好孩子。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7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阅读了《诚实的孩子》一文,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原来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先是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很不愉快。在他妈妈的帮住下,列宁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受到了姑妈的表扬。

      往事又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那是一天下午,我跟妹妹正在看《白蛇传》,那里边的人物英勇得令人佩服,一会儿飞过去一会儿又飞过来,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俩忍不住了,跑到床上拿起床单学他们飞、舞。结果一不小心把床单弄到电灯上去了,然后就把电灯弄坏了。这时我心急如焚,生怕被妈妈发现了。又提心吊胆,不敢走出去告诉妈妈,怕妈妈批评我。“怎么办呀!这下可好了……”妹妹说。一直到现在,妈妈都不知道真相,只知道那灯是自己坏的,但我现在读了这篇文章,心想我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诚实比什么都珍贵。我比起列宁来,我差远了!现在我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后,决定回家后一定要告诉妈妈事情的真相。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列宁小时候到他的姑妈家里去玩,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当时列宁因为害怕没有敢于承认错误。回到家后,列宁在妈妈的鼓励下写了一封道歉信给了姑妈,姑妈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是啊!诚实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一个诚实的小孩子。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好品质。没有了诚实,就失去了一切。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一个女生。

      有一天,她把发夹拿下来说:“想不想要啊!”我没理她,但是她还在旁边烦我。我想:不如抢过来,可以安心写作业。我把笔一放,一下子就把她手上的发夹抢过来。她见我抢了她的发夹便开始“反扑”和我抢发夹,“啪”地一声发夹断了。我想完了,又要挨批了。好不容易放学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骗妈妈说:“我的同桌的发夹断了她问谁家有强力胶帮她粘一下,我说我有,就把这带回来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能慌张,不能慌张。可我还是很慌张。

      妈妈看出了我很不对劲。便不停地问:“是不是你弄的,是不是。”我越来越紧张,终于鼓足勇气说:“是我弄的。”我闭上眼睛想:马上又要骂我了。可是妈妈不但没骂我,还对我说:“没关系,诚实就是好孩子,我帮你粘上”诚实比什么都重要,诚实能让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都是诚实好孩子。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9

      《诚实的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俄国作家屠洛涅夫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克雷洛夫和得米特里耶夫的寓言故事。

      一天,得米特里耶夫来屠格涅夫家做客。屠格涅夫当着客人的面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写得比米特里耶夫更好。客人刚一走,屠格涅夫的妈妈就把儿子打了一顿。她气呼呼地说:“你这个十足的小笨蛋,怎么在刚才那位大作家面前不说他好,而说别人好呢?”

      屠格涅夫一点也不害怕,他大声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你难道叫我做一个说谎的孩子吗?我才不呢,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妈妈,这不对吗?”

      屠格涅夫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问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顿时明白了。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呀!”

      看了屠格涅夫的故事,我马上又联想到了打碎花瓶的列宁、误砍樱桃树的华盛顿等很多诚实的人。诚实的人,一定不是弄虚作假的人;诚实的人,一定会踏踏实实地做事;诚实的人,一定会勇于承担责任。我又想到了“狼来了”中撒谎的小孩最终还是被狼吃了,还有那个叫匹诺曹的小孩,一旦撒谎,鼻子就会变长。虽然我知道鼻子变长只是说说而已,可是那个长着长鼻子的怪模样好象就在面前。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爱撒谎的人会害人害已,做人就要脚踏实地,要问心无愧,正如鲁迅说伟大的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实。记得有一次,我的乳牙松了,妈妈就带我到街上一家诊所去拔牙,拔完后妈妈就直接带我回家了。到家后才想起诊所忘记收钱了。妈妈非常不安,马上带着我又返回那家诊所,付了钱。那位拔牙的医生说:“是我忘记收钱了,想不到那么热的天你们还把钱送来,真是诚实守信的人啊。”

      我想,诚实也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爸爸妈妈外出时给我布置了读5遍英语课文的任务,可我只读了3遍就不想读了,等爸爸妈妈回家后,就应该诚实地告诉爸爸妈妈,而不是骗他们说读了5遍;还有考试没考好,也应该诚实地把考卷拿给爸爸妈妈签名,而不是模仿他们签字;当然我们也不能在家长面前很诚实,在学校里就不诚实,那样也不是真正的诚实。

      我们对别人要讲诚信,对自己也要讲诚信。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诚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有诚信,我们就可以拥有一切。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诚信上路,在言行一致中成长吧。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10

      今天,我在考场上阅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先是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很不愉快。在妈妈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受到了姑妈的表扬。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诚实比什么都珍贵。与列宁比起来,我差得太远了。想到这儿,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那是一年前的一件事。那天,我在家里看电视《少林寺》,少林武僧那精彩的"武打镜头,使我看呆了。这时“色空”打醉拳了,他一会儿打这儿,一会儿攻那儿,打得似醉非醉,令我眼花。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就学了起来,和妹妹对打。我一拳过去,妹妹被吓倒了,正好倒在了水桶上面,“嘭”!她摔得不轻,再往桶里一看,啊,一瓶汽水开了口。我见了高兴极了,急忙把这瓶汽水和妹妹对半分。喝完了,装了些水。妈妈回来了,打开汽水,喝了一口,觉得不对,一闻,哪有味呀?生气的摔了瓶子,直骂卖汽水的商店。后来,我俩一直没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妈妈。

      现在,我懂得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我决定回家立即告诉妈妈。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7)

    ——《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1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6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5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母亲有必要仔细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母亲该有的素质。

      弗罗姆说,可以用考察一粒种子成长的方法来考察一个人,是啊!一粒种子看起来弱小卑微*淡,但其内在却存在着巨大的生长潜力。在该有的时机,必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去年初,想让孩子报个围棋班,于是买来了象棋和军棋,每天有爷爷负责跟儿子一起下棋,结果,没多久把棋子扔地到处都是,不愿意学,于是放弃。直到今年年初,带孩子去公园,在围棋台上有爸爸指导和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下过几盘,几局下来,便发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爸爸给买来了五子棋,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起床要跟爷爷一起下,几局下来,下棋的“行话”已经学的八九不离十了,棋艺也长进不少。

      世界上有很多爱是为了聚首,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放手。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更是爱的结晶,母亲有义务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在发现和安全感中进步!

      宝贝,曾经妈妈那么盼望你长大,也曾经为大晚上起来给你冲泡奶粉而抱怨,更是一度把你丟给奶奶睡,想来是多么惭愧和羞为人母!

      妈妈希望你能永远像现在一样晚上睡觉依偎着妈妈,放学回家飞快地跑到跟前叫妈妈,妈妈愿意永远做你的"避风港,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与万千母亲的使命一样,伴你长大后,用你健朗的臂膀展翅搏击于属于你的天际!

    《发现母亲》读后感2

      一次在空间里感叹: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身上肩负的双重责任重大。就在这时,王校长推荐一部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我特地吩咐女儿借回这本书,利用这次外出旅游的机会,静心地读完这本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起了我的沉思。

      诚然,“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闲暇之时,聊起家庭,我总是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终生老师。家庭的兴衰和孩子的成败,取决于母亲。这两句话虽是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更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生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孩子的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发明大王爱迪生不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吗?

      从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从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母亲节之际,向“母亲”的教师,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共勉。

    《发现母亲》读后感3

      有些人已经长大了,应该出去工作养活自己,但却不知道努力,还让母亲不停地劳动或者向父母要钱花。这种人根本就是寄生虫,不需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社会也不需要这样没用的人。他们父母养大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他们,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2)这样的人活着也没有任何价值。(3)

      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会冲着父母大喊大叫发脾气。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母亲的心比他自己要难受的多。哪个母亲不愿意看见孩子高高兴兴的笑脸,而愿意自己孩子成天愁眉苦脸的。

      我不要做这样的孩子。虽然我也做过一些感觉愧疚母亲的事情。但是我会好好报答母亲,用我的学习成绩用我的本领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一定会是好样的。

      最后我要对妈妈说:“谢谢您,妈妈!”

      (1)在我们的生活中,换了哪个母亲出于对自己小宝贝的爱都会这样做的。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2)有的人因为母亲给的钱少了,甚至会用刀刺向母亲,这样的人比毒蛇还狠毒,那是生他养他的妈妈啊!

      (3)要是换了我,我不会那样做,我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创造辉煌!

    《发现母亲》读后感4

      读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母婴顾问,一个母婴护理培训老师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皮肤传爱、哺乳连心、母子感通、子宫心理、宫外孕育、脂肤性格。这一系列的育儿真谛需要我们去传播。

      从小我就一直坚信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发现母亲》读后感5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一直努力想做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向优秀老师看齐!”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发现母亲》读后感6

      原以为这是一本早期教育方面的书,我从图书馆借来,想从中发现一些更适合我儿子的教育方法。但我错了,这是一本让我意外但惊喜的书,里面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但却又如此让我折服。作者王东华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如此地崇高,但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却又如此势单力孤。

      我被深深震憾了!

      “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

      掩卷凝思,感到身为母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在书中,作者讲到:

      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犹如树根与树;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然而放下书,收获在心的--更多:

      培养孩子的气概犹如楼房之于梁柱,倘若仅把着眼点放在孩子智力的开发上,而忽略了

      气概(我认为包括意志、品德)的培养,那孩子成长的高度依然会受到限制。

      下面我把作者关于“气概”的论述摘录一段,希望与为人母者共免:

      在进行研究时,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那就是达尔文、马克思、孙中山、爱因斯坦、*等,如果不从事他们成功的那种事业,他们还会成为伟人吗?也就是说如果达尔文生长在其时的*,或者当时英国的生物学还没有,那么达尔文还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如果能,又是什么原因?

      我的看法是,如果达尔文少年以前这段时间的环境不变,那么他仍然会成为一个伟人。他这时可能不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与之相当的另一个领域里的伟大人物。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高度的,既不是智力,也不是非智力,甚至也不是品德,而是气概!而气概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归入第几流人物档次的自我期望。

      现在人们的一个错误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

      其实,孩子们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气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

      因此,如果某个人的气概是"杰出的",那么理想不过是在这"杰出的"后面填空,填上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

    《发现母亲》读后感7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8

      看到《发现母亲》里的情节,很多父母的高要求,严厉,吝啬爱的付出,发生了许多悲剧。本来应该是最亲密的母子、父子,却成了死敌、成了他们手下的亡魂。我们应该反省的是什么呢?“虎毒不食子”。

      为何父母会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深思。哪里出了问题呢?教育?谁的教育?哪里的教育?我想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我曾看过一段演讲,说孩子上了中学,中学老师说你们小学老师是怎么教的?上了高中,高中老师说你们初中老师怎么教的?上了大学,大学老师说你们高中老师怎么教的?追本溯源,还是我们父母怎么教的?

      在很小的时候,记事就听爷爷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父母在三岁前没有教好,那么就有点棘手。三到七岁还没有教好,就不好再改了。可是我们就不去纠正了吗?不,我们是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改掉他的坏习惯,让他们走上正轨。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细致、智慧的应对,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

    《发现母亲》读后感9

      《发现母亲》这本书,在09年刚进入母婴中心时,就听曹主任说过,更清晰的记得她说过书中的两句经典“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但我却一直没有接触过它。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他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发现母亲》读后感10

      两年前侥幸工作调动之际,颇懂我心思的友人送至一本林格先生的《青年教师成长之旅》,摆至案头已成尘封的记忆。

      读书重要的心扉在学校明德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的督促下悄悄开启——我谓曰“静悄悄地花儿秋日开”。

      轻轻掸去封面上的灰尘,原来这是一本书目简介,其间提到的五十四本书,自己居然看过的不到三本!我汗颜,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我惭愧,居然仍未认识自己依然还是深井之蛙。

      儿子在九月一日那日书包一背、胸脯一挺,满怀憧憬地成了一名光荣而神圣的小学生!为儿上学方便,我搬出了和婆婆同居的家另开炉灶,也因此成了一位身肩百职的郑重母亲!

      角色需要,在林格老师书目的指引下,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走进了我的眼界,走进了我的内心,走进了我的生活!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母亲,这个名字的特色唯有“神圣”二字可以担当!母亲,这个角色的失职将铸成对孩子永远的愧疚!

      一、她是孩子身体健康的营养调节师!

      当孩子还没有着落时,母亲的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孩子身体的将来。你是否好好爱护着儿子的襁褓——子宫?你是否科学饮食,善待着自己的身体?你有不良的嗜好吗?你是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任意糟蹋着自己年轻的躯体?你是否想到自己最终会是一位母亲?

      当孩子孕育,饮食、心情、运动、休息乃至胎教等等,我们想到这些对孩子有多重要了吗?我们身体力行着做一名合格的准妈妈了吗?我们的自控力能配得上妈妈这个温馨的称谓吗?想起儿子十月怀胎,有一件事我无不后悔!当儿子被查出眼睛弱视时,不得不怀疑这是因为自己怀孕期间看电视距离太近。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粮!殊不知现在的妈妈有多少天生无奶或奶不足,原因固然多多,但一定也和自己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美丽苗条或是安逸,残忍地剥夺孩子吃奶的权利!当孩子个子矮小时,却又大吃特吃各类补品,这时的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曾经的不义?

      二、她是孩子品格的塑造者!

      一个好的母亲胜过100个学校的老师,母亲的素质、性格最直接的影响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时候,孩子与母亲交流的时间比父亲多得多,母亲的影响也就大得多,尤其在孩子初中以下的时光。母亲的优点,缺点,尤其是突出的优点,缺点将在孩子的一生里产生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个暴躁的母亲是很难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的,一个爱好低俗的母亲是很难引领孩子步入高雅的,一个心胸狭窄的母亲是很难塑造出宽宏大量的孩子的……

      母亲是第一个在孩子心灵的白纸上写字的人!就让我们端端正正地写下每一笔吧,因为那是孩子的将来。

      三、她是孩子最可靠的心理咨询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8)

    ——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1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的确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孩子的阅读,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为了这个目标每个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推荐读物,讲故事比赛,悬疑激趣……各种阅读方法可谓琳琅满目。但是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孩子很难爱上读书。仔细观察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大都生活在一个喜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中。在书香浸润的家庭中,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如果父母本身爱读书并且从小就注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那么孩子喜爱读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须老师们这么苦口婆心?当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而叹息抱怨的时候,请检查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你可能给孩子买过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玩具,带孩子吃过大餐,可是你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有益的教育?你可曾在孩子小时候为他声情并茂的读过《大灰狼》或《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你可曾在孩子问你“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天上有星星?”的时候给过孩子鼓励和慎重的回答,或者为此引导孩子查阅书籍?你可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爱读书,诚实,负责……?许多家长都没能做到这些。他们有太多的事:做家务,看电视,上网,等等,总之很忙,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开始都很聪明,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许多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过孩子,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有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妈妈的爱好是睡觉和打麻将……”试想这样的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出爱学习的孩子呢?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注重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还不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再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该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累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累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在家中,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学校,我们是多个孩子的“母亲”。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2

      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

      1、理念(优先于)方法。

      2、兴趣(优先于)知识。

      3、状态(优先于)能力。

      4、品德(优先于)分数。

      5、空间(优先于)帮助。

      6、感受(优先于)道理。

      7、习惯(优先于)聪明。

      8、关系(优先于)期望。

      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3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4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题记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唐代上至妃嫔下至百姓之女多能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就连当时的名妓也都是以才情出众而不是以*。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但*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暗淡的。

      作为新*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另外,现在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绝大多成为了工作当中的女强人、女汉子,却严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女人好累啊)

      现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重要性,更没想过如何去训练母亲。很多人都是应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养方式。同样也是错误的资源浪费。孩子是一件精细的艺术品,需要我们组装,可是没有附带说明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5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题记

      假期里我在读一本厚厚的书(八十万字),书名叫《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1999年,王东华推出他历时6年,精心打造的80万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他在母亲教育方面的10大发现,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该书一经推出,无论是对图书市还是社会思潮,都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狂飙,将数亿双目光都共同投向了母亲教育,从而历史性地将母亲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悲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不知道在今后如何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一个充满自私、卑俗、猥琐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志气高昂的人的。这些人尽管生理健全,但是却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他们的孩子生理上健全,但精神上却被他们亲手制造的一次次精神车祸致残,成为精神不协调者,成为反社会性的人格,成为罪犯,这些人象繁殖苍蝇老鼠一样在地球上为我们人类繁殖精神残疾者。

      “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里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最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地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一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孵出金色凤凰的,而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必须的成长环境,净化我们自己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务。

      “象服兵役一样来服母役“

      读了以上文字,相信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多少年来我们强调家庭教育,但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更是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在读过文中许许多多生动的案例后我们更意识到家庭教育中母教尤为重要。

      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尤其是读到那句象服兵役一样来服母役,真觉得很在理,应该让所有的做妈妈的和即将做妈妈的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心甘情愿地履行母亲的一切职责。

      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无理取闹,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曾经有个孩子打了人却拒不认错,找到家长的时候我们便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是从家长哪儿学到的“功夫”。

      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我校曾经有位同学的家长因婚外恋使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但是这位聪明的母亲不是向孩子喋喋不休地诉说其父亲的不是,而是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告诉孩子离婚仅仅是大人的事情,爸爸妈妈都像从前一样地爱她,把家庭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我们从孩子身上看不到一般的离异家庭孩子常出现的情绪和性格变化问题。这位母亲是明智的,她懂得斩断痛苦的链条,保护孩子心灵不受伤害和污染。这是真爱,大爱。

      如果所有的家长,所有的母亲都能认识到一个母亲的职责和义务,那会给无数的孩子带来快乐的童年和谐的人生。这对于家庭幸福,对于社会和谐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6

      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

      1、理念(优先于)方法。

      2、兴趣(优先于)知识。

      3、状态(优先于)能力。

      4、品德(优先于)分数。

      5、空间(优先于)帮助。

      6、感受(优先于)道理。

      7、习惯(优先于)聪明。

      8、关系(优先于)期望。

      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7

      这周五,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到阶梯教室,听王强老师作报告《发现母亲》。

      报告是用幻灯片来演示的,看完片子,我们眼睛里都充满了泪水。

      这些泪水,有我们因为自己做了愧疚的事情而流下后悔的泪水;有母亲为我们做了太多太多事情我们却无法回报而流下愧疚的泪水;也有想到了将来可能还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母亲就已经离开人世而流下伤心的泪水。

    发现母亲读后感8

      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读。更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静回味无穷,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而养孩子呢?王老师的反问正道出我国育儿的欠缺之处。我们什么时候想到要为即将到来的一个生命去打电话咨询,去购买一本书籍,去拜访一个教育成功的母亲呢?

      在今天,什么都在讲品牌,可是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母亲这个本质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孩子成长的筝线应牢牢地捏在母亲手中。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原来是自己没时间照顾孩子,或者说为了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而拼命忙于挣钱,这不仅不表明你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恰恰相反,却表明了你对孩子教育的无知。如果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自己没时间做人。

      因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写的太好了,读到这些时,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现实,有多少家长不是自己图省事把孩子送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纵然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替代一个母亲的位置啊!

      越读我越想建议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会的家长朋友们都来读读这本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9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母亲有必要仔细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母亲该有的素质。

      弗罗姆说,可以用考察一粒种子成长的方法来考察一个人,是啊!一粒种子看起来弱小卑微*淡,但其内在却存在着巨大的生长潜力。在该有的时机,必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去年初,想让孩子报个围棋班,于是买来了象棋和军棋,每天有爷爷负责跟儿子一起下棋,结果,没多久把棋子扔地到处都是,不愿意学,于是放弃。读后感.直到今年年初,带孩子去公园,在围棋台上有爸爸指导和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下过几盘,几局下来,便发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爸爸给买来了五子棋,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起床要跟爷爷一起下,几局下来,下棋的“行话”已经学的八九不离十了,棋艺也长进不少。

      世界上有很多爱是为了聚首,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放手。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更是爱的结晶,母亲有义务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在发现和安全感中进步!

      宝贝,曾经妈妈那么盼望你长大,也曾经为大晚上起来给你冲泡奶粉而抱怨,更是一度把你丟给奶奶睡,想来是多么惭愧和羞为人母!

      妈妈希望你能永远像现在一样晚上睡觉依偎着妈妈,放学回家飞快地跑到跟前叫妈妈,妈妈愿意永远做你的避风港,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与万千母亲的使命一样,伴你长大后,用你健朗的臂膀展翅搏击于属于你的天际!

    发现母亲读后感10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的80%。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为先,明理的开始

      *人讲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须懂得孝敬父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拥有一颗爱心,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懂礼貌,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人际交往中学到并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在他*后也必将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爱戴,同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学习,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骂了,说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长辈代劳了,这导致了孩子行为能力的低下,对家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造成了孩子在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易发脾气,而在外人面前则表现出不敢交流,没有安全感,封闭自己等不好的行为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当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总想着不要让孩子吃亏,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中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从而变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却很胆小,而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则会容易产生没有安全感,无法尽快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生活。有些家长则是坚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孩子独立去做,在不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中孩子在独自完成中收获了自信,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从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条理性,这样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内心的勇气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其特点是敢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做事胆大心细。自信的获得应该来自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一个学生获得自信更多来自他的学习以及成绩,因为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误区,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从小看他的成绩来判断,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就像我们*时播种耕耘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生根发芽,到一定阶段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提高。

      一位家长在他的日志上写他儿子喜欢吹单簧管,吹的还是不错的,结果第一次要登台表演,孩子心里蛮紧张的,经过多次练习,到表演的那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爸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的一道坎,你迈过去了,以后你都不会胆怯了。”另外还告诉孩子,爸爸就在台下听,你就当吹给爸爸听。结果那天表演很成功,从孩子开心的表情中感觉到他收获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来自于孩子有勇气完成一件事,在不断完成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颗心脏会时常告诉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劳动的意义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反正你说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让孩子劳动起来,他才会明白劳有所获的道理。

      一天读小学的儿子问他妈妈要五块钱,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天热要买冰棒吃,结果他妈妈没有给他,他气的不得了。后来爸爸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孩子说的理由让他感到意外,孩子说同学有时请他吃冷饮,次数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钱,来回请同学。爸爸觉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给了他五块钱,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给他钱,因为你给予他的,他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爸爸问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钱吗?”,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给你一个挣钱的机会怎么样?”,他听了很高兴,忙问是什么机会,爸爸便告诉他:“以后大人做饭,等大家吃完饭,你把碗筷洗了,厨房收拾干净,客厅地面打扫干净,按照这里最低工资标准乘以你劳动时间和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比值,算下来每周给你六元”,从此以后家里饭后的家务劳动就交给了他,刚开始他做的挺好,但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细了,这时在扣他工钱的时候会跟他说:“如果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不仔细认真同样也会挣不到钱,老板也会扣工资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对爸爸说:“老板,今天能不能请病假?”,他举起一只手,原来有一点小擦伤,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诉他,如果父母也因为这一点小毛病请假,我们同样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报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吃完饭他会很自觉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与得到,甚至他会有计划的花钱,因为他知道通过劳动得到的钱是不容易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9)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推荐访问:读后感 发现 孩子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