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6月02日 07:55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19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8 09:42:01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19篇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xx银行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子公司,各分行,总行各部门: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  人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19篇,供大家参考。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19篇

    篇一: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xx银行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子公司,各分行,总行各部门: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

      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银发〔2019〕11号)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加强“三农”领域金融合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现就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引导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与本行信贷资金有效对接,发挥本行金融产品丰富、信息技术先进等优势,将金融资源优先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二)任务目标。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明显提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力争对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涉农贷款余额高于上年,农户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持较快增速,乡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明显提高。

      —1—

      二、切实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一)加大乡村振兴信贷支持力度1.充分支持乡村振兴农户贷款融资需求,在信贷规模配置、利率优惠政策等方面对农户经营性贷款进行倾斜,信贷规模配置方面,充分满足农户贷款信贷规模需要;贷款利率方面,农户经营性贷款利率在零售经营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下调,普遍低于同期个人购房类贷款及消费类贷款利率。2.在授信授权政策方面,鼓励分行根据当地特色行业、优势产业具体情况,结合行业产业经营周期及发展规律,实行一案一策,定制专业金融服务方案。同时,结合当地经济状况、产业情况、客群特征、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风险审查,并从把握业务真实性、加强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监测、明确贷款容忍度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指导,实行差异化授信授权策略。在审批的模式方面,积极拓展与涉农相关数据的应用,持续推进自动化审查审批模式,提升审查审批效率。适时开展检查及后评价工作,及时识别业务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实行即查即改原则,保证业务良性发展。(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1.加大与省级联社及其下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合作,大力推进以省级联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主要目标客户的银银平台财富云业务合作,帮助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财富管理产品线,以创新财富管理产品增

      —2—

      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收入结构。2.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我行银银

      平台向农村金融机构大力输出支付结算服务、金融云技术等综合金融方案,为村镇银行、民营银行提供包括核心系统在内的建设运维服务,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竞争能力、服务能力;为县域城区农商行提供包括代理接入网联、超级网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金融市场重要基础设施,满足其客户支付结算需求。

      3.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资金来源。利用同业授信、同业存单投资、流转、票据贴现等方式,为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渠道,提供流动性支持,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加快资产流转,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促进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

      4.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贷款等服务能力。为农商行涉农、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提供技术、制度、风控模型的支持,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三)明确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产业支持力度

      1.聚焦扶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和扶贫企业发展,对于带动贫困户脱贫、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引导扶贫等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信贷倾斜支持,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带动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机会。

      —3—

      2.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加大对粮食收储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为重点粮食收储企业配套支持资源,包括实施差异化定价、配置信贷规模、风险资产等专项业务资源等。

      3.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深化与农产品加工、乳制品生产、农业科技研发、生态农业、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业务合作,着力推动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健康发展;重点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对于当地农业产业集中、规模化明显的地区,在准确把握行业及企业规律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差异化经营方案、配套信贷政策,促进当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4.促进农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支持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如将旅游与农业相融合,支持乡村绿色生态旅游等快速发展,助力当地农民创收增收。

      (四)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1.与当地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机构合作,联合开展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业务;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下游农户客群,加大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金融服务力度,对产业下游农户开展个人助农贷款,支持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融资需求。2.继续做好农地抵押贷款业务推广和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后

      —4—

      续衔接工作,巩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效,持续提升我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信贷规模、利率优惠、资源配置等各项政策继续向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倾斜。

      3.继续推进三明等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创新担保方式,为林农提供以“林权”作为抵押物、且单笔期限最长可达30年的个人经营贷款,支持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经营;引入地方政府背景的林权流转经营公司,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4.探索创新环境要素类质押融资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发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绿色金融债等,将募集资金优先用于支持绿色农业、美丽乡村、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态治理等各类符合《绿色债券支持目录》的绿色项目。

      5.利用我行在标准债券承销方面的市场地位和债券承做承销服务能力,帮助优质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联动农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涉农企业由我行承做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市场化为导向,健全农村地区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

    篇二: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金融科技向农探伸

      八月,本应“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然而,蝉鸣蛙叫的南方仍是烈日炎炎,暑气正浓,乡村的八月正是一年中最为闲适的时节,所谓的“二四八月”,便是指这时的农闲。农人难得一时闲是为月余后的丰收蓄力,可乡村的变化却从未停歇过,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暖风频频吹来,让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向农探伸的强信号。

      以金融科技为引,培育农村金融产品“致富果”。在7月12日吉林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第二批创新应用公示中,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均聚焦于助农惠农的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已然开启以金融科技为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要求,坚定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农村金融服务嫁接“科技枝”培育“致富果”做足准备。

      一边是金融科技打破金融服务时空限制,以科技思维对市场、“三农”客户及金融数字化产品进行科学定位。把创新效率放在首位,简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创新节奏,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金融资源获得性强、交易

      1

      信息对称、降本增效等优势,抢占市场商机。另一边是在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农业主题方面,如中国银

      联联合17家全国性银行推出了小微企业卡、“乡村振兴主题卡”,一是结合小微企业经营业主、农村居民生活需求,为其提供保险服务、法律咨询、医疗咨询、出行服务等基础权益;二是联合商业银行共同投入,持续向持卡人减费让利,借记卡单卡费用最高减免近200元;三是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主题卡”的涉农信贷“A+B”模式,做实卡的农村信贷支持功能。

      以金融科技为筏,搭建助农支付服务“民心桥”。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服务触达体系是关键。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呈现面积广、客群散、规模小、频次低等特点,单纯依靠助农网点的服务模式难以对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有效覆盖。如何以金融科技为筏,实现多渠道触达,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多层次立体化服务格局,延伸服务半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2年,金融机构全力践行“支付为民”,中国银联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农村下沉,通过建设“移动支付引领县”、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推出二维码助农取款业务等方式不断加快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提档升级。目前已打造90个“移动支付引领县”,近3万个惠农站,让科技服务之筏划向乡村,搭建助农支付服务“民心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金融科技为泵,激发数字农收平台“丰产粮”。中国人

      2

      民银行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继续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需要走开放化合作道路,构建数字乡村“协同生态圈”。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中国银联基于“云闪付”App及商业银行掌银等金融App通过“找伙伴、搭平台、供服务、筑生态”的模式,促进场景融合、业态联动,不断融入乡村发展联合生态,助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一方面,设立金融惠农服务数字营业厅专区,打造集供应链金融信贷、农村智慧金融、金融民生综合服务等涉农金融基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门户,通过后端与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进行对接、前端与各涉农服务机构(如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农业科技公司等)进行“一对一”对接,满足不同受理场景需求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中国银联通过实践形成了农产品收购“支付+管理”的创新模式,联合银联商务、当地农村商业银行,打造了农产品收购平台,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支付结算、订单管理、电子对账和数据增信等服务,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做好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信贷服务,为农户、涉农企业定制智慧解决方案,实现订单电子化和支付移动化,解决农产品收购支付繁琐的问题,激发数字农收效能,实现数字“丰产”的支付新触点。

      3

      蒲扇轻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丽乡村,田间地头有金融科技的强音在回响,新农业在向外走,新农村金融正往里来。

      4

    篇三: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举措,农村金融机构也进行了积极的响应,要实现农村区域的金融科技全面应用,有很大的现实难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乡村振兴;科技信息

      金融惠普政策对加强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时代的价值意义,面临现实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结合金融科技的自身服务优势深入农村一线,根据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创建优化新的科技金融模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的助力。

      1.金融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不断促进我国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还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极有利的影响。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内在创新,它为农村金融科技的普惠政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进行农村金融科技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科技进步的金融转型道路,同时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农村区域的有效途径。

      1.金融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障碍

      1.金融科技渗透发展有局限性

      农村地区人口普遍老龄化,很多农户由于不懂使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较低。农村的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创新缺乏科

      学的规划,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导致金融知识的普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助农型金融产品的推广和金融服务的使用。同时农户对相关的金融政策措施的宣传落实中存在了严重的不足。

      1.缺乏高效数据来源渠道

      农村用户的数据类型较多,消费记录也显示出分散的状态;农村金融机构对社交媒体与网络日志等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无法真正的掌握;农户的征信数据显示不完整,还会出现一些客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的信贷数据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借贷关系中对小微企业与农户无法完全的覆盖,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获客的成本,信用审核的潜在风险也很大,对农村金融惠普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1.金融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主要体现的功能就是支付结算,融资类的金融产品通常使用抵押担保的思路进行开发和使用,银行之间同质化的竞争严重,同时也欠缺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度低,融资类金融科技产品与支付宝、微信及农产品的电商平台粘连度很低,未形成金融信息数据的产生、整合、应用的完整科技金融基础链条。农户手中的农产品和服务用户之间的信息彼此不连通,金融科技的融合度较低,进行服务的产品单一,关于区块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鲜有农村金融的机构参与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局限于其后台支撑的层面中,只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属性,未进行系统的科技规划,体现为金融管理的包容性不足,金融科技在农村区域中总体还处在金融科技的起步阶段。

      1.金融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优化措施

      1.提升金融科技思维,强化大数据应用

      通过微信、qq等一些社交网络平台加深与各类电商平台的合作,对农村区域全面的金融产品嵌入,让农户的各种消费都与金融产品进行关联,搭建商家与消费者共同构建的消费生态圈,提升农村用户的体验度,不断的进行交易数据积累。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确立科技金融的发展理念,对网点布局进行优化,改造实体网点的格局。深入农户普及金融科技知识,提升农户金融意识、同时培养信用的观念,让农户了解金融科技产品的便捷优势,从而提升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度。农村的金融机构还可对电商平台数据和农户交易数据为基础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主体的消费习惯和投资爱好及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农村地区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同时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1.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升科技金融使用度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首先抓住当前信息科技发展的时代契机,加大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创建出智慧银行的新金融模式。充分利用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平台搭建网络贷款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然后展开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联合电商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好第三方支付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创新与平台客户的资源共享,通过外部力量的帮助提升金融科技的创新成果。最重要的是培养农村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根据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的层次和重点制定培养机制和计划,同时对农村银行的管理体系和薪酬制度进行完善,提升金融科技的业务占比,有效激发金融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1.促进信息科技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

      要创建全面的科技信息创新新平台,包括面向农村的电商平台、农民网络借贷平台、农村物联网信息交易平台、农业信息综合平台等进行科技金融的嵌入,突破金融服务的实体网点局限,对银行客户的准入门槛进行降低,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进行拓展,为农村特殊区域提供更高端智能的金融终端科技设备,从实际的应用出发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当今的金融科技技术搭建信息数据的信贷模式,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到信贷服务中,让农村金融的成本实现

      降低的同时提升金融工作效率。搭建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网络金融模式,为小微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线上融资服务,还应当不断优化信贷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出一些短期的金融产品,不断对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产品期限和还款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

      1.完善农村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撑

      持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传和普及农户惠普金融知识,提升广大农民群体和经营主体在金融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农村金融科技的嵌入打下受众接受的环境基础,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域内电商的扶持力度,支持互联网交易,连通物流下乡通道,畅通农产品的流通途径和交流信息渠道,为农村金融科技进入农村创建有利的农村市场环境。通过一些实际办法,引导金融科技有序地进入到农村区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乡村振兴工作战略是要打持久战,不但需要金融科技的投入更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各方助力支持。另外,金融科技的应用过程中在农村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结合实际农村的文化水平情况,开发出适合农村区域适合的金融产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深入农村区域实践,为村民带来实在的便捷服务,提升农村金融科技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志扬,田晚荣.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中国妇女报.2016.

      [2]孟祥东,薛兴利.农业大数据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2015.No.474.5-8

    篇四: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金融科技赋能北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2021年人民银行联合六部门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以来,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涉农涉牧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电子化,提高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下沉率和渗透率,助力农牧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运用智能移动技术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不断优化金融服务。

      聚焦“精细化”,优化服务环境一是规范营业网点建设,推动营业网点标准化转型。将《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要求》《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评价准则》等国家标准的实施推广与建设广大客户满意的银行战略定位相结合,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标准自评估达标工作,持续加快网点转型,逐步推进网点硬件改造。

      二是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加大密集区服务力度。以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目的,强化日常维护,全面推进便民金融服务点的建设。各机构在人员聚集的村落和

      1

      商圈密集点设立便民服务点,为客户提供现金存取、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操作指导、业务咨询、产品推介、营销宣传等金融服务,惠民便民,以及普及金融知识、防诈骗教育。进一步拓宽银行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客户家门口的银行,真正践行“身边银行”理念。

      三是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提升服务便利性。采用手机银行、移动终端等现代化支付工具,以较低的成本,将渠道先进、资金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延伸至整个农村(社区),不断提升农牧区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和金融服务水平,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聚焦“数字化”,拓宽服务手段一是推进金融服务无障碍,技术应用适老化。将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无障碍服务建设工作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组织金融机构开展APP适老化改造。全区35个APP完成改造工作并投产上线,实现了大字体、大图标、流程简化、功能简化、智能语音、AI客服等功能,极大提升了老年人使用金融客户端的便利性、易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推动金融服务融合化,业务运营数字化。为提高客

      2

      户办理业务效率,减少柜面资源占用,更便捷地服务乡镇及广大城镇社区、农村地区客户,陕坝农商行借助移动金融服务车便利特点开展存款产品、积分系统、贷款清收催收、云闪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做实客户服务工作,实现存、贷、电子银行一体化上门营销,为特殊人群及老年客群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填补偏远农区金融服务空白,逐步形成了“乡有网点、村有服务车、家有手机银行”的线下服务渠道。

      三是适应金融服务新需求,丰富生活消费渠道。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缴费渠道,避免乡村地区缴费难的问题。河套农商行通过建设农信驿站,主动适应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新需求,将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贷款申请、贷款查询、代缴电费、电话费、社保查询等金融功能有机融合,架起银行与农户之间金融服务的桥梁。陕坝农商行上线了客户积分商城,实现京东自营商品的线上积分兑换,支持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手机号码话费充值和爱奇艺VIP会员充值等;线下接入了涵盖衣食住行的本地优质商户32家。同时,在营业网点搭建了Pad商城和积分兑换超市,增强老年客群消费体验感。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签约客户22379人,签约29299笔,金额达到25.22亿元。

      3

      聚焦“智能化”,加大产品供给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在通辽、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呼伦贝尔进行“智慧畜牧”试点,依托肉牛、奶牛全产业链交易流程,搭建涵盖物联网、AI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生物资产管理金融服务链条,为核心企业提供牲畜监测、屠宰加工、食品安全控制、产销订单等智能管理化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已投放智慧畜牧贷款2000万元,并将探索构建智慧畜牧金融服务闭环生态,积极尝试生物资产向资本转换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谷农商行为解决农牧养殖企业融资难且缺乏抵押物的情况,研发了以活体作为抵押物的“鲜活贷”。“鲜活贷”通过引入第三方公司,安装远程监控,为畜禽佩戴电子脚环,定期、不定期核实畜禽存栏情况,加强对抵押畜禽的监管,及时了解养殖户生产经营情况。

      五原农商行在“兴牧易贷”和“葵花贷”业务中探索使用了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系列技术,协助进行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建设产业链物联网平台,该平台用于统一接入和管理各类物联网(IoT)设备,目前物联网平台已经实现对部分品牌的摄像头、智能门锁的接入和管理,实现了对养殖栏肉羊数量监控和葵花籽仓储体积变化监控

      4

      的初步算法模型,正通过实际业务对模型进行应用并不断优化。未来还将开发更多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逐步增加对耳标、颈环、土壤监测传感器等的支持。

      聚焦“信息化”,注重产品创新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创新推出“工银兴农贷·兴农快贷”,通过对业务申请、审查、审批、存续期管理等全流程进行创新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牧区客群融资可得性,有效满足了农牧民种子化肥、青贮饲料、牛羊饲养、农牧机具采购等需求。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为4976户农牧民核定授信6.76亿元,为2296户农牧民发放贷款3.6亿元。其中,服务种植业农牧户698户,发放贷款0.9亿元,支持了农户生产经营和春耕备耕,获得农牧民好评;服务养殖业农牧户1471户,发放贷款2.6亿元,支持了牧民和家庭农场购买青贮饲料、牛羊采购,被农牧民广泛推广。

      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积极探索实践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领域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把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与推动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算法”赋能风控,大数据技术服务长尾客户实行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金融服务。“惠农e贷”作为支持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实现了365天、7×24小时无间断金融服务,大大

    篇五: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究

      作者:孟庆海来源:《广东蚕业》2019年第6期

      孟庆海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支持途径,在服务“三农”实践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未来应通过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固有的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乡村振兴;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6-48-02

      数字金融是指互联网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方式,而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利用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等,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有效降低了传统金融面临的诸多风险,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途径。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

      1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

      1.1“电商+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在互联网行业多年的深耕,进行数字金融服务的布局,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利用电商吸引的流量优势,将基于数字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小额信用贷款、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业务置于电子商务的消费场景中,向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化、系统化的金融服务,补充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领域。如阿里旗下的支付宝、蚂蚁“借呗”、支付宝理财;百度推出“度小满金融”;腾讯推出的微信支付、“微类贷”、微信理财;京东推出的京东支付、“京东金融”等。

      1.2“农业产业链+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以“产业与金融”结合为理念,将分散的传统农业市场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联结,以农业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整合为基础,通过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应用,减少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产业链,提供与产业链相匹配的数字融服务,降低融资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如:大北农公司,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平台、建立“智农商场”,以融资信贷、交易支付、投资理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贯通产业链;新希望集团通过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向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1.3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模式

      作为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是普金融的核心提供者,其传统线下业务模式和以物理网点经营为主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在继续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

      时,不断向“线下+线上”联动服务转型,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形成移动金融、电商金融和网络小贷等新型服务渠道,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力度。

      1.4数字金融创新业态模式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以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代表的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为普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些创新的服务模式,以金融科技为手段,以网络平台为依托,逐步涉足农村金融领域。除了BAT等互联网巨头提供的相关金融服务,其它的众多企业也提供同类服务。比如,联想控股企业北京同城翼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翼龙贷,以“专注‘三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市场定位,业务遍及全面1000多个区县,服务了近50万户次“三农”家庭、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尝鲜众筹”“大家种”“有机有利”等网络众筹平台,专注于农业众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

      2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1农村居民缺乏对数字金融的认知

      农村居民由于年龄层次、受教育层次等原因,存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足,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问题,对于数字科技与金融结合所形成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认识不到位,应用不足。由于传统金融应用思维方式的固化,农村居民更加看重金融服务的资金和交易的安全性,对于还处在发展阶段并不断演进的各种数字金融服务,存在不信任感和对风险认识的不足。近年频频爆发的数字金融风险事件,更增加了对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应用的阻碍。

      2.2数字金融在农村应用的风险管理困难

      数字金融的主要服务渠道为线上进行授信与贷后管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农村而言,存在相当的困难。(1)数字金融服务对信用风险防范要求更高。线上授信与开展金融服务,比传统的线下金融服务更加依赖于信用考察,而且针对“三农”的数字金融服务更多以纯信用、无担保、无抵押进行,对风险防范要求更高;(2)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原因,农村居民的信用记录相对缺乏,风险管理难度加大;(3)农业产业本身的特点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农业产业自身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多,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单个农户融资需求金额小而分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

      2.3服务“三农”的数字金融人才供给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三农”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的数字金融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要懂“三农”政策并具有奉献乡村振兴的精神。现实情况是,创新的数字金融模式多以服务城市起家,“三农”业务人才缺失;传统的地方金融机构业务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单一,虽然懂“三农”,但数字金融等新知识不足。总体来看,数字金融服务“三农”的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应用。更严重的是不仅存在数字金融人才不足,而且由于工作环境与成长渠道受限等原因,还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这些都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难度。

      2.4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开发不足

      相对于已经存在数百年的传统金融业务相比,数字金融还是新兴事物,其产品种类与运作模式还在不断进步与创新过程之中,更多的还是服务于规模更大、收益理更高的城市市场,相对来说,“三农”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应用模式开发,在顶层设计、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前沿术跟踪、产品迭代开发机制等方面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篇六: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修筑科技金融之渠,畅通乡村振兴之路

      内蒙古外接俄蒙、地近京畿,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内蒙古农信紧扣“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聚焦主责主业,绘制乡村金融蓝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内蒙古农信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手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坚守服务“三农”定位。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市场定位,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明确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策略,着力解决“三农小微”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可得、不对称和不会用的问题,有效激活数据要素生产力,持续加强对“三农三牧”、民营小微、防疫减灾、科技兴蒙、创业就业、兴边富民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新进

      1

      展、开创新局面。

      深化科技业务融合。以支持“蒙字号”品牌建设为抓手,将科技嵌入普惠金融业务,构建完整高效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奶业振兴行动,支持数字化乡村、大数据农牧业,扶持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围绕奶牛、肉牛、肉羊、羊绒、玉米、马铃薯、葵花等草原特色产业,主动介入产业链各环节,依托科技支撑,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科学定价水平,提供金融服务、泛金融服务、非金融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解决方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基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从系统观念出发,合理设计技术框架、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持续推动数字技术、金融业务、金融生态融合发展,主动适应自治区农牧业产业新变化、新需求,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金融+农商文旅”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信商城,发展壮大乡村电商、旅游、民俗、文化、作坊等新型市场主体,助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精准谋划布局,搭建金融科技平台

      2

      内蒙古农信全面布局2021-2025年IT战略规划,确定“执行五大策略、提升十大能力、实现十大转型”的战略目标,对内建设敏捷IT基础设施、智慧运营管理、卓越数字化团队,对外提升客户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客户信息数据治理和数据质量可信度,为科技金融深度赋能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两地三中心”,持续保障业务连续性。强化和升级两地三中心容灾双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灾难备份中心运营管理体系、应急响应计划、灾难恢复计划及重续运行计划,确保重要业务系统灾备达到5级灾难恢复标准。持续优化容灾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容灾切换方案;累计投入千余人研发和实践同城灾备中心建设,成功搭建基础环境并投产,达成数据中心多层次双活的目标。

      创新双“擎”技术,保障服务模式灵活重塑。同步构建ARM技术架构和X86技术架构双“云”基座,持续探索双路径下云平台软、硬件基础设施最佳效能配置方案,逐步形成分布式计算框架、微服务技术架构、分布式数据库及DevOps研运一体化的研发技术标准体系;探索核心系统功能下移和业务系统上云的最佳路径,在相应标准与最佳实践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台,打破分散性、临时性和应激性的数据应用限制,面向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对应的支撑服务,为乡村振兴金融服

      3

      务需求提供云端解决方案。

      打造生物感知系统,完善场景融合服务体系。通过搭建生物识别平台系统,集中管理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和指纹识别等多维体征信息,实现ATM人脸识别,移动信贷系统、身份证联网核查等系统精准识别客户信息,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加速推进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程,形成覆盖多渠道、多场景、多模态识别融合模式,在降低人为判断主观性风险的同时,减少身份核查工作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切实提升客户体验。

      提升数据共享能力,打通科技金融数字走廊。针对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越大的特点,构建适合内蒙古农信的综合数据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应用价值,打破分散性、临时性和应急性的数据应用局限,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同时,结合客户电子档案数据、外部数据和分散数据,逐步构建客户画像和计量模型,在客户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欺诈识别、贷后预警、贷后催收等方面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4

      2021年12月23日,鄂托克前旗农商银行以“乡村振兴卡”为载体,为服务辖区阿拉腾布拉格家庭农牧场主发放30万元贷款,标志着全区农信系统首张“乡村振兴卡”成功发行。

      5

      创新金融服务,守住乡村振兴前沿阵地内蒙古农信聚焦粮食安全、优势特色产业、脱贫地区及脱贫人口三个重点领域,突出农牧户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两类主体,出台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14条意见,汇聚多方合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牢牢守住乡村振兴前沿阵地。

      “金牛E贷”,铺就外出农牧民工致富路。建立“农牧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和“96688”客服专席服务,通过流入地与流出地“网点联动”的业务模式,精准满足农牧民进城后生产经营、租房通勤、子女上学、个人消费等金融需求,推出农牧民工专属信贷产品“金牛E贷”,身在异地的农牧民工用手机就可办理信贷业务,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工贷款“两头难”问题。截至2021年末,“金牛E贷”授信户数超过14万户,授信金额超过12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金牛E贷和金牛乳源贷、金牛牧场贷入选普惠金融典型案例、服务乡村振兴十佳信贷产品。

      “春”“丰”行动,把温暖送到农牧民心坎上。连续五年开展“春天行动”“丰收行动”,构建“科技+金融”的普惠服务体系,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支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区产业带建设,服务大豆油料扩种、“菜篮子”工程、种业

    篇七: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之一,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强调,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2021年6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推出更多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与此同时,国务院及监管机构下发了大量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对未来金融科技服务农村金融进行了长远布局和规划。

      一、金融科技塑造乡村金融新业态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快速发展,

      1

      同时,农村金融手续繁琐、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业务痛点也逐步显露。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推出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塑造乡村金融新业态,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金融机构纷纷运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服务体系、云计算技术能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分布式架构研发和应用、区块链等创新技术,采用数字化运营手段,打造新型智能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朝着数字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数据获得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相关农业信息,将分散的农户、政府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数据汇集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中,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农业供应链模式,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是未来金融科技在“三农”业务中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正不断重塑乡村金融新业态。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2

      二、亿联银行以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吉林亿联银行(以下简称“亿联银行”)不断进行金融科技创新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自主研发信贷中台系统亿联银行不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运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完全独立自主的信贷中台,该信贷中台犹如一个模块化、标准化的金融产品集成超市,全面提升了产品研发、系统对接、需求定制等多项工作的效率,为服务农村金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亿联银行信贷中台系统采用分布式、微服务的技术架构,架构分为三层,包含十大服务中心(如图1所示),其中,三层架构分别是交易接入层、应用业务层和基础服务层;十大服务中心分别为文件中心、进件中心、交易中心、划拨中心、合作中心、处置中心、对账中心、产品中心、客户中心和核算中心。同时,信贷中台系统实现了服务的组件化建设,通过技术与业务的参数隔离,形成标准组件,完成业务参数的提炼,支持通过参数差异化取值完成新产品的创建;通过建

      3

      立技术差异转化层,将标准与差异隔离,实现从差异向标准的快速适配,具备高可用架构和快速横向扩展能力,主要模块可独立部署;通过针对上游流量方、下游资金方的业务流程及交互进行标准化建设,按资产类型形成标准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点,使新业务产品标准化能力达到80%;建立模式化产品交易场景创设能力,通过业务参数属性差异实现业务变化,使信贷新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不超过38天;建立动态的服务接入能力,以实现业务交易场景模式的快速扩展。

      4

      图1亿联银行信贷中台系统

      亿联银行通过信贷中台系统支持主流业务快速适应市

      5

      场变化,并通过流程变化、模式变化、定价变化,适应和拥抱业务的快速变化;面向合作伙伴,该系统可方便地进行流量接入和转化,既能快速接入上游流量方的客户和产品,又能方便对下游资金方进行分流;面对市场需求,该系统具备产品场景的敏捷创设能力,产品工厂既可通过丰富的参数和业务组件,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差异化,又能快速发布新产品以满足新的市场和客户需求。

      2.创新农贷金融产品针对农村信贷市场融资难、融资贵、手续繁琐、风险高等业务痛点,亿联银行于2018年12月推出了针对农户、农村产业链的全线上操作的亿农贷1.0产品,在信贷中台上线之后又快速上线了亿农贷2.0产品,使服务的产品种类、地区、客群、担保方式、服务渠道更加丰富,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提高了农贷服务效率和质量。

      农户下载亿联银行App,在线上提交贷款申请,通过模型化自动授信审批,可秒级获取审批结果,最快可在3个小时内获得贷款。而传统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由于采取线下流程,农户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最快也要7~10个工作日。因为纯线上的操作、精准的风险管控等原因,亿联银行亿农贷年利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使农户的融资成本降低了60%以上。

      6

      该产品采取了数据化分析、模型化审批、自动化引擎、系统化获客等多种科技手段,在贷前调查阶段,依托“光学字符识别(OCR)+人脸识别”、全自动活体识别、公安联网核查、银行卡鉴权、基础信息比对等方式对客户身份进行核实,可对社交、物流、设备指纹、IP/WiFi、地理位置、通信等信息进行分析,远程核实农户身份,有效规避贷款欺诈;在贷中审查阶段,基于行内及第三方数据库搭建完善的反欺诈风控机制,挖掘线上消费、支付等场景数据,综合线下借贷和互联网网贷等多头借贷数据,引入结构化的传统征信、第三方信用评分等特征数据,建立风控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和自动化决策引擎,构建了完善的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功能体系;在贷款审批阶段,采用智能化模型审批,实现即贷即批,全程无人工干预,采用行内数据与第三方数据双轮驱动的方式构建了智能审批模型;在贷后管理阶段,跟踪执行7×24小时实时自动化监测,建立并积累自有风险名单库,持续性推进产品风险评估和预警。

    篇八: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高凯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21年第6期

      文图/本刊通讯员高凯

      5月12日,2021数字乡村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开幕,论坛以“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为主题。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刁玉新受邀出席。在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论坛上,他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分享了河南农担公司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成效。

      金融科技释放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数字动力与金融活力,河南农担公司为全国提供了“河南样本”,国家农担联盟向全国农担体系印发河南省创新探索农业信贷担保数字化转型的举措,并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服务农村金融,四大核心技术加速应用

      刁玉新认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再加上农村地区客户分布较散、贷款金额不高、担保抵押资产不足、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因其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难控制等因素,无法有效拓展并服务农村客户群,成为制约做好“三农”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

      他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在金融领域加速应用,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半径,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手段。

      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河南农担公司牢牢把握“专注服务农业、专注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功能定位,抓住金融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打破担保行业在项目尽调、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等环节过于依赖人工的传统做法,坚持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战术、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担保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重点围绕“12345”,即建设一个平台(“智慧农担”云平台)、提升两种能力(数字化创新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围绕三个中心(业务中心、审批中心、数据中心)、实现四个统一(统一门户接入、统一移动端应用、统一PC端应用、统一大屏展示)、打造五个系统(党建系统、业务系统、风控系统、财务系统、办公系统),推进“数字农担、智慧农担”建设,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河南近40万新农户获得了“融资身份证”

      农村地区信用“小白”多、担保抵押资产不足,这些难题如何破解?

      刁玉新在分享中用了一个关键词——数据。河南农担公司已建立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库。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近40万农户拥有了自己的“融资身份证”,公司可根据农户的信用和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对其星级评定和预授信额度进行动态调整。

      据介绍,数据库整合了全省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基本数据,包括生产经营数据、信用数据等。同时,按照主体类型、行业、地域等,对每个主体都打了“标签”。依据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示范评定级别、种养类

      别、种养规模等指标搭建分级分层模型,对在库新农主体进行授星赋分评级和额度预授信,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这些数据从哪儿来?河南农担公司开发了覆盖全省县乡村三级的金融服务组织、合作银行、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的动态项目采集申报云平台,实现批量化获取客户、自动化沉淀数据、精准化提供担保。

      这一平台利用OCR智能识别技术,通过API接入阿里云、工商信息商业平台、百度地图,能够1分钟完成项目申报信息录入,秒速完成个人和企业真实身份验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大大提高了对长尾客户、首贷客户的挖掘力度。

      “这些申报信息既是客户获得担保贷款的基础数据,也是政府了解当地新农主体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数据,有效解决了TO-B(企业)、TO-C(个人)、TO-G(政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刁玉新表示。

      担保贷款线上办:3分钟登记、1秒钟审核、0人工干预

      160多人的团队,5年内发放担保贷款325亿元,可能吗?

      在金融科技赋能之下,河南农担公司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针对农村地区客户人群分散、单笔贷款额较低的现状,河南农担公司目前实现了业务全线上运营。

      刁玉新举例说,新农主体可以通过手机享受项目申请、业务受理、评级授信、自动审批等“一键触达”和“24小时在线”金融服务。河南农担公司与网商银行联合开发的“e农担”线上业务产品,真正实现了3分钟登记、1秒钟审核、0人工干预,最高单笔额度30万元。

      据介绍,河南农担公司自主开发了担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生物识别、OCR识别、银行卡认证、电子合同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担保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从项目申请、风险审查、项目评审、审批放款到保后管理、逾期催收、代偿追偿等担保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真正实现了担保业务线上化、自动化、批量化的全业务周期闭环处理。担保客户1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合同签订及公司用印手续;符合条件的项目从申报到获批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内。

      自2020年4月公司担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客户8.2万人次,线上办理担保业务18万笔,实现担保规模154亿元。

      数字化转型驱动,河南农担累计担保规模325亿元

      在进行批量业务的同时,如何做好风控管理?据介绍,河南农担公司自主开发建设了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打造“数据+模型+系统”一体化服务,实现贷前反欺诈、贷中实时动态预警、贷后有效触达的风控全流程闭环服务。平台还专线接入了人行征信、省公共信用平台、省大数据局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实时共享30多个政府部门信用数据,并与多个持牌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接入银联、民间借贷、多头借贷、客户交易等多方数据资源。

      此外,该公司与郑州大学共建大数据算法中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推动细分农业行业的辅助决策模型、信用模型、贷前反欺诈模型、贷中额度模型和贷后预警模型应用。

      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河南农担公司实现了小额、批量项目贷前审查、风险审核的秒级响应和保后管理7(天)*24(小时)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全覆盖,大大提高了担保服务效率。

    篇九: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科技先导,平台支撑,为乡村振兴贡献农信力量

      湖南农信作为湖南省最大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和“三高四新”战略,坚守本土“三农”、小微市场定位,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转型创新中的先导作用,以强化平台和产品为支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湖南农信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

      突出顶层设计,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战略引领2021年,根据国家、省“十四五”规划,湖南省联社结合实情,编制出台了《湖南农信系统2021-2025年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湖南农信系统2021-2025年普惠金融专项规划》和《湖南农信系统2021-2025年金融科技专项规划》,为全省农信系统在“十四五”期间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目标方向和具体任务。

      1.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是总抓手。规划要求全系统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加快推进市场、科技、管理三大战略转型,将全省农商银行逐步建设成为产权清晰、

      1

      管理规范、内控严密、服务优良、经营高效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2.普惠金融专项规划是具体路径。规划明确坚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跑者的战略定位,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百姓”的社会责任,坚定不移走湖南农信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将金融服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格局、乡村振兴大战略和乡村基层治理大体系。

      3.金融科技专项规划是重要保障。规划明确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湖南农信面向普惠的开放智慧银行,其中,2021~2023年以平台建设为主,建成普惠金融数字化平台,初步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2024~2025年以生态建设为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完成分布式转型,实现“平台能力农信有优势,数字普惠金融同业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同时,全力实施三大技术转型。一是推进IT架构分布式转型,构建数字化基础架构,采取“集中式—双模—分布式”渐进式转型路径,推进IT架构转型;二是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构建普惠金融数字化平台,从场景、渠道、平台三个层面重构,建设数字化的业务体系;三是推进科技两级架构转型,构建“行业平台+企业平台”,将县级网络中心迁移到市州数据分中心,实现省中心、市州分中心两级计算

      2

      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创新体系,为全系统服务践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造行业平台,为服务乡村振兴夯实数字基础1.打造“福祥云”平台,筑牢金融科技底座。湖南农信“福祥云”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云、数据云、行业云和开发测试云,是构建省联社行业级大平台的基础工程。其中,金融业务云主要为省中心金融业务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支撑,是全系统金融业务类系统的运行平台;数据云主要为省中心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基础设施及平台支撑,是全系统的数据支撑及服务平台;行业云为全省农商行及生态伙伴的特色化渠道、产品、服务、流程等企业级科技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基础平台、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为金融产品百花齐放提供沃土;福祥开发测试云为全系统提供分布式系统开发测试环境基础设施层和平台服务层,包括金融业务测试和大数据测试两个主题云,形成开发运维一体化硬件支撑。目前,福祥四朵云已全面启动建设,行业云一期项目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与建设统一资源池,面向农商行自建系统提供标准化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服务,现已完成61家农商行的137个自建设系统部署,虚拟机537台。

      3

      2.建设特色业务平台,助力金融服务个性化。该平台以SpringCloud为底层技术架构,采用RESTful+json的通信协议接口,对业务公用逻辑与流程抽象处理,形成统一服务平台,通过制定标准、开放接口,以多种形式向全系统各农商行赋能科技服务,农商行可依托平台提供的核心、财务、信贷、ECIF、前置、中间业务等各大业务系统的标准化服务,进行特色业务系统研发,向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在北京农信银中心“2021第五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中,湖南农信特色业务平台被评为“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自2020年12月试运行以来,该平台现已发布接口281个,成功对接15家农商行的乡村振兴卡、移动银行、微信免密绑卡、现金管理系统等16个业务系统,平台总调用次数超千万次,日均交易4.5万余笔,有效提升了农商行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金融服务创新水平。

      3.推广移动服务平台,突出便捷高效。针对当前湖南农信金融服务移动化、智能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省内山区分布广、农村散居人口多、中老年人群基数大的实情,湖南农信积极将“背包精神”与金融科技融合,应用“金融+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建设营销、展业、授信等线上及自助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打通了普惠金融

      4

      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建设信贷移动营销平台,客户通过手机银行提交个人信息,完成评级、授信、签订合同等流程,实现足不出户即可贷款到账。截至2021年底,系统签约客户达17万户,签约金额近200亿元。二是建设移动银行展业平台,依托签约中心、卡管业务、账户管理、支付业务等七大主要功能模块,能够实现柜面大部分非现金业务在移动端办理。截至2021年底,已在89家农商行试运行。三是建设普惠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客户经理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实现信息采集与行内系统信息的共享互通。截至2021年底,已在95家农商行推广应用,共采集农户信息139万户,有效破解了农户基础授信难题。四是推广“福祥e站”,以助农金融服务终端、福祥通等设备为载体,整合金融电商、物流、社区、政务、公益等服务,为客户提供助农取款、社保医保、水电通讯缴费、转账汇款、涉农补贴和老年人业务辅助等一站式综合性普惠金融基础服务,目前正在以省内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为目标进行大力推广。截至2021年底,累计挂牌“福祥e站”超6千个,办理业务超550万笔,交易金额约20亿元。移动和线上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了湖南农信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移动化水平,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传递了农信温度。

    篇十: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关于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成果报告(银行)

      关于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成果报告(银行)金融服务“三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三农”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对支农政策的层层推进和落实,城市先进经济文化、科技成果在“三农”建设中的衔接渗透。中国人民银行xx省xx市中心支行切实履行职责,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发展。金融服务延伸至乡延伸至农村最末端的全覆盖式支付#络。近年来,地方政府、央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合力推动移动支付示范县和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创建,政府基层“一门式”公共服务便民支付服务点和助农取款点设立,其中以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指定服务点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余额查询、生活缴费和社保服务等便民服务的助农取款服务模式构建了当前农村地区最末端全覆盖式支付#络。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各类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政策资金的发放与存取方面,助农取款点搭建起了银行与农民群体间相互方便的桥梁。移动支付应用带来生活便利。笔者了解到,x年前xx市xx镇xx村村民缴电费需跑离家十多公里的乡镇供电所,x年前因农#缴费暂未联#,电费仍暂不能实现手机上#缴纳,而现在国家电#APP、支付宝、*、“云闪付”等都可以缴纳带“农”字的电费。乡镇各类经营门店,家乡村口小卖部购买商品都可以手机扫码付款,新的移动支付时代已迈进老家农村,农村人的衣、食、住、行正享受着移动支付带来的生活便利。电商平台促销农产品成支付新业态。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主推的“云闪付”移动支付现已充分应用到涉农企业、农产品销售环节中,只要打开“云闪付”,在产销服务中以农户身份完成信息确认并绑定合作社,根据收购订单或销售订单就能完成农产品的销售,还能查询农产品账单及农资账单。农村电商平台以电商+直播带货的方式支付新业态推荐优质农产品。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认为,直播带货是助力电商扶贫的新方式,让农户、农产品和平台之间有了视觉上的更多接触,能促进供需双方快速做出购买决定。

      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多方协作推动下的乡村产业与融资实现有效衔接,有力支持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建立以人民银行牵头,金融、农业、扶贫、财政等部门协作、政策协调、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对接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此处隐藏394个字……付息压力,中国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积极推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这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在xx落地,政策可支持xx市包括涉农企业、农户在内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xx余亿元,实现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截至x月xx日,辖区内法人金融机构对xxx户普惠小微企业、xxx笔本金、总金额为亿元的贷款进行了延期。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项目以多种模式融合发展见成效。以红色旅游概念、特色种养殖业等为产业特点,农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产业链条,产业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为开发载体,全方位、多维度构建成的乡村产业在各地农村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出多种模式。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的模式。xx省定贫困村xx村通过田园综合改造建设,将xx村打造成为田园综合体经典项目。结合xx市红色旅游资源,将农户吸纳到旅游服务业,更多农户分享到了红色旅游发展红利。红色旅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产、供、销一条龙的xx家庭农场通过金融牵线搭桥,流转农户土地,每户均至少年增收xxxx元,带动当地xx户农村家庭积极创业就业,为每户家庭年均增收xxxx元。基础设施+产业园的模式。湘乡市东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是农发行xx市分行创新施策,探索基础设施+产业园发展的又一新成果。在农发行亿元扶贫贷款的支持下,为解决当地xxxx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用工、产业分红加起来,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园区务工农户一年工资近万元。强化业务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是为了更好发展,在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注重风险防范,是乡村振兴事业规范有序发展见成效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坚持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助农取款点管理。加强对助农取款点收单机构的管理,取款卡种严格限制为借记卡,执行设置每日最高交易额限制。并要求助农取款点责任人完善台

      账登记制度,落实执行,确保助农取款一笔一记。加强支付风险防范宣传。借助助农取款点深入一线的优势,对农户普及金

      融知识,防范电信诈骗等各类金融风险。提升服务点综合服务能力,普及移动支付应用,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强化乡村产业贷款监测。督促开展日常风险监测,建立贷款按日监测、按月通报和专项督查制度;建立贷款到期情况汇总台账,全面准确掌握贷款基本情况和风险情况;引导建立贷款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逾期贷款的监管力度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确保贷款能按时足额收回。

    篇十一: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当前许多农商行信用社等都开展了辖区全覆盖的数字金融业务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取款转账小额贷款代缴水电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以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面临着金融安全问题屡发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庞艳宾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01期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以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面临着金融安全问题屡发、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农村【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金融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地区和工业领域,带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产品种类少、覆盖面较小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应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农村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以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许多商业银行都开发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为农村用户提供银行转账、电子支付、小额贷款申请等服务,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此外,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比较少、金融服务单一,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金融服务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人口的金融服务需要,极大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降低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成本。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它通过分散的商业网点为用户提供存款、取款、转账、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在这种金融环境中银行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就需要设立更多的金融网点,增加办公设备、人力成本等,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成本,导致一些商业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金融网点。数字普惠金融以手机支付终端、网络支付平台等开展金融业务,用户只需要在网银或手机银行开通支付功能,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将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纳入了金融服务范围,大大提升了金融体系服务农村市场的能力。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构风险评估模型,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控制等,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比如蚂蚁金服就借助阿里巴巴的交易数据信息、芝麻信用积分等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用户发放信用贷款,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用户的小微贷款难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蚂蚁花呗、微信支付、京东白条、小米钱包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推动了消费金融、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等金融业务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普及。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成就显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都有了长足发展,催生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要。比如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大型农机具购置、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等都需要大量资金,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再如近年来农村观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绿色农业、特色种养殖业等有了长足发展,增加了对普惠金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农村金融网点不断增多。当前许多农商行、信用社等都开展了辖区全覆盖的数字金融业务,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取款、转账、小额贷款、代缴水电费等服务,大大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成效显著。针对农民金融安全意识薄弱、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缺乏等问题,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力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以发放宣传资料、制作网络视频、开展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普惠金融宣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最后,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当前许多地方都出台了金融扶贫、金融惠农等政策,为贫困农户提供风险补偿金、信用评级、小额贷款等服务,减免了农村居民的银行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动账短信通知费等,切实将普惠金融政策落到了实处。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金融安全问题频发。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业务方向,这些为广大农民带来了金融服务便利。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欺诈、信息诈骗等问题屡有发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比如非法P2P借贷、非法网络众筹等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农民,这些往往涉嫌非法集资,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其次,征信体系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需要,但普惠金融发展也面临着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民征信数据不足等问题。最后,监管机制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用于金融服务之中,具有鲜明的混业经营特点,这无疑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也导致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漏洞增多。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教,提高农民的数字普惠金融素养。要以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应提高农民的数字普惠金融素养,使农民掌握数字金融工具。比如政府、媒体等应加大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白条等金融平台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当针对农民贫困户、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普惠金融培训,增加“一对一”专项金融服务,提高农村人口对普惠金融的了解和应用水平。此外,应当将金融安全教育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在金融平台上发布普惠金融政策及新闻,宣传预防网络金融诈骗的各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金融安全意识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普惠金融环境。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新产物,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与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应当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移动互聯网发展程度,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此外,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技术研发,以引进低成本材料、新型施工方式等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比如可以添加农村Wifi设备,为偏远地区的农民提供数字金融服务,还可以利用政府优惠政策推动“数字下乡”,推动数字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保障农民合法的普惠金融权益。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少数不法分子以金融服务、金融惠农等为借口开展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活动,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当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功能。此外,应当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预警监测。比如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资金动向的监测力度,过滤和识别异常资金流动信息。成立专门的数字互惠金融投申诉平台,充分保障农民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合法权益。

      完善金融征信体系,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化发展。首先,完善征信数据标准,推动征信数据信息共享。此外,推动农村征信行业协会发展,制定信用评级办法、征信服务规范、征信产品管理机制等,推动征信行业的规范发展。加强对农村征信行业的行政监管,制定统一的征信数据采集标准、征信机构评级制度等,完善征信行业的准入及退出机制,发挥农村征信行业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服务功能。

      (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黄品健:《以金融为纽带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践和探索——以苍南农商银行为例》,《经济师》,2017年第3期。

      责编/贾娜美编/陈媛媛

    篇十二: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山丹实践与思考

      摘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希望和活力。山丹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让金融支持更具成效、更为精准。

      关键字: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一、山丹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山丹县立足县情,以发展特色产业为载体,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景观提升为重点,把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改善、新兴业态培育、农村“三变”改革、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三线两区”精品示范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一是党建引领促发展。打造各据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党建共同体7个,通过“共同体党委+各级党组织+种养企业+产业协会+合作组织+农户",形成“产供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链条,以“链”联“产”联“人”,齐唱产业兴旺“和谐曲”,共谱乡村振兴“交响乐”。二是产业振兴强引擎。通过着力抓好百万只肉羊培育和扩大肉牛规模养殖两项工程,加快发展以马铃薯、油料、优质牧草、中药材、肉牛、肉羊等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菜籽油、黑小米等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优质农产品,打响山丹农产品特色品牌,让产业发展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主引擎。三是生态宜居美乡村。通过统筹解决好危旧房拆除户和腾退复垦户住房问题,合理划分村庄分类,对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保主保重,分类推进,加大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的改造提升,实现了宜居更宜产的产居融合双赢局面。四是人才服务激活力。深入实施“山丹籍优秀人才回流”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投资现代设施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业、技能型劳务等产业,通过持续推进“10万农民工技能大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培育“生力

      军”。目前,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次),通过“千名创业者培育计划”,推荐培树返乡创业典型20多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动力。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丹县金融机构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工作,积极探索落实金融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支持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做大做强产业,大力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巩固金融扶贫成效,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近年来,山丹县金融机构积极扛起精准扶贫责任,持续做好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人民银行山丹县支行紧密结合辖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政策引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以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为突破口,积极发挥“金融+”扶贫模式,立足做好做实“固脱贫”和“防返贫”,创新推出扶贫再贷款“三色管理”模式,确保有限的扶贫再贷款发挥最大效率,助力“固脱贫防返贫”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机构创新推出“1+1+N”(银行+经营主体+脱贫户)脱贫模式,并分类实施“帮”、“扶”、“引”策略,支持县域食用菌、中药材、山丹羊肉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扶贫再贷款资金和当地特色产业的有效结合,山丹县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布局,夯实了稳脱贫防返贫的基础。目前山丹县累计使用扶贫再贷款12.34亿元,2021年12月末余额为0.5亿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3.94亿元,支持2896户贫困户、5400余人脱贫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窗口指导,按下乡村振兴“快车键”。

      人民银行山丹县支行立足发展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积极推动县上制定《关于推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县长金融奖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引导金融机构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增强金融稳定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同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民营小微、扶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一是持续推动两项直达实体工具

      落地见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金额33066.4万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延期激励资金330.66万元。二是引导涉农机构加大“三农”贷款投入力度,实现涉农贷款“量”“质”齐升,争取考核达标,获得人民银行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支持,增加可用资金。

      (三)提升金融供给能力,为乡村振兴“引活水”。

      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多项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服务。一是各金融机构主动与上级行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涉及乡村振兴的信贷专项支持计划和配套资金额度,补充信贷资金来源。二是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金融产品,补齐信贷品种“缺”的短板。如:邮政储蓄银行立足乡村振兴,积极开展信用村建设,推出“信用村贷款”、“极速贷”、“加油贷”;农业银行推出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产业振兴贷”,并积极推广“农户综合经营贷”线上业务;农商银行推出“兴陇卡贷通”等,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地方法人机构通过调高农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0.7%、开展线上贷款申请核批,做到随用随贷等措施,全力支持县域春耕备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改善金融生态,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近年来,人行山丹县支行致力于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金融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是指导金融机构将“三信”评定与全县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同步推进,依靠政府的组织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党建+金融”信用村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激发农民参与授信的主动意识,产生“1+1>2”的效果,至目前,全县共评定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32个、信用户3.4万户,信用户占到全县农户的91.9%,2021年,全县共有1.41万户农户享受到了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优惠利率,金额达14.77亿元,平均利率7.42%。二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县农村地区共有银行网点11个,遍布每一个乡镇,布放ATM机86台,POS机具1314台,农村人均持卡量约为2.5张,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环境。三是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结合山丹县乡

      村振兴的规划,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6个生态宜居村庄、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率先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发展面向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普惠金融。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显,金融支持作用发挥有限。

      从农村产业来看,目前确定的主要是以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油菜、优质牧草和肉牛肉羊为主的“六大区域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层次普遍不高,缺少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一些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单打独斗,不成规模的问题。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缺乏精细化扶持。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同时由于农村主导产业同质化明显,竞争比较激烈,产业发展缓慢,较大制约乡村振兴的发展。产业发展不强导致金融需求偏弱,近几年来银行贷款徘徊不前,金融支持作用效果欠佳。

      (二)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金融有效需求持续走低。

      山丹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土地相对贫瘠,水资源短缺、种植结构单一,农业产出效益较低,产业发展不强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地区“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所必需的人才、资金等外流,以及具备一定规模的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和经济组织资源的稀缺,直接导致县域涉农金融支持乡村产业经济的有效信贷载体短缺,金融支持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三)担保抵押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影响金融支持有效实现。

      以担保、抵押方式获取贷款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地区担保、抵押办理贷款尤为困难,一方面农村地区大量农牧产品无法有效开展评估、确权,受道德风险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原因影响,银行不愿意采取动产作为担保抵押物;另一方面农村产权抵押相关的配套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参与机构权责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平台缺位、确权评估缺失、风险管理突出,实际工作中“两权”抵押贷款难以落地。

      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地方经济统筹规划实施,促进经济金融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做大做强产业。结合山丹县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大力支持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延链强链行动,持续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构建以“六大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科技化发展之路。二是积极对接政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完善“两权”交易平台,依托不动产登记中心平台,统一规范管理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为实现抵押、担保、转让和银行贷款抵押物处置、抵押权实现创造条件。三是积极配合政府规范和壮大产业投资基金,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增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四是积极推动乡镇村社整合集体资产,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激活资产潜能,创新融资方式,探索设立集体经济投资发展基金,为集体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金融政策引导力度,推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两项直达实体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进一步做好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及时给予银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二是支持和助推产业链金融发展。不断完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面向农业龙头企业的推广、对接和运用,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信用,破解小企业和农户抵押物不足难题,为上下游不同的主体提供链条式金融服务。三是健全差异化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宏观审慎管理、现场核查、综合执法检查等监管手段,适时开展督查评价,给予必要的激励和惩戒。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

      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二是推动惠农、便民支付产品创新。立足农村地区群众支付需求,拓展电子支付平台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覆盖面,推进支付资源全民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重点,加大和优化银行网点、ATM、POS机在农村地区的布局。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作用,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

    篇十三: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绿色金融扶贫的发展

      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为例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绿色金融扶贫问题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绿色金融对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促进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协同效应。本文以此为例,深入识别与评价河南省三门峡市当前农村绿色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绿色金融扶贫推进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金融扶贫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国家支农体系较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金融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金融扶贫举措中绿色金融扶贫更加贴合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开展绿色金融扶贫以人与自然共生为基本原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总要求,采取措施优先支持农业绿色化、农村治理低碳化。这对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乡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河南省三门峡市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扶贫工作,但从河南省三门峡市绿色金融扶贫的整体情况中看,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绿色金融扶贫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三门峡市绿色金融扶贫的发展实践

      (一)设立市级金融中心,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在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三门峡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政府部门整理绿色金融相关信息,包括绿色发展企业和相关项目。建立健全绿色项目库,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支持、集聚金融资源,优化营商环境。由市金融工作局进行统筹管理,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进行相关业务指导,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相关项目进行支持,银行、保险、证券等18家金融机构在中心设置专门窗口,并开设了众多贷款服务窗口。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一揽子服务。在市级层面下建立绿色金融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全力服务绿色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可以有效指导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四级服务体系协调联动。

      (二)完善绿色激励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绿色管理意识

      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三门峡市不断完善绿色激励机制。当地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包括绿色贷款余量、绿色不良贷款等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对金融机构完成绿色进入业务指标纳入综合评级进行考核,对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地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各金融机构也将企业环保执行情况纳入监控范围,重点关注存在环境隐患的企业,金融机构的绿色管理意识不断增强。

      (三)建立健全评级机制,加强企业绿色发展意识

      实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银行业将依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信贷支持方向,化解金融风险,利用金融杠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同时也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规定了建设项目环评审

      批手续、环保设施验收手续、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手续、排污许可证等与信贷工作密切相关的环保依据的参照标准和办理程序。鼓励绿色经济企业诚信经营,严惩企业失信行为,对违规企业限制其信贷投入,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欠缺

      绿色信贷产品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整个三门峡市除了兴业银行推出绿色信贷和绿色信托服务外,其他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要途径还是绿色信托。除此之外,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类似于绿色农林业开发、水资源开发等长期项目,风险和回报难以评估和控制,严重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产品发展严重滞后,部分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缺乏创新性举措,绿色金融产品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市场的需要。

      (二)绿色金融操作细则有待完善,未形成完整的操作体系

      从三门峡市的情况看,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绿色金融实施细则,但实际实施中仍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未形成完整的操作体系。政府部门的金融扶持政策在推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绿色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绿色金融项目评价机制等有所欠缺。政策落实速度缓慢,实施举措较为简略,局限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保险的实施细则较为笼统,不利于绿色金融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率较低,地方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推动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三)农村绿色金融的供需矛盾

      从实践中看,农村绿色金融供给与当地实际需求相排斥。当地农户金融知识较为缺乏,获取金融知识渠道较少,而绿色金融作为新兴领域在农村地区普及率低,无形中放大了乡村绿色金融的需求排斥。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但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并未显著上升,容易造成供给端排斥。因此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村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专业的绿色金融

      人才。除此之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绿色项目贷款周期长和绿色创新产品的研发风险高等问题也加剧了农村绿色金融的供需矛盾。

      四、绿色金融扶贫的经验借鉴

      (一)立足于地方实际,制定个性化发展策略

      根据当地发展状况和地方资源富集种类,推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部分乡村地区产业具有分散经营和规模小的特点,将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绿色产业更有利于承接大量信贷资金。例如,打造以县域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带,以“区域农产品品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扶贫的小额贷款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再以当前产业为契机,创新联动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户之间的产业发展带动机制,找到贫困户和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点,形成产业扶贫利益共同体,持续做大产业规模。

      (二)加强政策性扶持,不断完善乡村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健全和完善绿色金融扶贫政府才能使金融扶贫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各级政府都需要在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绿色金融条例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农村联动金融、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政策机制,首先要落实资金配套支持政策,从财政、税收等角度制定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对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性补贴,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金融业务支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拓宽农村小额绿色信贷业务领域,同时也鼓励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绿色金融既包括环境问题也包括经济问题,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信息、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解读,统一界定乡村绿色项目,减少信息不对称。各部门也要及时做好相关环境信息采集更新工作,确保企业环境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例

      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保审批、环保认证等企业环境信息,政府部门创建绿色项目库,银行征信系统收集企业环境信息,各个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四)促进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探索绿色普惠金融道路。

      农村绿色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金融扶贫,需要探索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道路。加强绿色金融方面的科技投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推行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普及。满足农村地区分散的资金需求,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个地区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绿色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基础。除此之外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严格处理各项违规案件。

      (五)建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供需平衡。

      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失衡使得农村金融并未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农业供应链的兴起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融资渠道。因此,我们可以建立绿色供应链,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兴旺的基础上,通过绿色金融项目支持地方性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以绿色供应链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种养殖大户进行生态化、无公害化、科技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农业绿色供应链金融,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绿色供应链体系。这其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能动性,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对项目产业进行评估和检测,简化信贷准入、审核和审批手续,监督绿色资金使用和产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地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成了重中之重,特别是加强绿色金融扶贫的发展对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打造乡村宜居生态、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和助推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意义。从总体来看,金融扶贫仍存在许多不到位的方面,这也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加强对绿色金融扶贫路径的研究,重点要在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个性化

      发展战略、完善乡村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和建立绿色供应链等方面取得突破。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将精准扶贫和乡村绿色金融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扶贫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得乡村金融发展进入更加科学、高效、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金项目:

      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绿色金融扶贫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为例》(编号:20201037808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骏,安国俊,刘嘉龙.构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5):1-8.

      [2]祁敬之,宋哲慎,吴腾.关于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11):111-115.

      [3]杨林,邹江.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框架[J].西南金融,2019(05):39-47.

      [4]吴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路径探析——基于福建农信样本[J].银行家,2020(01):123-126.

      [5]王建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5):76-81.

      [6]霍红.乡村振兴视阈下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探析——以海南省为例[J].商讯,2020(12):4-6.

    篇十四: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金融机构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的同时还应加强整合在农村金融业务经营中积累的数据要素资源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在提升金融科技治理水平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探索乡村振兴的金融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当前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关键时期,“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催生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需求,还将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创造历史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78万亿元增加至7.05万亿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422元增加至16021元,增速与城镇居民保持同步。如果考虑到农村收入水平基数低,则这一比例的收入增幅对金融服务的边际增量需求更为可观。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

      1

      2016年底,全国共有204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98万个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户。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不仅为乡村振兴创造了物质条件,也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带来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据,我国农村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9年5月,全国行政村4G移动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村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升,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在移动支付、小微信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技术经验完全可以平行迁移到农村金融服务场景。

      三农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生产要素流通市场体系。在金融机构最为关注的产权资本要素流通方面,以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为核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产权流转

      2

      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已取得重大制度性突破。以农村土地信托等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加快了农村统一完善高效的要素市场形成进程。农村产权市场的系列改革成果,为金融资源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推广经验。

      乡村振兴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高达1.8亿人次,庞大的外出务工群体不仅为农村带回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同时还将先进的生产生活理念带回农村。农村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正加快普及,“淘宝村”已遍布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及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诚信教育活动成效显著。目前,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日趋完善,随着农村诚信守法意识的深入人心,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众所周知,我国三农问题历史因素叠加自然条件,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资本化造血能力严重不足,普遍存在金融供给缺位和金融抑制现象。金融供给不足导致了巨大的资金缺口,直接反映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

      3

      因此,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必须认真研究当前三农面临的突出问题。

      首先,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业态问题。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态依然是以个体农户经营者为主,经营主体高度分散。这类市场对象不论是负债端的存款业务还是资产端的信贷业务,对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典型的小微零售业态。因此,开展三农领域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业务分散缺少规模效应,边际展业成本偏高;二是客户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信贷产品资产质量差、不良率高。

      其次,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问题。如果从农村产业细分视角观察,可以发现农村经济主导的第一产业不同于第二、三产业,带有内部产业链短、外部关联性强的特征,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细分业态的产业链上下游很少是第一产业,更多的是与第二、三产业关联的产业。在地域空间维度上,很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已不单纯是第一产业,相当规模的第二、三产业正在兴起。因此,开发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不能局限于农业的单一范畴,应跳

      4

      出传统的农业“一产”局限,顺应发展新趋势,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向发力。

      再次,地域文化差异的农村金融问题。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是地域分割明显、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的地理空间,各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参差不齐,而且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地区法制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地方的金融活动受制于既有习惯。因此,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开发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地域文化差异,尊重地方的传统风俗习惯,做到因地制宜“接地气”。

      深入贯彻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可以聚焦以下问题:

      完善政策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乡村振兴是具有显著正向外部性的民生工程,政府部门应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奖励和政策保障,以弥补金融机构在开展三农业务时产生的额外机会成本。当然,政府补偿奖励并不意味着不

      5

      计成本的补贴烧钱,而是根据乡村振兴中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金融需求特征,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研究财政资金、金融资源和农村自有资源之间协调配合的比例。在确保政府行为不越界、不缺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和协同互补。金融功能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应当立足改善本地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强化产业生态圈的金融功能为抓手,切实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和协同互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龙头企业的精准扶持,不仅要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还要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分散的现实情况,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金融机构可以对就地转化农村人口的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加大金融资源的倾斜支持力度。

      6

      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和保障性民生工程的融资需求方面,积极探索资产抵押证券化、土地信托和设立产业基金等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特色小城镇和产业园发展。

      创新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小而分散,征信标的不足,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适宜大规模开展金融业务。但各类农业生产部门都根植于国民经济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农业生产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拥有诸多规模企业以及线上线下各类交易平台,上述主体完全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提供隐形信用背书或者替代性信用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凭借其在产业领域长期经营积累的供应链金融经验,积极开发符合农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属性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农村金融痛点。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空间位置服务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研究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地域分散、单体业务规模小、风险高度集中和运营成本高等痛点问题。金融机构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的同时,还应加强整合在农村金融业务经营

      7

      中积累的数据要素资源,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在提升金融科技治理水平、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金融创新精准支持开发式扶贫。金融机构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在精准扶贫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摆脱贫困,而且还能通过金融支持手段帮助已脱贫农村人口提供外溢的金融需求。各级农村基层组织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以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创新手段,帮助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通过金融创新精准支持乡村振兴的开发式扶贫。

      8

    篇十五: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金融科技助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实践与创新

      王海涛【期刊名称】《《中国信用卡》》【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5页(P28-32)【作者】王海涛【作者单位】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正文语种】中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乡村振兴”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出于逐利选择,经营重心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又较为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支付在金融服务中的先行性特点,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成为关系到农村金融供给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上海农商银行作为一家源于上海、扎根上海的本地法人银行,一直以来以“服务小微、服务科创、服务‘三农’”为根本,持续不断地为广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上海农商银行“三农”业务排名长期稳居上海市第一,网点数量近400家,其中70%以上分布于上海市中心以外,郊区支行个人客户占全

      行个人客户总数的62%,郊区支行企业客户占全行企业客户总数的76%。因此,服务于农村市场既是上海农商银行的责任,也是立行之本。在做好传统支农服务的同时,上海农商银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完善自身金融服务手段,创新乡村支付结算产品,拓宽郊区金融支付渠道。根据上海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上海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地为农村支付注入新活力,为乡村地区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努力推动“涉农”地区支付环境优化。一、产品创新践行农村金融服务为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支付服务需求,上海农商银行以适用性为导向,立足上海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郊区业务特点,利用产品创新对农村支付的服务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特点,积极创新产品,打通渠道,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资金管理服务。前期推出了打通银联平台、农信银、村镇银行大额等电子支付渠道的单位结算卡,使小微企业客户的业务办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7×24小时交易,支付结算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上海农商银行开通了农信银柜面通业务,提升异地结算服务能力,为乡镇客户异地资金的回笼提供便利。二是简化流程,优化服务,通过针对集团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金融产品为涉农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服务。2018年,为响应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号召,上海农商银行与涉农企业浦商集团合作,为其“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菜场推出简化版的现金管理业务,为各个摊位提供收银、资金归集和分户核算等结算服务,实现“小生意”的精细化管理。三是以“宝码组合”为抓手,在农村地区推广普惠金融产品。为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打造服务型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利用自身的收单服务能力,以“收钱码”“收钱宝”为主打产品,推出聚合支付产品,丰富乡镇地区移动支付受理手段,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收钱码”以贴码方式为小微商户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收款服务,

      通过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提高银行服务的易得性。“收钱宝”面向中小型商户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受理方式,满足各种场景业态的收款需求。产品推出一年多来,在上海市郊区、农村地区受到了商户的普遍欢迎,商户总量已经超出传统POS商户2倍。二、金融科技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支付业务深度融合,众多银行开始用科技赋能支付,力求提质增效。上海农商银行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便民服务、智慧生活、生产运营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让金融服务更“智能”。1.移动金融,便捷服务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服务因为其所具有的易得性、便捷性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给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手机银行不仅是移动金融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上海农商银行在加大农村金融其他支付渠道建设力度的同时,不断以客户为中心,及时进行电子银行产品的优化与创新,积极推广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绿色金融服务渠道。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上海农商银行于2018年3月全面升级了手机银行,并加大迭代开发力度,做到周周有更新、月月有上版,不断优化和丰富手机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1)智能转账降低使用门槛。传统线上转账需要输入收款银行、网点信息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让中老年和农村客户望而却步,因此这些客户更偏好于去柜面办理。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推出的智能转账功能取消了行内转账、跨行转账、农信银等汇款路径选择,自动为客户选择最快捷的汇款路径;客户输入收款账号,系统自动

      识别收款方银行。仅此两项智能优化便使转账操作耗时缩减一半,大幅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2)金融配套服务更加易得。针对国家新推行的个人抵税、ETC通行政策以及群众日渐增长的出国留学、旅游需求,上海农商银行在手机银行推出“房贷报税查询”“开立财产证明”“ETC”申请等功能,让客户无需奔波,在手机移动端便可直接办理,贯彻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的宗旨。

      (3)专属客户经理走近用户。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客户的移动金融体验,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近期上线了专属客户经理功能。客户访问手机银行即可零距离、形象化地获得其专属客户经理的信息,并可以选择一键外呼、直拨电话或直接扫码添加客户经理微信,与专属客户经理及时沟通联系。随着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生活服务、大额存单、智能在线客服等各项功能的陆续上线,用户交易体验提升,客户数量显著增加。2018年,上海农商银行郊区支行企业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了35%,交易金额同比增长了46%;郊区支行个人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了14%,交易金额同比增长了47%,移动支付渠道近三年客户满意度均超过99%。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还荣获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颁发的201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最佳手机银行用户体验奖。2.行业应用,智慧生活智慧行业应用是金融科技实践的重要载体,把原本服务于银行的技术,以产品加载或服务输出的方式赋能客户的业务场景,帮助客户提升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应用水平。因此,上海农商银行在聚合支付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鑫”系列行业解决方案,主要由“鑫掌柜”“智多鑫”“安鑫住”“鑫荷包”等产品组成,提供线上缴费、电子会员卡、餐饮整合服务等核心功能。以“鑫掌柜”为例,借助云平台为餐饮企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智慧应用方案,可

      根据规模的大小提供多种餐饮解决方案。在为商户提供聚合支付、对账服务、外卖整合、点单等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其带来丰富的营销工具,如优惠券发放、积分折扣、好友分享等,帮助商户提升客户黏性,提高复购率,让郊区的小商户也能掌握“城里人”的玩法。“安鑫住”主要服务于物业公司、经营性公寓的物业费、水电费的线上收缴;“智多鑫”为学校提供线上缴费方案,彻底解决传统手工收取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问题;“鑫荷包”将商户带入电子会员卡的时代,告别传统塑料卡片的低效管理,并可加载更丰富的营销玩法。三、宣传营销带动金融应用能力为了提升农村地区金融交易的活跃度,上海农商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新途径,希望建立起具有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属性的营销机制,引导并鼓励农村商户、企业和个人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结算,培养农村地区居民的电子支付习惯,逐步将农村传统的现金支付引导到移动支付,推进农村支付环境持续改善。一是从聚合支付业务入手,倡导乡镇中小商户使用和受理移动支付,搭建和完善农村支付使用环境。为此,上海农商银行以劳动竞赛的方式发动青年员工扫街扫市场,以网点为中心,先覆盖镇,再辐射乡村,对菜市场、沿街小店、路边摊等商户进行多轮营销,宣传支付服务知识和聚合支付产品,既起到金融知识普及作用,又为银行带来大量新客户。2019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新增商户数已经超出2018年全年的增量。二是整合银行渠道资源,以营销手段带动农村地区金融交易的活跃度。上海农商银行选取上海最典型的农村地区——崇明区,策划了针对当地商户的促活营销活动。活动充分运用短信通知、远程银行外呼的客户触达能力以及网上商城的便捷性和郊区实体网点的友好性,以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O2O2O模式,创造“1+1+1”的综合营销机会。活动以线上赋能线下,形成协同闭环式营销机制,

      在普及扫码支付与线上业务的同时,带动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本次活动得到当地小微商户的好评,参与度高,反响热烈,也拉近了银行与商户的距离。该营销案例在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暨电子银行网主办的“2019银行业数字营销大赛”评比中荣获“整合营销类银奖”。

      三是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使用者的受教育水平、学习能力和金融知识储备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农村地区的支付安全教育也是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利用金融知识宣传日,在社区设摊向大家进行金融知识宣讲并发放宣传手册,通过提醒客户对电信诈骗、P2P等网络借贷平台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识别,从而防止非法集资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上海农商银行通过网点厅堂人员日常管理、指导操作、厅堂醒目位置摆放折页及展板,播放教育宣传片,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社交媒体等电子渠道投放等方式维护支付安全,达到更广泛、更深入人心的宣教目的。后续,上海农商银行将依托直销银行账户体系,积极对接行内外场景生态,通过开源引流、输出行内金融产品及服务,藉此打造“开放银行”运营生态体系,并坚持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坚持做小做散,努力将服务触角向乡镇延伸。同时,上海农商银行将结合业务场景,推出创新产品组合,并充分挖掘客户价值潜力,实现产品优势互补,以期达到“1+1>2”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工作,上海农商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总结过往经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大工程提供金融支撑,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金融

      支付服务的创新发展。

    篇十六: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中国人民银行灵台县支行甘肃省灵台,744400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金融科技的到来,以科技为支撑的金融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机遇与挑战。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农村地区开始顺应发展的趋势,突破瓶颈,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在对金融科技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分析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深入剖析制约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矛盾点,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

      一、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金融科技的内涵。金融科技是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前沿技术,加速与金融的纵深发展,创新传统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促进金融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呈现出场景生活化、服务便民化、产品多样化等特点和边际成本为零、用户思维、迭代升级等优势,为金融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速布局。发展好乡村振兴是国家当前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动力,是资本流入的一片蓝海,而金融科技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金融科技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紧跟国家的大方向,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及金融服务覆盖度,寻求新的突破点。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农业农村的金融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专有的金融服务平台,集合农产品电商、移动支付、农业小额贷款等功能,提供更加全面化、综合化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

      (三)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金融科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需拥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有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金融科技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好配合,运用金融科技走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一是金融科技准确定位农村地区的金融痛点。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多,时间长,手续复杂,乡镇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贷到相应资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一直处于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借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两种合力聚集到一点,在这种状况下,更加迫切地需要金融科技提供支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二是金融科技助力政策落实到位。国家领导层多次在相关会议中提及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降费减税等,这都表明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必胜决心。同时,金融科技弥补了农村地区的数据空白,网罗了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增强了农民的金融意识,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全方位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力保政策的落实,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机遇。

      二、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限制因素

      (一)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与农民匮乏的金融知识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布局农业金融产品,提供相关的涉农助农贷款服务,由此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包括农产品期货期权、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产品与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农民囿于保守观念的制约,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认知程度有限,而金融科技作为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农村地区的接受度有限,农民对其进行使用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农村环境相对闭塞,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金融观念淡薄,致使农民对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了解并不是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银行、农产品期货期权等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广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与束缚。

      (二)金融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农民信息数据来源分散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已基本实现,近年来,为支持农业的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积极引导号召,农村金融体系陆续加入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构成一个大集合,它们之间相互协作;在征信体系方面,经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已初具雏形。但在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农民的数据种类复杂,居住区域较为分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要想掌握比较全面的数据信息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征信信息较难覆盖到不进行银行借贷行为的涉农企业和农户,征信数据不完善,与金融科技融合度较低,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想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仍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

      三、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复合人才,致力乡村振兴。人才是现在社会最为稀缺的,而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农村金融机构更加需要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对于以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科技来说技术型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培养并建设适应金融科技的专业人才队伍,打造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各层面分析来看,现如今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更加需要T型人才,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针对目前的金融科技的技术需求,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增加一大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下沉、深耕到农村地区,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打造人才团队,不断为农产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注入动力。与此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定期培训,尤其是增加技术操作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深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员工扎根基层,搜集到农村市场需求,透过需求,找准市场痛点,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思维领跑,决胜乡村振兴。从两大维度讲求思维模式,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思维和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借贷思维模式。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思维,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观上,以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思维,注重金融信息技术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构建起涉农企业和农户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金融社群,加强与电商的合作,网罗信用信息,交易数据等,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提升金融科技的业务权重,促进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务的相融合。二是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借贷思维,提高农民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度,加强农民金融意识,授人以渔,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引导农户思维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而农民的

      思维是一大突破口,让农民拥抱金融科技,接纳新型的关于农业的金融产品,既保证了农民的收益,又让农民干劲十足,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创新发展,制胜乡村振兴。一是以科学技术以依托创新金融服务,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能够有效缓和效率较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二是丰富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品与金融科技的深入融合。充分运用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业务相结合,开发出对应的金融产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教育振兴是关键。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需紧密结合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可以灵活地调节贷款额度、利率结构等条目,运用金融科技为涉农企业和农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三是创新风险管理,发展普惠金融。广泛运用金融科技,嵌入到业务处理的全流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管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积极推进多主体参与担保,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有效较低风险。

    篇十七: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近年来地方政府央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合力推动挪动支付示范县和挪动支付便民工程创立政府基层一门式公共效劳便民支付效劳点和助农取款点设立其中以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指定效劳点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供给小额取款余额查询生活缴费和社保效劳等便民效劳的助农取款效劳形式构建了当前农村地区最末端全掩盖式支付网络

      关于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成果报告(银行)

      金融服务“三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三农”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对支农政策的层层推进和落实,城市先进经济文化、科技成果在“三农”建设中的衔接渗透。中国人民银行xx省xx市中心支行切实履行职责,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发展。

      金融服务延伸至乡

      延伸至农村最末端的全覆盖式支付#络。近年来,地方政府、央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合力推动移动支付示范县和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创建,政府基层“一门式”公共服务便民支付服务点和助农取款点设立,其中以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指定服务点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余额查询、生活缴费和社保服务等便民服务的助农取款服务模式构建了当前农村地区最末端全覆盖式支付#络。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各类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政策资金的发放与存取方面,助农取款点搭建起了银行与农民群体间相互方便的桥梁。

      移动支付应用带来生活便利。笔者了解到,x年前xx市xx镇xx村村民缴电费需跑离家十多公里的乡镇供电所,x年前因农#缴费暂未联#,电费仍暂不能实现手机上#缴纳,而现在国家电#APP、支付宝、*、“云闪付”等都可以缴纳带“农”字的电费。乡镇各类经营门店,家乡村口小卖部购买商品都可以手机扫码付款,新的移动支付时代已迈进老家农村,农村人的衣、食、住、行正享受着移动支付带来的生活便利。

      电商平台促销农产品成支付新业态。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主推的“云闪付”移动支付现已充分应用到涉农企业、农产品销售环节中,只要打开“云闪付”,在产销服务中以农户身份完成信息确认并绑定合作社,根据收购订单或销售订单就能完成农产品的销售,还能查询农产品账单及农资账单。农村电商平台以电商+直播带货的方式支付新业态推荐优质农产品。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认为,直播带货是助力电商扶贫的新方式,让农户、农产品和平台之间有了视觉上的更多接触,能促进供需双方快速做出购买决定。

    篇十八: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刘雪莲来源:《粮农智库》2018年第8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进一步部署,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由农村向城市的单要素转移,转变为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是重要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向前推进,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助力。

      完善城乡融合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金融仍是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的短板,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弱、上市少等问题仍是阻碍“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城乡金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以满足城乡融合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继续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为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覆盖面和服务层次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深化改革、防控风险,促进农村金融适度竞争。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保险公司、券商和期货公司共同构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特别是省联社改革,大力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适度竞争中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层次金融机构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优化城乡融合金融支持机制

      优化信用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干预过多,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诚信意识不强,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司法部门、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互相配合、积极推进。一是要健全农村金融法律体系,设定评价指标,为信用环境优化扫清制度障碍。二是大力倡导和培育信用文化,加快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信用村镇的建设与管理,推广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培育和壮大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强化社会信用监督。三是切实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失信行为惩戒措施。

      优化财税激励机制。鉴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在金融助力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中,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完善财税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要素流向城乡融合发展领域。通过对涉农金融机构降低税率或给予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还可发挥财政转移支出的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

      优化风险补偿机制。一是要不断完善贷款担保体系,设立各层级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二是要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广泛发展合作和相互农业保险组织,由商业保险机构和政府再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三是要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完善管控体系,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风险“防火墙”,防止非法集资、集资诈骗、金融传销等风险体系内传递。落实监管处罚制度,对违规操作严肃处理。

      打造“金融+科技”的农村金融良好业态。深入挖掘农村金融科技建设的重点问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打造“金融+科技”的良好业态,可以有效消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使农村金融在助力城乡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坚持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设深度贫困地区,为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管理,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倾斜力度;要拓宽深度贫困地区直接融资渠道,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医疗补充保险广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乡镇全覆盖;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考核,监管部门监管评价和银行内部考核,可以考虑对深度贫困地区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给予一定的容忍度。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清除障碍、攻克难题、夯实基础。

      总之,农村金融供给问题归根结底是资金的配置问题。城市信贷资源积极向农村流动和农村资金回流农村,实现信贷资源在城乡的协调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难题,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调节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别性货币政策。二是推行涉农贷款的比例管理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改革农村信贷管理模式,扩大对基层机构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增加对县域经济主体的信贷投放。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基层金融机构发放涉农信贷的积极性。

    篇十九: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P>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高凯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21年第6期

      文图/本刊通讯员高凯

      5月12日,2021数字乡村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开幕,论坛以“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为主题。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刁玉新受邀出席。在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论坛上,他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分享了河南农担公司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成效。

      金融科技释放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数字动力与金融活力,河南农担公司为全国提供了“河南样本”,国家农担联盟向全国农担体系印发河南省创新探索农业信贷担保数字化转型的举措,并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服务农村金融,四大核心技术加速应用

      刁玉新认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再加上农村地区客户分布较散、贷款金额不高、担保抵押资产不足、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因其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难控制等因素,无法有效拓展并服务农村客户群,成为制约做好“三农”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

      他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在金融领域加速应用,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半径,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手段。

      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河南农担公司牢牢把握“专注服务农业、专注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功能定位,抓住金融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打破担保行业在项目尽调、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等环节过于依赖人工的传统做法,坚持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战术、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担保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重点围绕“12345”,即建设一个平台(“智慧农担”云平台)、提升两种能力(数字化创新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围绕三个中心(业务中心、审批中心、数据中心)、实现四个统一(统一门户接入、统一移动端应用、统一PC端应用、统一大屏展示)、打造五个系统(党建系统、业务系统、风控系统、财务系统、办公系统),推进“数字农担、智慧农担”建设,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河南近40万新农户获得了“融资身份证”

      农村地区信用“小白”多、担保抵押资产不足,这些难题如何破解?

      刁玉新在分享中用了一个关键词——数据。河南农担公司已建立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库。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近40万农户拥有了自己的“融资身份证”,公司可根据农户的信用和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对其星级评定和预授信额度进行动态调整。

      据介绍,数据库整合了全省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基本数据,包括生产经营数据、信用数据等。同时,按照主体类型、行业、地域等,对每个主体都打了“标签”。依据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示范评定级别、种养类

      别、种养规模等指标搭建分级分层模型,对在库新农主体进行授星赋分评级和额度预授信,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这些数据从哪儿来?河南农担公司开发了覆盖全省县乡村三级的金融服务组织、合作银行、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的动态项目采集申报云平台,实现批量化获取客户、自动化沉淀数据、精准化提供担保。

      这一平台利用OCR智能识别技术,通过API接入阿里云、工商信息商业平台、百度地图,能够1分钟完成项目申报信息录入,秒速完成个人和企业真实身份验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大大提高了对长尾客户、首贷客户的挖掘力度。

      “这些申报信息既是客户获得担保贷款的基础数据,也是政府了解当地新农主体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数据,有效解决了TO-B(企业)、TO-C(个人)、TO-G(政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刁玉新表示。

      担保贷款线上办:3分钟登记、1秒钟审核、0人工干预

      160多人的团队,5年内发放担保贷款325亿元,可能吗?

      在金融科技赋能之下,河南农担公司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针对农村地区客户人群分散、单笔贷款额较低的现状,河南农担公司目前实现了业务全线上运营。

      刁玉新举例说,新农主体可以通过手机享受项目申请、业务受理、评级授信、自动审批等“一键触达”和“24小时在线”金融服务。河南农担公司与网商银行联合开发的“e农担”线上业务产品,真正实现了3分钟登记、1秒钟审核、0人工干预,最高单笔额度30万元。

      据介绍,河南农担公司自主开发了担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生物识别、OCR识别、银行卡认证、电子合同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担保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从项目申请、风险审查、项目评审、审批放款到保后管理、逾期催收、代偿追偿等担保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真正实现了担保业务线上化、自动化、批量化的全业务周期闭环处理。担保客户1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合同签订及公司用印手续;符合条件的项目从申报到获批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内。

      自2020年4月公司担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客户8.2万人次,线上办理担保业务18万笔,实现担保规模154亿元。

      数字化转型驱动,河南农担累计担保规模325亿元

      在进行批量业务的同时,如何做好风控管理?据介绍,河南农担公司自主开发建设了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打造“数据+模型+系统”一体化服务,实现贷前反欺诈、贷中实时动态预警、贷后有效触达的风控全流程闭环服务。平台还专线接入了人行征信、省公共信用平台、省大数据局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实时共享30多个政府部门信用数据,并与多个持牌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接入银联、民间借贷、多头借贷、客户交易等多方数据资源。

      此外,该公司与郑州大学共建大数据算法中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推动细分农业行业的辅助决策模型、信用模型、贷前反欺诈模型、贷中额度模型和贷后预警模型应用。

      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河南农担公司实现了小额、批量项目贷前审查、风险审核的秒级响应和保后管理7(天)*24(小时)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全覆盖,大大提高了担保服务效率。

    推荐访问: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助力 振兴 乡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