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17日 09:53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实用11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9-25 08:48: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实用11篇),供大家参考。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实用11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知道观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一

    《长安三万里》的火爆,正如这个夏天的酷热。

    起初听说是一部动漫片,误以为那是小孩子看的,差点还错过了。当我含泪从电影院的座位上站起,朋友惊讶于我的情绪。我说,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盛唐的精神。

    这部影片无疑是追光公司所打造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创意、大制作和大手笔。我甚至觉得,幸好影片采取了现代动漫制作的独特方式,才能如此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李白、高适等大唐人物的精神写意性,才能如此最大可能地凸显出大开大合的大唐审美,才会如此最大程度地绽放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诗意,才能如此在历史存在与艺术想象之间打开“三万里”心灵对话的通衢,才能如此照亮那幽微的人性与宏阔的时代。

    大唐是一段恢弘的历史书写,一个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影像、声音与气息,而今大多存留于平仄起伏的诗行里。是的,诗人是大唐的代言者,他们的歌哭就是那个时代的歌哭。

    然而,编剧并没有陷入浩如烟海的诗句之中不能自拔,也没有纠缠于历史书写的线索与框架中不能跳脱,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掠其形而写其神,从大唐精神的凸显出发,以李白与高适的至交深情为线索,不断重回历史现场,聚焦特定时空和人物细节。如是,他巧妙地将人们业已熟知的大唐标签、大唐碎片以及从唐朝的诗或诗的唐朝那里获取的浮光掠影,全然唤醒,又豁然打通。就观众来说,与其说我们感动于李白与高适的情谊,莫如说感动于那个时代精神的饱满和强旺。电影正是凭借那些夸张、变形、唯美的动漫方式,酣畅淋漓地再现出早已消失遥深却又分明还在我们心底的盛唐精神。

    影片中,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常建;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吴道子、岺夫子、丹丘生……诗人与将军、文韬与武略,江南与塞北,红尘与仙道,一个个都从他们共同的时代走来,恍如风云际会。

    每个人都挟带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基因。

    每个人物,都熟悉而陌生。而编剧以一语传神、大道至简的功力,以浮雕般的。艺术细节,再现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风神。

    尽管人物塑造存在着主次详略的不同,但所有人物所透露的精神却有共同的指向,那就生命意志的奔放、青春勃发的率性,有各美其美个性张扬。

    那是兼容并蓄的时代大美。

    一句话,我们感动于那个充盈着力量和气势,大写着个性与尊严,流淌着才华与智慧的盛大时代。

    然而,“盛大”在这里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所指,更不是所谓“正能量”。艺术的可贵在于,“盛大”不只是繁华,而是繁华与它背后的苍凉。因此,电影里始终存在着盛大时代下生命的不堪与隐痛。无论是科举失败,还是功业未成,抑或是人生虚幻、意义危机,它们都在传递出强大而动人心弦的力量。

    那是生命的多样与时代的真实。

    得道与建功,享乐与价值,人生进取与生命逍遥,少年与垂暮,始终呈现着巨大的生命张力。

    这,才是让我们看清生命本然,又叫我们潸然落泪的艺术张力。

    我的脑海里印着扬州的落英、流水、小舟与春夜的歌舞,印着胡姬酒店一夜狂欢,印着李白于月下的《将进酒》及诗意的魔幻造境,印着裴十二的剑法、高适的枪法、张旭的癫狂、吴道子的高喊狂呼……那都是曾活在人间真正的“人”的声息,那是真实的心灵,可以穿过千百年朝我们奔赴而来的“人”的消息。

    人与时代,永远都悲欣交集。我想,值此后疫情时代,大唐的时代精神带来的或许不只是集体的疗愈,更是对一种精神盛大的祈愿吧。

    活在人间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是活成一个“人”,如李白,如高适,如大唐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二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三

    身在天才的身侧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着平庸无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见证一次天才的光辉,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辉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这次看《长安三万里》我发出了和高适一样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高适是半生不得志却最后一吐胸中块垒的英才,是著名的边塞世人,是一军总帅,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边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不善言辞、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辉的众人之一。

    “天才的光辉照亮过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里高适的一生,但是他没有迷失在这种光辉里。李白,毫无疑问是大唐的一轮明月,但是高适、哥舒翰、郭子仪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可能只是出现在历史书的一角,得史书寥寥几笔,但他们承担起了乱世之中治国安邦的责任。在明月的光辉下,高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路。

    李白对高适的影响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洒脱不羁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阵风,吹过了朴实少年高适的心房,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几经磨难,旧友仍旧在侧,彼时心高气傲,觉得一定能够铸就功业,李白无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扑之术,告诉他略显木讷的朋友“以虚与实”,其实暗示了今后的命运,李白为“虚”,高适为“实”。李白是商人之子确才气纵横,高适是名门之后却平平无奇,他们的的命运只有那一次的交汇,便驶向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他们第一次约定了一年,在高适在长安处处碰壁想要讨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时候,李白的诗作已经在长安开始传唱,这段还略显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适,我的天才朋友还在扬州等着我去赴约,可是带着失意来赴约的高适发现,李白忘记了这次约定。少年气盛的高适看见李白在放肆的挥霍着他的才华,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愤怒了,才引发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试,从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尝到了社会的苦头,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荣耀,他选择回乡苦读,厚积薄发。

    第二次相见,李白去了高适的家乡,落魄的李白仍然在灵魂中散发出了光彩,他衣衫褴褛见到故友仍能够快乐的比试一场,大笑一场,做赘婿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份,高适用沉默的离开表达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见。孟浩然答“是”是因为他是文官,官场上讲究出身门第、八面玲珑、中庸之道,高适答“否”,是因为他武将出身,讲究忠诚专注,晋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议,也让高适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华,为何会甘于俯首至此,高适的心痛让他不辞而别,李白却没有明白挚友的心,或许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没有了更好的选择。

    后来,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潇洒不羁、快意风流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诚意的写了一封信,然而那时候车马都慢,赴约而来的朋友见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见到了名满长安的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杜甫、张旭,在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么的平平无奇,既无钱财,也无官职,李白向众人介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没有想起替朋友引荐的承诺,高适有失落,也有触动,他离开后选择回到祖父建功立业的地方:军队,重振家门荣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适“的选择,他一直是那么的踏实、稳健、忠诚和善良。这个选择也让他从社会贵族阶层的“歌舞升平”真正面对了人间疾苦。

    人间的苦有很多种,有天命不予,有人祸使然,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没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确因为上官的骄奢淫逸而伤亡惨重,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仿佛是一个笑话,江山即倒、广厦将倾,乱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萤火,高适选择回乡,路上有一次遇见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脸出现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适因李白而救郭子仪,为救郭子仪而与哥舒翰结下了缘分,在今后的岁月里,成为推动他命运的齿轮。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松软的肚腩,不再整齐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请求他最忠实可靠的朋友监督他、鼓舞他去获取一个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了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请高适监督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当李白吟诵出《将进酒》的那一刻,电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带到了仙山梦境之中,大唐的雍容与繁茂与李白的才华交相辉映,飘飘然不似人间。被震撼了的高适,有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他下定决心,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才华扎扎实实的为国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别朋友,决定去哥舒翰的军营里,实现自己十年的承诺,果不其然,李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乐观的鼓励着这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适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写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写的”时候,我真的动容了,天才诗人也许健忘、也许朋友繁多,能分给高适的时间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们少年相识的情谊,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对于天才朋友的认可和肯定,也给中年高适带去了慰藉和鼓舞,他们的灵魂在这一个交相辉映、互相扶持,双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动容。

    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当哥舒翰拖着病体残躯皮甲上阵,最后嘶喊出“哥舒翰没有投降”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真是我百试百灵的泪点,如果说李白是照亮高适的明月,那么哥舒翰就是高适报国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稳、更好,他最后的绝杀之局一锤定音在“以虚驭实”,但他更做到了虚实结合、决胜千里,最后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这么一个坚毅、谦和不慕名利的人,在听说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后,急急调转马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监军敲着佩剑的时刻我心里不由的默念“是李白那个味了”,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适一样,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历经磨难,终于又重绽光芒。

    最后高适重返长安的路上,与侍童联诗,念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很好,但我认为更好的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记忆中怀念的长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张旭,是吴道子的画,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适的心里,长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锦绣山河的最华美之处。高适是大唐气象的底气,他们的忠诚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气象的高峰,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气点缀了洋洋大国的风流。

    这两个灵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后人的幸事,在故纸堆中,在那些锦绣文章中,他们的名字与大唐一起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还是略有门槛,高中没有好好读书的,可能对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领神会,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故友重聚,重新复习一下我们曾经抄写过、背诵过的那些句子,当为人生一大乐事。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准备好了美酒,请来与我痛饮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四

    唐诗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诗中有奇幻美景的瑰丽,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凉,有出世入世的无常……我们在唐诗的滋养中长大,从牙牙学语到志学之年,从中年沧桑到耄耋老人,无不能从唐诗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寄托,唐诗内涵之博大蕴含情感之丰富犹见一斑。因此,当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百度简介呈现眼前,唐朝巨星高适、李白、杜甫跃然眼前时,我便产生了深切的欲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弃云山城,退居泸水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持节监军程公公到来,与高适的一番对话,拉开了剧情的大幕。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三时辰等待军机,一条是数十年知己往事。电影长达167分钟,从高适的视角还原了李白的一生,画面时而唯美动人,时而兵刃相见,虽为动画,但高科技的创作,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代入感。以下盘点印象最深的两点: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天赋之才,随口一句便人人传颂、千古流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坎坷流离。《唐六典》规定:邢家质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还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为官只能通过“干谒”(自荐),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这便注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适叙述的历历往事中,还原了李白投奔无门的穷困潦倒、入赘许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长安的诗酒繁华、无奈入道的艰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阶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洒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好友吴指南去世时“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悲戚,还是入仕长安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时行船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李白的不羁与浪漫会让人忘却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适则现实的多,小时不爱诗文,每每读书,书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飞舞,让高适头晕眼花,他也从来不喜欢李白那歌舞升平的生活,于繁华之中默默离开,回乡躬耕苦读,游于燕赵时以饱含悲痛之情写下《蓟门五首》,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影片最后令人称奇的是高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战略,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使得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为卓著之人。影片最后,高适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聊发“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感慨,诗再次与个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脉相连。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电影将历史还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诗成了人生的一种感慨,诗的内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除此,影片云集唐代诗人大咖:贺知章、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诗人时时可遇,让观影之人,乃至少年儿童不由得背出他们的三两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们也一定是他们的超级粉丝。

    万里追光之美,千年风华犹在。《长安三万里》无疑是美的演绎,画风之美、诗词之美、情谊之美、双线穿插的叙事之美,个人以为很赞、很值得推荐。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对唐诗还得有一定的热爱度,否则,影院中进进出出、坐立难耐的亦是寻常。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五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

    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六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七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

    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

    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而且有价值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八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九

    长安,一个看到,听到,读到都会心颤的词语。长安,长安,是大唐之心,是文化之都,一个关于长安的故事在这里展开。

    他叫李白,他叫高适,他叫杜甫,他叫王维,他叫王昌龄,他叫孟浩然……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繁星在盛世相遇,书写了他们的独特篇章。

    如那李白,谪仙人,天真烂漫者,政治上单纯,思想上活跃,生活上不拘小节。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有钱时挥金如土,落魄了自我开解,再得势便忘了伤疤,人世间的痛仿佛不会给他留下很深的裂痕。他大大咧咧,洒脱浪漫,在人生的路上东奔西突,不改赤子之心。

    如那高适,笨拙而真诚,电影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别样的高适,以前我对高适的认知无非是边塞诗人,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些名句。可在电影中,我看到高适的坚持和 真诚,从小笨拙,却始终怀抱家国,高家的荣耀是他的。一大动力,最终他真的做到了,所谓“唐代诗中人功名最卓著者”,封疆大吏,渤海县侯,可谓光耀门楣。

    电影以诗串起,主线仿佛是讲了一部李白传和高适传,画面精彩,古诗回忆杀,尤其是李白诵《将进酒》的那段,想象力超绝,驾着白鹤,乘着星光,在金色大殿,与古今圣贤对饮,仿佛真的要“同销万古愁”了一般。

    电影中不经意出现的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也可见其用意,裴十二身为得裴家剑法真传者,却因是一介女子,报国无门;士农工商的阶级差异;世家大族的垄断与“萝卜坑”等等。

    “这终南捷径,却不为寒门所开。”

    寒门若想跨越阶级,必付出超常努力,机遇甚至也是必不可少的,若无机遇,可能终其一生都郁郁,可若是因可能无机遇而不努力,则必定平庸而非平凡。机遇是上限,努力是下限,通过奋斗,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终南大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是大唐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更是每一个向往长安的之人的长安。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城市,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的象征,长安,长长久久,安安宁宁;长安,多么美丽的字眼,多么令人向往的时空。能够长安,是每一个现世人的追求,是大同社会的体现之一。惟愿长安,惟愿大同。

    “诗在,书在,长安便在。”

    是诗书,是每一个在长安留下的痕迹,塑造了今日之长安,哪怕那个长安已不在现世,可那个长安却一直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那是一个时代的闪耀,属于诗的时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贩夫走卒,诗从未如此繁荣。那一首首诗篇,让长安的光芒变得愈发闪耀和永恒。

    这部电影固然有瑕疵,故事相对浮夸和流水,但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抛弃现实的一地鸡毛,跟随古人慢慢地体会一下久未拾起的古诗,也挺不错。

    毕竟,人活着,总要有点念想,有点浪漫吧!即使不能如李白那般洒脱,也可以在忙碌时看看星光,看看月亮,看看蓝天,看看白云,看看脚边的草,看看盛开的花,看看每一个可爱而用力生活的鲜活个体。这才是三万里长安所带给我们的慰藉,这才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抹又一抹亮色!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十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是爸爸周日陪我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话。电影时长近三个小时,是一部以历史和诗歌相结合的`国产动漫片,整部电影有40多首诗,把诗人和古诗串在一起。

    电影是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角度展开的,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电影还让我了解唐诗背后的创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么结识的?为什么李白经历那么多困难后还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由洒脱,豪迈奔放的诗句。

    我背过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让不识君”,也背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知道意思,但对这些诗句不能深刻体会,看过电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写这些诗作时的激动、失望、豁达的感情,也让我知道古诗不光要会背诵,还要理解它的背景。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篇十一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影片跨越千年历史,让观众领略到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的主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新作的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斗中处于劣势,长安城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向监军太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动画形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的壮丽景色和繁华都市长安的美丽。每一幕都仿佛是一幅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影片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坚持和追求。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在影片中,我被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坚韧不拔所打动。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了诗意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展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自由的探索。它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观看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对唐代文化和诗歌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推荐访问:长安 观后感 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实用11篇)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实用11篇) 长安汽车三万公里需要做哪些保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