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秘网 - www.nagforex.cn 2024年05月20日 06:13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8 14:36:01

    摘 要:粱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问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粱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粱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关键词:构建体系;史学思想;历史根源;粱启超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1 15-02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许多史学理论,在我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他根据自己对史学的理解,成功的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中对史学界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历史研究法》。下面浅谈一下我读后的感悟,有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

    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是梁启超于1921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所作的讲演之后,对讲稿记录进行增减而成的;第二部分是《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和修正》;第三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所讲集录而成。

    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应该归为两类来进行比较学习,第一类:第一部分是旧有的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认识;第二类:第二,三部分是对旧有的体系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时候梁启超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最后到《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学思想体系彻底的转变。正如哲学中说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种矛盾是否表现出来要看实际条件,当时机成熟了,矛盾就突显了。粱启超就是在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勇敢的否定了之前的部分观点,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新的理论。这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

    第一类:第一部分《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为《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这搜集与鉴别》,《史迹之论次》六章。梁启超对“史的意义”、新旧史学以及史料学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他对“史的意义”作了如下的概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庚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则日中国史”Ⅲ。除了强调历史的总体性、连续性和因果关系之外,梁启超还特别注重历史研究的目的性和史实的客观性。打破了传统的旧的史学观点,粱启超认为旧的史学家只为少数统治者提供“资鉴”,而现代史著则应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为目的。梁启超就把史学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化,体现出相当大的进步性。就史实的客观性来说,粱启超认为史家必须实事求是,这是史学家从事史学研究的前提。与旧史学家不同的是,他还看到了历史研究的目的性与史实的客观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尝试从史家的主观方面来找原因。

    第二类:第二部分《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和修正》,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对于《中国历史研究法》极力提倡的归纳研究法进一步进行阐述,认为不能放弃归纳法,而要把归纳法应用于整理史料上来。提出“我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中史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2)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对于历史定义中就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而他在细读立卡儿特著作,深入研究后,他否定了以前的观点,提出了新的理论:“宇宙事物可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认为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土(《看什么是文化》。而历史是属于文化系之内的,他甚至提出“以因果律取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互缘就是互相为缘。而梁启超又进一步提出,“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的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人到因果律的领域了,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梁启超一方面说历史现象不能说是因果,又说成了环境化之后可以用因果律来驾驭。这又可以充分说明矛盾无处不在的哲学理论。3)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梁启超认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理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蓄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其余则是按照“一治一乱”的方式循环着。

    梁启超否定前面《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一些观点,提出新理论的做法,既体现了其史学思想的进步,又反映了他严谨治学和求实的态度。这是一个史学家难能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历史和进行史学研究的人好好地学习。

    第三部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又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说明。该书除了史学研究方法之外,在批判和改造封建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代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变革,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

    1.从小受封建旧学的影响,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梁启超从小接受的就是系统而又严格的封建旧学,封建史学理论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这也奠定了其学术思想的封建理论基础。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提出:“合世界史通观之,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这些封建史学理论思想基础,决定了梁氏后来无论如何学习和借鉴西方,都不可能真正脱离其早年所培植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之土壤。

    在史学研究理论上,梁启超继承了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学术研究方法,并十分推崇乾嘉考据学派的史学研究思想,称其“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科学的精神”,甚至西方学者所运用的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乾嘉学者,莫不备之”日。在粱氏的史学研究理论中,关于历史文献史料的鉴别和分析方法,即来自于清代乾嘉考据学。这决定了梁启超所创立并宣传的新史学和其新史学思想,并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思想,相反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2.开始接触西学,力图变法图强。1890年,梁启超结识康有为,拜康有为为师。“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请业于南海之门”。协助康有为编撰《学伪考经》、《孔子改考制》等重要著作。粱启超开始转变为宣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战士,走上了以“经世”为目的,参与“译本西籍”,兼收中西方文化的道路。

    3.亲身接触西学,批判和改造旧史学。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对封建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批判。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质而言之,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地主阶级。故其效果,亦一知其所期,助或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比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指出旧史学的服务对象是有限的,常为封建帝王一家一姓做传。“他开始对封建史学的种种弊端予以尖锐的批判。其在《新史学》一文中指出了封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即:‘知有朝不知有国家’,‘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的四大弊端和‘能铺叙而不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的两大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梁大声疾呼‘史界革命’,要求改造封建旧史学。为此,他还提出了改造封建旧史学的建议:首先,要反对‘帝王中心论’和统观,把旧的封建史学从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中解脱出来,为国民服务,养成国家思想,‘助成国民性’的发展,以使中族对世界有所贡献。其次,‘要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的历史。’历史不当只是与死人,与已朽之骨较短量长,褒恶、表彰忠孝节义之类,而应重视群体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历史为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服务。再次,重新厘定史围。他认为,当代史学应从包罗万象、庞杂无度中分离出来,才能集中精力求得史学的进步。第四,对历史应该进行‘纯客研究’,摒除主观偏见。强调史家必须‘裁抑其主观,而忠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史为手段’,这样才能有良史和信史出现”。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为中国近代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说明梁启超这20多年的史学思想的变化是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过程。他这一严谨的治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推荐访问:中国历史 补编 研究 史学 浅谈

    Top